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2年6月20日 星期一

來台灣的清華1929-1947年畢業生成就一瞥

來台灣的清華1929-1947年畢業生成就一瞥


根據蘇雲峰先生編撰《清華大學1927-1949師生名錄資料彙編》(《彙編》) [1] 清華1929-1947年間之大學部畢業生2,264人,研究所畢業生61人,以及六屆清華留美公費生132人;1949年以後: 留有完整生涯紀錄者約三分之二,1,519人,留在大陸者,1,169人,約占77%,在台灣者,192人,在美國及其他地區者,115人,在香港者,僅43人。
1950年後的台灣,正值戰後經濟重建,由於資源有限,為求突破,政府必須發展教育與經濟,於1970年代創造台灣經濟奇蹟。在政策指引下,政府早期特別重視台電、台糖、台肥、中油、中紡、台機、港務等的整頓經營和各港埠的建設,清華人數雖少,多能發揮所學,因而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復甦,作出了貢獻。此外,在教育與學術、國防以及私人企業,也多表現卓越。蘇雲峰先生在《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2] 一書中曾對1949-1980年間表現卓著之約400人作過簡單介紹,以下僅列來到台灣192人中所知較有成就者:

一、理學院有29人,
物理系2人: 賓果 (1932級) 為中油煉油廠廠長,顧伯岩 (1938級) 為台北工專校長,師大教授,

化學系15人:
學術界: 錢思亮 (1935級) 為台大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院長,張明哲 (1935級) 為中油高雄廠廠長,清華大學校長,國科會主任委員,朱樹恭(1936級) 為經濟部聯合工業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教務長,
政府單位或公民營企業: 趙煦雍 (1929級) 為台灣紙業公司總經理,張光世 (1935級) 為經濟部部長,余昌梧 (1935級) 為台糖廠長,陳端格 (1935級) 為台糖彰化廠廠長,
費自圻(1939級) 為中台化工、台灣氯乙烯公司總經理,黃達河 (1939級) 為台肥總工程師等,

生物系2人:劉發煊 (1931級) 為台灣省水產公司總經理,台大訓導長,香港新亞書院院長,

算學系3人:徐賢修 (1935級) 為清華大學校長,國科會主任委員,中央研究院院士,

二、工學院有69人,
土木系26人:
學術界: 閻振興 (1935級) 為清華、台大、成大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部長、原能會主委、中山科學研究院院長,馬惕乾 (1938級) 為淡江大學教授、建築師等,
政府單位或公民營企業: 張昌華 (1929級) 為華泰建築師事務所創辦人,葉明升(1932級) 為花蓮港務局總工程師,衣復得 (1933級) 為台灣省新聞處處長,張連榮 (1936級) 為高雄港務局總工程師,王忠漢 (1936級) 為台電總工程師,曹嶽雄 (1938級) 為觀光局局長,范純一 (1939級) 為台灣建設廳總工程師,馮鍾豫 (1939級) 為水資源規畫委員會主委、石門水庫副總工程師等,

航空系4人:
李家騵 (1940級) 為航空研究院院長、逢甲大學教授,嚴國泰  (1941級) 為清華特約講座等,

機械系29人:
學術界:盛健 (1936級) 為清華特約講座,葉衍鑫 (1937級) 為空工區部廠長和總工程師、空軍機校教授,田長模 (1938級) 為清大、成大等教授、中國工業學會理事長,孫方鐸 (1938級) 為清大、台大、成大等教授、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黃雄盛 (1938級) 為空軍官校教育長,葉上芃 (1938級) 為東海、中興大學教授等,
呂鳳章 (1936級) 為聯合耐隆及華隆公司總經理、華夏樹膠公司董事長,王友彬 (1936級) 為光華工程公司總經理,李登梅 (1936級) 為台灣航勤服務處總經理,孫葆銓 (1937級) 為聯勤第三汽車廠廠長和總工程師,彭長松 (1937級) 為永康水泥公司總經理,楊德增 (1940級) 為基隆港務局船舶修理廠廠長,張有琮 (1947級) 為台泥昌工業公司機械廠廠長等,

電機系10人:
王修瑜 (1936級) 為台灣鋁業公司電廠廠長、鋁能技術顧問工程公司總經理、華夏樹膠公司董事長,王載 (1938級) 為成功大學教授、電子工程函授學校校長,徐永齡 (1938級) 為台灣興馬公司董事長,張去疑 (1939級) 為清大教授、國科會副主委,負責籌建新竹科學園區等,

