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三

劉錦川院士演講與參訪「高熵材料研發中心」


劉錦川院士演講與參訪「高熵材料研發中心」

劉錦川院士於本月25-28應本校「高熵材料研發中心」邀請到清華參訪並演講。講題為「多元介金屬奈米顆粒強化高熵合金之奇特機械性質及行為」(Unusual mechanical behavior of HEAs hardening with multicomponent intermetallic Nanoparticles)今年六月下旬我與劉錦川院士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辦的Nano-2018會議中曾一起在其材料高峰會中擔任講員﹔講員的任務是介紹當前最前沿的材料研究,劉院士的題目正是「新高熵合金奈米結構材料與軟磁性」(New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Based on HEA Superalloys and Soft-magnetic MGs),但當時每個人只有八分鐘,此次劉院士有一個多的小時的演講時間,讓聽眾大飽耳福。劉院士的演講,所用的名詞與觀念,都是修習過「物理冶金」的學子所熟悉的,但能應用在高熵合金的前沿研究,正如劉院士常說的「舊瓶換新酒」,獲得豐碩的成果﹔一方面顯示其非凡的功力,一方面也很值得後進參考。

劉院士在台大比我高八屆,雖與我不同系(機械系與物理系),但是我的前輩 ﹔我最先認識他是1976年我在UCLA擔任博士後研究員時,一次應邀到劉院士任職的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演講,當時劉院士已是很有名氣的學者,承蒙他熱誠接待。隔年我回到清華,因為劉院士專長是在高溫合金材料方面,與我研究領域不同,再加上我經常參加的學術會議主辦的美國學會(MRS)與劉院士活躍的學會(TMS)也不同,所以在國外見面機會並不多,但在劉院士回國講學時,見過幾次面,同時知道劉院士在學術界頭角崢嶸,得到許多榮譽﹔2008年,我僥倖獲得TMS (The Minerals, Metals & Materials Society) Hume-Rothery Award,據知多仰賴劉院士以獎項委員會成員(MemberAward Committee) 的身分玉成,在此也要深致謝忱。
       
上個月「中國材料學會」為歡慶五十周年,出版了一本「台灣材料人成就世界事: 20位領航者的人生故事」新書我很榮幸能與劉院士同榜而且年輕時的照片恰巧一起出現於封面上。該書對劉院士的研究有相當具體的介紹,劉院士在1967年自布朗大學獲得材料博士學位後,即到ORNL工作,從事高溫合金材料研究,在金屬間化合物以及金屬玻璃等研究獲得非凡成就。在長達四十年的服務後,退休轉往香港城市大學,研究努力不懈,為學一以貫之,是學者的典範。據劉院士自述,在ORNL連續三十年均得到每年美金兩百萬元經費的支持,可見其所受到的高度肯定。這本書另外還報導了好幾位清華教師與校友,很值得大家一讀。

劉院士近年來投入高熵合金研究清大材料系是高熵合金研究發源地葉均蔚教授在這方面的貢獻,已普遍獲得國內外學界的肯定﹔高熵合金研究目前已成顯學,在國內得到大型專案計畫補助,而葉均蔚教授今年更獲得教育部與國科會「深耕計畫」的獎助,劉院士幾年前就已看出其潛力而積極投入,獲得相當傑出的結果,對整個領域,發揮推波助瀾的效果。尤其劉院士領導的香港城市大學團隊,參與了大陸「南方科技大學」主導的一個大型「材料基因組計畫」。這裡所謂大型可能要改稱巨型,因為是一個二十億人民幣(約九十億台幣)的計畫﹔「材料基因組計畫」結合基礎理論計算,模擬,數據資料庫大數據與實作,期待加速材料的研發,縮短研究至實用之時間﹔而「材料基因組計畫」之研究模式,正是高熵合金研究之所需,未來期盼劉院士團隊未來能與清華的團隊更密切的合作,共同在科學前沿努力,再創高峰。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追思沈君山校長

追思沈君山校長

沈君山校長在清華校園沉睡了十一年後,終於在107年9月12上午因器官衰竭離開人世。在清華為沈前校長辦理追思會之際,整理一下個人與其之機緣,與所知逸事,略抒緬懷之情。

