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一個校長的思考」演講集自序


「一個校長的思考」演講集自序


本人於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將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後通稱致詞)全文,載於清華官網,凡370餘篇。卸任後,逐步將其轉載於部落格中;本欲以一年期陸續上傳,意外發現拜現代科技飛快進步之賜,上傳文章可同時編錄,計畫提前完成。其後在許多場合致詞也一併轉載於部落格,以與同儕友朋共享。因致詞內容多以一個校長的立場出發,故部落格名稱維持原名「一個校長的思考」不變,也延用為本書的書名。
出版本書的發想,大約始於五、六年前,先是有一位大陸籍作家在清華官網上看到一些致詞稿全文,主動來函建議出版,並表達負責編輯意願,當時認為出書應是卸任以後的事,暫時擱置,最後輾轉作罷;卸任後,也屢有朋友關心出版事宜,並也曾與可能的編者晤談,遲遲未能進行,似總缺動力與急迫感;很大一部分因素,還是對是否值得出版有所疑慮;最後想到本人在學術界浸淫超過四十年,堪稱長年好學深思,擔任過中央部會政務官,又有幸擔任一流大學校長,歷程思維或有為他人參考之處。另一方面,也可將出書視為不過是對過往行述,留個紀念,與親朋好友分享,不須顧慮太多。決心一下,拜現代文書處理與印刷科技之賜,在黃鈴棋小姐編輯協助下,約花半年時間編輯,即將面世,也算完成久繫心頭的一項心願。
擔任大學校長,在校內外致詞機會很多。本人初任校長時,認為某些致詞,攸關治校理念與施政的宣導,宜將整理過的文稿公布於官網上;最先是想借重學校相關單位在重要場合的全程錄影,請工讀生逐字錄稿,再加校正,後來發現曠日廢時,口語與書文差異又大,校正一點也不輕鬆;於是改為自行於事後依致詞大綱撰寫全文,一段時期後發現,如果能於事前將草稿寫就,不僅事後僅需做小幅修正,演講時,不須看稿,通常也都能將重點清晰表達,最後,則只要時間允許,儘量於事前寫就文稿,可以蒐集資料,參考文獻,從容整理思緒,考慮較為周全,立論較為精準,效果最好;而且事後只須補足臨場發揮的部分,不需再多花很多時間,慢慢養成習慣。這些演變,也可對照本人在校長任內致詞稿篇數,從第一年到第四年,由2156130164篇,逐年增加,而後兩年又遠比前兩年多可看出,反映後期才比較完全的整理並收錄致詞稿。
致詞稿由收錄到出版,可以說完全由於擔任校長的機緣。在擔任校長之前,以不同身分,在校內外也有許多機會致詞或演講,除極少數場合,都沒有寫出文稿並發布收存,所以原來並沒有寫致詞稿的需要與想法。倒是致詞時尚能把握受惠於高中時期一位師長的所叮嚀的原則,就是事前想好內容大綱,演講時較有條理,並減少疏漏;另外自我期許的是儘量不講重複的話,有意義,以免流於陳腔濫調;再者希望能為聽眾提供新知,具啟發性,以免浪費大家的時間;在致詞技巧方面,也漸會考慮聽眾的興趣,並加上一些橋段,如名言佳句、趣味新聞、抽樣問答,帶動氣氛,吸引注意力。這些不僅是由經驗累積,也由閱讀他人演講心得,而逐漸改進,進而樂在其中。也算是擔任校長期間成長的一個見證。
在擔任校長期間,一次與新加坡大學交流之時,得知其校長室設有專任寫稿祕書,俗稱文膽,兩名,頗能對照台灣的大學苦於缺乏資源,難有合適專人代為撰稿。但若從另一角度觀察,有專人寫稿,只需稍加潤飾,臨場照本宣科,固然省不少時間,但也比較容易流於形式,而常不能真實表達當時的想法,同時也剝奪省思相關議題的機會。這本書的成形,可謂受惠於資源短缺的環境,再加上自己有意善用致詞機會,整理思緒,有所宣示,並不浪費聽眾時間,「賽翁失馬,焉知非福」,此之謂也。
本書能順利出版,承蒙多位同仁協助。首先是原載清華官網所有致詞稿件均經彭琇姬秘書細心校對,同時書中所附照片,多勞清華各處室同仁費心蒐集,在此一併致謝。最後我要深切感謝現為清大中文系博士生的黃鈴棋小姐,名為業餘,但實際相當專業的精心編輯,讓本書得以問世。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清華百人會」重要里程碑

「清華百人會」重要里程碑


近日參加「清華百人會」新舊會長交接典禮,一方面喜見「百人會」往永續經營發展,另一方面,也預見會務在新任會長領導下欣欣向榮。

新舊任會長都是「清華百人會」最早期加入的會員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當年我在校友會理監事的午餐會說明「百人會」的構想下午蔡進步會長即匯入學校帳戶一百五十萬元成為會員,讓人覺得沒有辦法比他更「進步」了。但使人驚喜的是,蔡會長在對學校挹助方面,一直節節進步,包括慨然擔任「清華百人會」首任會長﹔新任的陳立百會長,對清華的熱心愛護,在校友中,也絕對名列前茅。尤其在清華百年校慶前,得知學校正準備盛大慶祝建校百年,「立刻」主動「明白」表示捐贈六百萬元,提供學校慶祝活動所需,讓學校能夠在經費比較寬裕的情況下舉辦百年校慶活動,發揮了相當效果﹔具體來說,清華人都看得到的,是在校慶前,將學校近百棟大樓,全部洗刷一新,同時少為人知的,則是曾有審計部或是教育部的主計人員,覺得清華所編有關校慶預算太多,經學校說明,部分經費來自校友捐助後,才得解套。所以陳立百會長的適時捐助,可謂減少學校無謂的困擾﹔同時陳會長在百年校慶時,指示企業集團中傳播公司,精心拍攝一套五集的百年清華光碟影片,再者在學校舉辦「清華學堂」研習會以及在兩岸交流活動中,分別在南京大學與浙江大學,舉辦「新竹清華日」時,陳董事長與威剛的王總經理也分別與會,以校友身分,現身說法,大大實質的增進活動宣導的效果。

去年學校發想將「清華百人會」組織化,一方面意在加強會員間聯誼,一方面自然也希望發揮更大功能﹔本人忝為榮譽會長,也參與諮詢規劃。當時認為有兩件事可以率先推行,一是發行電子報,這部分在同仁的努力下,大家正在閱讀的,已達第四期﹔另一則是推動以系所為單位的永續基金﹔基於長遠計,清華必須成立自給自足且長期穩定之種子基金,孕育儲存教育資源,以克服經費不足之困境,因而有「清華永續基金」構想在校友與熱心社會人士的支持下,加上校內講座和獎學金捐款,組成清華永續基金之初期資金來源。於103115日正式啟動進入投資市場,目前在財務規劃室林哲群副主任為投資代表人以「保守穩健」為原則擬定,並透過專業評估及嚴謹程序,健全投資項目與審核機制,將資金投資於獲利穩定之股票或指數型基金(ETF)等金融商品,使永續基金發揮最大效益104年與105年投資報酬率各達4.08%9.48%績效甚為良好。由於考量部分校友希望永續基金收益由指定系所運用,所以諮詢會建議學校修訂辦法。學校也從善如流,於去年底通過「各教學單位參與永續基金運作方案」,並函請各教學單位協助積極發起募款,加入永續基金。本人與材料系系友會陳超乾會長、工學院賴志煌院長以及材料系嚴大任主任,共同發起以成立材料系「雙百會」方式籌募永續基金,以百人會會員為發起人每人再捐贈一百萬元,合成「雙百」,將本金存入學校永續基金,委由學校進行財務操作,而每年的收益用於材料系招募傑出人才以及優秀學生等工作的經費來源。從暑期開始,目前已很接近階段 (年底本年度節稅期限) 目標1500萬元相信在明年百人會大會前將能達到籌措超過2000萬元的目標。我以為這項活動很值得推廣,首先讓其他有潛力的幾個系都能相繼成立系級「雙百會」,將很切合學校當前的需要,並為永續經營奠基。這裡要特別一提的是,當年在我卸任校長前幾個月,開始推動籌募永續基金,時程相當倉卒,而兩位會長以及參加交接典禮的校友會謝理事長以及本人,都迅速共襄盛舉,共募得約五千萬元,做為開端。每次經過校友體育館前,看到相關清華人同列勒石捐款人榜上 (如附圖),都備感溫馨。

清華很幸運有許多傑出而愛護學校的校友因而得以順利成立百人會,此次交接的兩位會長更同為會員表率,適才適所,相信會務能更「進步」,會員能在學校各種活動中,更能「立刻」「明白」表達支持的熱情。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岳南先生「《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和他的時代」序

