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原子能與清華」序言


清華大學在台建校後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可與原科院劃上等號。初期不但順利執行我國第一座核子反應器的建造與運轉,也培育台灣至今唯一在本土完成碩士研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校友。明年清華大學歡慶在台建校五十五週年,也正代表台灣發展核能五十五年,在我國核能發展史上,別具意義。而清大自始至今,為全國唯一兼備教學與研究的核能科技之教育機構,「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其歷史地位更是不可撼動。
台灣核能發展受客觀因素影響,一方面受到侷限,另一方面則可聚焦於核能基礎研究和平應用,包括同位素與輻射、保健物理、核能發電。由本書第十一章清華與核能發電記載,我國與核能發電有密切關係的原子能委員會與所屬核能研究所以及台灣電力公司核能發電部門,清華人可說扮演「中流砥柱」以及引領的角色,台灣核能發電有今天的規模與績效,清華人居功厥偉。
由於美國三哩島事件影響,國際間彌漫反核風潮,核能發展受到強烈質疑,原科院招生也遭遇衝擊,乃有改名之舉與轉型之議。一方面擴展至奈米系統、微機電系統、電漿科學與工程系統科學、生醫光電、醫學物理與環境科學等領域,另一方面也保存了再出發的元氣,2007年為滿足國內核能人才的需求,以及全世界核能的復興熱潮,核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核工所得以恢復成立碩士班,而博士班也獲教育部核定於2008年開始招生。充分顯示清華人的軔性與耐力。
核子工程系是清華大學在台建校後最先設立兩個學系之一。1968年畢業生也是清華大學在台第一屆大學部校友,包括民國92-98年擔任校友會理事長的許明德校友。本年第二屆(1969)校友李偉德博士,捐贈新台幣一億五千萬元協助興建「綠色低碳能源教學研究大樓」,是清華在台建校以來,最大一筆畢業校友以個人名義進行的捐贈,極具歷史及啟發的深義。李偉德校友並非巨富,但他選擇投資教育,「希望協助清華大學早日邁進世界一百大」,嘉惠更多學子,尤為感人。另外清大為籌建「多功能體育館」,以成立「百人會」方式,希望招募百位校友,各捐款一百萬元以上,募集一億元資金,配合學校經費,早日達成興建新體育館的目標,獲得校友熱烈廻響,而其中核子工程系校友至十一月底捐贈已超過一千七百萬元,代表校友對學校培育的感念,展示出強烈向心力。

展望未來,核能科技教學與研究是清華大學發展的優勢與機會,也是本校對台灣社會應盡的責任。一方面要面對台灣核能發展受客觀因素影響受到侷限的現實,另一方面也要認清中等規模國家如台灣的迫切需求。觀諸過往,清華人展現出無比智慧與毅力,未來本校核能科技教學與研究應是「前途光明,風景無限。」




2010年11月10日 星期三

「創業清華」序言


我的童年及青少年時期,就在清華校園旁的光明新村成長,對於清華悠久歷史與光榮傳統,早已耳濡目染,對新竹清華建校過程的蓽路藍縷,更是印象深刻。1977年回到新竹在清華教書研究,至今已30多年。

30多年來,我看著一屆屆學生畢業,在事業上各自闖出一片天,又在校園中、或街頭巷尾與我相遇。聽著他們分享著事業與人生的高低起伏,有時不免自問,清華人的特質是什麼?清華的教育賦予他們哪些往後面對挑戰的態度?

在這本「創業清華」書中,作者訪問了55位校友,大部份在台灣創業成功,或者在知名國際企業中一路晉升至高階經理人。他們都是在清華時期,隨著大環境薰陶,師長的身教言教影響,以及個人自我惕厲,讓性格中「專注」與「勤奮」的特質更為彰顯,在畢業投入社會前,就建立起日後創業及經營管理的基本態度。

我常告訴學生,尋找研究題目除了是本身有興趣的領域外,如果對世界人類福祉有幫助,是更理想的事。本書中的校友創業故事,也如同尋找研究題目一般,創業研發的產品,不僅是他們極感興趣的技術,且研究發展出的產品,也往往成為使我們生活更有效率、更健康的產品。從台灣早年的石化相關、進而轉至半導體、電腦、通訊,乃至近十餘年的太陽能、LED、軟體應用等技術,都有清華人深耕貢獻的角色,在金融、保險、法律、出版、藝術、房地產等多元化領域,清華人也從不缺席。