三、法學院有64人,
社會系10人:田保生 (1932級) 為駐加拿大使館一等秘書,陳元屏 (1932級) 為駐約旦以及韓國大使館參事,葉琴 (1932級) 為立法委員,洪維溥(1936級) 為私立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校長,居浩然 (1936級) 為私立淡江英文專科學校校長,台大、中興、東吳教授,周榮德 (1937級) 為北密西根大學教授等,

政治系17人: 高士銘 (1933級) 為駐海地大使,王之珍 (1934級) 為駐阿根廷、烏拉圭、委內瑞拉大使,吳世英 (1934級) 為駐日本公使,駐伊朗大使,陳樂橋 (1934級) 為中華徵信公司總經理,俞國華 (1936級) 為中央銀行總裁、財政部長和行政院院長,萬賡年 (1936級) 為政治大學教授,鄒文海 (1936級) 為政治大學法學院院長,劉振鵬 (1938級) 駐土耳其、菲律賓、希臘等國大使館參事,郭鐸 (1938級) 為中花蓮市市長等,

經濟系37人: 孫碧奇 (1929級) 為駐牙買加、巴貝多、菲律賓大使,謝兆芬 (1929級) 為中信局駐韓代表,王元照 (1930級) 為國際貨幣基金業務部處長,李植泉 (1931級) 為台灣省政府統計處長、私立致理商專創辦人,張人傑 (1931級) 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板橋廠廠長,梁學彬 (1933級) 為交通銀行駐菲律賓宿霧分行總經理,劉全忠 (1933級) 為立法委員,高德超 (1934級) 為經濟部統計長,師大及淡大教授,陳斯愷 (1938級) 為台糖公司財務副總經理等,

四、文學院有31人,
中文系8人:曲顯功 (1932級) 為台大教授,許世英 (1934級) 為台大、師大教授,趙賡颺 (1934級) 為師大教授,譚任淑 (1934級) 為師大教授,董童龢 (1936級) 為台大教授等,

外文系13人: 饒餘威 (1933級) 為香港浸信書院院長,楊知禮 (1937級) 為曼谷公富公司總經理,唐雲壽 (1938級) 為外交部駐紐約領事、海陸企業總經理,鄧文禮 (1938級) 為師大教授,李慧可 (1939級) 為台大教授等,

歷史系10人: 周培智 (1929級) 為政大、成大教授,新加坡南洋大學商學院院長,張貴永(1929級) 中研院研究員、台灣大學教授,羅香林 (1930級) 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楊紹震 (1933級) 為中研院研究員、東海大學教授,陶音 (1933級) 為師大教授,翁同文 (1939級) 為東吳大學教授, 靳廣濂(1943級) 為經濟部主秘、國營事業委員會執行長等,

清華留美公費留學生

第一屆 (1933年)
夏勤鐸 (國防化學們) 為中油公司駐美代表,曾任紐約清華同學會理事長,美國森美進出口公司創辦人,
顧光復 (飛機製造門) 為航空研究院院長、空軍中將航空發展中心主任、台機公司總經理、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第二屆 (1934年)
宋作楠 (成本會計門) 為台糖公司協理、東吳大學教授,創立勤業會計師事務所,
楊紹震 (美國史) 為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東海大學教授,

第三屆 (1935年)
方聲恒 (儀器製造門) 為台灣大學教授,
李慶遠 (地理門) 為中央大學教授,

第四屆 (1936年)
王兆振 (實用無線電學門) 為中研院院士,工業技術研究院首任院長兼董事長,
孫晉三 (英國文學門) 為中央大學教授,
孫觀漢 (玻璃製造學門) 為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首任所長,
張明哲 (化學門) 為中油高雄廠廠長,清華大學校長,國科會主任委員,

第五屆 (1941年)
葉玄 (汽車工程門) 為中研院院士,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研究所所長,光華開發科技公司董事長,

第六屆 (1944年)
沈申甫 (航空工程門) 為中研院院士,台灣大學特約講座教授,

由上可見,在台灣,學文法者多從事教學與學術研究,學理工者多投入公營企業單位,如中油、台肥、台糖、中紡、港務、中船、台機服務。

[1] 蘇雲峰,《清華大學1927-1949師生名錄資料彙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 (49),台北 (2004)。