沈校長早享盛名,在台灣大學念書時就是鋒頭人物,不僅精於橋牌與圍棋,也是足球校隊主將,但大學念了五年才畢業,原因是必修的德文在大四時不及格,必須到第二年補考。由於當初台大物理系學生多為各方菁英,我在大二上學期修德文時,全班三十幾人,竟有二十六人得滿分,所以有才子之稱的沈校長德文會不及格,就相當有傳奇性了。據其同班同學轉述,沈校長原來在該學期開始後一直翹課,到將近期末考時才來上課,剛好被任教的德籍神父點名唸一段課文,而沈校長將德文陰性冠詞die(音低)念成dye(音帶),馬上穿幫,所以該學期德文慘遭死當,最後導致延期一年畢業。

我在念大四的時候,適逢沈校長自美返國講學,所以有幸修習其所講授的「天文物理」課程。當時沈校長在美國普渡大學任教,意氣風發,進入課堂時,修長英挺的身材配上合身的西服,身攜當年風行的 007 手提箱。以歸國學人身分,而具翩翩公子之姿,又文(橋棋)武(運動)雙全,不成為後進學子羨煞的偶像也難。而沈校長授課,深入淺出,趣味盎然,也是我大學時代難得的體驗。同時他在學期末邀請選課同學到當年學子很少有經濟能力涉足的西餐廳享用精緻的茶點,也讓人終身難忘。

民國六十六年,我自美返國到清華任教,當時沈校長在清華擔任理學院院長 (1973-1979,1984-1987),但私人見面接觸的機會並不多,只偶然會在教職員餐廳碰面,倒在報章雜誌中頗看到一些沈校長與名媛交往的花邊。當年清華規模不大,張明哲校長會定期與全校教師在百齡堂(現蘇格貓底餐廳)談話並餐敘,通常到會不過三、四十人﹔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有一位頗具爭議性的大砲型教授,曾在會中當面針對沈校長做人身攻擊,而沈校長則並未有直接反擊的大動作。該教授也是在之前沈校長邀請詩人余光中到清華演講,批評詩人新詩「今夜天空很希臘」句把名詞作形容詞用,而讓詩人認為清華是「文化的沙漠,瘋子的樂園」同一位仁兄。

往後多年,在校並無與沈校長有許多交集的機會,在校外則有一次在共同友人家餐聚,沈校長除在席中談笑風生,並慨允贈字一幅,不久後即著人送來,該墨寶錄朱熹《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大意是說,人的思想、學識、悟道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有了積累,在一定的契機下,就會豁然開朗,舉重若輕,暢通無阻,適用棋局與人生,或人生棋局,深富哲理,發人深省,頗有嘉勉之意。二十多年來,沈校長墨寶一直懸掛於我的書房內,見之每思故人。

沈校長在1988年7月20日至1989年5月31日擔任十個月的行政院政務委員,據他自述不知為何被任命也不知為何卸職﹔如果考據一下,俞國華先生於1984年6月1日-1989年6月1日擔任行政院院長﹔所以沈校長卸任只不過隨內閣總辭,並無特別之處,倒是沈校長常以此自我揶揄。我在擔任國科會副主委超過十個月時,也得以就擔任政務官較沈校長久搏君一笑。

據沈校長自述1990年後的兩年內,以個人身分,到大陸三晤當時主政的江澤民,每次都談數小時。他反覆說明台灣目前不能接受統一的原因,及台灣必須要有自主空間的理由。他還為雙方提出各種設計構想,如「志願統一」──先求一個中國,其他問題留待以後解決。他致力於兩岸和平的論述也讓人見識到他精湛的文字修為。

民國八十二年,依修正後的「大學法」,清華大學首次遴選校長,我適為工學院同仁推舉擔任「校長遴選委員會」委員,沈校長則為候選人之一﹔當時台灣學界氛圍是認為校長除學經歷要俱佳外,需要具備一定的為學校募款能力﹔沈校長是台灣坊間公認的「四大公子」之一,黨政與民間關係可謂為無人能出其右,最後脫穎而出也就不足為奇了。

沈校長擔任清華校長三年任期 (1994-1997),據他自述,並不十分順遂﹔原因之一是出於其「溫良恭儉讓」的性格,而在應付學校極少數個性強烈的教師作為上,不喜與人衝突,顯得過於遷讓﹔另一方面,沈校長雖有與前聯華電子曹興誠董事長對奕,贏得一千五百萬元捐款的佳話,但整體募款成績並不出色,據推測沈校長有其孤傲的一面,不願有求於人,拉不下臉,難於啟齒勸募所致。

在沈校長任期內,我與他的接觸多在學校會議中,記得比較清楚的是,一次沈校長在校內教職員餐廳宴請當年獲得校外獎項的教師,他在席中歷數當時清華連得五次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的教師,而席過一半後,其夫人才從台北在下班後匆匆趕到。另外是不只一次,在傍晚開車行經清華東院門口時,見到沈校長手牽當年可能尚未上小學的幼子,似乎正要到學校對面用晚餐,親愛之情,洋溢於父子互動之間。

