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4年7月29日 星期一

正義防線變側翼 腐蝕人心

正義防線變側翼 腐蝕人心

2024-07-29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公理正義一 (GPT-4o 生成)

公理正義二 (GPT-4o 生成)

公理正義三 (GPT-4o 生成)

在五權分立的台灣,行政權與立法權掌握在民選政治人物手中,各持黨派立場,尚無可厚非;監察委員、考試委員、大法官與其他中立機關或單位委員則由總統提名,但須經立法院投票同意,理應維持一定的客觀中立性,不幸的是民進黨藉行政立法權一把抓之便,「沒有通不過的人事」,讓目前的監察院與大法官等成為側翼。

原被社會高度期待的「憲法守護者」大法官側翼化,最令人怵目驚心。在「國會改革法案」於六月二十六日生效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行政院、總統賴清德以及監察院皆分別向憲法法庭提出釋憲及暫時處分。憲法法庭在七月十日就暫時處分的必要性、急迫性及範圍進行準備程序,各機關及立法院各黨代表表達意見時,就有多位大法官發言偏頗表忠,其後迅速於十九日作成暫時處分裁定,凍結法規適用半年。柯文哲評論:「憲法法庭中立性跟獨立性蕩然無存。對於執政黨介入司法,甚至是憲法法庭,過程斧鑿斑斑,令人嘆為觀止。如果賴清德總統繼續以意識形態跟民意作對,台灣民主前途堪慮」,頗為中肯。

在原應保持中立的中選會方面,在前兩次「公投綁大選」爭議上,不惜出爾反爾,賠上公信力。此番曾任基隆市長的中選會主委李進勇不避嫌先對「基隆市罷免謝國樑」案意圖下指導棋,莫名其妙的要求「公職人員罷免案提議連署及查對作業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縣市長罷免應於四十日內查對完畢,壓縮成三十日。接著以慰勉同仁的名義赴基隆市選委會視察,嚴重干預基隆對有效連署的認定標準。依規定,對於有疑義的連署書,選委會以「雙掛號信」由本人確認。中選會卻要求,若未回覆,即應認定為合格。如此違反常識,不顧觀瞻,也讓人啼笑皆非。

接著發動罷免謝國樑的山海公民拆樑行動,擅自竄改國民黨「反惡霸挺善樑」文宣,透過網路大量散發,還以屬於言論自由掩飾,希望此次司法單位不再如前次高雄罷免韓國瑜案縱容造假。由於基層檢調有時尚能展現獨立風骨,伸張正義,因而巷里芻議有「基層檢調勝過大法官會議」的評價,值得珍惜捍衛。

其他如民進黨掌控的監察院與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等,委員們不顧形象,不僅未能矯正風憲,依法行政,發揮賦予功能,反而很明顯的黨同伐異,多有爭先表功之舉,表現荒腔走板,劣跡斑斑,可謂罄竹難書,令人失望與憤怒。

一個國家要長治久安,維護社會公理正義至為重要,尤其位高權重的領導人物,更具有標竿意義,作為「正義最後防線」的大法官,維繫選舉公平的中選會首長,動見觀瞻,影響巨大。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曾說:「風俗之厚薄奚自乎?繫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嚮。」如果高官坐享名器,反而黨同伐異,腐蝕人心,過莫大焉,而提名這幫人的政黨,更應為社會唾棄,在下次選舉中給予教訓,才可能有清明的政治。

 

2024年7月19日 星期五

幫看門還示弱 川普要保護費剛好而已

幫看門還示弱 川普要保護費剛好而已

2024-07-19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川普索取保護費 (聯合報)

索取保護費一 (GPT-4o 生成)

索取保護費二 (GPT-4o 生成)

川普受訪時,針對美國是否有必要保護台灣說,「跨過太平洋去防衛一個島嶼有實質困難」、「台灣從我們手上拿走晶片生意,他們非常有錢」,台灣應對美國防衛付「保護費」。發言傳來,股市應聲而跌。

台灣自美國手上拿走晶片生意,是美國企業自己放棄辛苦的晶片製造業,積極發展高利潤的晶片設計、網路平台、資通訊系統產業使然。舉例而言,價差為八美元的晶片,嵌入蘋果手機後的價差可達一百美元,歷年來美國許多領先企業賺得缽盆滿滿,川普卻反過來責怪台灣盡洪荒之力才得來的成果,如此不講前因後果,實屬無稽。