岳南先生「《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和他的時代」序

岳南先生是知名寫實作家,2011年本人在新竹清華大學校長任內,有幸拜讀岳南先生大作「南渡北歸」,該書以民初到內戰時期知識份子遭遇為主題,是「一部二十世紀學術大師們的情感命運之書」;從一個清華人的觀點來看本書,感覺處處皆見清華人,時時皆聞清華事,劇力萬鈞,內心震撼不已,是一個難得的閱讀經驗。後來有機緣也順利邀請到岳南先生擔任新竹清華大學駐校作家;岳南先生於2011年十月初到校,除講學外,並積極主導及參與各項活動,包括2012年四月份邀請清華名師後裔來訪、並在同年十月二十六、七日舉行的「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演講等。
新竹清華大學邀請岳南先生擔任駐校作家,部分構想是希望借重岳南先生的才華與見識,完成一部以「兩岸清華永久校長」梅貽琦為中心的大書,承蒙岳南先生首肯,於約五年前開始撰寫《大學與大師》(原名《梅貽琦大傳》),本人有幸於今年九月底閱讀初稿。
本書全名是《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傳 [1], 除詳細刻記梅校長之生平外,並將清華大學從建校到梅校長逝世歷史沿革做了一番精要的爬梳。全書除序章外,共分二十章,第一至第九章,從梅校長家事到求學過程開展,包括與與清華結緣,成為清華第一屆直接留美生(1909年),留美返國後擔任清華大學物理教員、教授(1915年),教務長(1926年),代理校務(1928年),留美學生監督(1928-31年)各階段行宜與作為。由各章標題「第一章:亂世遊夢」、「第二章:往事何堪哀」、「第三章:走近清華園」、「第四章: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第五章:新舊交替的時代」、「第六章:南開系清華園沉浮」(包括梅貽琦繼起擔任教務長)、「第七章:大角逐」(包括梅貽琦與曹校長決裂)、「第八章:羅家倫清華浮沉」(包括梅貽琦被迫辭職)、「第九章:驅逐校長風潮」,重點在清華梅校長治校以前的「史前史」。從第十至第二十章,則是梅貽琦治校以後到逝世的清華史,包括「第十章:梅貽琦時代的開啟」、「第十一章:黃金時代」、「第十二章:清華的體育」、「第十三章:學生運動」、「第十四章:北平風雲急」、「第十五章:南渡應知思往事」、「第十六章:烽火中的西南聯大」、「第十七章:“一二一”慘案」、「第十八章:大時代的抉擇」、「第十九章:大事因緣」、「第二十章:常留嘉蔭詠清華」。據岳南先生來函﹕「儘管經歷時間漫長,總算初步完成,心中不免長噓一口氣。至於稿件的品質,不敢說上乘,但還算是盡力而為之,非糊弄應景之作也。就好的方面言之,此為梅貽琦校長傳記之第一部,是這一題材和人物傳記文學的開先河者,使用的材料來自海峽兩岸,而對新竹清華大學的材料特別注意並加以引用,力爭實事求事,探尋歷史真相,避免意識形態氣味過重的文章或校友回憶錄的干擾,對所涉人物與事件,儘量達到“持平之論”,這樣有利於還原歷史真相,讓讀者對梅貽琦以及他那個時代的清華大學,以及相關人事有一個清晰、明瞭的認識,以達到陳寅恪先生所言“在史中求史識”“尋找歷史的教訓”的目的。」又云﹕「就該著的形式與創作內容而言,目前所能見到、查到的材料,幾乎一網打盡。以後或許有新的材料出現,並有超過該著作者,但可以相信的是,近期不會有了。這是作者值得欣慰的地方,也是當代讀者視為幸運的地方。(以上是我自己的評價,或有不當之詞語,但大體是這麼一個事實和意思。)」是相當中肯平允之語。
梅校長一生奉獻給清華,在兩岸清華擔任校長二十四年期間,以全副心血發揮才智,奠定了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在兩岸分別成為數一數二名校的基礎和聲譽。梅校長就任時提出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已成高等教育名言,深為世人推崇。他在一次致校友函中說:「生斯長斯,吾愛吾廬」,而以終身服務清華實踐;一生盡瘁清華大學,未曾一日間斷。清華事業就是他的事業,是古今極為少見的遇合。
梅貽琦校長是一位傳奇人物,他三十七歲即由大師如林的清華教授群票選為教務長,四十二歲時也在眾望所歸下擔任校長,一直到七十三歲時在新竹清華大學校長任內去世。梅先生在擔任教務長期間,正是清華成立國學院,震動學術界之際;他於1931年起擔任校長,首先竭力平撫屢有驅趕前校長之舉的紛亂氛圍,落實校園民主,繼而積極延攬大師級學者使清華迅速成為頂尖名校,抗日戰爭爆發後,梅校長以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身份主持西南聯合大學校務,維持絃歌不輟,居功最偉;到1941年,清華已有「中邦三十載,西土一千年」之譽。而在抗戰前後國共內戰時期,由左傾學生,甚至是中共地下工作人員,不斷策動學潮,校園動蕩,梅校長均能站在維護學生立場,加以平息;1949-55年滯美擔任清華基金監督,1956年自美轉到台灣創建新竹清華,從尋覓勘查校地到籌措經費,披荊斬棘,蓽路藍縷,圓滿完成招收第一屆研究生十五人開始,第三屆研究生中即有李遠哲先生日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加上華人中最先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李政道和楊振寧先生出自西南聯大,使得清華成為華人地區唯一擁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而都出在梅校長任上。誠如岳南先生所言:「這個人才輩出,碩果延綿不絕的局機,不是偶然」。
梅校長逝世十周年紀念會中清大校友,曾任台灣大學校長及中央研究院院長的錢思亮先生代表各界所致紀念詞,大意為:「梅先生對國家的貢獻很多很大,每一件對別的人說都可稱為不朽。梅先生民國二十年接任清華大學校長。那一時期清華的校長連年更迭,學校很不穩定,校長很少作得長久的;自從梅先生接掌以後,就一直安定下來;清華自梅校長執掌不久,就已在世界有名大學中奠立學術地位,這貢獻對任何人說都是很大的功績;抗戰時搬到長沙、昆明,與北大、南開合組西南聯大,三大學合作無間,並把學校辦得很好,梅先生事實上對學校行政負責最多;戰後復員到北平,梅校長重整清華園,兩年多的時間,清華的規模與素質比以前更擴大提高了。大陸淪陷後在新竹重建清華,極節省的、一點一滴的親自打下好的基礎,這件工作給任何人;建立了中國第一座原子爐,以最少的人、最少的錢、最短的時間,一次就成功了。我們今天在這裏紀念梅先生,我們就想到梅先生撒播的種子;梅先生在清華四五十年,教導出這麼多學生,都各守崗位工作;作教育部長時改革風氣;倡辦長期科學發展,影響既深且遠。將來再過十年再過二十年,再來紀念梅先生,我們就更覺得梅先生的偉大,認識梅先生比現在更為深刻」。在梅校長逝世五十多年後回顧,錢先生一席話可謂神準;清華何其有幸,有曠世不朽教育家引領,奠定今天的基礎與歷史地位。
梅校長的知友、清華校友胡適先生在晚年常引李恕谷先生語:「交友以自大其身,求士以求此身之不朽」,有人說是收徒弟哲學,岳南先生雖不能算是梅校長徒弟,但發揚光大一代教育家精神的功績則一,是值得我們深深感謝與與讚揚的。

陳力俊 謹識
於清華園
二○一六年十月

[1] 岳南: 《大學與大師》- 清華校長梅貽琦傳,中國文史出版社,北京 (2017)

2017年9月19日 星期二

「清華外交學人小傳」序

清華外交學人小傳

可能很多人知道在我國駐美大使中,胡適是清華校友﹔也許較少人知道葉公超、蔣廷黻也是清華人,大概更少人知道曾參與籌辦清華學校,協助建立遊美學務處肄業館以及清華學校教學制度,並主持成立了清華學校校董會的顏惠慶曾任駐美特命全權公使(當時無大使銜) 謝小芩教授所領導的團隊所整理的「清華外交學人小傳」一書中,可看到這些前輩僅是大批「清華外交學人」的代表人物,而其他曾擔任我國外交部部長、次長以及大使、公使等要職的清華人亦所在多有,構成「民國職業外交官中最大的一個群體」。

許多人可能會因而產生清華素無外交專業系所,而外交人才輩出,是由於甚麼因緣際會?」的疑問。部分答案應可追溯到清華大學前身清華學堂」、「清華學校」由美國退還多所庚子賠款而成立為源頭﹔自1909年起,在庚款支持下,有計畫的考選大批國內菁英學子赴美深造,開風氣之先﹔這些校友與清華教師,通稱為「清華人」,多獲有名校高等學位,具有較佳的英語能力,而二十世紀肇始,我國全球視野民智初開,在常以強勢英語為背景的國際外交舞台,大放異彩,是身逢其時,而占有相當優勢,得以從容接受大時代的招喚。另外清華人文社會學科有不少曾接受嚴格外交學理薰陶、孕育的名師,有多人最後轉入外交界,同時也培育可觀的相關人才。作者團隊在種種困難之下,爬梳整理,完成這本「清華外交學人小傳」,有系統的具體呈現「清華人」在我國外交工作上的努力、影響與貢獻,甚為難能可貴。

清華建校是由美國退還多所庚子賠款而起﹔而這獨特的歷史事件正是由巧妙的外交折衝而來,並以當時清廷駐美公使梁誠是美國退還庚款有功第一人。梁誠在1904年與美國接洽庚款賠款辦法中得知,美國政府內部早知「庚款實屬多索」,乃積極活動,遊說美國朝野,重新核算,將多索部分的賠款退還給中國。根據190548日梁誠致外務部的信函內載「似宜聲告美國政府,請將此項賠款歸回,以為廣設學堂遣派遊學之用,在美廷既喜得歸款之義聲,又樂觀育才之盛舉。縱有少數議紳或生異議,而詞旨光大,必受全國歡迎。……在我國以已出之資財,造無窮之才俊,利益損益已適相反。」此建議遭到當時清廷重臣反對,提出用退款辦實業,開發路礦,時值中美邦交陷入低潮,退款交涉陷於停頓狀態。梁誠鍥而不捨,多方運作,歷經兩年多,直到1907123日,美國政府發布退款命令,退款將於190911日生效。梁誠是第一個正式向美國政府提出退還多索庚款的建議者,也是多方積極及有效遊說美國朝野支持者,歷盡艱辛,克服困難,終於在符合兩國共同利益的情形下使中美達成退款興學決議,是「美國退還庚款有功第一人」,當之無愧,並寫下我國外交史上光輝的一頁。同時清華成立之初由外務部與學部共同監理,直到1929年改制為國立清華大學才完全隸屬教育部。

美國退還庚款,與得到美國的宗教界和教育界的人士支持,盡力促成也大有關聯﹔這些人士從美國的長遠利益出發,倡議退款興學和接受中國留學生對美國的好處,建議將退還之款供中國政府派遣學生赴美留學,持續力主專款專用,遊說美國總統,接受了退款興學計劃。而從今日觀之,一方面扭轉了當年我國留學生絕大多數赴日學習的趨勢,一方面培育了大批知美、親美之菁英人士,大幅增進美國對中國文化、政治、經濟、社會、學術等各面的影響力,尤其現今兩岸清華均發展成世界級名校,其作用頗能符合甚至遠超當初預期。歷史的耦合,造就了中美外交的雙贏局面,至今餘波盪漾,也可見外交折衝之重要性。

另一方面,清華辦學的特色,包括注重通識教育、愛國情操和「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也一定對這些卓越的外交官的養成以及優越表現,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最後我要感謝謝小芩教授所領導的團隊,在有限資源下,整理出「清華外交學人小傳」,「典範在夙昔」,使讀者得以「觀前人之光耀」,為清華幸,亦為讀者幸。


真情豪氣的不凡企業家

真情豪氣的不凡企業家

一個產業界的巨擘與一個長居象牙塔中的學者,交集通常不會很多,而我與貞雄兄卻有相當多與深刻的互動。特別的是,我們都曾從對方手中接過兩張證書。

從貞雄兄手中,我接過的是1993年【侯金堆傑出榮譽獎】「材料科學類」獎項證書以及【侯金堆先生文教基金會】董事證書。

貞雄兄從我手中,接過的則是1997年【中國材料科學學會】「傑出貢獻獎」證書,以及2010年【國立清華大學】「名譽博士」證書。

1995-1999年,本人擔任【中國材料科學學會】理事長,注意到學會歷年來各項活動,【東和鋼鐵】始終是是最積極贊助的私人企業,同時進一步瞭解【東和鋼鐵】是國內最大上市民營鋼鐵公司,在貞雄兄擘畫執行下,以前瞻創新斐聲業界,所以學會獎章委員會決議將1997年傑出貢獻獎頒贈給【東和鋼鐵】董事長貞雄兄。

清華大學自1996年起,即已建立名譽博士制度,以表揚學術或專業領域上有特殊成就或貢獻,有益人類福祉傑出人士。2010-2014年,本人接任清華大學校長,在思索可能人選時,很自然地想到貞雄兄,多年來秉持東和鋼鐵「律己、愛智、樂觀」之經營理念,建立國內具有良好社會形象之鋼鐵企業。東和企業積極推動經濟外交,回饋鄉裡社稷,對國家發展貢獻良多。成立【侯金堆先生文教基金會】,獎勵獻身基礎科學、材料科學、金屬冶煉、環境保護及綠色建築五大領域之教育研究工作貢獻卓著人士,對提升我國科學研發能量,以及產業技術之升級影響甚鉅。貞雄兄秉持遠見,領導【工業總會】,並深具人文素養,推動國內藝術發展,扶濟災黎,傾注教育,經審查委員會一致通過,授予名譽工學博士學位,確為實至名歸。

國內高教發展,因為種種因素,普遍受到經費拮据的限制。所以大學校長的主要任務之一,往往是校長們不熟悉與擅長的為學校籌措經費,這時經歷與人脈就倍顯重要。當我懇請貞雄兄對【清華大學】有所挹注時,他唯一的問題是「甚麼對學校幫助最大?」並且很快決定捐贈兩億元,在【清華大學】設立【侯金堆講座】,協助清華大學禮聘國際知名學者,長期到清華任教。而清華大學也因此在2010年能一舉延攬當時在美國一流的【伊利諾大學】電機系兩位正教授同時到校任教,並分別擔任「電資學院」院長與「奈微與材料科學中心」主任,此後也陸續得以聘請了多位院士級的教師,發揮了很大功效。