在公務方面,一次因為工學院一位教師與生科院一群學生因故鬧到法院,沈校長曾電請我與其他兩位教師以「公正人士」身分擔任調人,最後得以圓滿落幕。還有於一周末,我在學校散步之際,適逢沈校長乘車經過,也許因為他正擔任中研院評議員 (1993.5-1999.4) 的原因,曾下車關心當年中研院院士提名與選舉問題。

沈校長卸任後,不久即從清華正式退休﹔1999年6月他首度中風﹔2001年4月,兩岸清華在北京同慶創校90周年,我正擔任工學院院長,躬逢兩校校長在「工字廳」簽屬合作協議,猶憶沈校長也在場見證。2005年8月一晚夜間他第二度中風,剛巧當晚我擔任副召集人的清華遴選第三任校長「遴選委員會」在台北世貿大樓晚宴,在電梯中與沈校長不期而遇,據同行一位委員事後轉述,曾覺沈校長臉色有異﹔沈校長出院後,須由看護攙扶在清華校園中復健,有好幾次在我散步途中與其相遇,並略作攀談,一次與其談及朱經武院士希望得到他一本簽名新書,蒙沈校長隔日即親筆簽名請我代贈。同時在學校重要活動場合,尚能看到他坐輪椅的身影。沈校長病情穩定後,曾撰《二進宮》一文,敘述發病與就醫經過,並明言未來如病篤,不願以插管維生,展現其灑脫的一面。

2007年7月第三次中風。經治療後,些許好轉,長期處於昏迷狀態。我到加護病房看他時,家屬因不忍,已決定不遵照其遺囑拔管,未料如此一躺就達十一年餘。2010年二月一日我接任校長,當日下午即安排到宿舍探望沈校長,獲悉其在管家與看護照顧下,身體狀況尚佳,同時瞭解是否有學校要配合的地方。期間多次陪同沈校長的故友如馬英九總統、林海峰圍棋大師等看望沉睡中的沈校長。

在沈校長長臥清華校園期間,親友當然盼望奇蹟出現,各方努力不斷。我個人則得知原來就認識的台大電機系某教授,由其自行研習推拿之術,得以治癒症狀其與沈校長相似之母親,也蒙該教授多次來清華試為沈校長推拿,惜並不見成效。

沈校長在2006年第三次中風不省人事前,曾手書略為:「余自1956年與清華結緣,1973年長期返台,迄今已33年,以後亦不會離開清華園,故對新竹清華有特殊感情,擬捐助奕園,原則如下:一、地址須在清華校園,二、園中不砍一樹,全園少用水泥(最好不用)」;在劉炯朗與陳文村前校長努力下,於本校南校區生態區建設「奕亭」,已於2010年元月20日揭牌啟用;而進一步造景建設「奕園」則在沈前校長昔年棋友蔣亨進教授等倡議下,於2011年十月起開始啟動;籌建小組提議蒐集圍棋大師墨寶及珍貴棋局展現於園中,同時公開徵求設計團隊,在蒐集圍棋高手墨寶及經典棋局方面,在林海峰國手協助下,在2011年12月蒐集到包括吳清源、林海峰、日本木古實、韓國曹薰鉉、中國大陸聶衛平以及陳祖德大師墨寶及經典棋局,讓奕園深具潛力成為未來的世界圍棋勝地;在其後「奕園」規劃討論會並決議由藝術中心主辦,結合圍棋主題與融合於環境的公共藝術方式進行,採公共藝術邀請比件方式,而由楊尊智老師率領團隊脫穎而出,順利於最近完成;另一方面,沈前校長胞妹慈源女士與妹婿盧博榮博士在得知學校規劃後,決定將他們代管的沈前校長在美國的退休金匯回作為興建「奕園」費用,因此也完成了沈前校長捐款興建「奕園」的心願,別具意義。

「奕園」於2013年6月1日正式揭幕。園內除有大草原區以圍棋子造型為基礎的公共藝術創作「對奕‧對藝」外,並有本校名譽博士金庸先生親手提寫「奕園」二字立於入口。包括林海峰、聶衛平、曹薰鉉等大師及吳清源大師的長女吳佳澄女士齊聚於清華一同為「奕園」揭幕。典禮結束後林海峰、聶衛平及曹薰鉉三位大師史無前例,於奕亭內聯手進行奕紀念棋。「奕園」揭幕至今,已吸引圍棋界多次在清華舉辦重要活動,正如當初規劃時所寄望的,儼然已成為圍棋聖地。