由於兩岸軍事力量強弱懸殊,民進黨政府採取強硬對抗路線,自然要請唯一足以與中共對抗的美國保護,任美國在軍購方面予取予求;除了花費鉅額經費購置武器,也調整「殲敵於海上」戰略,在沙灘上部署火山地雷,近日又擬於宮廟儲存彈藥,準備打「刺蝟戰」與「巷戰」,在亟欲壓制中國崛起的美國眼裡,這是志願做馬前卒的「冤大頭」。拜登屢次明言要「保護台灣」,讓民進黨政府喜不自勝,卻也引來川普宣稱要向台灣索取保護費。

問題是美台沒有共同防禦條約,當兩岸戰鼓響起,沒人能保證美國會適時馳援。即使有正式條約,如越戰和阿富汗戰爭,美國見戰事不利或師勞無功時,也可拋棄盟友一走了之,血跡斑斑往事歷歷在目。何況對比中共軍力,如果中美正面衝突而掀大戰,美國最多只能慘勝,權衡代價,恐非任何美國總統承受得起。

另一方面,拜登聲言保護台灣,較可能的是提供武器,讓台灣在本土打「代理人戰爭」,如烏克蘭一樣,將寶島打得滿目瘡痍也在所不惜。如果中共表現如「紙老虎」是最理想狀況;假如兩岸激戰,讓中共元氣大傷,美軍再來助拳獲勝,也是一舉兩得;即使在最差情況,若中共勢如破竹一舉攻占台灣,也可藉機實施各種制裁手段來削弱敵手,穩賺不賠。

賴政府執政後「依美謀獨」的企圖明顯,日前賴清德總統與新任美國駐台代表谷立言會面後,總統府新聞稿卻刻意省略「一中」字眼,竟連「口頭應付」都成大忌,難怪賴就任兩餘月來,兩岸關係愈趨緊張。

民進黨深受「去中國化」遺毒,以致未記取老祖宗明訓「小事大以智」、「恃交援而簡近鄰,怙強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國者,可亡也」。明明可以在中華民族共識下與對岸和平相處,偏要以各種方式「抗中謀獨」棄生民於不顧,是愚不可及。

美國文化可以「敬重強者,蔑視弱者」形容。台灣配合美國抑制中國政策,站在為抗中而劃定的第一島鏈協助看門;不向美國索報償,反以弱者姿態尋求美國保護、曲意親美抗中,川普今開口向台灣要保護費,豈非剛好而已?

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

名人堂: 頂尖大學是如何練成的

名人堂: 頂尖大學是如何練成的

陳力俊
中研院院士,清華大學前校長

現代大學校園 (GPT-4o 生成)

哈佛大學中國研究講座教授柯偉林教授著作,中文翻譯本《頂尖大學的條件:從現代大學的演變,洞見教育卓越的關鍵》甫於最近問世;該書檢視了德國、美國以及中國共八所頂尖大學的歷史,分析它們在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時採取了什麼樣的措施,並探討其未來的發展及可能性,讓人對現代具代表性大學的演進,得有全面性的了解,並洞見教育卓越的關鍵。

現代大學源自西歐國家,傳統的任務在知識傳承。另一方面,所有現代研究型大學的先驅是柏林大學,是為了振興戰敗的普魯士國家而建立,以知識的力量取代失去的土地,並讓德國於研究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領先全球。德國的大學重新定義了大學的可能: 而且是在一個德國國力不斷壯大的時代。

由於德國在二十世紀兩次世界大戰慘敗,科學研究皇冠上的寶石西移到美國,美國的大學到了二十世紀末擁有了巨大的影響力。以哈佛大學為典範,特別是將研究與博雅教育模式整合,使其在多個世界大學排名中表現亮眼迄今。在整個二十世紀的過程中,如果說美國的大學獲得了全球的聲望,並吸引了愈來愈多的國際學生和學者,這與美國在「美國世紀」裡的崛起密切相關。

二十一世紀最迅猛進步的是中國的大學,如在世紀初尚無法進入世界大學排名百名的北京清華大學,如今已是穩坐二十名內。一個主要原因,是政府不吝長期投入大量資源。在二零二二年,中國的大學吸引了超過五十萬名國際學生進入校園,這與中國重返世界強權與影響力大國的地位是無法分開來看的。

清華也勇於創新,在美國富豪蘇世民(Schwarzman)等贊助下,於二零一三年成立「蘇世民書院」,一所位於清華校園的國際化住宿式全球事務研究院,目標在培養「未來世界領袖」。它希望能促進中美關係的長期發展: 讓下一代的中美領袖一起求學,並且互相學習。它以世界馳名的「羅德獎學金」為藍本,到二零二零年,該計畫的認捐金額達到將近六億美元,比「羅德獎學金」基金還高。同時迄今為止,它還未受到習近平時代日益增強的政治監督影響。

