標籤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大腦解密手冊」筆記

「大腦解密手冊」筆記

「大腦解密手冊」原文名為The Brain: The Story of You,是美國腦神經科學家與科普作家David Eagleman (伊葛門) 配合他在美國PBS電視影集The Brain with David Eagleman,而於2015年所出版的佳作。在台灣翻譯本由天下文化於2016/12/27出版。伊葛門專長為大腦可塑性、時間知覺、聯覺,以及科學與社會政策間的交互影響。

伊葛門在序文中提到腦科學是快速變動的領域,我們很少退一步概觀整片範疇的形勢,闡明我們的研究對於真實生活的意義,或用簡單明白的方式討論身為生物的意義。而這本書就是要來做這些事。」「更理解我們的腦,就能夠清楚解釋我們在個人關係中所認定的真實是什麼,以及我們認為社會政策中不可或缺的項目為何,像是:我們怎麼反抗、我們為何戀愛、我們如何接受現實、我們該如何實施教育、我們怎樣精心制定更好的社會政策,還有如何設計我們的身體以因應未來的世紀。我們腦中的微小迴路,刻畫了人類這個物種的歷史與未來。」「這本書的內容將把所有的假設推到聚光燈下。我在下筆的時候,想拋開教科書模式,偏向於更深入的詰問:我們如何做決策、如何感受現實、我們的人生走向如何受到導引、我們為何需要別人,以及當我們這個物種開始掌握自己的韁繩時,會將自己帶往何處?

本書共分六章即第1你是誰? 敘述生命中的經歷,塑造了你腦中的細節,探討你是誰,有確定的答案嗎?第2現實是什麼?,道破我們感受到的五光十色是真實的一部分,是大腦特意獻上的精彩聲光秀?第3誰在掌控我們?闡明大腦中神經元全力以赴,電訊號疾速奔馳,但我們對此卻渾然不覺。第4我們如何決策?指出人不一定是理性的行動者腦中有多種網路競爭,誰都想掌控大局。第5可以有人是孤島嗎?強調人之所以為人,在於與其他人互動6章﹕「將來,我們會變成怎樣?」,探討
生物學與科技的結合,能把我們帶到的未來

本書對人類的大腦做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媒體推薦包括《每日新聞》: 「伊葛門不僅是高明的嚮導,而且解說得相當動聽。」《富比世》雜誌: : 「顯示科學不用加油添醋,仍可讓人入迷。如果你仔細閱讀,將會發現自己沉浸其中。」《自然》期刊 : 「這是對於生物如何產生心智的最理想介紹……伊葛門用一貫的清晰、動人、發人深省的方式,解答了許多與個人與社會有關的關鍵問題─」《紐約》雜誌: 「本書是這位腦神經科學家,堅信自己的研究領域與大眾息息相關的證據。」伊葛門用一篇篇的故事,以及最新的腦科學研究,告訴讀者,我們的頭腦,正是宇宙最奇妙的東西。用眾多實例帶領大家了解,關在暗暗腦殼中,一般人摸不到也看不到,不發聲響的大腦,到底如何影響我們。說明大腦如何型塑我們的生活,而我們的生活又如何受大腦的影響!

最發人深省的論述﹕
1你是誰?
l  從出生到兩歲,腦神經連結達到最高峰,是成人的兩倍,但之後才是關鍵,用進廢退。人出生了,腦還沒長好,人腦即時布線,是半成品到約兩歲先突飛猛進,再雕琢成型。嬰兒時期聽到語言聆聽能力增強漫長嬰兒時期,是大自然的賭注環境影響發育,「執行中布線」,如羅馬尼亞孤兒之例。「你是誰?」,有一大部分取決於你曾待過何處。
l  青少年的尷尬是天註定,青少年時期荷爾蒙引發形體變化,腦也發生重大的神經重組與變化,牽扯到自我意識內側前額葉皮質(medial pre-frontal cortex, mPFC) 在社交情境中越來越活化,在十五歲時達到高峰,對自我評價是優先項目,情緒敏感、焦慮偏愛冒險行為大膽成熟的快樂尋求系統,搭配不成熟的決策、注意力與模擬未來的眼窩額葉皮質。社交考量腦區與負責畫為行動的腦區有更緊密搭配關係,成群結夥時,更容易冒險。
l  腦在成年期仍持續改變改變永遠不遲如倫敦計程車司機海馬後緣變得比較大
l  生病改變行為如德州大學槍擊案兇手,腦部有五分錢大小腫瘤
l  記憶是絲線串起整個人記憶佔據自我認同的核心地位,使你擁有獨特連續自我感記憶是腦中關於以往的破碎記錄,多已衰退,漸漸模糊,與其他記憶競爭,並不可靠。對同一事件,在人生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知覺。
l  記憶具有可塑性,如看汽車撞擊影片提出問題會影響答案也有可能將整段假記憶移植到腦中受操縱手法左右過去並非據實的記錄而是重建之後的結果。
l  在年輕時塑造腦的環境與行為到老時同樣發會影響力美國修會腦研究顯示即使一個人腦組織滿是阿茲海默症的破壞痕跡認知功能不一定出問題受心理與經驗因素影響。認知練習、有責任感、社交網路與互動、體能活動具有保護作用。蓄積「認知存量」其他腦區接管退化腦組織減緩老化。
l  我是有感覺與知覺的存在這種感覺稱為意識或覺察。醒著與熟睡時分別有意識與無意識。神經元互相協調方式不同神經元活動每個時刻不同
l  對於神經元的機制網路與腦部各區域,了解很多,但不知流動的訊號有何意義,如何關注事情。某種事物的記憶,與腦中關聯網路有關,以生命經驗的全部歷史為基礎,對景象感知到的是經歷每一顆腦都獨一無二而且是一直在進行中的作品


