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3年4月18日 星期二

作美國盟友 不代表成為附庸

作美國盟友 不代表成為附庸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授(新竹市)
2023-04-18 

很多人同意但不明說 (AI 生成)

法國總統馬克宏近日訪問北京,在聯合聲明中承諾與中國建立「全球戰略夥伴關係」,同時確立了獨立的歐洲立場,與習近平反覆稱讚一個「多極世界」,即一個不以美國為主導的世界;需要「重塑和平與穩定的國際秩序」,反對美國所支持的經濟「脫鉤」,擺脫「集團與冷戰思維」,減少對「美元治外法權」的依賴,並期望中國在調停俄烏戰爭上扮演關鍵角色。

他在回國途中接受記者採訪時,更進一步表示「台灣的安全不是歐洲的問題」,歐洲必須抵制成為美國「附庸」。他的表現,立即引起西方主流媒體大譁,出現如「從紅地毯到狗窩:馬克宏從中國歸來令盟友失望」、「法國外交削弱了美國遏制中國的努力」等標題,同時反中、俄政治人物更是嚴辭譴責。馬克宏回國後,透過發言人聲明「美國是我們的盟友,有著共同的價值觀,法國在美國和中國之間的距離並不相等」,以消弭美國等盟友不安。

對於馬克宏不像美國一樣聲稱「台海有事就是美國有事」,在台灣被認為是「棄台論」;但從實質上來看,美、法同樣宣稱只承認「一個中國」。美國在台海問題上雖有「戰略清晰」呼聲,但仍採「戰略模糊」立場;法國要追隨美國抗中,亦步亦趨、應聲起舞,即坐實了「附庸」之名。

由於馬克宏直白道出冷酷現實,台灣自然有許多人不能接受,大加撻伐者有之,也有以其「吞回失言」觀點自我療傷止痛,但馬克宏隨後訪問荷蘭時,仍堅持對台灣安全問題的說法,強調作為美國盟友不代表成為「附庸」;法國不支持挑釁,也拒絕參加拉高台海緊張的口水戰,其對台美之立場顯非失言。同時如歐洲理事會主席所言:「很多人同意但不明說」。

馬克宏一直倡導歐洲主權,其中包括更強大、更一體化的歐盟,這是承襲自二戰後法國最受推崇的總統戴高樂以來力謀「自主」的傳統,雖與美國結盟卻又不完全一致。戴高樂在一九六五年,利用美元儲備買入三千噸黃金,導致美國於一九七一年放棄美元「金本位」;又於一九六六年,決定讓法國退出北約聯合軍事司令部,以維護法國在國防政策上的獨立性。另一方面,在美國侵略阿富汗與伊拉克戰役上,法國也都持反對立場。

歐盟國家飽受俄烏戰爭衝擊,要接納數百萬烏克蘭難民、參與制裁俄國,還得轉向美國購買高價能源與糧食;經濟陷入停滯性通膨中,又需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彈藥,苦不堪言。眼見獲利最多的美國,對任何可行的停火方案都嗤之以鼻,試問誰會心甘情願做「附庸」?但恪於美國控制輿論的強大力道,多敢怒而不敢言。馬克宏一番肺腑之言,導致歐美主流媒體幾乎一致的負評,可見一斑。

國人應更認清國際現實,兩岸問題的解決,外力不可恃。一九七○年代,台灣並沒有因外人棄台,應聲而倒;當時政府呼籲國人「莊敬自強」、推動十大建設,台灣反而欣欣向榮,頗值得參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