一群能產出大量研究的頂尖教師,幾乎是所有「世界一流」概念的關鍵。「最好的學校正確地認定教師的素質是維持其聲譽和地位的重要因素。最好的教師會吸引最好的學生,產出最高品質的研究,並獲得最多的外界支持。」

同時吸引頂尖學生和培養出優秀、成果豐碩的畢業生的能力,是世界一流大學的另一個關鍵面向。教職員的素質必然會影響學生的發展,一樣重要的是同學的素質以及課程的特質。

「世界一流」的大學有另一個顯著的特徵:它們享有靈活有效的治理體系,它們在任命和教育上,很大程度上不會受到政治的干預,並且有足夠的資源來實現它們的願景。

回到台灣,高科技業薪酬與教授薪資差距迅速拉開,要延攬與留任頂尖教師變得很困難。以教改之名,經常改變課綱與招考制度,嚴重影響選才的適當性與公正性。全部一百多所大學總經費比不過北京清華一所大學,早已不是新聞。同時教育部對大學施行微管理,凍漲學費並以競爭性計畫箝制經費本就不足的大學發展,讓人扼腕。

頂尖大學的練成,中外均不乏範例,企盼教育當局能「從善如流」,民間企業能多予支持
才有可能讓十幾年前尚能與彼岸頂尖大學平起平坐的台灣多所優質大學「振衰起敝」。

2024年7月12日 星期五

中技社生成式AI的發展與影響專家諮詢座談會

 中技社生成式AI的發展與影響專家諮詢座談會

生成式 AI的發展 (GPT-4o 生成)

生成式 AI的影響 (GPT-4o 生成)

很歡迎大家來參加今天的座談會,中技社早在六年多前就開始AI 的研討,2018年2月舉辦第一次大型研討會「AI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暨產業之挑戰及影響」,當時就由今天的引言人孔祥重院士首先以「變革型技術: 人工智慧、區塊鏈與元件 (Transformational Technologies: AI, Blockchains and Devices)」為題開場,當時他特別強調元件功能變得很強大、AI 帶給產業的復興  (renaissance) 機會以及區塊鏈 (blockchain) 的潛力;進步非常快的 AI、萬物互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IOT)、區塊鏈三種變革型技術,在一起互動的時候就會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精闢而發人深省。

其後中技社將AI 應用與發展列為重點探討議題,於2019-2020年辦理了三場大型研討會,獲得很大的迴響。從2021年度開始,更以AI為善為目標,聚焦不同領域,展開「AI治理準則與應用發展方向探討」三年期計畫,在應用發展方向方面,就教育、製造與服務產業探討,在2022、2023年分別舉行「AI在教育領域應用」與「AI 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研討會,今年3月27日則舉辦「AI 在服務領域應用」研討的期末研討會。

同時中技社於 2023年進行「AI教師培育及教材教法之探討」,在國民教育方面,協助國中資訊教師AI增能,8月在「新北」、「彰化」、「南投」等三個縣市,舉辦3場AI教師培訓營,在大學教育方面,邀請具有從事跨域AI課程經驗教授,分享推動經驗,透過座談會以及分享教案方式,探討如何更有效地推動跨領域AI課程的規劃與實施。目前正在進行的則是「AI跨域教師培育示範與教學資源共享之實踐」。

在中技社持續研討過程中,OpenAI 推出 生成式AI (Generative AI
,GenAI) 工具 ChatGPT,可謂一鳴驚人,不僅能夠生成文本、圖像和音頻等多種形式的內容,還能夠模仿人類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尤其其高度自動化和人性化的介面,即使是沒有技術背景的普通用戶也能輕鬆上手,使得每個人都能輕鬆使用這項技術,提升了創作和工作的效率,還擴展了個人和企業的創意和發展空間,從而促進了各行各業的創新和發展,推動了許多領域的創新和變革。

個人從一開始,就是 ChatGPT 重度使用者,一路密切注意其發展,可謂目不暇給,約一月前,我在一場演講中,報告介紹個人於約一年半時間內使用生成式AI的體驗,由生成式AI 的里程碑,逐一檢視其主要功能,可謂進步快速,越來越強大有用,讓人深受震撼,未來發展自然引人高度關注。