2
現實是什麼?   
l  對於現實的知覺與外界發生的事情沒有有多大關係,卻與腦內發生的事有重大關係如各種錯覺
l  所有感覺經驗都發生在腦的任務中心感覺器官是轉譯器,偵測訊號,轉譯成電化學訊號。要體驗現實,感受到的一切,應非直接經驗,而是經過電化學詮釋後的表演。比較輸入端所接收資訊,偵測模式後,做出最佳推論。我們感受到的五光十色是大腦特意獻上的精彩聲光秀。
l  如盲人殘障奧運滑雪冠軍靠著發出聲音的標示器滑下山坡重見光明之後能夠接收光線並聚焦但腦無法理解接收的資訊視覺系統不像照相機,看東西不僅需要眼睛。視覺所以能運作,是神經元以複雜方式,協力合作產生,身體動作對於視覺是必需的貓的經驗能自由走動的貓發展出正常視覺和全身經驗有關經過訓練才能理解進到腦部的訊號交叉比對正確詮釋資料經過廣泛實驗,具備整合訊號的能力,視覺才能茁壯
l  看見東西似乎不費力很難發覺為了建立視覺所需的努力實驗利用稜鏡做成的護目鏡,看到世界左右顛倒研究如何適應。經過訓練可與常人無異。腦其實不在意輸入資訊細節,只關注如何有效率的在這個世界活動。
l  各種感覺的資訊流在腦中處理速度不同腦處理聲音速度光快在自己面前拍手,感覺同步﹔對現實的知覺,是高超剪輯技巧的最終結果最後呈現的現實是延遲的版本你其實活在過去我們以為可以活在當下,但事實上我們此刻的所見所聞,都只是一種回憶,現實意識是大腦進行的小把戲,「當下」早已過去。讓從各種感官輸入的資訊同步化,付出的代價是意識覺察落後於現實世界
l  雖然現實的體驗來自我們感官的資訊流但當把資訊流拿掉體驗並不中斷也就是感覺中斷後腦還在工作。例如有囚犯在惡魔島洞穴的經驗自己編造出一個世界腦會製造自己現實稱作內在模型」。從視丘到視覺皮質有大量神經連結反方向神經連結多十倍所以在任何時刻,我們體驗的視覺,較少依賴照進眼睛的光線,而較多依賴腦中既有的東西許多人在感覺剝奪室體驗「內在模型」。作夢也能享受多采多姿的世界
l  對看到景象有強烈預期由內在模型看到我們的預期如看塑膠面具正反面凹面具錯覺。內在模型是在「世界是穩定的」假設下運作。所以移動時看世界覺得穩定。
l  外在世界的內在模型使我們能夠快速理解環境並不準確但可以提升內在模型只是快速描繪出來草圖,更多細節會以「需要知道時再補的基準來增補腦嘗試用最節能方式運作凝視不等於看見腦處理的視覺資訊量很小可解釋某些交通事故
l  受到自身生物構造的極限我們看到的現實是真實世界的一小片段,如電磁波之可見光片段個別生物沉浸於自己小片天地腦運用享受感官刺激的能力讓世界變得豐富燦爛
l  每個人現實,因人而異,因腦而異少部分人有聯覺能力腦中不同感覺區域相互干擾的結果
l  大約有1%的人,思覺失調,精神分裂,無法分辨妄想與真實,起因於腦中化學不平衡現實是腦中上演的故事,我們常無條件相信腦編出來的故事
l  腦的時間感有時會覺得時間似乎停止了覺得發生的一切都以慢動作進行,答案似乎在儲存記憶方式在遭受威脅情況下腦中杏仁體備戰,記憶會儲存更仔細、豐富,啟動次記憶系統,意識經驗只是立即性記憶,內在現實覺得時間變長了。
l  腦提供故事,無論被錯覺愚弄,或相信夢境,有聯覺或思覺失調,我們都信以為真。現實在黑暗中建構出來,以電化學訊號編寫。現實是專為你剪輯、製作、放映的節目。
         
