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4月16日 星期二

「一個校長的思考」第二冊與第三冊自序





「一個校長的思考」第二冊與第三冊自序



「一個校長的思考」系列第一冊2018年九月底出版,原來出書動機主要是對個人過往行述,留個紀念,並與親朋好友分享,因此以贈送為主,少部分則經由網路書店銷售。出版後得到不少迴響,也有校友以團購方式分贈友朋,銷售情況遠遠超過預期﹔另一方面,從整理講稿到出書的經驗,對一位藝文界的朋友名言﹕「沒有紀錄,就等於沒有發生」,有了更深刻的體會﹔出書記錄的功能,可能更甚於紀念。

系列「第一冊」的副標題是「教育的職業與志業 – 清華文史與校務」,「第二冊」則是「教育的職業與志業 –清華校務與教育成果」,主要涵蓋在清華舉辦的活動包括頒贈名譽博士、特聘講座、各院系週年慶與活動、建物捐贈動土、上樑、啟用與落成、單位成立設施啟用、各項文物與捐贈、各項合作協議、記者會與成果發表會、原住民專班與國外招生、與國際、大陸各項交流、各項高中活動、企業招商與學生就業活動、紀念會與告別式以及本人曾擔任會長的「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與「斐陶斐榮譽學會」、曾擔任董事長的「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以及個人專業之家「中國材料科學學會」活動。

「第三冊」「學術的見解與創發――人文藝術與科學技術」則包含校內外各種活動,如文藝活動與演出、校內演唱會、文藝展覽、新書發表、諾貝爾獎得主演講、名人演講與通識講堂、各項座談、跨領域研討會、人文領域研討會、理工領域研討會、各項論壇、各項會議與協會、科學科技講座與其他校外活動。

由於近年來智慧手機攝影機的精進,在社會大眾「人手一機」的今日,人人都成了業餘攝影師。晚近出外旅遊時攝取照片常以千計,隔了一段時候在電腦中檢視,仍覺旅程「歷歷如繪」,威力著實驚人。在前書出版後,很多朋友都表示對其中所附照片特別有感,所以在編輯「第二、三冊」時也刻意注重配置活動照片。由於「第一冊」多收錄在全校性事務場合致詞稿,所以在「清華首頁」以及「影音分享網」中可以找到不少照片。「第二冊」重點在校內各單位活動,「第三冊」更多涉及在校外舉辦之活動,由於當時未刻意收集相關照片,事過境遷後就困難得多,因而展開「收尋之旅」,也頗有一得﹔這裡要特別感謝「人文社會學院」蔡英俊前院長,提供本人所有參與「人文社會學院」活動的精華照片,當接獲所贈收錄相關照片光碟片時,以「如獲至寶」形容,毫不為過。

其他收尋到的照片主要來源還是來自各相關單位及主辦機構網站。在過程中,發現有些單位與機構是道道地地的圖示紀錄事件「模範生」,有些則較疏於經營,同時收錄是否完整,又似與主管更迭及重視程度有別息息相關﹔像片有迅速勾起回憶的作用,在記錄與紀念的功能上,常能發揮「勝於千言萬語」的效果。在現今資料存儲日益簡易與廉宜時代,基於保存「紀憶」以及宣導的強大威力,應值得各單位在記錄活動方面,多付一分心力。

本系列書籍出版,主旨在記錄個人在清華擔任校長後相關活動行述,由於長年受惠於清華同仁盡心盡力的貢獻以及友朋的鼓勵,所以「第一冊」以贈送為主。但出書之際,自然也很關心贈書對象是否有興趣。另一方面,書籍單位印製成本在基本數目外,大幅遞減,以「書贈有緣人」為理想,但不希望被「束諸高閣」,而陷入目前手頭與通路存書均瀕臨告罄的窘境,以廣流通,所以「第二、三冊」出版本有意以預購方式測水溫,來決定印製本數,但發覺過程甚為繁複而作罷,因此「第二、三冊」改以主要藉助出版商電子通路行銷,希望出版的書籍能真正為「愛書人」所持有,另一方面也可協助活絡一下面臨寒冬的台灣出版業經濟。

本系列「第二、三冊」能順利出版,要感謝多位清華同仁協助包括細心校對在本人擔任校長期間所有致詞稿件的彭琇姬秘書,多位清華同仁費心錄存及提供活動照片。黃鈴棋小姐全程精心編輯與校對,讓本書得以順利問世更是功不可沒。

2019年4月8日 星期一

「各界精英的十三堂課」序


各界精英的十三堂課

黃肇瑞教授與其夫人張夢旭女士均為1976清華大學材料系第一屆畢業生。因本人於次年才到清華任教,失之交臂﹔所幸肇瑞與夢旭自美學成歸國後,同在材料界工作,並與母校保持聯繫,有相當多的接觸機會。多年來喜見肇瑞伉儷在事業與家庭經營上都非常順遂,尤其肇瑞在學術上成就輝煌,屢獲各項大獎肯定。