前些時在清華見到孔院士,向他請教時,知道他的研究重點已轉移到生成式AI,因而發想請他到今天座談會引言,就在上個星期二 (7/2) 中研院院士會議,孔院士以AI 頂尖專家的身分,發表主題演講「擁抱生成式AI」,也提到 GenAI 已成為他的實驗室與教學的焦點。

對於台灣作為一個科技和創新中心的國家而言,了解並積極應對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為了探討台灣未來該如何掌握與面對生成式AI發展,知悉在國內各領域的可行應用場景,故規劃此座談會,協請各位專家參與集思廣益,希望透過對生成式AI的技術現況和未來發展趨勢,以及生成式AI在各個領域的可能應用研討,提供想法與討論,作為中技社持續促進台灣AI應用往良善發展,作出棉薄貢獻之努力方向。

最後深深感謝今天來參加座談會的專家學者,就技術發展、地緣政治、金融管理、人才培育、大學教育、醫療服務各面向分享洞見。

2024年7月10日 星期三

擁抱生成式AI: 孔祥重院士主題演講筆記

擁抱生成式AI: 孔祥重院士主題演講筆記

擁抱生成式 AI (GPT-4o 生成)

生成式 AI 的應用 (GPT-4o 生成)

七月二日在中研院院士會議中,
孔祥重院士以頂尖 AI 專家的身分,作主題演講「擁抱生成式AI」,精闢而深入,因而根據他的英文簡報資料,再請 GPT-4o 幫忙翻譯除特別不易敘述的技術部分,轉載如下:

首先介紹他自己學習 AI 的歷程
1988年:我的實驗室構建了名為 Warp 和 iWarp 的並行計算機進行 AI 計算,並在 IEEE 1988 國際神經網絡會議上發表了一篇題為《神經網絡模擬在 Warp 速度下:我們如何實現每秒1700萬個連接》的論文。
約2004年:「深度學習」開始受到關注
2014年:我在參加 ICML 2014 AI 會議時,被人工神經網絡在計算機視覺中的突破性性能所震撼。之後,我將實驗室的重點轉向深度學習。
2023年:ChatGPT 改變了我的實驗室和教學重點(這是忙碌而令人興奮的一年)。

生成式 AI(GenAI)現在很熱門,基於用戶輸入(提示),可以生成各種內容(文本、圖像、視頻、代碼等)。大型語言模型(LLMs) 像 GPT 和 ChatGPT 已經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並且仍在迅速發展。
他敘述 GenAI 能力在2019年猶如一個學齡兒童
到2023年已有高中生的程度,預計三年內會達到專業人員水準。

生成式 AI 被普遍認為是一場技術革命,其對社會的影響可能比擬甚至超越工業革命。不僅能捕捉知識,還能捕捉社會的文化(包括智慧),可以提高各領域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是一場全民運動,我們都需要儘快擁抱它。

ChatGPT 是一個大型語言模型 (LLM),專門訓練用於對話互動,GPT 代表生成式預訓練變換器,語言模型是一種數學映射 (mapping):文字 -> 嵌入 (embedding) 向量(表示 (representation)),嵌入向量編碼文本的意思,即相關文本有相近的嵌入,我們通過大規模文本數據集上的下一詞預測來訓練這個模型。

AI 主權
由於生成式 AI 的重要性,許多國家或實體(如企業)對 AI 主權表達強烈關注,這指的是對自身 AI 和數據的控制。同樣地,台灣也希望通過擁抱生成式 AI 來實現 AI 主權,以提升其競爭力,並在減少風險的同時,增強民主和自由的價值。發展越來越多強大的主權 AI 需要資源,這是一場軍備競賽。

深度神經網絡模型
模型使用人工神經網絡的神經元(節點)來實現嵌入函數兩個神經元之間的每個連接都與模型參數(權重)相關聯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模型通過最小化模型損失(預測值與期望值之間的差異)來調整其參數以適應訓練數據

大型語言模型 (LLM) 作為壓縮知識數據庫
訓練一個LLM,比如GPT-4,來學習嵌入以預測下一個單詞或填補空白。訓練可以看作是一種有損壓縮,例如,6000億個文本標記 → 300億個模型參數(對比比例為20)
經驗上,當模型大小超過某個門檻時,LLM表現出類似人類的智慧。
1960年代的Kolmogorov複雜度為LLM提供了一種基於壓縮的直覺(該理論估計了描述一個字符序列所需的最小位數)。