2013年末一次【侯金堆先生文教基金會】董事會中,貞雄兄罕見的缺席,瞭解到他不久前不幸中風,而行動不便﹔後來欣見在復健方面漸有進展,先是能到董事會與【侯金堆傑出榮譽獎】頒獎典禮向大家打招呼,再而能於今年二月【侯金堆傑出榮譽獎】頒獎典禮親自頒獎,並合影留念,活動力逐漸增強。

【清華大學】恰巧得以在貞雄兄復健過程中略盡綿薄,緣因清大楊梵孛教授是知名治療中風失語症專家,侯夫人得知後與我聯繫,促成了貞雄兄每週到清華「上課」。猶憶一次與貞雄兄一起上課,看到貞雄兄已能順著幾首他最喜愛的樂曲節拍哼唱,臉部表情也逐漸豐富,治療效果,有顯著進展,令人欣喜。

貞雄兄在應邀對清華大學2010年畢業生致詞時,曾引美國大學籃賽傳奇教練John Wooden名言﹕「Talent is God-given, be thankful. Fame is man-given, be humble. Conceit is self-given, be careful.」勉勵畢業生。東和鋼鐵「律己、愛智、樂觀」之經營理念,已成企業文化,觀諸貞雄兄為人行事,不啻為其恪守的座右銘。讓人看到一位成功的企業家,不僅發揚父業,打造世界一流鋼廠,不恃才傲物,有情有義,誠心奉獻,以促進社會進步為天職。這反應在他在中美斷交時,為促成「臺灣關係法」竭盡心力,在興建高鐵面臨破局時,協助適時獲得援手,成為「台灣的驕傲」,擔任【工業總會】理事長,為產業進步效命,諸多事功,讓人感佩不已。

【東和鋼鐵】內部刊物定名為「平凡」,取平凡的累積就是不平凡之意。但貞雄兄在十歲時,即展現不讓么妹出養的情意和風範,在高中時,研讀佛經,探索人生哲理,他台大畢業時的感言是﹕「我想製造一顆炸彈,把自己引爆,像火柴般燃燒,僅是一縷輕煙。」在「嘉中1958畢業50周年紀念冊」中,以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的王國維先生「人生三境界」演譯他的人生寫照,引美國詩人Robert Frost的詩作「未擇之路」(The Road not Taken) 抒發他的人生體悟。大學時即選定被侯母視為「高雅而珍貴的菊花」的侯夫人為終生伴侶﹔他初到美就學打工的經驗,頓悟「金錢固然重要,但是時間更為珍貴」,在踏入商業社會之初,即能當機立斷租小飛機從空中俯瞰確定廢鐵料源,迅速學會貿易實務工作﹔其後主導東鋼大轉型,從軋鋼到煉鋼,獨具慧眼,掌握連續鑄造新技術,成功說服中鋼執行產業分工,區隔市場策略,挽救台灣電爐業者﹔以誠信為經營企業之本,打造並落實「律己、愛智、樂觀」企業文化,要求做好基本功,堅持品質第一。65歲學游泳、66歲學聲樂,活到老,學到老,處處可見其過人之處。

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David Brooks2015年出版「品格」(The Road to Character)一書。認為大多數人都在追求職場成就,卻不十分明瞭如何健全自己的人格。貞雄兄在高中時即有 「假如你現在會去世,你對世上最懷念的是甚麼?」讓人無言以對的大哉問。本身也能很早即脫離追求「人爵」,也就是俗世的財富與事業,而注重「天爵」,體悟人生,講求誠信、關愛與慈善,有原則,有堅持,可為後人垂範。

芸芸眾生,紅塵滾滾,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往事如煙,不曾留痕,實為憾事。清華直接留美生胡適先生經常勸人立傳,以為歷史見證,並傳承典範。喜見這本貞雄兄傳記,即將付梓。本書文筆流暢,內容充實,除備載貞雄兄與台灣鋼鐵業發展史與國內重大事件的交集,也極為珍貴的揭露傳主萬丈豪情的另一面,詩書棋奕,動靜皆宜,富而好禮並兼顧家庭和樂,描述細膩,動人的刻畫出一位善盡社會責任的傑出企業家多彩多姿的豐富人生,是一本很值得推介的傳記。

2017年8月6日 星期日

我的閱讀經驗 (一) - 106年奇景光電講座

我的閱讀經驗 () - 106年奇景光電講座

如果要問我這一輩子最大的喜好是甚麼?答案無疑是閱讀我從小喜歡閱讀但到底從多小開始則很難說由於我未讀過幼稚園記憶中是在讀小學前夕才由大人教導如何寫自己名字,所以之前應是文盲,開始喜歡閱讀,必然是在小學期間另外一個線索是,我在「竹師附小」小學一年級時,成績並不出色,第一次月考下來,在全班五十四人中,名列第二十八﹔但作文成績一直很好,通常都拿甲上,應與閱讀有關。至於為什麼會喜歡閱讀,則又說不上來。我三歲時,隨母來台,父親則身陷大陸,母親學歷僅及高中畢業,並沒有喜歡閱讀的習慣,小時候,家中接近「家徒四壁」,既無書架,亦無書桌,所以我並非出身「書香世家」。何以與書籍結了不解的終生緣,並不清楚。但可能與家裡長期訂閱「中央日報」,以及常看當時風行的少年雜誌,如「學友」、「良友」、「東方少年」,無意中養成愛讀的習慣有關。

同時小二時,即喜讀大姊自租書店借來的「基督山恩仇記上冊」,到興沖沖與大姊去借「基督山恩仇記下冊」時,竟被租書店老闆嘲笑是小孩假裝能看懂大人看的書。另外「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老殘遊記》都是在相當早期讓人愛不釋手的書籍。

再次就是三年上學期,一舉獲得全年級「默讀測驗」第一名,這是我第一次得到任何全年級競賽優勝,所以印象特別深刻。記憶中的考試方式,是讓大家看一段文字,再回答相關問題。我在比賽時,很快答完問題,迅速交卷,完全沒想到會得到全年級第一名,而此後在小學時的「默讀測驗」都成了我大顯身手的機會,顯示我在閱讀領會能力方面,可能有過人之處。同時我在作文方面,也漸嶄露頭角,五年級時,得到全年級作文比賽第二名,當時校方為準備參加「全省兒童作文比賽」,將各年級作文比賽前三名的學生組隊集訓評比,主要在一段時間內,每週寫一篇文章由老師們批閱,最後決定由我代表五年級學生出賽,而我也不負老師們「慧眼識英雄」,獲得「全省兒童作文比賽」第五名﹔當時競賽題目為「鏡子」,至於如何發揮,只記得引了一段故事,細節則不再能清楚回憶。另外在我「小有文名」後,家母常將我的作文簿在親友間傳閱,獲得不少鼓勵。

在初中一、二年級時作文很受授課的女國文老師讚賞,屢屢在課堂中誇獎,同學中間甚至有國文老師是我的乾媽玩笑話。當時所讀的小說包括王藍 「藍與黑」、徐速「星星、月亮、太陽」。

到高中進入新竹中學就讀,一年上學期時,即在以梁啟超先生文章啟發的「讀書的趣味」為題的全年級作文比賽中,獲得第一名,一部分可能是當時我已深諳「讀書的趣味」,但具體內容已不復記憶,只記得獎品之一正是梁啟超先生的「飲冰室文集也讓我從此很注意梁先生作品有緣的是梁啟超先生是清華當年名震一時的「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民國一百年十二月,在我擔任清華大學校長任內,曾舉辦「梁任公(啟超先生)來台百周年紀念會」,我也因而有機會提到我高一時參加以「讀書的趣味」為題的作文比賽的因緣。

另外我在高三時再次獲得全年級作文比賽第一名這次是以一九六三年底被日本遣返要求政治庇護大陸考察人員周鴻慶的「周鴻慶事件」為背景命題。只記得首句為「微風起於萍末一葉落而知秋」,文中細數當時日本在大陸與台灣之間,諸般不友好的舉動,加以譴責與自勵。這也反應出,我從小喜歡閱讀報章雜誌,注意時事,而在高二時,代表新竹中學參加「新竹縣高中時事測驗競賽」(當時新竹縣市尚未分治),獲得全縣第一名,也許可以做為我關心時事,廣為閱讀的註腳。

高中期間大約是個人心智漸趨成熟之時期﹔當時國文課必選「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也就是「四書讀本」,對儒家思想,有了基本的認識。在此期間,印象最深刻的是對於閱讀到的詩詞美文,會沉吟不已,而且對其中的意境,多所琢磨﹔如蘇軾的「前赤壁賦」、「後赤壁賦」、諸葛亮的「前出師表」、「後出師表」、韓愈「師說」、「祭十二郎文」、李密「陳情表」、陶淵明「桃花源記」、「歸去來辭」、范仲淹「岳陽樓記」、王勃「滕王閣序」、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王羲之「蘭亭集序」、以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詩文﹔高一國文課中一次作文課曾仿作白居易「憶江南」詞﹕「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頗有一番琢磨,而樂在其中﹔可惜以後再無機會與時間,作進一步的學習。另一方面近代散文如朱志清、徐志摩等作品,也很能深深打動少年時的心懷。接觸到的翻譯小說則有珍·奧斯汀《傲慢與偏見》,夏綠蒂·勃朗特《簡愛》,艾蜜莉·勃朗特《咆哮山莊》,瑪格莉特·密契爾《飄》、海明威《老人與海》、《戰地春夢》、《太陽照常升起》、《戰地鐘聲》等。

高中畢業後,因獲得保送大學的機會,在畢業考完畢到成為大學新鮮人的暑假,有數月的空閒時間,暢讀的書有「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紅樓夢」與「人間詞話」等。在大學前,家中並沒有「零用錢」制度,所得的獎學金,通常是全數「上繳」,所以書籍除與課業有關參考書外,大多是從圖書館借閱。

大學時期大一上下國文讀本各為「史記」與「左傳」選文此後比較有系統的閱讀的為胡適文集」、「陳之藩文集」、蔣夢麟《西潮》、羅家倫《新人生觀》、沈宗翰《克難苦學記》另外也看了不少李敖、柏楊與何凡散文。


服役期間看的書包括翻譯小說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巴斯德奈克《齊瓦哥醫生》,福樓拜《包法利夫人》,威廉·薩克萊《浮華世界》等。

2017年5月30日 星期二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筆記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筆記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是作者哈拉瑞,繼《人類大歷史》後所出的一本書。在《人類大歷史》(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哈拉瑞展現了他「後見之明」的洞見,深刻闡述了智人自七萬年前迄今的歷史。而在這本《人類大命運》,哈拉瑞則改以「先見之明」的姿態,為我們預示了人為未來的命運。

《人類大歷史》自出版後,洛陽紙貴,《人類大命運》也同樣受到高度重視,佳評如潮﹔全書前三分之二,大致與《人類大歷史》主題重合,雖然論點一致,但對關鍵性的歷史事件,如認知,農業、工業與科學革命,以敏銳的洞見、銳利的機智以及明確的論述,銳利幽默的筆調,做更進一步的旁徵博引。首先以人類的三大新議題,追求長生不老、幸福快樂,以及化身為神,引出全書論述。第一部「智人征服世界」,敘述人類特殊之處,如何征服世界,造成生態浩劫。第二部「智人賦予世界意義」,鋪陳人類創造的世界,虛構故事如何得到力量。人文主義漸成主流,科技如何與人文主義相互為用,新科技可能讓虛構故事更為強大,但也埋下人文主義崩壞的種子﹔最後一部「智人失去控制權」,則將《人類大歷史》的結尾部分,也就是人類面對的三大新議題,做更深入的討論﹔兩書具有連貫性,布局完整,一氣呵成,引人入勝,作者才氣橫溢,某些原創性見解,讓人震撼,引人深思。

另一方面,本書以極為有限的篇幅,跨過時間長河,對人類歷史與未來如此宏大的題目,做一整體的論述,自然不免在主題選擇上,有遺珠之憾﹔而在有些部分,過於簡化事實,流於武斷,或以偏概全,值得商榷﹔同時作者某些觀點有危言聳聽之嫌,也可能是故作驚人之語,來增加印象與趣味性。但也成功地吸引了讀者的注意力,容易愛不釋手。

1 人類的三大新議題

1-1. 幾千年來,人類都面臨著同樣的三大問題:饑荒、瘟疫、戰爭。但是在過去幾十年間,這些問題還算不上完全解決,但已經從過去「不可理解、無法控制的自然力量」轉化為「可應付的挑戰」了。

1-2. 人類面臨的是三大新議題:

  第一、當「死亡」將逐步走向末日,長生不老之夢可能實現,人們該如何面對?