2017肇瑞自高雄大學校長職務卸任,歸建成功大學後,亟思為高等教育及下一世代的傳承,多盡一份心力經過縝密規劃,在學校通識教育中心開設一門與「生涯規劃」相關的精英論壇課程本人有幸受邀得以忝居「菁英」、「名人」之列,在約半年期間從邀請、後續聯繫接待、上課、閱讀學生心得報告、檢校逐字稿以及審視課堂錄影等互動中,處處可見肇瑞與工作人員的用心與敬業令人欽佩不已。肇瑞期望講員以過來人的身分傳承過去的智慧和經驗,告訴同學們人生是否可以預作規劃?如何做好生涯規劃?當面臨人生轉折點的時候是如何做決定?如何做好機會來臨之前的準備?

也許正因為當年在大學時沒有機會選一門「生涯規劃」的課程,同時在民國四、五十年代,由於社會閉塞、資訊缺乏,也少師長提點,因而回首來時路,個人幾無「生涯規劃」可言。但隨著「去去去,去美國」留學風潮到美國深造後,漸有領悟,同時多年來,秉持由家庭與各級學校教育養成的價值觀,接受各項挑戰,把握機會,奮力而行,事業生活大體順利美滿,或有可取﹔因此在接到肇瑞邀請後,將過往行述,可堪學子參考部分,作一整理 [https://lihjchen1001.blogspot.com/2017/11/blog-post_14.html] ﹔當然上課時仍不免擔心「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幸到臨場以及閱讀所有選課學生心得報告後,反為學生的專注以及熱情所感動﹔這也表示肇瑞的努力「功不唐捐」,成效非凡,值得推廣師法。

肇瑞在看到學生的學習心得與評價後,為了讓沒有機會修習到這門課的同學也可以由講員的演講內容中獲益,費心將授課內容彙整成冊,以期嘉惠更多的年輕人,是相當值得稱許的舉措。另一方面,前賢有言﹕「沒有記載,就等於沒有發生」,試想如果沒有本書的問世,十年、二十年後,又有多少人知道成功大學有一位熱心的教授,精心設計了一門「生涯規劃」課程,邀請多位當代產、官、學、研、醫藥、文化、藝術、廣播媒體等各界名人精英,講授內容涵蓋理工科技,人文藝術,民生社會科學等多元化領域,傳承過往的智慧和經驗?

本書的出版,不僅將使廣大莘莘學子受益,得以跨域學習,拓展視野,加強國際觀,而使讀者受到無形而深遠的影響和啟發,而且在時代風貌的記錄保存上的意義也彌足珍貴。本人有幸參與這項深具意義活動,並且樂在其中,特為此序。

陳力俊 謹序
民國一○八年四月於清華園

2019年4月6日 星期六

煮字集 -- 真確 (Factfulness)


煮字集 -- 真確 (Factfulness)*



真確意為真正確定的事實與真相、實情連結。人活在真實的世界真人真事為人津津樂道,對教育程度較高的人來說,一定有自信相當真確的了解身處的世界。

人的認知,來自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經驗,從書本以及媒體得到知識與訊息,雖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假新聞可以「以假亂真」,但成年以後,有相當的判斷力,但研究發現,「你對世界的認知,真確性遠比你認為的少!

瑞典知名公共教育家羅斯林 (Hans Rosling),設計了許多關於貧富、人口增長、出生率、死亡率、教育、公衛、性別、暴力、能源與環境這些都反映全球基本的面貌與趨勢的「真確問題」。問題簡單明白,沒有暗藏陷阱,而且很小心選擇可靠的數據,避免模糊的空間。然而多數人答得慘不忍睹。[1]

你可能是例外嗎機會並不大! 先試試回答羅斯林提出的13個「真確問題」:

  1.現今全世界的低所得國家裡,多少女孩會讀完小學?A20% B40C60
  2.世界上的多數人是生活在哪裡?A)低所得國家 B)中所得國家C)高所得國家
  3.在過去20年,全球赤貧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是⋯⋯A)幾乎翻倍 B)大致不變C)幾乎減半
  4.現今全球的平均壽命是多少?A50歲 B60C70
  5.現今全球有20億個兒童,年齡介於015歲之間。根據聯合國的估算,到了2100年全球會有多少個兒童?A40億 B30C20
    6.根據聯合國的估算,到了2100年全球會再增加40億人,而主要原因是什麼?A)兒童人口增加(不到15歲) B)成年人口增加(15歲到74歲)C)老年人口增加(75歲以上)
  7.過去100年間,全球死於天災的人數是如何變化?A)幾乎翻倍 
  B)大致不變C)幾乎減半
  8.現今全球約有70億人,人口分布的狀況如何?A)亞洲40億人,歐、美、非洲各10億人,B)亞洲30億人,非洲20億人,歐、美洲各10億人,C)亞洲30億人,美洲20億人,歐、非洲各10億人
  9.現今全球多少2歲兒童有接種疫苗?A20% B50C80
  10.全球30歲的男性平均接受過10年的學校教育,而同齡的女性平均接受過幾年的學校教育?A9B6C3
  11.1996年,老虎、熊貓和黑犀牛都列為瀕危動物。現在這3種動物裡,哪幾種面臨更迫切的危機?A2B1C0
  12.全球多少人口享有電力?A20B50C80
  13.全球氣象專家認為接下來一百年裡平均氣溫會⋯⋯A)更暖B)一樣C)更冷

正確答案請見文末。
  
86%的人答對有關氣候變遷的最後一題。在所有進行線上測驗的富裕國家中,多數人知道氣候專家認為地球正在變暖。幾十年間,科學研究的結果不只留在實驗室裡,還為大眾所知。這是大幅提升大眾認知的成功例子。

扣除氣候變遷這題,其餘12題都反映大眾的無知。2017年,在14個國家將近12,000人作答,他們在前12題平均只答對2題,沒人統統答對,僅1個人(在瑞典)只錯1題,15%的人得到0分。受測對象遍及世界各地,受過良好教育,對世局抱持好奇,但竟然「大多」答得錯誤連連,好幾組專業人士甚至答得比一般大眾更差。每一組受測者眼中的世界都比實際上更恐怖,更暴力,更無望簡言之,更誇大。

為什麼多數人錯得這麼離譜?如此荒腔走板? 只可能是出於錯誤的「知識」。多年來參與測驗的受測者,其實都具備知識,卻是過時的知識。另一方面,許多政治人物與政府高層能取得各種最新資料,還有顧問與助理時常幫忙更新資訊,不可能資訊過時,但連他們都對世界抱持錯誤的基本認知。

我們與多數西方人在媒體上看見的世界,充斥戰爭、暴亂、天災、人禍和貪腐。世界很糟,而且似乎每況愈下,富者愈富,貧者愈貧,而且窮人愈來愈多;除非我們採取破釜沉舟的行動,否則地球的資源很快會用罄。在人們腦海中浮現的世界,常為過度誇大的世界觀:看似沉重,實屬誤導。人們趨向對提問給出種種誇大的負面答案。但我們不能說媒體就是禍首。

更深層的理由是,人腦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出現各種根深柢固的直覺,有助我們的祖先以狩獵與採集維生。(諾貝爾獎得主康納曼提出的系統一即「快的思考」(fast thinking [2] 
https://lihjchen1004.blogspot.com/2013/03/blog-post_9593.html) 由於我們的大腦傾向迅速下結論,形成過度誇大的世界觀,無從看見世界真正的面貌,誤入歧途。我們的許多直覺在幾千年前很管用,但如今我們身在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般人在思考、猜測或學習有關世界的事時,時常直覺去參照自己的世界觀,所以如果你的世界觀不對就會大幅猜錯。如果政治人物與政府高層對世界抱持錯誤認知,豈有辦法妥善解決問題?如果公司主管完全搞錯狀況,如何替公司做出合理決定?一般人又如何知道自己平時該關切哪些議題?

羅斯林窮盡畢生之力抵抗全球的無知,在臨終前出版「真確 (Factfulness)」一書 [3],試圖改變世人的思維方式,擺脫錯誤認知,建立基於事實的世界觀,安撫無謂的恐懼,讓大家把精力重新放在有益之舉上。如果你還沒有看過,是你今年「必讀之書」。

羅斯林對世界未來的看法,不認為當前或未來的人口和消費水準已經或將對地球或民間社會造成無法接受的損害受到許多許多環保主義人士質疑也有人批評其避免分析消極趨勢,討論困難問題。有人警告說,雖然一些趨勢可能是積極的,但如果出現社會和政治不穩定,這些趨勢可能會徹底崩潰是值得大家警惕與思索的。

正確答案:
1.C  2.B  3.C  4.C  5.C  6.B  7.C  8.A  9.C  10.A  11.C  12.C  13.A

本文節縮版刊載於工業材料雜誌 390 期,第31 (出版日期: 2019/6/5)

[1] Hans Rosling, Ola Rosling and Anna Rosling Rönnlund,林力敏譯,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 (FACTFULNESS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先覺出版社 (2018). 
[2] Daniel Kahneman,洪蘭譯,快思慢想(新版)(Thinking, Fast and Slow)天下文化 (2018).
[3] Hans Rosling醫生 2017年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