在沈校長去世前兩天,接到沈校長病危通知,立即趕到醫院,只見沈校長一如他第三次中風以來狀況,安詳地躺在安寧病房床上,據管家告知,沈校長器官已近衰竭,醫生已經宣告不久人世。不到兩天後,接賀陳校長來電,知沈校長已永離人世,一個璀璨的生命,在不省人事十一年後,終於劃上了句點,命運的弔詭,讓人不得不歸諸天命。

前年冬天,在安徽之旅中,曾往「敬亭山」一遊﹔而「敬亭山」由唐朝大詩人李白名詩「獨坐敬亭山」而聞名,詩曰「眾鳥高飛盡, 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在清華大學「沈君山校長追思會」請柬背面,錄有「眾鳥高飛盡,孤雲亦不閒,相看兩不厭,仍是沈君山。」詩句,是對沈校長行誼,從友人觀點,做了部分適切的詮釋。另一方面,對於沈校長的立言與功業,未來自另有春秋之筆有所發抒。

高希均先生在追思會上,讚揚沈校長「他把心留給了中國,把愛留給了台灣,把情留給了清華,把一生的典範留在人間」,千古風流人物,又有多少人當得起這樣崇隆的評語。清華曾有這樣一位才情洋溢,愛國愛人的校長,值得我們慶幸,緬懷先哲,尤應以承繼偉業為己任,發揚光大其遺澤。















2018年11月6日 星期二

煮字集 -- 漢化姓氏知多少

煮字集 -- 漢化姓氏知多少*

每個現代人都有姓與名﹔而中外古今,有關姓與名的知識,相當多樣有趣。限於篇幅,在此僅談及東亞各國漢化姓氏。

一、《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本關於漢姓的書,成書於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個,後增補到504個,其中單姓444個、複姓60個。據學者考證,「趙錢孫李」之所以是《百家姓》前四姓,是因為《百家姓》在北宋初年的吳越錢塘地區形成,所以就用當時最重要的家庭姓氏:宋朝皇帝的趙氏﹔吳越國王的錢氏﹔吳越國王錢俶正妃的孫氏﹔南唐國王的李氏。而接下來的四個姓氏「周吳鄭王」都是吳越開國國王錢鏐的妻子姓氏。

二、現代百家姓
據中國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統計,2017 年中國人口最多前 10 大姓氏分別為: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中國人口最多前十名總人口約為5.5億人。李姓佔全中國漢族人口的 8%,接近一億人,王、張姓均超過八千萬人。在中國歷史上,帝王賜姓屢見不鮮,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遂成第一大姓。另一方面,排名第五的陳姓約五千萬人,但為長江以南最大姓,在廣東省、福建省、浙江省、海南省、江蘇省、香港、澳門以及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都是第一大姓。原因可能是宋仁宗時期,將陳氏分流,這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人口分流和遠距離的動遷行動。到了南宋時期,因為北方戰爭等歷史因素,陳姓再度向南遷移。如今,陳姓主要分布在中國南方地區。
台灣排名前 10 名為:陳、林、黃、張、李、王、吳、劉、蔡、楊。據台灣內政部最新統計,台灣地區共有姓氏 1989 個,前 10 大姓氏占總人口數的 53%。台灣移民多來自福建省與廣東省,無怪三地排名前三位依次均為:陳、林、黃。與香港排名相同。新加坡排名前三名則是陳、林、李,黃則緊接為第四位。

三、韓國三大姓
金、李、朴為韓國的三大姓。分占人口之21.6%、14.8%與8.5%。據清初吳珍雨所著的《諸蕃傳》,李姓是由唐太宗賜姓朝鮮半島上三小國之新羅國王而來。後來唐朝滅亡,女真人建立金國。征服朝鮮,朝鮮人要求改姓跟金國皇帝姓“完顏”。金主只賜他們姓“金”,從這之後,朝鮮國中姓金者遂多。明朝萬曆年間,滅倭寇助朝鮮復國。朝鮮人為感激明朝的再造之恩,就多有以“僕”為姓者,以表達世世代代為明朝僕役之意。直到清朝建立後,明朝滅亡,朝鮮人乃改一偏旁,為朴也。這便是朴姓的來源。要注意的是,此三姓起源,韓國人另有完全不同說法。