  第二、當幸福快樂成為天賦人權,個人主義凌駕國族主義,社會將如何變遷?

  第三、當生物醫學工程、半機械人工程、無機生命工程持續進展,人類將從「智人」的位階躍升成為「神人」,形同握有上帝的權力,那麼人類的終極命運將會如何?

1-3. 生物科技與資訊科技為人類帶來強大的新力量,讓人類該把注意力與創造力投到甚麼事情上,變得加倍迫切。

1-4. 由人類以往記錄與現有價值觀來看,接下來的目標可能很可能是長生不老、幸福快樂,以及化身為神。

1-5. 宗教和意識型態對死亡的態度十分開放,甚至有些宗教是歡迎死亡的。對現代人來說,死亡是我們能夠解決,也應該解決的技術問題。

1-6. 我們已經可以感受風雨欲來之勢﹕不死就在眼前,人類不再平等。某些領域發展飛快,也讓預言越來越樂觀。

1-7. 我們的意識型態看重人類的生命,會努力克服人類死亡原因。在對死亡戰爭中,如果科學上出現顯著進展,真正的戰場會轉移到國會、法院和街頭,如果科學努力宣告獲勝,那更會引發激烈的政治衝突。所以長生不死未必是好事。

1-8. 在過去數十年來,越來越多人認為,不僅要有「追求幸福的權力」,而起要有「幸福快樂的權利」。

1-9. 幸福得來不易,幸福感也有神秘的玻璃天花板。快樂或痛苦只不過是身體各種感覺的總和狀態,是對自己體內感覺的反應。但壞消息是,愉悅地感覺很快就會消退。基於演化的需要,人類要常有欲求,所以不易得到長期的滿足。

1-10. 人類除了長生不死之外,也想追求永恆愉悅用生物化學來追求快樂,是世界頭號犯罪原因。但每年都有新藥誕生,國家與市場需求不斷變化,越來越難以控制。其他尚有用電流刺激,或是用基因工程控制人體的研究,不論確切方法如何,並不容易,但現代科學研究與經濟活動都已讓人長久感受快感為目標。

1-11. 在追求幸福和不死的過程中,人類事實上是試圖把自己提升到神的地位。到現在為止,要增加人的力量,主要還是依靠改進外在工具。未來可能著重在改進人的身心,或直接將人與工具結合起來,路徑包括生物醫學工程、半機械人工程、無機生命工程持續進展。

1-12. 在二十一世紀,人類的第三大議題就是將智人將演化為「神人」。「神人」不是萬能的神,而只是擁有超能力。人類漸漸改變了自己的特質,直到不再是智人,人類將從「智人」的位階躍升成為「神人」(Homo Deus),形同握有上帝的權力,那麼人類的終極命運將會如何?

1-13. 由我們現在意義建構的世界,可能在數十年內即將崩潰。但我們沒有能力踩煞車最初都是為了治療,但這絕不是終點,人類只要有一重大突破,就不能只用於治療,不用於演化升級。也正因為我們面臨不同選項,更應該清楚掌握現況,主動決定,而不要被動等者被決定。

 

1-14. 預測人類在二十一世紀目標為「得到不死、快樂和神性」需要澄清﹔第一,大多人根本不會直接參與,第二,是歷史預測,而不是目標,第三,追尋不代表就能得到,第四,是為了討論現有的選擇。研究歷史是為了掙脫過去的魔掌,例如人們採用馬克思主義的判斷,也就隨之改變自己的行為,讓共產主義無以大行,這正是歷史知識的矛盾。

1-15. 歷史學家檢視前人的行為,並不一定能給今人很好的指引,原因在於情境大不同,而且,科學希望拓展人類的視野,歷史學家研究過去,並不適要重複過去,而是為了從中解放

1-16. 過去三百年來,是由人文主義(對人類的崇拜)主導世界。不過人文主義的興起,也播下了滅亡的種子,是一個有缺陷的理想。此處描述的未來,只是過去的未來,是基於過去三百年的思想與希望,而指向的未來,但真正的情況,絕對會複雜得多。

1-17. 為了理解這一切,需要回頭了解智人是怎樣的生物,了解人文主義為何會成為主導世界的宗教,以及了解人文主義的夢想,反而可能導致人文主義的崩解。人之所以怕改變,是害怕未知,但是歷史最不變的事實,就是一切都會改變。

第一部    智人征服世界

2    人類世

2-1. 和其他動物相比,人類早已經化身為神,而實在不是特別公正與仁慈的神。

我們現處於全新世 (Holocene),過去七萬年為人類世 (Anthropocene)。人類已成為全球生態變化唯一最重要因素。

2-2. 在人類世,智人突破了地球上各生態區之障壁,地球成為單一的生態系。在農業革命以前,滅掉了所有其他人類,澳洲90%的大型動物、美洲75%的大型哺乳動物。大型動物所以首當其衝,因為數量相對少、生育也較慢。

2-3. 人類開始農耕畜牧以後,導致新一波的生物大滅絕。現在家畜已成為主導,超過90% 的大型動物都遭馴化成家畜。農業改變了整個天擇的壓力,但並未改變動物生理、情感和社交驅力。農業革命讓人類有確保家畜的能力,卻忽視了家畜的主觀需求。農業革命產生了新型苦難,而且越來越糟。

2-4.「哺乳動物性」是所有哺乳動物共有的特質。情感是所有哺乳動物生存、繁衍的關鍵。哺乳動物渴望母嬰連結。

2-5. 生物也是演算法,演算法是一套很有系統的步驟,能用以進行計算,解決問題,做出決定。而感覺、情感和慾望,是人類各種決定,各種關於配偶、事業、住處的重要決擇的演算法。控制人類的演算法,透過感覺、情感和思想來運作。

2-6.人與神的農業交易,有神論宗教一開始是農產事業,把智人也神格化,其他自然現象成了無聲的裝飾。農業交易對人與神都好,卻犧牲了其他整個生態系。動物利益,如祭品,諾亞方舟故事,也是為了人類的利益。

2-7. 農業革命也成了宗教革命,某種宇宙大能,給了人類控制其他動物的權利,動物成了人類的資產。農業社會也開始將不同等級人,視為資產,建立奴隸制度

2-8. 科學革命,連神祇的台詞也刪去,依循自然律,靠好奇心,進一步了解宇宙,變得更加強大,得到足夠知識,創造科技天堂,讓人類演化升級為神。

2-9. 科學革命催生人文主義宗教。崇拜人,對「智人的影響」為好壞判斷的依據。

近年對所謂低等生物的命運有了前所未有興趣,或許是因為自己快要淪為低等生物?如電腦程式取得超乎人類智慧、前所未有的能力?是否該認為電腦程式比人類重要?

3    人類的獨特之處

3-1. 找到道德上的理由。但完全沒有任何科學證據,能夠證明人擁有靈魂。靈魂概念根本違反演化論基本原理。

3-2. 演化論基本原理生殖成就最高者生存。達爾文讓我們失去靈魂,牴觸最寶貴的信仰。演化就是變化,無法產生永恆的實體。不可分割或改變,完整的整體,就不可能透過天擇而出現。如人眼,是由演化而成的複雜系統。靈魂不能分成局部,如何使子女出現永恆的靈魂?

3-3. 心靈(mind)和靈魂(soul)大不同心靈是腦中主觀經驗的流動。把經驗集合起來,就是意識流,是時刻直接觀察到的具體現實,與靈魂永恆觀念不同。主觀經驗有感覺、慾望兩項特徵。電腦沒有感覺、慾望,所以沒有意識。就算是人類,大腦也有感覺和情感迴路,在全無意識狀態處理資料。新理論認為感覺和情感都只是生化資料處理、無意識演算法,而非主觀經驗。許多人認為動物沒有意識,或僅有等而下之的意識?

3-4. 科學對心靈和意識的研究﹕意識是由大腦中的電化學反應所產生,而這種心理體驗能夠完成某些重要資料處理功能﹔但如何創造出主觀經驗,至今仍無解答。fMRI,大腦中電流與各種主觀經驗存在相關性,並可由刺激誘發圖像、感覺。

大腦中電訊號的互動會創造出較複雜之意識流,與交通堵塞、股市危機現象相似。但意識如何產生,至今沒有答案。

為什麼我們要有意識?

3-5. 人類為什麼要有主觀經驗主觀經驗對人類生存至關緊要,解釋人類的行為。科學家提供詳細的描繪,神經元一個個受到刺激,放出訊號,如果整個系統是電訊號的傳遞,又何必去感覺?骨牌不必任何主觀經驗,為什麼神經元要有感覺?心靈能夠儲存記憶,做出規劃,自動產生想法,但記憶、想像與想法,仍是由神經元觸發、集結而成的電訊號。為何要有主觀體驗, 一無所知。

生命方程式

3-6. 有甚麼發生在心靈中,但沒有發生在大腦中。發生在許多神經元互動的「全局工作空間」(global workspace)。目前沒有任何演算法能指出主觀經驗,創造出來的所有資料處理都不需要主觀經驗。需要主觀經驗,才能反觀自我?局面不同,如自動駕駛汽車沒有感覺、情感和慾望,也沒有半點問題。

3-7. 在科學史中,如乙太、神、靈魂等理論和概念早已棄而不用。對感覺有很詳細的生化解釋,心靈不再有主觀經驗的空間。但痛苦的經驗,則是直接而具體的事實,無法否認。另一種拋下心靈和意識概念的作法,是否認關聯性,而非否認存在。某些科學家認為所有相關問題都可以從研究腦部問題解答。然而現代政治和道德建立在主觀經驗上,如虐待和強姦的道德問題。承認意識是真實的,也可能有極高的政治和道德價值,但沒有任何生物學的功用。意識是大腦某些程序製造出來的副產品,沒有生物學的用途,如噪音,就是存在罷了。意識是大腦製造出來的副產品,竟然可能是最好答案。

3-8. 把生物看成進行運算和做成決定的機器,可能是誤導。十九世紀,大腦和思想用蒸汽引擎比擬,因其為最先進科技,許多心理學術語來自機械工程,如軍隊壓力釋放術語。二十一世紀,將人類心理比喻成資訊處理電腦。目前認為電腦無心靈,但如何確信電腦無心靈?對於人類,現在已能分辨「有意識的心理經驗」和「 無意識的腦部活動」,成功找出意識的一些電化學特徵。用於中風病人,甚至與病人溝通。

3-9. 目前科學定論,我們體驗的一切,都是腦電活動的結果,理論上能夠模擬無法與「真實」分辨的虛擬世界,可能性無窮無盡。他心問題 (problem of other minds),無法克服。辨別有無意識,用於電腦,最佳測試方法,稱為圖靈測試,檢測是否符合社會常規,但不能做為證明。承認其他心靈存在,只能說早已是一種社會和法律上的習慣。電腦有沒有意識並不重要,重要的只是人類怎麼想。