[2] 蘇雲峰,《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84),台北 (2000)。

清華大學1929-1947年畢業生知多少

清華大學1929-1947年畢業生知多少




清華大學於1925年成立大學部,1929年有了第一屆畢業生,由於國共內戰亂局,清華未曾呈報教育部1948及1949年兩屆畢業生名冊,目前有完整紀錄的,在兩岸分治前,僅止於1947年畢業生,而1929-1947年畢業生名錄資料盡載於蘇雲峰先生編撰《清華大學1927-1949師生名錄資料彙編》(《彙編》) 中。[1]
《彙編》於2004年出版,歷經十餘年的努力,才得以問世,為蘇先生所著《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2] 一書的副產品,補充說明清華大學之所以為國內一流大學,除有良好的領導人、充沛的經費、優良的教研環境和充實的圖書儀器設備外,主要有堅強的師資陣容和優秀的學生。由於清華採取精英主義,文法理工四學院在校學生最多時不過千餘人,
1929-1947年間之大學部畢業生人數也不過2,264人,研究所畢業生61人,和六屆清華留美公費生132人,但他們對兩岸三地和美國的學術、教育、科學研究及工業建設,均有卓越的表現和貢獻。本書便是一個最有力的佐證。
根據蘇先生導言: 「經歷二十餘年之努力,終於完成了《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3] 及《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二書;在進行研究清華校史時,不斷搜集有關清華教師和歷屆畢業生的生涯資料,作為《抗戰前的清華大學》之附錄,佐證清華教育之成就。然而專刊審查人以該師生名錄資料份量過大,建議另以資料彙編形式出版。這就是本書的由來。」「曾在清華執教之教師七百餘人,歷屆畢業生二千四百餘人,要搜尋他們的出身背景、學經歷和生涯資料,的確是件難事。幸得國科會支持,和兩助理積年累月,廣泛搜尋,細心摘錄編輯,雖有漏網之魚,成績亦甚可觀。在世界教育史上亦可能是一項創舉。」
「本資料彙編之特點,在羅列個人資料外,還分別作教師的各項統計分析,和畢業生年齡、籍貫統計,及職場時空分佈與成就貢獻。這些統計分析,有一部分取自《抗戰前的清華大學》一書,因移植於此,使讀者更了解這份資料彙編的意義,凸顯清華大學教育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地位。」
《彙編》分析1929-1947畢業生資料:
一、大學本科畢業生2,264人 (含女生158人),其中「文學院」426人,「法學院」683人,「理學院515人」,「工學院」640人。
二、「文學院」以「外文系」和「歷史系」人數較多,「法學院
以「經濟系」人數最多,「理學院以「化學系」和「地學系人數較多,「工學院」則以「土木系」和「機械系」人數較多。
三、「清華研究院」共有13個研究所,1933-1947年間,僅有畢業生61人。
四、於1944年以前,舉行過六屆公費留學考試,共錄取132人。
對照「新竹清華」在2022年有1910人獲頒學士學位,2505人獲頒碩士學位,250人取得博士學位,共有4,665人畢業,往昔今日有很大的差異。
就時空分布及職場成就而言:
一、抗戰期間: 因應戰時需要,多在中國西南和西北部,從事公路、兵工、機械、採礦、美軍翻譯等基礎工作。
二、抗戰勝利後四年: 分散於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和華南等地的政府單位,從事工礦、交通、金融和教育等工作。
三、1949-1980年: 是事業成就巔峰期,不論在大陸、台灣、香港和美國等地,都居於各行業中高階層領導地位。
四、1949年以後: 留有完整生涯紀錄者約三分之二,1,519人,留在大陸者,1,169人,約占77%,在台灣者,192人,在美國及其他地區者,115人,在香港者,僅43人。
在大陸以外地區,有十人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二人被選為歐美科學院院士,在台灣,學文法者多從事教學與學術研究,學理工者多投入公營企業單位,如中油、台肥、台糖、中紡、港務、中船、台機服務。

[1] 蘇雲峰,《清華大學1927-1949師生名錄資料彙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叢刊 (49),台北 (2004)。
本資料彙編之資料來源,主要依據者為:《國立清華大學教職員錄1927-1949》、《國立西南聯大31年度教員名冊》、《清華大學一覽》(教職員錄,1947)、《清華機械工程系概況》(1936)、《清華大學1929-1947年度畢業生名冊》、《清華同學錄》(1937)、北京及新竹兩地清華大學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清華大學1938級六十週年紀念集》(1998)、橋川時雄編纂之《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鑑》、劉紹唐主編之《民國人物小傳》、黃延復、王小寧整理之《梅貽琦日記,1941-1946》、《吳宓日記》7冊、《清華人物志》4冊、《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錄》(1948)、《中央研究院院士名錄》(1996)、《中國科學院院士自述》(1996)、《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史─1937-1946》、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編纂之《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以及其他清華大學出版物與清華師生傳記、回憶錄和各級同學週年紀念集(尤以1938級最翔實)等文獻。
[2] 蘇雲峰,《抗戰前的清華大學,1928-1937》,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84),台北 (2000)。
[3] 蘇雲峰,《從清華學堂到清華大學,1911-192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專刊 (79),台北 (1996)。

