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4年7月8日 星期一

人文地球: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筆記 (一)

人文地球: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筆記 (一)

太陽系「全家福」 (GPT-4o生成)

地球 (GPT-4o生成)

一九七七年,美國太空總署發射了「旅行者一號」,它是目前唯一一個走出太陽系的人造衛星。一九九零年二月,在距離地球約六十億公里外拍下了太陽系的第一張「全家福」。在這張照片上,地球只是太陽系廣袤空間中的一個亮點。美國天文學家薩根 (Sagan) 感嘆道:

「這是家園,這是我們。你所愛的每一個人,你認識的每一個人,你聽說過的每一個人,曾經有過的每一個人, 都在它上面度過他們的一生。我們的歡樂與痛苦聚集在一起,數以千計的自以為是的宗教,意識形態和經濟學說,每一個「最高領袖」,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聖人與罪犯,都在這裡,⋯我們虛構的自負與尊大,以為在宇宙中擁有某種特權地位的錯覺,都受到這個蒼白光點的挑戰。」

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除了藍色星球的自然容貌,地球還有另外一副「容顏」,這便是人類根據自身的觀察與思考,用文字描述、圖像繪製、科學歸納、數據統計出來的「地球容顏」。

今年獲得「吳大猷科普獎」創作類銀籤獎新書《人文地球:人類認識地球的歷史》講述了人類在認識地球過程中的科學故事和文明史故事,用動態的眼光觀察世界,從而對人類自身以及人類與地球的關係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時與「自然地球」相對,創造性地稱其為 「人文地球」。

全書內容始于文明古國繁盛時代,自然哲學發展之際,重點關注中國的春秋戰國和西方的古希臘羅馬時期,終於目前的全球化時代,即「人類世」概念的普及時代。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其結構大體上按照三個時段展開。三個時段之下按專題進行敘述。

第一個時段有兩千五百年左右的歷史,始于古希臘羅馬與春秋戰國時期,止於十六、十七世紀的科學革命。在如此巨大的時間跨度內,知識在緩慢地積累著,理論存在著很大的主觀性。地球知識分別在實地觀察和哲學思辨兩條主線的影響下推進。有文字記載的球形大地概念,出現在公元前三百八十年柏拉圖的著作中,古希臘人更從遠行觀察星象,得到球型大地結論,同時更由實測,精確計算出地球的周長。同時球型大地觀,推動了緯度地帶性思想的產生。並推論環球航行是可能的。經過漫長的「黑暗時代」,到了十七世紀,才由牛頓等科學家,根據科學原理,推測並獲證實赤道附近的地表向外膨脹,而兩極則趨於扁平。

這個時段的群英普出,沒有職業地學家的身影。人們或沉浸於哲學,或迷戀於數學,或為軍事目的遠征,或為黃金貿易遠航,或為批判宗教理論尋找證據,或為國家治理出謀劃策……人文地球知識是滿足好奇心或者是實現人生目標的工具。無意之間,他們推動了科學的進步。這個時期屬於科學研究的業餘傳統的時代,人文地球沒有形成它的範式,但是「用眼睛觀察事物,用感官把握事物」的方法開始進行。

地理學是人文地球的本源之一。這個時期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都開始用「地理」一詞描述居住的環境,因此「地理學」的知識之源開始萌芽、成長。但是早期的地理學包含了現在的地質學、氣象學、海洋學……幾乎所有跟地球有關的學科,都可以在這裡找到星火。

觀測水準的提高,有賴於技術工具的進步。天文觀測和數學計算使距離測量、經緯度確定,甚至地球大小的計算成為可能;採礦技術的進步,促使人們深入認識礦物、岩石和化石,使礦物學很早就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精確鐘錶和天文觀測儀器的出現,讓遠洋航行可以準確地測量經緯度,以便確定船隻在海洋上的位置;地圖製作技術可以把球形地面展現在平面地圖上,帶有人文色彩的世界形象開始出現;印刷技術的進步推動了書籍和地圖的普及,人文地球知識的傳播速度加快了。

隨著大規模的探險活動和各門學科的專業化,人文地球的科學時代露出了黎明的曙光。大陸輪廓逐漸清晰,資訊愈加豐富,觀測手段更加精確,理論方法不斷湧現。東方世界也在不斷的進步中開始了交流。這個時期東西方之間的交流,主要依靠航海者、商人、傳教士,甚至是軍人,地球知識還處於間接交流的狀態。歐美人和中國人在努力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中相遇了,他們之間已經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呈現在人類面前,人文地球的知識之樹即將長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