四、越南第一大姓
越南第一大姓阮姓人士比例高達40%。1232年,越南李朝滅亡,陳朝建立,當時的國王為了防止國民懷念李朝,強迫所有姓李的人都改姓阮,此後這樣的事情又發生過幾次。越南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阮朝享國祚近250年,阮氏更為繁盛。
在古代越南,占人口最多數的底層人民一般是沒有姓的,所以阮姓的優勢,主要是在貴族各姓之間。1887年,法屬印度支那正式形成,在人口普查時,法國人給所有沒姓的越南人都按上了當時已經是最常見的姓「阮」,這為現代阮姓的壓倒性優勢打下了決定性的基礎。
陳朝君主為什麼要讓李姓改阮,據猜測當時阮姓在越南是大眾姓氏,所以讓前皇族改姓阮,類似於身份上的貶為庶民。

*原載 工業材料雜誌 383 期,第33頁 (出版日期: 2018/11/5)

2018年11月5日 星期一

岳南先生「《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繁體字版序


岳南先生《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傳」繁體字版


知名寫實作家岳南先生大作「《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於20179月在北京出版在眾多台灣岳粉(岳南先生粉絲)期盼下,繁體字版終於在時報出版公司清華出版社通力合作下即將問世,為台灣寫實文學再添華章。

岳南先生在台灣出版的作品包括《風雪定陵》《復活的軍團》《陳寅恪與傅斯年》《南渡北歸(三部曲)》以及《那時的先生1941-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歷程》等無不膾炙人口,一時洛陽紙貴。尤其《南渡北歸》,以民初到內戰時期知識份子遭遇為主題,是「一部二十世紀學術大師們的情感命運之書」;從一個「清華人」的觀點來看本書,感覺處處皆見清華人,時時皆聞清華事,劇力萬鈞,內心震撼不已,是一個難得的閱讀經驗。後來在本人擔任「新竹清華大學校長」任內,有機緣也順利邀請到岳南先生擔任為期一年的駐校作家;岳南先生於201110月初到校,除講學外,並積極主導及參與各項兩岸清華活動。

新竹清華大學邀請岳南先生擔任駐校作家部分構想是希望借重岳南先生的才華與見識完成一部以「兩岸清華永久校長」梅貽琦為中心的大書,承蒙岳南先生首肯,以約五年時間完成本書。除詳細刻記梅校長之生平外,並將清華大學從建校到梅校長逝世歷史沿革做了一番精要的爬梳。全書除序章外,共分二十章,第一至第十章,從梅校長家事到求學過程開展。第十至第二十章,則是梅貽琦治校以後到逝世的清華史。

寫實文學貴在寫實而非「演義要能允執厥中第一手資料最為重要。今年七月中旬梅校長親侄梅祖麟院士乘回台參加中研院院士會議之便,應邀到新竹清華大學訪問﹔據告其伯母,即梅校長夫人韓咏華,當年乃因其長公子梅祖彥在之前自美返回中國大陸,如返台可能有諸多不便,所以始終未隨梅校長回台建校以至擔任教育部長來台,甚在情理之中,也對大家多年疑惑作了一個合理的解答,可謂 「一語定音」﹔同時梅院士也談及其在194812月中,梅校長搭乘國民政府專機自圍城北京飛赴南京前幾天由親身經歷對梅校長行止的了解,深感歷史紀錄要把握時機,有些事蹟要「當事人」才可能釐清。岳南先生在撰寫《南渡北歸(三部曲)》時即曾走訪多位與梅校長相識的「當事人」使用的材料來自海峽兩岸,而對新竹清華大學的材料特別注意並加以引用,力爭實事求事,探尋歷史真相讓讀者對梅貽琦以及他那個時代的清華大學,以及相關人事有一個清晰、明瞭的認識」。「就該著的形式與創作內容而言,目前所能見到、查到的材料,幾乎一網打盡。以後或許有新的材料出現,並有超過該著作者,但可以相信的是,近期不會有了。」不僅是力作也堪稱巨作。

梅校長一生奉獻給清華,成績斐然。正如與其共治「西南聯大」的前北大校長蔣夢麟執椽祭文中所說:「人才之盛,堪稱獨步全国,貢献之多,尤彰明而昭著,斯非幸致,實耕耘者心血之所傾注」。岳南先生以如椽之筆費時五年,精心完成巨著,發揚光大一代教育家精神的功績,是對華人教育與清華大學最珍貴的獻禮,是值得我們深深感謝與與讚揚的。


陳力俊 謹識
於新竹清華園
二○一八年十一月


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人工智慧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產業領域的挑戰與影響研討會」論文集序