 
3
誰在掌控我們?   
l  意識的你」只是腦部活動的一小部分我們的行動、信仰、偏見全受到腦中網路幕後處理工作驅使,而意識卻無法連結那些網路神經元全力以赴,電訊號疾速奔馳,我們對此卻渾然不覺。
l  喝咖啡動作看似簡單背後卻需要協調數十億電脈衝為基礎。腦中潛意識機械總是一直在運作,執行的如此順暢,我們一般不會覺察它在工作。如感覺神經壞死,走路將極為艱難腦執行工作效率極高所需能量只相當於一顆六十瓦燈泡
l  從研究有某方面專長的人,解開腦如何運作線索。如疊杯神童,用腦程度反少。由於長年練習,腦中產生實質連結,形成特定模式,即程序性記憶當一項技能烙進腦硬體線路,不在受意識層次的掌控,我們就能不假思索,自動執行任務。實驗的,大部分腦神經組織遭切除,仍可在跑步機上正常走動,顯示與不太相關的程式儲存於神經系統較低階層如脊髓中。
l  我們一生中,腦一直重新改寫自己,打造專用線路可用很少能量來完成複雜的動作自動化的後果是﹕新技能進入更深沉的境界,是意識的我」無法觸及之處,交給心流如不假思索的自動駕駛模式。潛意識執行速度很快,意識根本趕不上,如打快速棒球之例。
l  潛意識所及領域超出身體控制範圍潛意識以更深刻方式塑造我們生活例如說母語與外語的差別。同樣幕後運作也適用於意念早在意念成形之前,潛意識就一直在鞏固記憶試驗新組合評估後果努力塑造意念。意識只是我們心理歷程的一角,思想和行為,大部分是潛意識所驅動的,通常不知道做選擇的依據。促發效應為例,如拿溫熱飲料,會把與家人關係描述得比較正面﹔椅子硬度影響商業交易立場﹔內隱式的自我膨脹名字與職業配偶女子瞳孔大小與吸引力這類研究揭露了腦的運作基礎腦的任務是蒐集資訊適當導引行為意識是否摻了一腳並不重要
l  意外情況發生時,意識就會跳出來。為正在交互作用的元件、次系統及燒入處理過程進行仲裁,從整體規劃,並設定目標。如公司執行長,最超然的思維,把自己團結起來的方式,複雜系統拿鏡子看自己的方法。
l  有睡眠障礙的人, 睡眠時腦波圖訊號,與夢遊者意識消失一致,有人因此謀殺罪名不成立。
l  意識是否有掌控權?如開車到交叉路口看似自發性的決定也不會零時差單獨冒出來我們都覺得自己有自由意志但某些情況可能顯示出,這種自主感覺是錯覺TMS(rans-cortical magnetic simulation)刺激下的手掌動作實驗者會偏好舉起某隻手掌但許多人還是覺得是根據自由意志做出決定神經科學還沒有完美實驗可以完全排除自由意志腦複雜無比沒有事情是可以預測的。帶領我們人生的力量,遠遠超過我們所覺察或掌握的。