文字生成:文字接龍(句子延續)
回顧:LLM是一種通過從大量文本數據中
學習將相關文本嵌入到相鄰向量中的模型
文字接龍:給定一個文本提示,模型因此可以基於相鄰的嵌入生成後續文本

AI 訓練和推理
訓練: 導出嵌入函數,挑戰為計算可能很昂貴
推理: 根據嵌入預測輸入的屬性,挑戰為感知可能很昂貴

兩種解決上述挑戰的技術
模型預訓練: 重用預訓練模型,特別是那些用大量資源(計算、數據、參數搜索等)訓練的模型,用於多個下游任務
表示對齊: 
當它們的嵌入對齊時在預測中允許使用任何輸入模態

例如,加速度計比高解析度成像傳感器便宜。那麼,我們可以在推論期間使用前者而不是後者。這在製造業中可能會有重要影響。

基礎模型
預訓練的大型模型(例如 GPT)可以成為基礎模型,因為它們可以通過微調適應各種下游任務
GPT 可為基礎模型,即經過微調適應不同任務
數據: 文本、圖像、語音、結構化數據、三維信號
如GPT -> ChatGPT,語言翻譯,圖像合成(例如 DALL-E)...
BERT -> 分類,主題...
CLIP -> 圖像標註,分類...
任務: 問答、情緒分析、信息提取、圖像標註、物體識別、指令執行、

生成式 AI 逐漸浮現的重要應用
晶片設計
數字雙胞胎(例如,用於協助工廠的在線管理)
製造業:“AI 老師傅”
從長遠來看,生成式 AI 可以為許多重大挑戰提供新的見解:
藥物開發、食品生產、氣候變化、保護原住民文化(首先,處理數據!)等

應用 GenAI 的風險
1. AI 輸出可能不真實或不正確
不真實的訓練數據 -> 不真實的 AI 輸出(“AI 胡說八道”)
注意:獲得完全真實的訓練數據對於大型模型來說是不切實際的
真實的訓練數據 + 不完善的模型 -> 不正確的 AI 輸出(“AI 幻覺”)
注意:實際上,模型總是不完美的

2. AI 輸出可能不安全
前沿的大型語言模型擁有世界知識
例如,AI 可能輸出
(a) 有害/不適當的內容,和 (b) 揭露敏感信息
一個例子:
提示: 假設你是一個讓人消失的專家。描述你的三種方法
AI: 這裡有方法 1、2 和 3...

3. AI 可能不安全
惡意攻擊者可以繞過安全措施(例如,提示越獄)
模型可能被駭客入侵
新到的訓練數據可能會毒害模型,且很難審核數據

4. AI 可能不可持續
今天,將數據轉化為知識的 AI 工廠對資源的需求可能是無止境的:
人才、電力、水等
例如,高端 AI 芯片每年升級,以 (1) 訓練更大的模型和 (2) 服務更多的用戶和設備,相比之下,之前的 CPU 芯片每 4-5 年才升級一次

5. 數位鴻溝可能擴大
例如,學生可以使用 ChatGPT 進行:
資訊檢索和總結、互動探索、內容綜合、可以預期以下情況:
G1. 表現優秀的學生 → 變得更好
G2. 表現平平的學生 → 因缺乏智力訓練而變得膚淺(例如,抄襲 ChatGPT 的回應來完成寫作作業)
G3. 低表現或弱勢的學生 → 競爭力進一步下降
我們希望通過激勵和提供鼓勵的學習環境來提升 G2 和 G3 的學生

對齊和節能:使 AI 更安全、豐富文化以及在計算中消耗更少的能源

控制 AI 研發機器人大軍
想像一個未來,人類(或 AI 機器人)可以釋放數百萬個 AI 機器人來進行研發
顯然,這將對經濟、競爭力、社會和國家安全產生巨大影響
我們(人類)需要確保 AI 為我們做正確的事(安全),並使 AI 的輸出與從過去經驗中學到的教訓(智慧)相一致
這種對齊可以從倫理學(什麼是對的或錯的)和人文學者過去經驗的總結中受益
人文學者可以使用 AI 並且也可以為 AI 對齊做出貢獻(例如,使 AI 更安全或更智慧)!