「人工智慧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產業領域的挑戰與影響研討會」論文集序

人工智慧 (AI) 的蓬勃發展,被公認為是鞏固國家競爭力、推動經濟發展及改善社會環境的關鍵技術,其蓬勃發展亦將對政府管理、經濟就業、社會穩定與國際關係產生深遠影響。為此,各先進國家均積極探討AI將帶來之可能影響;但相對上,台灣仍多聚焦於AI的技術研發應用,較少觸及AI在經社政等領域對人類的影響。有鑑於此,中技社於107年2月22日舉辦「AI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暨產業之挑戰及影響」研討會,除邀請剛協助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中研院廖俊智院長到場致詞外,由中技社潘文炎董事長邀集多位中研院院士與重量級學者,與會分享對於AI科技發展與影響的卓見。會中各位專家除了暢談AI科技發展趨勢外,更是國內首度探討AI將如何對產經社政等層面帶來影響。

本次研討會是國內首次透過重量級專家視角,全方位且深入探討AI可能影響,有助台灣產官學研界思考出更周延的政策,從而協助導引優先目標訂定和最大化AI發展潛力,帶動AI發展之正面效益,及減緩其負面衝擊;﹔由於各種考量,研討會日期定於本年農曆初七,較難掌握出席情況,幸得產官學研各界人士踴躍參與,當天會議得以在熱烈氣氛下,順利進行。

潘文炎董事長致詞強調人工智慧最近在全球都受到重視,也成為許多國家推動重要的發展方向,這種科技的使用到底對人類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需要多方考量。重要的是,用人工智慧配合人腦,對人類生活的精進,尤其在各個領域的技術的精進可以有很大的幫助。今天的而本研討會,是把AI對於政治、經濟、社會還有當然科技、產業方面的影響,作整體研討,。邀請了多位學者專家,談AI的未來的發展跟演進,以及對各方面的影響。也藉由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將AI對台灣未來的影響,也一起做深入的分析。

廖俊智院長亦遠溯1940、1950年的時候AI就最先被首先提出,當之時還是一個很哲學性的概念,到了1980、1990左右,第二波的AI的大躍進,一些計算機科學的學者開始提出了一些運算法,能夠對AI作一些簡單運算,但由於計算能力的限制,所以主要在學界產生影響。一直到近年,在軟硬體皆大幅進步下,以AlphaGo、AlphaGo Zero為例,已可見機器能自行學習基本的範例。人工智慧需要很多的數據、人才,台灣有很多很成功的產業、累積了相當多的數據,但仍缺人工智慧所需要的人才。中央研究院過去幾個月來促成了台灣人工智慧學校的成立,這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全部由企業界捐款,來訓練業界所需要的人才,來解決業界所面臨的問題。

本人則以協同主辦人身分說明本研討會的原始構想,是邀請國內外各專業領域,重量級專家學者,整理當代思潮並思考AI在各領域的影響與挑戰,將心得提出報告,並在會後將錄音逐字稿整理成論文集與大家分享﹔;AI目前雖然已是人人關心的議題,但特別希望讓目前從事發展AI的科技人員以及學生,能有較整體、全面而深刻的體認,在研發過程中,能多就發展選項有所思考,對負面效應能有所警惕,在與人分享成果時,抱謹慎態度,而不要在充分了解其風險前,廣泛散佈相關技術。

本研討會的第一場次由劉炯朗院士主持,並由首先孔祥重院士首先以「變革型技術﹕:人工智慧、區塊鏈與元件(Transformational Technologies:AI, Blockchains and Devices)」(Transformational Technologies:AI, Blockchains and Devices) 為題演講。內容分三個重點,第一個是元件功能變成得很強大,第二個是AI對於帶給產業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的機會,尤其是對於製造的影響很大,而數據是最重要的,幸虧台灣製造業有很多數據,所以有相當機會。第三個是系統會因為AI的原因,有很多系統會變成非常多元而有用 (ambitious),比如說一個系統可以自動,越來越強大,對於整個社會,經濟、包括產業模式會有很深遠的影響。但是這種系統要怎麼設計,作得好,要做很多實驗,區塊鏈(Blockchain)就幫你做這個實驗。即AI跟blockchain把一些元件的功能,變得遠更為與人類需求息息相關。目前進步非常快的AI、,萬物互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區塊鏈blockchain三種變革型技術,在一起互動的時候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