希望閱讀這本書的新竹清華校友,可以從中感受到當年清華園中濃郁的同學師生情誼,回想起水木清華的秀麗校園中許多美好回憶。對於還在清華求學的同學,希望你們能從學長姊們的創業故事中,領略清華人精神的正面價值,對規畫未來人生更有助益。

而對於大部份未曾造訪台灣的北京清華校友,希望能從這本書許多人物故事間,看到「我們新竹清華這些年」,特別是40年前台灣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過程中,清華人貢獻的心力與智慧,以及開拓出的影響力等。

適逢清華百年校慶,校園將建立多功能體育館,學校規劃成立百人會,由100多位校友各慷慨捐出100萬元以上,共一億餘元捐款,做為體育館建館經費。「創業清華」書中介紹的校友,許多人已是「百人會」成員。希望未來校友們不只是金錢上的捐輸,更能將創業及經營心得傳承給學弟妹,讓這一代年輕人可以接棒上一世代學長姊的熱情與勤奮。




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溫馨清華」專書序言


百年清華 更見瑰麗風景

    清華建校以來,格外注重「研究學術」與「造就人才」兩大理念。清華校史上名家輩出、學術成果豐碩,時值西曆2011建校週年之際,特編纂校慶百年系列專刊以誌其盛。而在系列刊物中,《溫馨清華》一書獨樹一幟,設計上別有新貌,在內容取材上亦另有旨趣。書中記錄清華園內豐沛的情感與人文的關懷,因此儘管內容非關學術,卻洋溢著激勵人心的澎湃能量;儘管非為名人著傳立說,卻能傳達校園生活裡的不平凡。
    在《溫馨清華》的篇章裡,校園內各種面向的情感有了具體的面貌,因此可看見同學間甜蜜的愛情、堅定的友情;師生間亦師亦友的關懷之情;也可感受到校友對清華的孺慕之情,甚至是對青春年華的追憶與梅竹賽對手的惺惺相惜,無一不躍然紙上。如此愛人愛物愛校的典範,也正是今日大學生品德、人格養成的最好教材,更與「厚德載物」的校訓遙相呼應。此書收錄各類情感篇章,賦以「溫馨」本質為名,放眼當今國內外大學尚無此舉,亦盼此書能開風氣之先,讓校園內豐富多元的情感,造就更具人性關懷與人文思想的校園文化。
    清華之美,不僅有水有木,更在於景有內涵。《溫馨清華》裡的動人故事與輕靈淡彩,能讓人深深感受到清華人對生命的感動與真情的流露、人際情誼的涵養與百年歷史的共鳴,因而清華園裡的一景一物,無不被寄託了代代清華人的情感歸屬,百年校園風景在每個人的眼中,更有不同的瑰麗與華美。相信不管是畢業多年的校友抑或在校的師生們,應該都能夠在60餘篇故事中找到共鳴的情懷。《溫馨清華》是一冊兼具浪漫與感性的校園情誼全紀錄,也是一本充盈人文與關懷的文學作品,更是一頁饒富深意的教育手札。


2010年10月13日 星期三

2010年美國加州灣區梅竹賽賀詞


2010年美國加州灣區梅竹賽賀詞

欣聞美國加州灣區的「梅竹賽」又即將熱烈展開,個人非常欣慰見到清交兩校在新竹舉辦的梅竹賽事能由國內延伸至海外的美國加州灣區。
母校清華明年將邁入建校一百週年、在台建校五十五週年,這是母校長期以來經營教育、學術研究、社會關懷的紀錄。母校目前正積極籌畫各項慶祝活動,我個人也藉此機會誠摯邀請海外校友一同參與母校的這項盛事。在母校歡欣迎接這歷史性的一刻之際,我們同時接獲了許多讓人振奮的好消息。向來執世界大學排名牛耳的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THE),於916日公布2010年世界大學排名,本校排名再度報捷,名列世界第107名,為臺灣各大學排名之首。這是繼98QS公布2010年世界大學排名,本校首度進入世界前二百大(排名第196名)後,再傳出令全校師生雀躍的佳績。
母校在追求學術卓越的同時,仍不忘積極創造一個發展「全人化教育」的教學環境。母校在校生除了學科的優良專業表現外,也在運動活動中嶄露頭角。除了每年定期舉辦的在校生「梅竹賽」、校友「老梅竹賽」以外,近年來,母校在大專運動會上也曾創佳績,在全國162所大專校院中,總排名第8名(是非體育科系學校的第3名)。為了使母校運動場的規模能隨著學生人數成長而相對成長,母校多功能體育館已於今年動工,並作為清華創校一百周年、新竹建校五十五周年之賀禮。我個人上任後即針對多功能體育館的建設成立「百人會」,捐款一百萬元以上的校友即為百人會會員,母校即授予「百人會」會員證書、致謝獎牌,並於多功能體育館竣工時勒石紀念,表彰「百人會」會員對母校的奉獻。此募款活動已獲得諸多熱情校友的響應;目前「百人會」成員人數已將近70位,募款金額已近新台幣九千萬元。
展望未來,期許清華能更躋身世界百大、孕育更多全人的專業領導人才。在這過程中,還需仰賴校友們對母校持續的支持與惕勵。藉此機會,本人也對於海外校友長期對母校的向心力致上最大謝忱。由衷企盼此次灣區梅竹賽成功圓滿,並祈祝清交兩校校友與眷屬闔府平安、事業發展順利!