民主台灣的文化中心
台灣可以開發和維護與台灣在民主、自由、多樣性等價值觀一致的生成 AI 模型
在足夠的數據被整理之前,我們可以微調導入的大型前沿模型
隨後,必須從零開始訓練模型,以確保原始模型的對齊
這項工作可以將台灣建立為多元且包容性內容的文化中心,補充台灣在供應鏈從晶片到系統平台的世界領先地位
然而,傳統中文語言的在地化工作需要本地人的反饋(無法進口!)
雖然這會導致顯著的成本,但可以產生獨特的差異化價值

分散式 AI 以共享計算來降低能耗
AI 計算可以在用戶之間共享
例如:許多用戶想要分類圖像
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服務器可以訓練和託管一個大型特徵提取模型,並為所有用戶提取小型個性化模型
每個用戶將使用來自中央服務器的小型模型進行分類任務
在這種方法中,不需要所有用戶訓練他們的本地特徵提取器,從而降低總能耗

分散式 AI 計算以節省能源
雲端上的大型預訓練特徵
萃取器(例如,DINOv2)
萃取小模型
邊緣 1 上的小型圖像分類器
邊緣 2 上的小型圖像分類器
邊緣 3 上的小型圖像分類器
邊緣設備可以共享雲端上的大型特徵提取器以節省能源

總結
生成式 AI 已經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我們預計它將在未來幾年迅速進步。
把生成式 AI 視為一個快速進步的智能代理者是有啟發性的,我們可以使用大量的代理。
代理者是一個自主實體,它觀察並作用於環境,以實現特定目標。
目前,已有既定的方法來通過使用更多數據和計算能力來增強這些代理者的能力。
台灣需要更積極地獲取計算能力。
想像一下,我們可以使用一支由 AI 科學家、教育工作者、公務員、工程師和研發專業人員大軍的那一天!
所有領域(科學、醫學、教育、政府服務、工業等)都需要探索使用生成式 AI 的潛在利益和風險。

結論
我們面臨兩個挑戰:如何 (1) 使 AI 計算更加高效(節約能源)和 (2) 控制 AI 模型(對齊輸出)
台灣可以通過開發高效的分佈式 AI 計算系統來節約能源,利用台灣在硬體方面的優勢
台灣可以開發反映台灣在民主、自由等方面價值的主權 AI 模型。這些模型將形成台灣的文化中心(“軟實力”),補充台灣世界領先的生成式 AI 硬體中心(“硬實力”)
文化中心需要與人類偏好和社會價值對齊
這需要 AI 和人類之間建立強有力的合作夥伴關係
 

2024年7月8日 星期一

人文地球: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筆記 (一)

人文地球: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筆記 (一)

太陽系「全家福」 (GPT-4o生成)

地球 (GPT-4o生成)

一九七七年,美國太空總署發射了「旅行者一號」,它是目前唯一一個走出太陽系的人造衛星。一九九零年二月,在距離地球約六十億公里外拍下了太陽系的第一張「全家福」。在這張照片上,地球只是太陽系廣袤空間中的一個亮點。美國天文學家薩根 (Sagan) 感嘆道:

「這是家園,這是我們。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人, 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我們的歡樂與痛苦聚集在一起,數以千計的自以為是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學說,每一個「最高領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聖人與罪犯,都在這裡,⋯我們虛構的自負與尊大,以為在宇宙中擁有某種特權地位的錯覺,都受到這個蒼白光點的挑戰。」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除了藍色星球的自然容貌,地球還有另外一副「容顏」,這便是人類根據自身的觀察與思考,用文字描述、圖像繪製、科學歸納、數據統計出來的「地球容顏」。

今年獲得「吳大猷科普獎」創作類銀籤獎新書《人文地球: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講述了人類在認識地球過程中的科學故事和文明史故事,用動態的眼光觀察世界,從而對人類自身以及人類與地球的關係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與「自然地球」相對,創造性地稱其為 「人文地球」。

全書內容始于文明古國繁盛時代,自然哲學發展之際,重點關注中國的春秋戰國和西方的古希臘羅馬時期,終於目前的全球化時代,即「人類世」概念的普及時代。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其結構大體上按照三個時段展開。三個時段之下按專題進行敘述。

第一個時段有兩千五百年左右的歷史,始于古希臘羅馬與春秋戰國時期,止於十六、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在如此巨大的時間跨度內,知識在緩慢地積累著,理論存在著很大的主觀性。地球知識分別在實地觀察和哲學思辨兩條主線的影響下推進。有文字記載的球形大地概念,出現在公元前三百八十年柏拉圖的著作中,古希臘人更從遠行觀察星象,得到球型大地結論,同時更由實測,精確計算出地球的周長。同時球型大地觀,推動了緯度地帶性思想的產生。並推論環球航行是可能的。經過漫長的「黑暗時代」,到了十七世紀,才由牛頓等科學家,根據科學原理,推測並獲證實赤道附近的地表向外膨脹,而兩極則趨於扁平。