在「人工智慧對科技領域的挑戰與影響」演講中,本人強調演講重點在科學與技術發展,主要涵蓋大數據與大科學面向,不限於實驗自動化,而包括機器學習元素。在科學研究上,以AI輔助,而有明顯效益之例,包括在基本粒子研究上,尋找到又名上帝粒子的希格斯玻色子﹔;美國航太總署利用谷歌(Google)的AI發現了一顆遙遠的恆星周圍的第八顆行星﹔;谷歌使用最新的AI技術,從測序數據中構建出一幅更準確的人類基因組圖像﹔;生物學家和數據科學家使用利用整合知識工具系統來鑑定修飾p53P53的蛋白質。顯示能從文獻分析中,就已知的知識,推理、預測並導致新的發現。在材料科技方面, 美國所推動的「材料基因組計畫」五年有成,發布了一系列成就和技術成功, 在國內努力上,則有工研院材料化工所建立起國內領先團隊,已開始結合電腦模擬與AI機器學習加速產業創新研發。

有關AI對社會經濟影響的第二場次係AI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由詹火生教授主持,而林建甫教授在「AI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演講中,從經濟問題開始,談AI的新發展、經濟生活、經濟制度。近三十年來,世界經濟歷經資本主義大勝,全球化把世界推平,但2008年,金融海嘯又使人類對經濟學的思維重新改變,美國施行量化寬鬆,以鄰為壑,另一問題,是科技是否停滯,幸好有AI的新發展,展開數位科技革命、平台經濟的時代。最重要的是AI的應用到萬物相聯,亦即什麼東西都可以相聯。

在AI影響經濟生活方面,最重要的,要掌握大數據,能夠精準的行銷、生產,經濟學的理論已經沒有長期成本曲線的概念,同時可能發展成壟斷性競爭。共享經濟的風起雲湧,每個人可以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可以讓資源更有效應用,則讓共產主義以新型態重生。另一方面,很多問題不見得是AI有辦法解決的,但是AI可以幫助人們解決這些問題。

接著,薛承泰教授從社會學、消費者、世代的差異觀點來看「人工智慧對社會領域的挑戰與影響」。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現在家庭的智慧管理系統已相當進步,應多思考未來的問題,而對於缺少與人之間的互動的感覺跟默契的發展,相當存疑。

從人口角度,可以知道未來很精準,情況會很險峻﹔;AI應用很明顯有世代差異,而且知道AI到2020年在各個世代裡面都會有極大的影響力。可預見貧富擴大、人力短缺、未來勞動力需求變化,教育的方式跟品質、婚姻跟家庭,會有很大的衝擊。人要面臨價格跟價值的取捨,最終還是要追求人性跟靈性。夢想不在於有多偉大,而在於有沒有實踐的決心。

第三場次由本人主持;朱雲漢院士有系統的論述「AI在政治領域的的影響跟挑戰」。首先是已經產生的一些影響,包括民主政治運作以及國家職能、政府機器,它的運作的整個影響。

對於民主政治運作,就技術上來講,運用AI的技術的運用對於選舉,已經展現出其優越性,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的風行,造成嚴重問題。AI的技術跟大數據也可以把政治過程、政治人物的言行更透明化。一方面國家的管理能力可以跳躍式的升級,人力可以大幅精簡,同時假設沒有隱私權保障的邊界,國家將來可以對社會做無死角全覆蓋性的動態管理。另外一方面,他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將來網路戰爭形勢會非常可怕,這些都是AI革命帶來國家職能裡面各種不同、可能的巨大影響。

AI技術跟潛能帶給我們人類社會非常大的政治難題。面對社會變遷,或社會制度變革的選擇難題,不僅是社會內部的貧富差距會變成極為可怕,富裕國家跟落後國家之間的差距也會成為比今天更大的鴻溝。反過來說,AI的積極面,如果能夠有新的社會契約跟新的國際規範,讓數位科技的生產力快速提升,以及我們講滴漏或普惠性的效益能夠全面釋放,有可能透過AI革命把人類社會帶向分享經濟跟社會主義的大餅。

其次是簡禎富教授,針對「AI對產業的影響跟挑戰」演講,分享對製造面的觀察,以及實際經驗,內容以作業面為重點。簡教授提出製造是台灣AI的機會之鑰,先進製程控制能夠智能化的提前去解決問題,如此就可以讓製造更精準。智慧工廠是讓機器也能夠智能化的互相協作,結合AI或是新的工具,隨時優化決策。動態整合製造數據調整、銷售配置,是應該注意的趨勢。例如,半導體的測試,擁有大數據,AI可以讓幾個重要的參數盡量留在良率高的點,做出來的結果可以隨時繼續學習,因為資料在累積,就知道將來應該怎麼去改變。 