2010年10月5日 星期二

推薦「科學人」短文


Scientific American是世界最受歡迎的科普雜誌,其中文章之文字深入淺出,同時附圖精美,引人入勝,是我1970年代初期在美國唸書開始即非常喜愛閱讀的科普雜誌1970年代末期回台後也是其常年訂戶。八年前遠流出版公司獲得獨家授權在台發行中文版,本人也自然成為「科學人」創刊開始長期訂戶迄今。難得的是,「科學人」目前平均每期有四成以上的自製內容,而華人科學家專欄更是我每期必讀最愛。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梅竹風雲 清華世紀」推薦序


「梅竹風雲 清華世紀」推薦序

梅竹賽是四十多年來清交兩校年度盛事,雖偶有中斷,絕大多數年份都能如期盛大舉辦,喜見兩校同學在激烈的競爭後,情誼不減反增,日後在事業上常能相互扶持合作,梅竹賽也成為不可磨滅的共同回憶。個人自約五十年前成為清華鄰居起與清華結緣,在校內外常能感受到清華校友對學校強烈的向心力,這一定與校友們當年在學時美好校園生活回憶有關,梅竹賽無疑是發揮了定錨的作用。

我今年二月擔任校長以後,第一次以校長身份全程參與梅竹賽活動,從校長行程表看來,包括探視梅竹校隊、接受新聞採訪、參加開幕祈福、梅竹演唱會、祭梅、誓師、開幕、各項比賽、閉幕、檢討會、慰勞餐會、老梅竹高球賽餐敘,前後參與約二十場的活動,深受同學們的全心投入、展現的熱情與青春活力所感動。整個過程,包括梅竹籌備會、工作會、選手、啦啦隊、火力班、表演隊、指導師長的努力演練與付出,學校學務、總務行政職技人員鼎力支援,再加上熱情觀眾,一兩千人在三天賽程中,經歷期待、扼腕、興奮、嘆息、喜悅、失望,各種情緒高低起伏迴盪,汗水與淚水交織,同享歡樂,而同學們也大致能做到熱情而不激情,盡性而不失理性,在競爭中避免紛爭,是名符其實的青春饗宴。這種經驗,在台灣大學生活中,應是獨一無二,即在國際上,也是極少見的。梅竹賽期間,選手們竭盡所能一心為學校爭取榮譽,同學們不分所系、年級同心齊力為校隊加油、歡呼、喝采,共同的美好回憶所凝聚的向心力更是所有其他活動所難以比擬的。

曾長期名列世界首富的科技奇才比爾蓋茲的父親在「我是如何教出比爾蓋茲」書中寫到,「不要小看各種遊戲與運動,它可以培養孩子冒險進取的精神、抗壓能力,也讓他學習如何追求成功,以及面對失敗。」清華人何其有幸得以浸浴在梅竹賽的輝煌傳統中,為豐富充實的校園生活留下青春註腳,為未來活出精彩人生作最佳的準備。未來所有清華人當為梅竹精神的發揚光大共同努力。在此順便一提的是學校正積極籌建新多功能體育館。近十年來,清華學生人數雖大幅成長,但運動場地卻受限於校地、經費等諸多因素,無法相對成長,以致室內運動場空間嚴重不足,興建新多功能體育館刻不容緩。學校企盼熱心校友慷慨解囊,針對多功能體育館的建設成立「百人會」,捐款一百萬元以上的善心人士就是百人會的會員,期能協助母校募集新台幣1億元的建設基金,為清華學子的全人化教育注入嶄新的能量。「百人會」推動工作承蒙熱心校友強力支持,進行甚為順利,應可輕鬆達陣,為清華百年校慶珍貴獻禮之外,未來必將為清華在梅竹賽中增強戰力、揚眉吐氣增添莫大助力。