4
我們如何決策?   
l  腦沒有感覺受體,病人可以在手術中保持清醒,如看老婦人-妙齡女子圖,藉由插入腦中電極,聽見下決定的聲音。腦反應繞過模稜兩可的情形,然後做出選擇。總是把模稜兩可的情形化為選擇題
l  與電腦不同,腦靠著各選項之間的衝突競爭來運作,是從衝突中打造出來的機器如讀字與顏色測驗讓內在衝突凸顯字與顏色各有網路負責可直接體驗腦裡的衝突,另例為電車困境臆想實驗理性與情緒網路出現衝突又如遠距戰爭的疏離性質,更容易發動。當要做出生死攸關的決策時,沒有受到約束的判斷可能會很危險。
l  以神經科學的方式,藉由觀察一些無法下定決策的人,可以揭露情緒的重要性。如腦中整合訊號、總結情緒的眼窩額葉皮層受損,可造成決定日常生活能力的問題。有研究發現,生理狀態與情緒有助於決策,顯示政治信念從心靈與身體交會的地方浮現。
l  每個決策牽涉到過去的經驗現在的清況未來則與酬賞有關所有生物腦中都配置好線路尋求酬賞酬賞是讓生物的身體狀況更接近理想狀況的東西人類行為受到次級酬賞導引甚至能把非常抽象的概念當作酬賞但對酬賞定義因人而異。
l  時光旅行是人腦經常進行的事,面臨抉擇時,模擬不同結果,產生未來可能情景的模型。選項與價值觀有關,可能改變,追蹤「預測誤差」腦中有個隨時評量分析這個世界狀況的系統,由少數幾群細胞組成已,以稱為多巴胺的神經傳遞物質來交談這種「預測誤差」的訊號會使腦的其他部位調整自己的期望試圖在下次更接近現實
l  阻止我們做良好決策的敵人就是當下獲得立即滿足的誘惑具有強大的影響力現在與未來的戰爭發生在房市泡沫試駕、試穿上。有人選擇「當下享樂,而在未來面對糟糕後果」,如沉迷藥物、酗酒、服用類固醇等。為未來做準備一種方式是在當下規劃好防止未來自己做出不當行為「現在的你」與「未來的你」協議稱為「尤利西斯合約」。
l  決策取決於與身體狀況相關的變化因素,而且時時變化。囚犯假釋法官飢餓情況伴侶關係與荷爾蒙、微小劑量催產素等例,是看不見的決策機制。
l  更加了解決策過程、才能真正改造社會例如向毒品宣戰多數有毒癮的人想要戒毒卻無能為力最後淪為衝動的奴隸。一種方式是操控腦內的交戰網路,即渴望抑制網路,另一戒治方式,訓練在做出抉擇前,先暫停一下思考未來的後果
l  決策是一切的核心思維不只一種一旦了解各種選項如何在腦裡一決勝負就能夠為自己也為社會做出更好的決策


5
可以有人是孤島嗎?   
l  人類在彼此交互作用的密集網路中運作,我們有一半是其他人。人類物種成就可視為一個「巨大生物體的作為。人類愛說故事,配備社交天線,善於社交判斷為非人類角色賦予意義
l  當我們有意識的專注在正在討論的事情上腦正忙著處理複雜資訊這整個運作完全是本能基本上已化為無形亞斯伯格症患者無法覺察正常社交微妙訊號TMS刺激背側前額葉皮質開啟社交世界全新窗戶發生本質變化同時揭露了幕後執行的潛意識的重要例如「鏡像的現象﹔夫妻臉由於模仿對方Botox的副作用是使臉部肌肉較少有鏡像模擬,判讀情緒也變差。
l  觀看電影感同身受的歡喜與悲傷,腦中疼痛網路活化看到別人痛苦與自己遭受痛苦,用了同樣神經機制,成為同理心的基礎透過同理心能經歷故事中人物得情緒腦中神經元分不出差異。從演化角度來看,同理心是很有用的技巧,可掌握別人感受,準確預測下一步行動
l  我們忍不住模擬他人處境,與別人產生關聯,關心別人,因為我們腦中硬體線路注定我們是社交性生物。經驗顯示,我們腦需要依賴社交互動,否則備受折磨,因而單獨監禁在許多司法系統是違法的
l  哲學家Martin Heidegger認為我們通常在世界之中存在」。強調你是誰」有一大部分包括了周遭的世界自我不會存在與虛無真空之中。電腦遊戲顯示遭到排斥會令人痛苦,我們內建神經機制驅使我們與其他人結合督促我們成群結隊為人類物種歷史提供關鍵提示除了適者生存還有利他現象人類不分親疏遠近聚在一起通力合作,導致「群體選擇想法產生我們的真社會性是現代世界如此複雜豐富的主要因素之一
l  聚集成群體也有黑暗的一面相對於每一個內團體,必定至少有一個外團體。歷史上團體間暴力屠殺事件不斷,從神經現象來理解,在暴力犯身上找到特徵,取名「E症候群」(Syndrome E)情緒反應衰退,過度激發、群體感染、區隔化。相當於道德解離,人們不再使用正常情況下指引他們進行社會決策的情緒系統。
l  在實驗室研究腦社交功能的崩壞看到外團體的人遭受痛苦腦的關心程度較少。要了解暴力或種族屠殺去人性化」層次將流浪漢、猶太人、穆斯林等視為比人類低等的東西宣傳鼓動如火上加油瞄準體諒他人的神經網路減少同理心學生從眼睛顏色實驗學到觀點取替