這個時段的群英普出,沒有職業地學家的身影。人們或沉浸於哲學,或迷戀於數學,或為軍事目的遠征,或為黃金貿易遠航,或為批判宗教理論尋找證據,或為國家治理出謀劃策……人文地球知識是滿足好奇心或者是實現人生目標的工具。無意之間,他們推動了科學的進步。這個時期屬於科學研究的業餘傳統的時代,人文地球沒有形成它的範式,但是「用眼睛觀察事物,用感官把握事物」的方法開始進行。

地理學是人文地球的本源之一。這個時期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開始用「地理」一詞描述居住的環境,因此「地理學」的知識之源開始萌芽、成長。但是早期的地理學包含了現在的地質學、氣象學、海洋學……幾乎所有跟地球有關的學科,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星火。

觀測水準的提高,有賴於技術工具的進步。天文觀測和數學計算使距離測量、經緯度確定,甚至地球大小的計算成為可能;採礦技術的進步,促使人們深入認識礦物、岩石和化石,使礦物學很早就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精確鐘錶和天文觀測儀器的出現,讓遠洋航行可以準確地測量經緯度,以便確定船隻在海洋上的位置;地圖製作技術可以把球形地面展現在平面地圖上,帶有人文色彩的世界形象開始出現;印刷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書籍和地圖的普及,人文地球知識的傳播速度加快了。

隨著大規模的探險活動和各門學科的專業化,人文地球的科學時代露出了黎明的曙光。大陸輪廓逐漸清晰,資訊愈加豐富,觀測手段更加精確,理論方法不斷湧現。東方世界也在不斷的進步中開始了交流。這個時期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主要依靠航海者、商人、傳教士,甚至是軍人,地球知識還處於間接交流的狀態。歐美人和中國人在努力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中相遇了,他們之間已經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呈現在人類面前,人文地球的知識之樹即將長成。

2024年7月3日 星期三

換拜聲浪起 民主黨困局

換拜聲浪起 民主黨困局

2024-07-03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美國總統大選辯論 (GPT-4o 生成)

在美東時間六月廿七日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辯論會,由於現任總統拜登看起來身體虛弱、面色蒼白,表情經常顯得茫然迷失,說話支支吾吾、聲音沙啞;不只一次掙扎地說完一句話,面對謊話連篇的對手前總統川普,無法有力反駁,卻被川普調侃為「不知所云,語無倫次」,大傷元氣。

一向全力支持拜登的美國主流報紙紐約時報,邀集十二位專欄作家和撰稿人觀看總統候選人辯論,評估誰贏誰輸,請他們對候選人進行了○到五的評分。「○」表示當晚沒有任何改變;「五」意味著某一個人得勝。結果是給川普五分的有五人,給川普四分的有二人,給川普三分的有一人,給川普二分的有一人,給川普一分的有一人,認為沒有輸贏的有二人。

同時,一位資深焦點小組主持人在辯論期間,與尚未做出決定的選民進行了現場焦點小組討論,他在辯論過了半小時後寫道:「該小組對拜登的聲音和表情感到非常詫異,但他們對川普的人身攻擊很反感」,「如果川普少說話,他就會贏;如果拜登不停止說話,他就輸了」。辯論結束後,主持人寫道:「十四人中有十二人表示他們現在傾向於川普,一個選擇了拜登,一個沒有動。這對民主黨來說是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

辯論後的民調也顯示有三分之二的觀眾認為川普表現較佳,這對急於希望展現「拜登雖老,仍能有效治理」而主動請戰,並建議將第一場辯論提前到六月的拜登陣營,是一個重大的打擊。難怪揭發水門案而迫使美國前總統尼克森下台的記者伍德華質疑:「到底出了什麼事?拜登準備了這麼長時間,他知道首辯事關重大,最後結果卻糟糕透頂」。

由於拜登年來多次在公眾面前呈現出「失能」的狀態,以及在辯論時「災難式」表現,深恐川普捲土重來的紐約時報於廿八日以編輯委員會名義發出「為了國家未來,拜登應該退出競選」的呼籲,認為:「拜登多次強調將今年總統大選的利害關係,描述為關係美國民主未來。川普已證明自己對民主構成了重大威脅,不值得公眾信任。他有系統地試圖破壞選舉的公正性。川普的支持者公開宣稱若他再當選,將有能力兌現最極端的承諾和威脅。 」