為慶祝清華百年校慶,學校規劃出版梅竹紀念刊物,由同學們組成小組採訪、撰稿、編輯,與梅竹賽以學生為主體相互呼應,本人應邀,自樂為推薦作序。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綠能清華」專書序言

清華電動車和磁浮車

    清華電動車和磁浮車一路以來的研究與發展,可說是我親眼目睹。1977年我剛到清華的時候,毛高文院長率領著一群電動車研發專業團隊,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在當時台灣社會造成轟動,對業界、學界都有深遠影響的跨領域整合計畫。這個大型計畫,當時不僅得到相當的資源,也獲得報章雜誌廣泛報導,可說是一個高知名度的研發工作;現在回頭看,人才延攬是很重要的,像是此計畫的推手─毛高文院長,以及黃光治教授、萬其超教授、孫如意教授等均是一時之選。此外就是科技整合的意義,因為有一群來自清華工學院各系各有所長的年輕教授,所以能夠響應這個重大的研發工作,並且做出具體的成果。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竹科三十而立


九十七年五月二十日本人有機緣開始到國科會服務,當天一早接到的第一通電話就是友達光電李琨耀董事長有關中科四期開發的來電,在國科會期間第一次公出則是當天下午到竹科主持新舊局長交接典禮,兩個第一天的第一次加起來正可作為本人在國科會主要工作-督導科學工業園區-的寫照。

我從小就住在新竹,約五十年前搬到緊鄰清華大學的光明新村,近三十年則在清華大學任教。竹科又正座落在清華大學之旁,竹科的設立與成長與清華大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包括科學工業園區是在清大徐賢修前校長擔任國科會主委任內設立,清大教授李卓顯、瞿寧若先後擔任管理局局長、副局長,本人主要研究領域更屬竹科賴以揚名立萬的半導體科技領域,學生畢業後多在竹科各公司工作,同時我的兩個小孩也都自竹科實驗中學畢業,結緣可謂深厚。

在國科會期間,適逢金額海嘯,九十八年一、二月整個科學工業園區月產值自九十七年一、二月的一千七、八百億,直直落到七百億,放無薪假員工達十三多萬人。在拜訪竹科廠商時,有董事長直言,以往景氣循環低潮期,員工或對是否裁員惴惴不安,這一次許多產業面對訂單蒸發,老闆們都憂心忡忡,可謂一片愁雲慘霧。國科會擔負發展科學工業園區任務,在景氣急凍初期,秉持「速度要快,力道要夠」原則,在有限資源下,擬定管理費減半、規劃「固本精進」計畫,一方面協助廠商度過難關,搶救園區高科技廠商核心技術工程師免於無薪假或裁員,另一方面,激勵園區高科技廠商持續研發投入,固守既有的研發能量,並結合學研界之研發能量合作研究,以精進園區產業技術。「固本精進」計畫後更獲得行政院肯定,納入「振興經濟方案」中,擴大施行,頗獲好評。同時當初如自由落體的月產值自九十八年三月起,逐月上升,到九月達到黃金交叉,十一、二月又回到一千七百億月產值水準,欣欣向榮景象又再臨竹科。


經過金額海嘯的洗禮,科學工業園區在約一年期間,經歷「怵目驚心」、「春江水暖」、「黃金交叉」到「欣欣向榮」各種情況,可謂三十年未有之變局。一方面可看到科學工業園區廠商旺盛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曝露出我國高科技廠商營運脆弱的一面。科學工業園區是我國的高科技搖籃,擔負引領轉型升級之責,淵源深厚的本人與清華大學自當積極參與科學工業園區再造,攜手共創光明的未來。