6
將來,我們會變成怎樣?   
l  腦的可塑性,使我們能夠置身於各種環境,也是我們進入未來的關鍵,提供我們修改自身硬體的機會。有案例顯示,腦能替自己重新布線,適應新的輸入資訊、輸出資訊與手上的任務。腦是一種活體有驚人的適應和改變能力,是靈活的計算裝置,使得生物學與科技有新穎的結合方式。
l  我們越來越擅長把機械直接置入人體,如人工耳與人工眼金屬電極與生物細胞能夠進行有意義的對話,靠腦學會詮釋這些訊號。腦的可塑性使得新輸入資訊可以獲得詮釋。我們的感覺入口是隨插隨用的周邊裝置大自然只需花一次功夫來發明腦的運作原理接下來就能騰出空來設計新的輸入管道進一步強化演化創造一種腦這種腦能夠受不同部分的現實主要驗證來自感官替代概念,只把感覺資訊透過非平常所用感覺管道輸入腦會想出處理這些資訊的方法如透過背部舌頭東西。用「背心」(Variable Extra-Sensory Transducer, VEST)「聽」。秘訣在於腦只要能夠獲得資訊就行了,他並不在意是用甚麼方法獲得的。
l  「感官替代」是避開故障的感覺系統方法下一步則是利用這項科技來擴展感官。配置自己線路、擴展現實。如用腦控制機械手臂提升與擴展人類身體。讓身體升級預示仿生時代即將到來。如果有合適得的腦機介面及無線科技,可用意念遙控大小機具經過練習,成為延伸身體以致自我感我們的感覺和身體一旦超過常規限制,我們將變成不同的人。
l  擴展人類身體遇到死亡的障礙。科學家正致力於延長生命甚至提供第二人生機會另一方向是找到方法直接讀取所有腦中資料加以儲存達到數位不朽。「人腦計畫」目標在發展基礎設施,能夠執行整個人腦的模擬。
l  如果我們能有效模擬人腦,它會具有意識嗎? 腦的「計算假說」(computational hypothesis)認為,腦的實質材料不重要,而是腦做的事才重要。不見得有肉身才有意識。理論上,心智就能存在電腦中。
l  比電腦精密的人腦,在科技的幫助下,突破的極限超越了我們的想像!人類很早就嘗試創造會思考的機器,最新開發人工智慧的新嘗試之一是iCub,希望他能如人類小孩一樣學習。電腦是否能夠產生內在經驗存疑。豐富主觀經驗如何產生?「中文房間論證」臆想實驗認為不論程式多聰明,處理符號,從來沒有瞭腳自己在做什麼。Google查詢即為一例。萊布尼茲亦以「磨坊」為例,主張,單單只有物質,無法產生物質。
l  簡單成分可能產生比總和還大的特性,如切葉蟻的運作,聚落像「超生物體」。蟻群的行為,並非來自個體的複雜性。突現(emergence)是集體擁有的特性比個別基礎部分更精緻、複雜的現象,也就是簡單的單元以適當的方式交互作用所發生的情況,意識是突現特性。另如飛機是有簡單組件構成,但能飛行。
l  城市為例交互作用頻繁,是否有意識?otoni使用TMS比較醒著與陷入深度睡眠的腦,解讀交互作用背後,要有某種結構。需在複雜度(代表截然不同的狀態區辨)與連結度(整合)取得平衡。主張在世當範圍中的系統才有意識。有潛力變成我們評估昏迷病人試試程度的非侵入式方法,也可能辨別生命系統是否具有意識。
l  如果腦的軟體才是關鍵因素,生物演算法是我們成為何種人的重要因素,理論上,我們就能把自己上傳到電腦,變成非生物的存在。提升到超人類主義(super-humanism)時代,可以上傳意識數位存在可以變成夢想的任何生物形式
l  為自己選擇的模擬版本與現實很像讓哲學家思索是否我們已經活在模擬世界中我們做夢,雖然身在夢境,去全然相信這是真實世界。又如莊周夢蝶笛卡兒以不同途徑思索同一問題。承襲笛卡兒想法現代版臆想實驗桶中腦整個事情的中心有一個「我」,無論我是不是桶中腦我都在思索這問題我思故我在。
l  展望未來科學可能提供有力工具超越演化,人類正在發明工具,型塑自身命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