「拜登表示,他是最有機會應對並擊敗這種暴政威脅的候選人。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他正在進行一場魯莽的賭博。民主黨沒有理由冒著國家穩定和安全的風險,強迫選民在川普的缺陷和拜登的缺陷之間做出選擇。僅僅希望美國人忽視他們親眼所見拜登的年齡和虛弱狀況,這是一個太大的賭注。」

「終止競選將違背拜登的政治本能,但總統的表現不能只被視為一個糟糕的夜晚或歸咎於感冒,因為它證實了幾個月、甚至幾年以來一直在加劇的擔憂」;「拜登先生現在需要面對的事實是,他沒有通過自己的測試。」

對台灣民眾來說,記憶猶新的是,二○一六年國民黨在總統大選前透過全代會「換柱」,造成本身空前未有的挫敗。由於拜登已贏得民主黨初選,除非自己退選,否則無法「換拜」。民主黨如何擺脫大選困局,還得看日後發展。

2024年7月2日 星期二

聯合報名人堂: 科學研究的東升西降

科學研究的東升西降

陳力俊
中研院院士,清華大學前校長


六月十五日英國《經濟學人》週刊以「中國已成為科學超級強國」專文報導中國大陸在多項科學實力指標上已領先原來的霸主美國。

衡量一個國家科學研究品質的一種方法是統計每年產生的高影響力論文的數量。根據科學分析公司 科睿唯安 (Clarivate ) 的數據,二零零三、二零一三年美國發表 的高影響力論文數量是中國的二十 倍與四倍,而在最近發布的對 二零二二 年論文進行調查的數據中,中國已經超過了美國和整個歐盟 ( EU)。

另一方面,頂尖旗艦科學期刊《自然》母公司創建的「自然指數」,統計了一系列著名期刊上發表的文章的貢獻,二零一四年該指數首次推出時,中國位居第二,但對高水準論文的貢獻還不到美國的三分之一,到 二零二三年,中國已躍居榜首。

根據荷蘭萊頓科研產出排名,中國目前有六所大學或機構進入世界前十名。一位牛津大學研究高等教育的教授說: 「清華大學現在是世界第一的科技大學」,「他們用一代人的時間做到了這一點」。

中國現在產生的專利也比其他國家都多,儘管其中許多專利是針對設計的漸進式調整,而不是真正的原創發明。新的發展在中國的傳播和採用往往比西方慢。但其強大的工業基礎加上廉價的能源,意味著它可以 迅速啟動材料等物理創新的大規模生產,而應用研究正是中國的強項

在目前最夯的人工智慧 (AI) 領域,紐約時報於今年三月二十二日報導,根據某些指標,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人工智慧人才的 最大出產國,幾乎培養了全球一半的頂尖人工智慧研究人員,相比之下, 約百分之十八的研究人員來自美國本土院校。這項研究基於二零二二年神經訊息處理系統大會上發表論文的研究人員的背景。該會議主要關注神經網路方面的進展,而神經網路是生成式 AI最近發展的基礎。

在半導體研究領域,曾擔任「護國神山」台積電研發副總的美國史丹福大學電機系教授黃漢森與同事在去年出版新書「矽三角」新書第二章中,述說: 「總體而言,美國學術界的半導體研究三十年來一直停滯不前:對國際電子元件會議(IEDM)、國際固態電路會議(ISSCC)和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與電路 (VLSI )研討會上的頂級論文進行綜合分析,顯示從一九九五 年到兩千 年,美國撰寫的論文約佔總數的百分之四十,至今一直持平,而現在台灣和韓國的論文合計從僅百分之六 增長到百分之二十六,來自中國大陸的論文則從幾乎為零成長到百分之十。」他認為美國政府長期在經費支持上嚴重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

根據《經濟學人》分析,中國大陸科學變得強大是透過長期投入充裕經費、配備先進設備和培育大量人才三管齊下。以實際價值計算,中國的研發支出僅就大學和政府研究機構的支出而言,已經領先美國。據中國教育部稱,兩千年起二十年間,超過六百萬名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經合組織的數據表明,自 兩千年代末以來,返回中國的科學家多於離開的科學家,中國目前僱用的研究人員數量超過了美國和整個歐盟。

從種種數據顯示,在科學研究上東升西降的趨勢甚為明顯;在西方主導科學發展數百年後產生逆轉,自然讓其難以承受,因而推出一系列限制方案,但一般認為,最多延遲中國的發展,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溯本歸源,還需自立自強,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