「2010年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英文戲劇公演」勸募函


2010年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英文戲劇公演」勸募函

敬啟者:
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英文戲劇公演為本校的優良傳統,歷屆學生在教授們的協助之下投注極大的心力;每年歲末時期的盛大演出已成為新竹地區的文化盛事。不僅吸引清華及交通兩校師生、新竹市民,更招徠各地各級學校師生,甚至外國友人的觀賞。
清華大學的教育目標為「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致力培育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優,具備科學與人文素養的清華人。」外語系畢業公演籌備小組工作包括總籌、總務舞台總監、導演、舞台設計、燈光、音效、服裝、化妝、公關、美宣再加上演出,眾多參與同學有長達半年以上協同「致力呈現精緻演出」工作,是絕佳的德、智、體、群、美五育學習鍛鍊與成長的機會,校方自然樂於鼓勵支持。
畢業英文戲劇公演的社會意義為提升民眾對藝文活動的關注和重視,促進社會大眾心靈的成長,值得熱心的機關團體與個人共襄盛舉。同學們發揮創意與投注心力推動這個有意義的活動,在籌募經費與宣導上,如能得到您的指導與支援,將對他們產生莫大的鼓舞作用,敬請您惠予協助,本人謹代表學校在此先致最誠摯的謝意。

                                                清華大學校長

陳力俊上
                    九十九年五月十日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科技研發工作與創造力

夏祖焯教授撰「建中人與創造力」一文,囑為文迴響。身為清華大學校長,對建中人與創造力均有高度興趣,一方面希望優秀的建中人以清華為第一志願,另一方面期盼培育清華學生都有豐富的創造力。由於教授對創造力已多所闡析,本文主要針對筆者較熟悉的科技研發工作與創造力有關的部分略作申述,並以清華住宿學院與創造力為結。

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清華大學網站」校長的話


「清華大學網站」校長的話

清華大學輝煌的歷史與光榮的傳統,建校可溯至民國前一年(西元一九一一年)的「清華學堂」,乃由清廷將美國退還尚未付足之「庚子培款」設立,經多年慘澹經營,人才輩出,包括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以及有數學諾貝爾獎之譽的沃爾夫獎得主陳省身等校友。民國四十五年在台灣新竹復校,復校初期重點為原子科學,其後擴展至理工方面,近二十幾年來更積極發展人文社會、生命科學、電機資訊與科技管理領域科系;如今清華已成為一人文社會、理、工均衡發展的學府。據統計在台已造就英才超過五萬人,在國內外各行業均有優異表現,校友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中央研究院院士十二人,產學研界領袖不可勝數。
清華大學的教育目標為「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致力培育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優,具備科學與人文素養的清華人。」學校除在正規專業與通識課程,提供智、體、美育學習鍛鍊的機會,更藉由導師輔導與課外活動提升道德感、價值觀念與群我互動關係。全力打造清華校園為人文薈萃學術殿堂,博雅與專業人才培育場域,創新科技研發重鎮以及多元進步社會推動基地。積極增強師資陣容,提升研究、教學、服務品質,培育優秀學生,同時提供豐富校園生活以及激發學生成長機會,改善基礎設施,營造卓越研究環境,加強產學合作研究,推廣人性關懷科技,把握區域優勢,整合資源。為面對地球暖化、能源短缺的挑戰,全面啟動「新能源綠色校園」計畫,有效整合清華現有優勢與資源,使清華成為台灣能源科技以及維護人類社會永續發展重鎮。
在許多學術指標上,清華教師表現均為兩岸三地大學第一。近年教育部推動頂尖大學計畫,清華每位學生平均獲得全國各大學學生中最高額補助。「台灣能有大學進入世界前百大」是近年重要的教育政策之一,但觀諸全球大學,根據英國泰晤士報調查,教師規模在1,000名以下的大學,本校排名第37名;而如以教師規模700名以下的大學來評比,本校更排名第11;因此如果台灣希望有大學能夠進入全球前十大,「清華」絕對是唯一的選擇。現階段努力方向是打造華人地區首屈一指學府。
清華過去已有許多開創性的教育規畫,如多元、跨領域學程,領先全國的通識課程設計,最近則有大一不分系雙專長計畫、繁星計畫、國際志工、國際交流學習等計畫。在長年思考改進本校大學部教育途徑,並參考世界著名學府措施後,本校「大學部教育改進工作小組」針對教育目標以及校園生活、共同必修課、通識教育作全面性檢討,已提出整體性改進方案,正陸續施行中於此過程中,老師是潛能的激發者與引導者,學校致力於結合校內、外與校友資源,期許學生們在清華學習環境中,經由輔導,擴大生活體驗,思索討論重要議題,參與社會關懷活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計劃執行力與挫折復原力以及人際互動與合作精神。
大學的英文是university 源自拉丁文universus (宇宙),代表大學經驗不受時空限制,大學畢業的英文是 commencement亦有開始之意,象徵人生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希望同學們,能把握清華的優質學習環境,體驗豐富校園生活,「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充實自己,「究天人之際」,未來得以在人生舞台上「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進而「己立立人,己達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