3-10. 人類要確定某個實體是否有意識,尋找是否能與人類建立情感關係。對狗主人來說,狗並不是沒有心靈的自動物。就人類來說,我們已經可以找出意識的腦波特性。根據初步對猴子、小鼠大腦測試,確實顯示了有意識的腦波特徵。基於差異,在未發展出決定性的測試,究竟由哪方來負責舉證責任劍橋意識宣言提到﹕「證據顯示,用以產生意識的神經基質並非人類所獨有」(The body of scientific evidence is increasingly showing that most animals are conscious in the same way that we are, and it's no longer something we can ignore.) 紐西蘭國會具已通過「動物福利法修正案」。

3-11. 精神病藥物是為了誘發改變,包括行為與感覺。藥廠認定大鼠的行為也帶有如同人的情感,才用大鼠作實驗,這也是各家精神醫學實驗室的共同前提。

3-12. 認為大多動物沒有「自我意識」。如狗對食物、氣味、對象的反應,不能說沒有「自我意識」。更複雜版本,不同程度自我意識。只有人類知道自己有過去、未來、延續自我,可以用語言表達。松鼠貯藏堅果,只不過是一時衝動。人類可

不靠語言表達感受、了解敘事情境,如夢境之例。鸚鵡等有記憶,並且可能有意識的未雨綢繆。另外如瑞典動物園黑猩猩(Santino)會丟石頭,並事先準備,隱藏,伺機而動。Santino是否有意識,大鼠的選擇,聰明的馬漢斯 (Hans)了解肢體語言,都是他心問題。在本質上,人類和某些哺乳動物差異不大。

3-13. 多數研究提到,智力和工具製作是人類興起的關鍵因素,但仍然不足以征服世界。人類主宰地球,在團結的能力,可以大規模靈活合作。有效合作,是俄羅斯革命成功要素。羅馬尼亞共黨統治,長達四十年,一夕崩潰,成果為「救國陣線」組織所竊取,埃及革命是另一例,須具備統治必要條件。人類成就靠大規模靈活合作而來,但也破壞人類比較神聖的信念。

3-14. 由最後通牒賽局實驗,顯示智人行事並不依數學邏輯,而是根據社交邏輯,注重公平。讓人認為靈長類天生有道德觀,而公平是普遍而永恆的價值。這些理論適用於靈長類動物或一小群人,但大多數人類王國、帝國都極度不平等,而穩定性與效率很好。大批群眾的行為和小型團體情況有所不同,民眾相信不可避免法則或是神祇神聖命令。所有大規模人類合作,奠基於想像的秩序,順應不可變法則。

3-15. 現實分為主觀、客觀、互為主體的現實三類。互為主體的現實是靠著許多人的溝通互動而存在。如金錢、法律、神祇、國家,但對自己的神、自己的國家、自己的價值觀,給我們生命意義的概念,要承認是虛構不容易。但事實上,大多數人生活的意義,都只存在彼此訴說故事中。在大家一起編織故事網的那一刻,意義就產生了。人類以一種不斷自我循環方式,持續增強彼此的信念。「意義的網」收得更緊,只能相信大家相信的事。讀歷史正是看這些網的編織和拆散,事過境遷意義不在。如十字軍大戰穆斯林、奴隸制度、城堡變購物商場。一百年後,對民主、人權信念,也可能難以理解。

3-16. 智人統治世界,是因為智人能夠想像虛幻事物、用語言創造前所未有的現實,存在共同想像之中。能夠創造互為主體的實體能力,也區隔人文與生物科學。歷史學家希望了解像神祇、國家這種互為主體的實體如何發展,但生物學家很難認同。生物學家認為所有思想、情感和感覺,都是生化演算法,人類社會所有現象,不脫生物學範疇。人文科學強調互為主體的實體,要用歷史的方式思考,也就代表要將想像中的故事,賦予實際的力量。重視人們發明,信以為真的故事,如南北韓現勢。

3-17. 二十一世紀,歷史學和生物學界現可能變得模糊。因為我們會因應意識型態的虛構故事,重寫DNA鏈﹔為了政治經濟利益,而重新設計徵候(climate)﹔用網路空間,取代山川的地理環境。隨著人類種種虛構想像,翻譯為基因與電訊密碼,互為主體現實將會吞沒客觀現實,而融合生物學與歷史學,虛構想像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因此我們必須破解賦予世界意義的虛構想像。

第二部    智人為世界賦予意義

4    說書人

4-1. 智人活在三重現實之中。歷史逐漸開展,虛構故事的影響成長,主觀和客觀現實(河流、恐懼、慾望等)往往成為被犧牲的代價,新科技可能讓虛構故事更為強大。人類認為自己創造了歷史,但歷史其實就是圍繞著各種虛構故事轉。

蘇美神祇相當於現代公司

4-2. 認知革命讓智人談論只存在想像之中的事情。蘇美神祇的功能,相當於現代的品牌和公司。神祇是法律實體,日常業務交給神廟的祭司。埃及法老,是活生生的神祇,是真正強大實體,建築水壩、金字塔,鱷魚索貝克地位相當法老,也能成為神明。現代貓王,其品牌價值,勝於生物軀體。

4-3. 大約五千年前,文字和金錢,讓人突破了人類大腦的資訊處理限制,導致官僚系統的產生。文字能讓人以演算法方式組織整個社會。現代醫院,即是一套演算法系統。文字也讓人習慣了透過抽象符號的中介,來體驗現實,更容易相信者種虛構實體確實存在。一張紙上寫的任何事情,至少與樹木等一樣真實。如二次大戰中,葡萄亞領事所簽發的護照,是史上單人推動最大救援活動一部分。中國大躍進、集體農場運動,造成飢荒,由各層官員以文字描述、重塑現實。官方文字報告與客觀現實衝突,讓步的是現實。

4-4. 官僚體系不斷握有更多權力,有時甚至不再改變故事以符合現實,反而是改變現實以符合筆下故事,外部現實終於與官僚達成一致,現實不得不遷就官僚體系。例如1884瓜分非洲, 邊界反映的,事由從未踏足非洲的歐洲官僚一筆劃定。筆下幻想遇到非洲現實,現實被迫投降。

4-5. 現代教育體系也有許多現實向文字低頭的例子。用分數評量學生,工業時代出現大眾教育體系,先是工廠與政府習慣用數字語言思考,接著學校也有樣學樣。官僚體系採用這個標準後,現實就變了,大多數學校要的是分數,追求高分。

4-6. 書面文字的力量,隨著聖經經文出現達到高峰。一開始,文本紀錄現實,但等到官僚得到權力,文本也得到權威,寫出的經文,號稱描述著完整的現實。

林肯說﹕「你不可能所有時候,騙過所有人」,是一廂情願。人類合作網路力量,有賴真實與虛構之間的微妙平衡,還得依靠神話,有效吸引信眾。如科學家乘時光機回到古埃及,可能一籌莫展,例如現今阿富汗、敘利亞的情況。真正有力的人類組織,都在於能夠將虛構的信仰建立在一個讓人順從的現實之上,如「金錢」的概念,又如教育體系用分數評量學生。

4-6. 宗教組織宣稱,聖經有所有問題答案。聰明人成為經典權威,長期大權在握。一神教以自我為中心。人類兒童經驗,都有以自我為中心特徵。希羅多德、修習底德、司馬遷等發展出相當精緻的史觀,與現代史觀類似。就算福音派共和黨人,也會怪罪他人,如中國。但兩種世界觀一衝突,聖經將敵手一擊倒地,如希臘人接受猶太人史觀。聖經為人類大規模合作,提供更好的基礎。美國總統就職宣誓,英美等國家法庭作證,宣誓時把手放在聖經上,所憑藉的書,充滿虛構、神話與謬誤,豈不諷刺。

4-7. 靠著虛構故事,促進人類合作,但代價是也會決定我們的目標。可能擁有良好合作制度,只是為了服務虛構的目標與利益。制度有用之例,如穆斯林人數、學生 分數、法老時代建金字塔,但不見得是最重要的事。對底層農民,強大國力並不代表更好的生活。評估要看標準和觀點,人類常用自己標準。用真實觀點看事物,問問自己﹕「他是否會感覺痛苦」。我們可能因為相信虛構故事,而感到痛苦。戰爭的起源是虛構,但痛苦真實﹔應該努力區分虛構或真實。

4-8. 虛構故事本身並沒有錯,而且有必要。然而故事是工具而非目標、標準。人類發明這些概念,為人類服務,但往往為虛構概念服務、犧牲、喪命。在二十一世紀,可能創造更強大虛構概念,更集權的宗教。要區分虛構或真實、宗教與科學,將會更困難,但要辨別清楚,變得更加重要。

5    一對冤家﹕宗教與科學

5-1. 盲目信從虛構故事,人類努力往往用來榮耀某些虛構的實體,而不是讓真正擁有感受的生命過得更美好。現代科學興起,是否改變基本遊戲規則?現代社會制度是否逐漸偏向客觀科學理論,如演化論?科學是否現代神話?科學理論絕不只是某種讓人合作的方式,「天助自助者」,以抗生素為例,與上天無關。現代世界大不同,基本上克服飢荒、戰爭和瘟疫。有沒有可能未來人類不再關心虛構的神祇、國家、公司,而一心專注於解譯物理學和生物學的現實神話仍然主宰人類,科學只是讓神話更為強大,讓互為主體的現實,更能完全控制客觀和主觀現實。

在電腦和生物工程協助下,人類重塑現實以符合心中的幻想,虛構與現實的界線愈趨模糊。現代宗教與科學的關係,究竟為何?

宗教不等於迷信

5-2. 宗教不等於迷信,因為自己相信的,一定是真理,只有別人相信的,才會是迷信。同樣很少人認為自己相信「超自然力量」,而認為是大自然一部分。

宗教就是信仰超自然力量,認為自己可以不靠宗教,就可了解所有自然現象。

說宗教就是「信神」,也大有問題,共產主義不信神。然而宗教由人所創,而非由神。宗教的定義應該是在社會功能,只要是任何無所不包的故事,能夠為人類的法律、規範和價值觀,賦予高於一般人的合法性,就應該算是宗教。宗教會說,人類受制於某種道德系統,為上天所創,或源於自然律,由不同先知揭示,如穆斯林不吃豬肉、殺害猶太人納粹、中東人權問題。

5-3. 自由主義、共產主義也是宗教,已為它們相信某種道德法則系統,雖不是人類所發明,但人需要遵守。所有人類社會都有此類信仰,成員必須服從一些高於一般人的道德法則。不同宗教,不同故事細節,不同誡命、獎懲。共產主義的歷史規律,就是某些宗教的誡命,非人所能改變。

5-4. 對某些人來說,宗教代表一條通往靈性 (spirituality) 的途徑。宗教就是一條契約,而靈性卻是一趟旅程。旅程的開始,通常都是某些大哉問﹕「我是誰?生命的意義是甚麼?甚麼是善?」對大多數學者來說,學術研究也是一份契約,帶往預定目標。過程有靈性,來自古代二元論的餘緒。二元論告誡打破物質枷鎖,靈性旅程是要逃離世俗秩序,而宗教是要鞏固世俗秩序。靈性之旅挑戰,禪宗「逢佛殺佛」﹔推動反抗天主教權威的是新教徒馬丁路德,拒絕接受教會各種用儀禮、儀式和契約提出的答案。從歷史觀點來看,靈性之旅總是悲劇一場,因為這是孤獨道路,只適合個人。人類要合作,需要堅定的答案。推倒舊宗教制度,往往又成立了新的法則、儀式和制度。佛陀和耶穌顛覆了傳統印度教和猶太教,也不能倖免。