他認為德國所提出的工業4.0,傳統的製造商,是希望掌握很多資料的傳統製造商變成是一個平台,掌握很多資料,然後集成或是整合很多資源,獲得比較高的利潤。工業4.0不是純粹的只是用機器人去取代人的問題,也是一種國家間競爭的關係。為製造要落地,製造要跟實體結合,它不是純粹的數位,台灣還有一些專門知識,現階段較適合發展介於工業4.0跟3.0之間工業3.5。根本目標在彈性決策,與領域專家合作,利用AI就近解決管理或生產上決策的問題。

在各主題演講之後,接下來安排所有主持人與主題演講人參與的圓桌論壇,一方面是給各與談人一個機會就之前的主題演講有所回應或補充,另一方面,基於主題演講內容面向較為廣博,為了讓此次圓桌論壇有所聚焦,希望與談人能自整體討論轉至檢視台灣的現況,探討人工智慧對台灣產業及政社經等各層面的轉型影響力,提出AI將對台灣相關面向帶來的衝擊與挑戰。在剩餘時間中,開放與到場嘉賓對話。

此次研討會,承蒙中技社相關同仁在籌畫與執行階段,盡心盡力,應邀的學者專家,全力支持,在此一併致謝,也感謝與會嘉賓熱烈參與。

國立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前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陳力俊
2018年7月於新竹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煮字集 - - 煮字

煮字集 - - 煮字*

煮字顧名思義是以字為原料,調製成為意有所指的文詞、文章。

以漢字字典而言,較早者是約公元100年許慎所著文字工具書「說文解字」收9,353字﹔較知名者是1716年「康熙大字典」收47,035字﹔曾為世界上收集漢字單字最多的一部字典是1986年「漢語大字典」收54,768字,第二版於2010年出版,收字總數為60,370個。

詞是最小的能夠獨立運用的語言單位。1997年一項研究顯示,台灣報章用5,005詞,覆蓋率達90%﹔一般了解,如能掌握5,000字,閱讀報章雜誌應無障礙。中央研究院鄭錦全院士,根據大數據分析,提出「詞涯八千」理論﹔他的研究發現:「古人著作從一千多字到四百多萬字,作者所用字種字數只有幾千,最多不超過八千。」如「史記」533,505字,有5,122 字種 (單字之外,再加上非衍生性、需要記憶的詞語) ﹔「紅樓夢」120回731,835字,有4,501字種﹔「清史稿」4,514,567字,雖有8,080字種,但這部書是集體編寫,不代表一個人的語言能力,由此可見「每個人能用的字都有上限」。

同時,作家金庸多部著作,《神鵰俠侶》810,311字,有4,094字種﹔最長的《天龍八部》、《鹿鼎記》兩部書,字數都在1,200,000字以上,字種都不超過4,500字。其中代表正面情緒的喜、樂、笑、愉、悅、愛、親等字遠多於代表負面情緒的怒、哀、悲、憤、怨、悵等字,也可看出金庸寫作的風格。

在英文方面,鄭錦全統計了計算兩百本英文名著,得出「概念詞種」,其數目在每本書也不超過八千,與中文的情形一致。最早的解釋可追溯到1871年達爾文從觀察英文語詞隨時間消長,有一定限制,推論是由於人的記憶有限,不能無限累積,只能推陳出新。

欣賞古今美文的人都知道,文字不僅是語言的記錄工具,如許慎所言「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而且能讓人盪氣迴腸,沉吟不已,多所陶冶。有學者估計,自有文字以來,全世界所出版的書,共約 480 兆 (480 TB) 字,全世界所有活過的人所說過的話約5 百萬兆 (5 EB) 字,但任何一個人都說過中外古今別人都不曾說過的話,也就是人人均具有創新的能力。人的腦力,可把有限的文字符號,化成無限的詞語,文字運用,妙在一心,「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如果有人擔心有意義的話,都被別人說完了,不啻「杞人憂天」。

回到「工業材料」,事實上是以極為有限的數十種元素構成,但繽紛多彩,神奇絢麗,有無限可能﹔材料製程,常可以烹飪比喻,而由IBM 發表由人工智慧所設計的食譜,出現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食材組合,如「奧地利風巧克力牛肉捲餅」,「黑莓櫻桃餡餅佐蜂蜜鮮奶油」等,兼顧營養與美味,獲得美食專家大加讚賞,也可給材料研發人員很多啟發。

*原載 工業材料雜誌 377 期,第32頁 (出版日期: 20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