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4年2月27日 星期二

2023年淡水半日記遊: 紅毛城

2023年淡水半日記遊: 紅毛城

紅毛城園區圖

遊客中心

紅城小舖

古井

山頭古堡

高約13公尺

露台由英國人增建

一樓平面圖

地牢守衛雕像

幾易其手

改建後新面貌

二樓平面圖

透氣孔設計

英國領事館在淡水

英國領事辦公室

仿造古劍與盾牌

見證人生歷程

二月二十一日,曾因公有淡水之行,公務完成後,順道在附近參觀「紅毛城古蹟區」、「滬尾砲台」與「小白宮」。

「紅毛城古蹟區」主要包含紅毛城主堡以及前英國領事官邸。其中紅毛城主堡是臺灣最古老的完整建築物;前英國領事官邸在主堡東側,為兩層式洋樓。
[1]

紅毛城主堡位於一山丘的西端山頭上,其南、北、西側皆緊鄰陡峭的山坡,在屋頂上則可以眺望淡水河河口。主堡平面呈邊長 15.25公尺的正方形  (面積約70坪),牆壁厚約 2公尺,足以抵擋早期火砲的攻擊。南面朝淡水河、西面則朝臺灣海峽。

靠近外側的牆體使用石塊,並摻有一些紅磚,而靠近內側的牆體則以紅磚構,最外層則以灰泥粉刷,並漆上朱漆。主堡的地基則是以「大放腳」的做法,用紅磚砌成,並在基礎之上以磚和石塊壘厚牆。其中紅磚來自印尼巴達維亞、石塊則是就地取得。主堡外側依序設有西班牙、荷蘭、鄭氏、清朝、英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及中華民國國旗等曾領有該城之各政權旗幟。

從入口首先可見在扶疏樹蔭中紅色磚造平房包括遊客中心以及販賣各式文創商品以及紀念品的「紅城小鋪」按現今古堡建住主要為荷蘭人所建而由於當時漢人稱呼荷蘭人為紅毛,因此被他們稱作「紅毛城」。巧合的是,古堡主體建築也是紅色,因此園區內其他建築也一律採用紅色外觀設計

主堡高約13公尺,內部僅二層樓,上下二層的圓拱天花板方向互相垂直,底層開口朝東西向,而頂層則是南北向,以增加建物的耐震能力,避免建築自中間裂成兩半。另外,主堡屋頂東北與西南方各自設有防衛用的角樓,以五根支撐石梁自城壁伸出,再以紅磚在上面砌成碉堡狀,屬英式作法。一樓則有四座英國人所增修的紅磚小牢房與供犯人活動的小庭院。地牢牢門以厚木板製成,設有窺孔與送食門,窺孔上則有活動的鐵片遮住方便管理員隨時打開查看犯人。其室內僅有一鐵柵小窗可透光。東側及北側亦挖有壕溝以禦敵。按因英國享有領事裁判權,可將在台灣犯罪的外國人,暫時拘留

二樓則是作為辦公室使用,英國人並在其中的秘書室增設文件焚化爐與保險庫。房間裡則設有壁爐以供冬日生火取暖。會計室牆上則有一根橫架在房間中央的圓木棍,為以往之人工風扇,夏季炎熱時掛上大幅帆布,由僕役前後拉動以產生涼風。

二樓入口左側則有一陡木梯通往屋頂平台,平台由紅地磚鋪成,中央稍高以利排水。屋頂四周則排列著雉堞,以磚牆上加石壓條構成以掩護射擊,為英國古堡之常見式樣。主堡南側的露台亦由英國人增建,其紅磚來自廈門,底層可通主堡內部,具有五個弧形卷拱。露台階梯旁則設有內大外小的倒喇叭形射口,供射擊防禦用 [1]

參考資料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紅毛城
「紅毛城」紅毛城古蹟區,又稱前英國駐台北領事館及官邸,古稱聖多明哥城、安東尼堡。最早建城是在1628年統治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所興建的「聖多明哥城」,但後來聖多明哥城被摧毀,1644年荷蘭人於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重建,並命名為「安東尼堡」。而由於當時漢人稱呼荷蘭人為紅毛,因此這個城就被他們稱作「紅毛城」。
1724年,臺灣府淡水捕盜同知王汧開始整修紅毛城,增建了四座外圍城門。1867年以後,紅毛城開始由英國政府租用作為領事館,並在旁興建領事官邸。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向英美宣戰而查封紅毛城,直到戰後被交還予英方。之後,英國雖於1950年和中華民國斷交,但仍持續使用紅毛城作為領事館直到1972年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係才停止運作,並在之後依序由澳大利亞與美國代為管理。一直到1980年,該城的產權才轉到中華民國政府手中,指定為一級古蹟並開放供民眾參觀。紅毛城被視為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也是中華民國內政部所頒訂的國定古蹟。
荷蘭人將此城命名為安東尼堡,以紀念時任荷屬東印度總督安東尼·范·迪門,由於當時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番,所以安東尼堡也被稱作紅毛城。
英國人將紅毛城外壁粉刷成朱紅色,並在南側加設露台,亦由紅磚所砌。他們也將尖形屋頂改成平台式,同時屋頂的雉堞亦改為英式風格,並在東北與西南角懸出石梁,增建眺望碉堡。城堡西側也增建了石造的小屋,用作僕役的居所以及廚房,並將東西北門拆除,僅留下一座南門。屋頂平台上也豎起很高的旗杆,並懸掛起英國國旗。然而,其主體構造仍為荷治時期的原物,而未遭破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