5-5. 科學與宗教之間關係兩觀點﹕一、科學與宗教誓不兩立,事實上卻非必然對立,科學需要宗教與價值觀協助,才能打造出可行的人類制度。科學研究世界如何運作,但無法告訴人類該做甚麼。科學告訴我們人類沒有氧氣,就無法生存,但只有宗教能回答是否能用窒息來處死罪犯。建造三峽大壩牽涉倫理問題,並非純粹科學問題。二、科學研究事實,宗教討論價值觀﹔但宗教從不只討論價值觀,宗教想發揮任何實際的引導作用,就必須提出一些「事實」上的要求。許多最激烈的宗教辯論,或是科學與宗教之間的激烈衝突,都是源自對「事實」的主張聲明,而非倫理判斷。以墮胎為例,自由主義者與基督教的爭議點在「事實」,而非倫理。

5-6. 宗教宣傳,往往只強調價值觀,像天主教,總宣傳自己是博愛與同情的宗教,但同時要求服從「永遠不犯錯」的教皇。實務指示,來自倫理判斷與事實聲明的結合。歷史現實,宗教故事包括三部分﹕一、倫理判斷,二、事實聲明,三、

實務指示。例如「君士坦丁御賜教產論」,是他死後四百年偽造,但宗教絕口不提,而對社會和政治的影響卻極大。另一例源自「同性戀為上帝所禁止的宗教故事」,引致聖經是誰在何時寫的問題。虔誠猶太人與基督徒聲稱,上帝吩咐摩西的經文,從未有一字增減。科學研究一致認為,聖經是許多文本的集合。由許多不同人類作家,在聲稱事件過了幾百年後寫成。科學家指出破綻﹕聖經時代猶太教,根本不是以經文為基礎的宗教,宗教祭司多半是文盲,是以聖殿、祭司和戰士為特點的舊猶太教。第二聖殿時期,撰寫和詮釋經文拉比和細心學者為特色,新猶太教強項在於詮釋。

科學不是萬靈丹

5-7. 宗教喜歡將事實聲明轉化為倫理判斷。從「聖經為上帝所著」轉化為「你應該相信聖經為上帝所著」。同時倫理判斷之中,往往隱藏著事實聲明,如「人命神聖」包含「每個人擁有永恆的靈魂」。同樣,美國民族主義者宣稱「美國民族神聖」以「過去幾世紀帶領進步」為事實聲明基礎。因為人類價值觀永遠藏著事實聲明,讓某些哲學家主張「科學能解開一切倫理困境」。主張「所有人的終極價值都是將痛苦極小化,快樂最大化」,「各宗教沒有倫理爭議,如何達到目標意見不同」。但快樂沒有科學上的定義與測量方法。雖然科學在倫理爭議上可發揮作用比一般的多,但仍有極限。宗教能為科學研究提供倫理上的理由,也因此能影響科學研究議題、以及科學發現與科研成果運用方式。

冤家路窄常碰頭

5-8. 科學革命的背景,正是出於最教條武斷、觀念偏狹、宗教狂熱的社會。公元1600年,伊斯蘭世界與歐洲相比,是自由主義天堂。一般講「現代性」歷史,看作科學與宗教之爭,各自推崇不同的真理,註定有衝突。但事實上,科學與宗教根本沒有那麼在乎真理,兩掌很容易妥協、共存、合作。宗教最在乎是秩序,目的是創造和維持社會結構。科學最在乎是力量,透過研究,得到力量。個人與整體差別﹔整體而言,科學與宗教對真理的喜好,不及力量與秩序。對現代歷史更準確的看法是科學與特定宗教(人文主義)達成協議的過程,現代社會相信人文主義,科學的用途不是質疑教條,反而是為了實現。二十一世紀,不太可能有純粹科學理論取代人文主義教條,但兩者協議契約可能會瓦解,取代的是科學與其它後人文主義教條之間,截然不同契約。

6    與「現代」的契約

6-1.「現代」就是一份交易契約,也就是人類同意放棄意義,換取力量。前「現代」的人類同意放棄力量,而相信自己的生命換得了意義,心理得到保護。「現代」文化不再相信偉大的宇宙計畫存在,整個宇宙是個「盲目而沒有目的」的過程。現代世界不相信目的、只相信原因,「現代」座右銘應是「衰事總是會降臨」。人類不用自限於任何預定的腳色,除了自己無知外,沒有什麼能限制我們,讓我們能夠在地球上創造天堂。這份「現代」契約向人類提出巨大誘惑,但也伴隨巨大威脅。「現代」文化力量史上最強,但更感受到「存在性焦慮」。

本章討論現代對力量的追求,下章檢視人類如何利用這種不斷成長的力量,試圖將意義帶回這無限空虛宇宙。

從前,經濟停滯是常態

6-2. 科學與經濟成長並進,推動對現代力量的追求。歷史上,進步緩慢。從前,經濟停滯是常態。有一大部分原因是難為新計畫籌措資金,原因是缺乏資金信用概念,停滯成了惡性循環,經濟沒有活力,科學停滯不前。信貸是信用在經濟上的表現。幾千年來,人類很難相信成長的概念,因為根本違反直覺、演化經驗、世界運作方式。

奇蹟般的大餅

6-3. 由於演化壓力,讓人習慣將世界看作靜態大餅。傳統宗教希望用現有資源重新分配,或是承諾一塊空中大餅。「現代」則堅信經濟成長不僅可能,而且絕對必要。解決各種問題,唯一方法就是成長,公共或私人問題用「更多東西」解決。

成長掛帥

6-4. 經濟成長成為現代所有宗教、意識型態和運動的共通重點,經濟成長成功取得近乎宗教的地位。這種信念號稱能解決許多,甚至是絕大多數的倫理問題。這信條等於是呼籲個人、公司和政府,不在意任何阻礙經濟成長的事物,如社會平等、生態環境、家庭親情。資本主義應許的不是空中大餅,而是在這世界飄降的奇蹟,而且有時真能實現,如克服飢荒、瘟疫的信貸、減少人類的暴力、增加寬容與合作、促進全球和平。資本主義誡命將利潤投入有助於「增加成長」的事,資本主義的巨輪不會停轉。

6-5. 為了確保成長,必須找到永不枯竭的資源。包括探索,征服新土地,現代科學提供新原料、能源、知識。科學讓人類發現自己的無知,有了很好理由,去追求新知。資源短缺問題,看起來可克服。現代經濟真正敵人是生態崩潰。想防患未然,放慢步調,但困難重重﹔究竟科學是否能拯救經濟免於冰封,地球免於沸騰,沒人說得準。但由於腳步加快,犯錯空間縮小。如生態末日接近,歷史從無正義,窮人苦難高。科學力量越大,可能越危險,原因是富人自鳴得意。溫室氣體排放,不願犧牲,想要留給未來主政者解決。賭的不是自己個人的未來,寄望科技工作者打造科技諾亞方舟窮人不抗議,因為如果經濟停滯,窮人也是首當其衝。

6-6. 光是競賽追逐成長,就大有問題。對個人,極高的緊張與壓力。人類自己成了負責的老闆,也就日夜不停感到壓力。現代世界就是永恆的不安定和變動,鼓勵政府、企業和組織,已成長為成功標準。「現代」讓人類整體以為平衡比混沌更可怕,而貪婪是好事。為追求更多,打破抑制貪婪的紀律。混沌所造成的焦慮,有一大部分因為資本主義而得到紓解,交給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資本主義批准了貪婪和混沌系統。

6-7. 資本主義主導了世界,我們應該了解其優缺點。優點在人口與成長方面極其成功,克服飢荒、瘟疫和戰爭。與現代的契約承諾,要求放棄意義,可能帶來黑暗世界,沒有倫理、美學、同理心。然而目前事實是,人類更有力量、和平、合作愉快,人文思想蓬勃發展。興起拯救人類新宗教就是人文主義。

7    人文主義革命

7-1. 與現代契約,給了人類力量,不在相信世界有偉大宇宙計畫,能讓生命有意義。但偉大宇宙計畫以外,也能找到意義,不算違背契約。例外條款正是現代社會救贖,否則就無法維持秩序。人類相信生活有意義,正是人文主義崇拜人性的功勞。人文主義新信念征服了世界,人類經驗為宇宙賦予新意義。主要誡命﹕「為無意義的世界創造意義」。現代主要宗教革命,對人有信心,人文可以使宇宙充滿意義。中世紀歐洲文化,以神為意義與權威的源頭。

7-2. 人文主義認為人類自己是意義的來源,自由意志是最高的權威。盧梭教養小說「愛彌兒」,要人聆聽自己聲音。現代人向心理治療師告解,與向神父告解,別是有無聖經。唯有從人的感覺出發,才有權判斷人的行為真正意義。 婚姻制度命運變化,中世紀婚外情同時挑戰神權與父權,是不可饒恕的罪,與現況很不相同。

7-3. 人文主義的倫理觀點,對於情感的處理,偏向人的感受。讓人感覺不好,才是壞事。謀殺、偷竊、製作人像對錯以是否會讓人感覺不好為判斷。同性戀論爭,呼籲尊重他人的感受,反對轉為傷心。查理周刊事件,譴責傷害全球穆斯林感情。

7-4. 人文主義的政治觀點,為社會和政治程序提供意義。大多數國家都是用

民主選舉,相信選民能做出最好選擇。選民探索內心深處感受,但這並不容易,要過濾宣傳、謊言、煙霧彈、誤導。

7-5. 人文主義的美學觀點,認為藝術創作和美學價值唯一來源,就是人的主觀感受。「看的人覺得美,就是美」。

7-6. 人文主義的經濟觀點,顧客的自由意志,是最高權威。在自由市場上,顧客永遠是對的。瑞典Leif Andersson從事農場動物基因改良,給動物造成痛苦,但滿足顧客需求與慾望。跨國企業想判斷自己是否符合「不作惡」(Don’t be evil座右銘,在於財務報表,人的感受才是意義與權威的源頭。

7-7. 人文主義的興起,也徹底改變了教育制度。現代人文教育教導學生自己思考,重要的是自己看法。內心世界,有深度、廣度、難以測量,天使與魔鬼概念,轉為人類心靈中的內部力量,天堂與地獄,被認為是人類內在的精神狀態。尼采所謂「上帝已死」即是此意。權威的本源都在於自己的感覺。就算有人說自己信上帝,其實相信的是自己內心聲音。

7-8. 計算知識的三條公式,在中世紀,一、知識 = 經文x邏輯,科學革命後,

二、知識 = 實驗數據x數學,無法處理價值和意義的問題。人文主義主張三、知識 = 經驗x感性。經驗是一種主觀現象,包括知覺(sensation)、情緒(emotion)及想法(thought)。感性 (sensitivity) 包括一、注意到自己的知覺、情緒、想法,

二、允許這些知覺、情緒、想法影響自己。經驗和感性會形成彼此加強的無限迴圈。

設法感受為人的感覺

7-9. 以品茶為例,欠缺感性,就無法體驗某些經驗﹔欠缺長期經驗,無法培養感性。應用到倫理、美學知識,如經驗害人者人恆害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道德的感性愈來愈敏銳,提供有價值的道德知識。生命就是一種內在的漸進變化過程,靠著經驗,讓人從無知走向啟蒙。Wilhelm von Humboldt曾說﹕「用生命能體驗最廣泛的經驗,萃取成智慧」。

7-10. 科學與人文主義的契約創造的現代世界,是由陰陽這兩種相對,但又相依的力量所維繫。陽給了力量,陰則提供意義與倫理判斷。現代性的陰與陽,分別是感性與理性、博物館與實驗室、超市與生產線。人文主義將生命看作一連串的經驗,為許多現代產業奠下基礎,得以追求新奇的體驗。現代小說、電影和詩,強調感覺、感受,而非各種行為。尤利西斯描述了兩個都柏林人的一天。這種焦點轉移,成了大眾文化的基礎。例如「我要活下去」參與者不斷談自己的感受,「綠野仙蹤」踏上黃磚路,放開心胸迎接經驗,找到意義 