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人生導師辛志平校長: 「竹中創校百週年紀念特刊」文

 人生導師辛志平校長: 「竹中創校百週年紀念特刊」文

人生導師

「新竹中學」畢業紀念冊照

攝於留學美國時期

攝於清華大學校長任內

攝於台灣聯合大學系統校長任內

有人認為: 「貴人就是對自己人生有幫助的人」,一個人一生必定碰到過許多貴人,但如果縮小範圍為影響最大的幾個人,對我來說,那一定包括「新竹中學」辛志平校長。今年五月中有機會回到母校參加「百年校慶論壇」,有學弟問: 「您認為造就您現在的地位的關鍵點是什麼?」我的簡答就是辛校長的典範以及竹中的「誠、慧、健、毅」校訓的指引。

我在「竹中」只有高中短短三年,但終生受惠於「竹中」的全人教育,不僅在各學科上受到良師指導,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對音樂、美術的喜好,同時學會了游泳,也養成了運動健身的習慣,為心智漸開的少年烙下深刻的影響,受益無窮,讓人深深感謝與懷念。

奠定
竹中優質教育基礎的靈魂人物自然是辛志平校長,他是竹中光復後第一任校長,並自1945年至1975年在任三十年,一般對他的評價是「公正廉明」、「辦學優良」與「擇善固執」。「辦學優良」是有目共睹,當然必須「公正廉明」與「擇善固執」,並可歸因於他長期為竹中聘請優良的師資,以身作則,卓越領導,同時在全人教育理念下,培養大批五育並進人才。

新竹中學的校訓「誠、慧、健、毅」充分說明辛校長的教育理念,同時也是人生的最好指標;誠信是做人的根本,如果失去他人對你的信賴,最終必歸於失敗,孔子就曾說過:「民無信不立」;我自己曾在遇到重大抉擇,得失難料時,堅持誠信原則,多年後回首來時路,僅就讓人「心安理得」一項,就無遺憾可言。

「慧」是智慧的慧,不管學習與言行,都要運用智慧,而養成的功夫即中庸所謂: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辛校長常引孔子的話說: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是很有道理的。從事學術工作有一定成就的訣竅,不外曉得問問題,知道選擇問題並解決問題,博學、審問、慎思、明辨與篤行都不能少。
竹中的紮實教育,提供學生未來浸浴於學術殿堂的機會。

「健」是指身心的健康。如果我們看國內其他各校的校訓,幾乎沒有強調健康的,而健康是立身之本,沒有健康,如何談努力求學任事,
新竹中學的教育讓我養成愛好運動的習慣,畢業以後,一直維持至今,目前仍儘可能每天健走一萬步,得以經常維持心清氣朗,仍然可以繼續做一些有益社會的事;辛校長解釋心理健康,是做到「理得心安」,這也是我行事的準則。

「毅」就是毅力,遇到挫折不氣餒,我在大學物理系時,教學環境讓大多數同學都成了「理論派」,但到美國後發現從事「理論物理」研究與前途無望幾乎可以劃上等號,所以選擇以實驗為主的材料科學研究,由於在大學時做實驗的經驗如一張白紙,所以開始時備感艱辛,但靠著毅力,才漸入佳境,而從此迄今也一直從事以實驗為主的研究,成了我終身的專長,深得其樂。如果當時氣餒中挫,也就錯失了人生大好風景,豈不可惜。

辛校長主校時,不僅文理不分組,而且對所謂的副科,如音樂、美術、體育特別重視,回憶起在校時,音樂考試前一兩周,很多班全班同學在中午休息時間自動一起練唱以求過關,美術老師會用尺量靜物寫生作品水果的長寬比給分,體育課游泳必須游完二十五公尺才能及格,而我從不會游泳到考試時游了九十二公尺,種種往事,經常湧上心頭。

我個人在高中三年就學期間與辛校長的接觸並不多,主要是因為在學科方面表現不錯,不時會在週會中得到他頒獎鼓勵;倒是在臨將畢業到畢業後的暑假期間,由於我代表畢業生致詞,並負責主編畢業紀念冊,辛校長對致詞稿與畢業紀念冊編輯多加指點,而有緣份與他多次單獨相處,當時他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教誨是: 「對公眾發言,要盡量預先整理思緒」,這點對往後多有在公眾場合發言機會的我,可謂金玉良言,另外他對我能在文理科均衡發展的格外嘉許,也令我親身體會李白《上樞密韓太尉書》「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的情境,深受激勵,終生銘感。

新竹中學何其有幸,有辛志平這樣的大教育家在台灣光復後連續主校三十年,實施全人教育,讓學生深受「誠、慧、健、毅」校訓的陶冶,打下良好堅實的基礎,應為所有竹中人所珍惜,作為「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標竿,永遠嘉惠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