7-11. 「知識 = 經驗x感性」公式不僅改變流行文化,也改變對重量議題看法,例如戰爭。史上大多數時候,戰爭故事,都是以神、皇帝、將軍、英雄的行動為重點。但晚近,注意力開始移到小兵和它們的經驗上。如「西線無戰事」、「前進高棉」,戰爭與你在電影中所見不同。戰爭造成甚麼感受,戰爭都是地獄。

7-12. 人文主義像任何興盛的宗教,不免分裂,對於人類的經驗各有詮釋。三大教派分別為一、自由人文主義,正統教派,強調自由,簡稱自由主義,二、社會人文主義,三、進化人文主義。

7-13. 民主投票只適用於有共同關係的人,如有共同宗教信仰、民族神話,有基本共識,仍有某些異議待解決。因此很多時候,自由主義會與許多古老集體認同、部落情感,相互融合,形成現代民族主義。至少在十九世紀,民族主義與自由主義密切相關。民族主義保護自己國家獨特經驗,也希望各國能形成和平的國際社群,至今仍是歐盟的官方意識形態,歐盟憲章提到歐洲「多元一體」(united in diversity)。創造新難題,集體經驗與個人經驗的價值,孰高孰低有時民主投票並不能解決問題。十九世紀民族主義要求尊重各國獨特經驗,到了二十世紀,極端民族主義則不容忍「不同」的人。

 

7-14. 社會人文主義責怪自由主義太過注意自己的感覺,不管他人經驗。社會主義則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他人的經驗。主張要達成世界和平,須結合全世界勞工,要達成社會和諧,要先放下自己的願望,把他人的需要和經驗視為優先。必須了解當前的社會經濟制度,考量所有其他人的經驗,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感受,也只有透過共同的行動,才能改變整個制度。社會主義主張建立強而有力的集體制度,為我們解讀這個世界。政治上認為黨和公會能做出最好的選擇。

進化人文主義登場

7-15. 進化人文主義根源於達爾文進化論。認為衝突是福不是禍,能促進天擇,推動進步,讓優越者勝出。只要遵照進化邏輯,人類最後就會變成「超人類」,否則有退化滅絕危機。處於上位者就是有更優越的能力,處於上位的國家,領導人類的進步。認為人類的戰爭精驗不僅有價值,而且有必要。電影The third man主角回想二次大戰,認為「情況也沒有那糟」。尼采說戰爭是「生命的學校」,「殺不死我的,就會使我更強」。希特勒也受到戰爭經驗所改變和啟發。每個士兵打一場無情的內心戰爭。揭示世界真相,擁抱叢林法則。納粹只是人文主義一個極端版本,並不會讓我們全盤否定觀點,而到二十一世紀,可能更為重要。

7-16. 經驗的價值,三種主義 三種觀點。以音樂為例,音樂教師、駕駛、獵人、狼對古典音樂、搖滾樂、成年曲、狼嚎感受不同。對自由主義者,人人經驗價值相同。社會主義虔誠信徒認為,真正價值是對他人及社會整體影響,一切交給黨和書記處理。進化人文主義認為「文化相對論」、「社會平等」妨礙社會進步,只會造成人類退化、滅絕。

7-17. 隨著人文主義征服世界,內部分裂逐漸擴大,引發史上最慘烈的人文主義宗教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自由人文主義覺得歷史站在自己這一邊。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遭到左右夾攻。左邊社會人文主義,認為自由主義讓不平等永無止境,使大眾走向貧困,令菁英走向孤立。右邊進化人文主義,認為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都妨礙了天擇,只能被大批平庸的人淹沒,人類終將毀滅。

7-18. 自由人文主義在1914-1989年間,節節敗退,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幾乎全勝, 只到自由主義與蘇聯結盟,才扭轉戰局。大半功勞歸於共產主義,同時共產主義也是戰爭最大受益者。到1970年,自由民主政體退潮,越來越像白人帝國主義者專屬俱樂部,社會主義差點席捲天下。北約最後靠核武,守住了最後堡壘,但在1970年中期,前景似乎仍將歸於社會主義。其後,自由主義捲土重來。1980年代末期,1990年年代初期,蘇聯解體,自由人文主義成了最後贏家。自由主義本身在經驗中受傷後,不再自負,向社會主義與法西斯主義學來各種想法與制度,特別是承諾向大眾提供教育、衛生和福利服務。到目前,似乎沒有真正值得考慮的替代方案。

7-19. 對自由主義最大挑戰,來自中國,但沒有人知道中國相信甚麼。這種意識形態的真空狀態,面對新科技宗教,是希望無窮的棲地。但這種信仰成生不死與虛擬天堂的宗教,大約還需一、二十年,才能站穩腳步。各傳統宗教的基本教義派,太知道自己信甚麼,雖然滿懷狂熱,並不真正了解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並不構成威脅。

7-20. 科技與宗教雙方互相推動,互相依賴。科技之有求於宗教,需要做出關鍵的決定、指出可行的方向。二十世紀證明,同樣工具可創造不同社會,沒有主義信仰,科技列車不能決定駛向何方。另一方面,科技也限制了宗教想像,催生新神,出現新宗教。宗教只要與當今科技現實脫節,無法理解民眾所問的問題。例如人工智慧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出現許多經濟上無用之人對政治的衝擊、延遲老化對人際關係、家庭和退休基金的效應、訂做嬰兒、貧富差距對社會的打擊。在充滿科技和經濟風暴的世界,不能只有下錨點,而是需要海圖和方向舵。對歷史來說,單單人數的義義不大。塑造歷史的,往往是一小群向前看的創新者,而不是向後看的大眾。

7-21. 不管今日或十九世紀,神祕主義者或大師沒有少過,各個宣稱自己握有解決人類困境方案。如蘇丹、印度、教宗、中國太平天國之例,但想到十九世紀有遠見之人,當推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他們努力了解當代科技與經濟現實。列寧用一句話定義共產主義﹕「共產主義讓工人委員會有權力,加上全國電力化」。共產主義需要將資訊和資源集中在樞紐,達到「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馬克思等人了解新的科技現實與人類經驗,因此能夠針對工業社會新問題,提出切中要點新方案、原創想法,告訴中人如何從機會中得利。承諾以科技與經及提供救贖,成了史上第一個科技宗教。此後,人民彼此定義和區分的標準,是生產的方式。

科技和結構問題,造成的分裂更加嚴重,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生產方式成了熱門主題,叫人幾乎忘了人類的存在。多數人接受其對歷史和社會的基本態度,仔細思考科技和生產。在十九世紀,很少人如馬克思見識敏銳,因此只有極少數國家快速踏上工業化,大多數社會連發生甚麼事都不清楚。

7-22. 二十一世紀的末班進步列車即將離站。想上車,就必須了解生物科技和電腦演算法的力量。二十一 世紀主要產品是人的身體、大腦和心靈,懂與不懂兩種人,差距極大。搭上列車,獲得神力,留在原地,就面臨滅絕。共產主義未能理解生物科技和電腦的力量,才導致崩垮。激進伊斯蘭主義仍未接受工業革命, 基督教也不在是一股創新力量,如傳播「上帝之前,人人平等」概念,改變人類政治結構、社會階級制度,甚至是性別關係。人是上帝最愛子民觀點,翻轉了權力金字塔,成為世世代代革命的依據。除了社會和倫理的改革,基督教也曾推動重要經濟和科技創新。天主教會建立了中世紀歐洲最先進行政系統,率先使用檔案罐裡、目錄、時間表和其他資料處理技術,建立了最早經濟合作組織及修道院,協助成立許多歐洲頂尖大學。但在現代,教會從創造轉為反動,「聖經」不再啟發靈感,但仍獲尊為權威來源。

7-23. 傳統宗教對基因工程或人工智慧無法提出任何意見。自由人文主義在宗教戰爭中勝出,然而也可能播下敗亡的種子。自由主義理想,推動成生不死、快樂幸福和化身為神,很可能暴露自由人文主義世界觀的不足,以及顧客和選民的錯誤。等到基因工程和人工智慧徹底發揮潛力,自由主義、民主和自由市場概念,有過時之慮。三道新議題,反映自由人文主義傳統理想,崇拜人類的生命、情感和慾望,希望有最常壽命、最高幸福、最大力量。但為了實現夢想,將會釋放出的後人文科技,徹底顛覆自由人文主義。如發現顧客和選民,從來沒有自由選擇,能用科技計算、設計或擊敗感覺,人類經驗也成了可設計的產品,情況發展可能失控。

本書第三部分智人失去控制權 (Homo sapiens loses control),自實驗室裡的定時炸彈 (The time bomb in the laboratory)、自由主義大崩解 (The great decoupling)到新宗教:科技人文主義 (The ocean of consciousness)以及信數據得永生?(The data religion)

自實驗室裡的定時炸彈 (The time bomb in the laboratory)

8-1. 我們的未來將與目前大不同﹔科技掛帥、高度自動化但帶有晦黯特色。雖然目前主導世界的仍是自由主義的各種思想,科學正在破壞自由主義秩序的基礎。自由主義相信個人自由,是因為相信人類有自由意志,自由意志讓整個宇宙充滿意義﹔但自由意志與當代科學有矛盾,現代腦科學家認為﹕「人的選擇,是因為特定基因構造讓大腦出現某種電化學反應,而基因構造是演化及突變的結果」,而導致行動的電化學反應,或由基因預設,或由隨機因素,也可能是兩者的結合,總之非自由意志。如果遇到刺激,引發一連串生化事件的連鎖反應,每個事件都由前一事件所決定,最後達成的決定當然不是自由意志。

8-2. 由目前最先進科技來看,自由意志只是個空虛的詞彙,純屬想像,在演化論中說不通。如果人類意志真是自由的,哪還有天擇的餘地。自由意志不等於「人類依自己的慾望行事」,重要的是究竟能不能選擇要產生甚麼慾望﹔欲望是因大腦裡某種生化過程創造出來的感覺,核磁共振影像(MRI)能在受測者自己有所感覺之前,約幾百毫秒到幾秒之間,預測他們會有甚麼慾望,做甚麼決定,人的慾望不是一種選擇,我們只能感覺自己的慾望,而據以行事。

8-3. 如果我們接受「人沒有靈魂」,也沒有稱為自我的本質﹕邏輯上如再問「自我如何選擇他想要的事物?」就不合理。事實上,人類欲望會在一種意識流中起伏來去,並沒有永存不變自我,能夠擁有這些慾望。試試看我能不能決定,在下面六十秒內,不要想任何事?

8-4. 如果生物確實沒有自由意志,意味者只要使用藥物、基因工程或直接對腦做出刺激,就能操縱,甚至控制他們的慾望。舉例而言,科學家在半機械鼠 (roborat)

實驗中,在大鼠腦中掌管感覺和補償的區域,植入電極,就能遙控操縱這隻大鼠﹔人類的實驗顯示,人也像大鼠一樣,可以被操縱﹔如將電腦晶片或電極植入人腦,可治療特殊病例,而在人體實驗常用的非侵入性頭盔裝置,技術上稱為經顱刺激器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imulator),有幾項研究顯示,對無人機操作員、空中交通管制員、狙擊手等需要長期保持高度專注地職務,都能夠提升認知能力,而一位親身測試效果的人士,意識到自己經歷了「一場近乎靈性的體驗,覺得大腦中一片安靜」,讓人對經顱刺激器印象深刻。

8-5. 如果未來操縱大腦的模式科技成熟,對人類社會和人類會有深遠的影響。而如果普及,會變成一項可購買的商品。最新科學研究推翻了單一的自我神話,破壞了個人主義的信念。生命科學多年研究的結論是人類是由許多分割的部分組成。人的左右腦,分別控制著身體相對的另一側,也有情感與認知的分工。對病人裂腦研究顯示,左腦不僅處理口語能力,也是腦內的翻譯人員,會用各種片段的線索,捏造合理故事,想為我們生活找出意義。同時所有人類都會用到類似的機制,編造故事。

8-6. 行為經濟學家也曾做出類似結論,人心中有許多不同,常常還相互衝突的內在,經過不同的拉扯才決定的。諾貝爾獎得主Daniel Kahneman 從開創性實驗,告訴我們,人體內至少有兩種自我﹕經驗與敘事自我,經驗自我是我們每時每刻的意識,但並沒有深刻的記憶力,他不會說故事,喚起記憶、講故事、做重大決定,負責的是敘事自我﹔敘事自我通常只會取事件的高潮和最後結果來編織故事採用峰終法則 (peak end rule),也就是只記得高峰和終點這兩者,再加以平均,作為整個經驗的價值,在手浸冷水、大腸鏡檢查實驗,分娩經驗上都得到驗證。兒童醫師或獸醫師都很拱懂得利用峰終法則原理,在座痛苦減持之後,讓孩子或小狗吃甜點,抹去之前的部份的焦慮與疼痛。

8-7. 敘事自我擁有一把利剪,審查著我們的經驗,裁減某些令人不悅的時刻,整理出一個有快樂結尾的結局。敘事自我只在意故事,覺得記不住的經驗是白費力氣。經驗與敘事自我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緊密交織,如進食與真正飢餓,控制飲食之例。然而,大多數人認同的都是自己的敘事自我,我們認同的事自己的內心,想從日常生活中理出道理,編織一套看來合理而一致的故事。重要的是,感覺有一單一自我,塑造出大有問題的自由主義信念,誤認為自己不可分割,有一清楚一致的聲音,能為整個宇宙提供意義。

8-8. 唐吉軻德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想像世界,從謊言中建構生命的意義,後果可能是堅持妄想,只有這樣,他不幸犯下的錯誤才有意義。在政治裡,稱為「我們孩子不能白白犧牲症候群」。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義大利從Battle of Isonzo River  Battle of Caporetto 戰役,士兵死亡人數達七十萬,傷兵人數超過百萬。但不管是政客或民眾,都支持到底,也就是「錯到底,就是對的」概念。早在幾千年前,神職人員就已經發現其中的奧妙,許多宗教儀式與誡命都以此為基礎,犧牲叫人越痛苦,越會相信犧牲奉獻的對象,如神、國家,確實存在。經濟上也會看到同樣的邏輯,如蘇格蘭國會大廈的建造、企業集團投入失敗的子公司、個人依戀不滿意的婚姻、拋不下沒前途的工作,所謂「洗頭已經洗了一半」的說詞。「自我」也像國家、神祉和金錢一樣,只是虛構、想像的故事,每個人各有文類,但到頭來,一切都是故事罷了。

8-9. 自由主義認為,應該用自己的自由意志來創造生命意義,更能為整個宇宙提供意義。生命科學顛覆了自由主義的想法,認為人只是生化演化法的組合。大腦生化機制不斷創造經驗、閃現、消失,彼此快速相連 但瞬間經驗並不會累積,構成永續本質。在一片混沌中,敘事自我試者找出秩序,編織一則永無結局的故事。十字軍與自由主義,相信的都是妄想。認為個人概念是一種虛妄,除非真正影響經濟、政治和日常生活,光是質疑,並不足以改變歷史。人類很能應付認知上的矛盾,允許自己在實驗室信一套,到了國會或法庭,又信完全不同的一套。許多知名學者,都做了一個智識上完美後空翻。但自由主義受到扎實的科技挑戰,日常活動和經濟結構受到影響,就不容易兩面討好。我們即將擁有極實用的設備、工具和制度,並不容許個人自由意志的存在。民主、自由市場和人權等概念,都受到極大挑戰。

自由主義大崩解 (The great decoupling)

9-1. 科技新發現對實際生活的影響,在實用上的發展,會讓自由主義信念崩解﹔而使政經體系認為

一、人類將會失去經濟和軍事上的用途,不再繼續認同人類有太多價值,

二、人類整體有價值,但個人無價值,

三、超人類的菁英階級有價值。

如果人類失去經濟和軍事上的用途,很難想像民主制度、自由市場和其他自由主義制度如何能承受這記打擊。法國大革命經驗、哈佛大學校長撰稿,認為民主國家工人、士兵,表現會比在獨裁政體下,來得更好,提升動機和進取心,在展場和工廠中都大有益處。第一次世界大戰,根據類似理由,賦予婦女各項權利。

9-2. 二十一世紀,大多數人類都可能不再具有軍事和經濟上的價值。最先進軍隊,主要靠尖端科技,人海戰術過時了,關鍵決定,交給演算法處理。未來網路戰,戰爭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無人機和機器人做戰,大多數公民只能當人肉盾牌。

另一方面,電腦士兵遵守國際刑事法最新判決可能性較高。

你比機器人耐操嗎?

9-3. 經濟領域工作人員被取代,危害了自由主義和資本主義重要合作關係。二十世紀,自由主義認為倫理道德和經濟成長可以兼顧。二十一世紀,隨者一般民眾經濟地位不再重要,人的價值降低。機器人和電腦在許多任務上取代人類。電腦與人類運作方式不同,沒有意識、情緒、感覺。過去半個世紀,電腦智能有巨大進展,但電腦意識方面卻在原地踏步。一場重大革命已經風雨欲來,智能與意識概念即將脫鉤,也讓人類面臨失去經濟價值的危險。下棋、開車、診療、辨認恐怖分子等任務,因開發新型的「無意識智能」,找出「模式」,演算法很快就能超過人類。數百萬年來,生物演化,順著意識道路緩緩而行,非生物電腦,可能走向另一條捷徑。對企業和軍隊來說,智能是必要的,但意識可有可無。如無人駕駛車,符合社會需求。馬匹在工業革命後的命運,是被取代。無人駕駛汽車在社會真正需要的少數幾項勝出,計程車司機有可能被取代。一些經濟學家預測「未經強化的人類」,遲早會變得完全無用,現在已風雨欲來。

9-4. 股票交易員同樣陷入危機。現在大多數金融交易都已經透過演算法管理。2013年,駭客推文假新聞,造成股市震盪。2010,紐約快閃崩盤事件 (flash crash),演算法出問題,但不知原因。處理交易員訴訟,所雇的律師,不一定是人,再加上測謊利用進行腦部掃描,就能戳破謊言和欺騙,律師、法官、偵探、警察,都需要回學校學習。Mindojo 正開發互動演算法,除教學外,了解個人獨特優缺點。

9-5.  就連醫師也無法倖免。目前「華生」超級電腦工作已轉向診斷疾病,有如超級醫師,可做為一、完整疾病與藥物資料庫,隨時更新,二、個人所有與健康有關資料,三、全天候,全年無休。專科醫師也受到威脅,如電腦更正確診斷肺癌,處理電腦斷層和乳房攝影。技術問題棘手,解決後卻一勞永逸,如有無數醫師,隨時隨地服務。藥劑師有相同情境,舊金山經驗,機器人藥劑師配出處方無錯,遠勝人工。同時,華生偵測人類情緒準確度,也可能與偵測腫瘤一樣高。分析外部訊號,以及體內指標,清楚知道感覺,用最適當音調、詞彙告知,也就是華生也懂溫情。華生沒有自己的情緒,只會依據病人情緒狀態,提供最適當反應。這個概念目前已應用在某些服務現場,如Mattersight (客服中心)軟體,判斷顧客特質,選擇客服專員。

9-6. 綜觀歷史,就業市場分為農、工、服務三部門。過去隨著舊職業過時,總有新職業出現,但並非自然律。人類兩種基本能力,即身體與認知能力。但如果認為無意識演算法永遠無法趕上人類,目前的科學回應為一、生物是演算法,二、演算法不受物質影響,三、沒有理由相信非生物演算法「永遠」無法複製或超越生物演算法能做的事。事實證明,許多專家所稱「永遠」,都不超過一、二十年,如臉部辨別、西洋棋、圍棋、其他遊戲規則等例。

9-7. 電腦演算法也證明在球類競賽中的價值。Oakland A棒球隊總經理Billy Beane,利用演算法,找出人類球探忽視或低估的球員,打造能贏球的隊伍,大獲成功,而其他球隊也很快跟進,也就是魔球效應擴散。又如無人駕駛汽車獲准上路,即將實現,不僅因為演算法進步,而且因為人類走向專業化,取代較容易。人工智慧將人類擠出市場,只要在特定行業需要的特定能力超越人類。就連負責管理企業活動的經理,也可能被取代,如Uber數百萬司機,大多數由演算法自動下達指令,又如再生醫學的創投公司,任命VITAL演算法為董事。

9-8. 隨著演算法無役不興,財富與權力可能會集中在擁有強大演算法的極少數菁英手中,造成極端不平等。又或者,演算法自己也可成為所有權人,成為法人,不必聽從任何人類所有權人命令。如績效超過人類資本家,我們必須面對演算法組成的上層階級,擁有地球上大批資產。而目前擁有地球上大批資產的,正是各種非人類的互為主體之實體,如國家與公司,以往神祇也能擁有土地 

9-9. 有人認為,藝術是最終聖殿,演算法無法取代藝術家。但自生物學家看來,藝術是生物演算法發現數學模式的表現,非生物演算法沒有理由不能掌握藝術表現。David Cope: Experiments in Musical Intelligence (EMI)以電腦譜出協奏曲、合唱曲、交響樂、大為成功。又更進一步教機器人Annie寫俳句。

9-10. 工業革命創造出龐大都市無產階級,社會主義因而擴張。資本主義吸收社會主義的精華,才打敗社會主義。到了二十一世紀,可能看到一批全新而龐大無工作階級,這個「無用階級,根本無業可就」。2013年牛津大學研究「就業的未來」,調查未來二十年,工作被取代的可能性,47%有高風險。轉業困難,可能再過十年又得重新轉職,需要創造「人類做得比演算法好」的新工作。未來想要不被淘汰,必須終生學習,止步過大概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件事。未來科技進步,整個社會可養活無用之人,如何讓他們打發時間、如何生活是一大問題。答案之一可能是靠藥物、電玩,花時間在虛擬世界裡。「人生如夢」對自由主義是一記致命打擊,這樣的人命何來神聖?Nick Bostrom等專家警告, 超級智慧,可能直接消滅人類,一、擔心人類反撲,二、追求某種難以想想像的目標。即使看來立意全然良善的程式,也可能帶來令人恐懼的結果。

9-11. 自由主義面對的實際威脅,政績體系認為

一、人類沒有太多價值,但科技、政治可能減緩腳步,也可能人類有甚麼隱藏的才能,或是創造新工作,相信個人價值,

二、個人無價值,有違個人主義,政經體系會做出大多數的重要決定,剝奪個人的權威與自由﹔

三、菁英階級有價值。

個人主義信念一、不可分割,二、完全自由,三、很了解自己,能做最好選擇。

生命科學挑戰一、生物是演算法,由可分割的部分組成,二、構成人類演算法不受物質影響,不能說完全自由,三、非生物與生物是演算法,可能更了解自己。

二十一世紀,科技已經讓外部演算法「駭進人性」,比我更了解自己。個人主義即將崩潰,權威轉向由演算法構成的網路。習慣把整體人類看作一種生化機制的集合體,由電子演算法網路不斷的監控和指示。演算法只要比我更了解我、犯的錯更少,就已足夠。在醫學方面,早已跨過基線,未來許多關於身體和健康的重大決定,將交給電腦,如IBM 「華生」決定。他如糖尿病感測器、穿戴式感測器、隱形眼鏡分析眼淚成分,檢查血糖值,智慧型尿布、Deadline(大限)應用程式。

9-12. 量化自我運動認為「自我就是數學模式」。應該系統化蒐集生物統計資料,由演算法分析,「透過數字,得到對自己的認識」。以色列 Bedposted.com,用演算法分析床上功夫。下棋或打網球?各種系統需求的拉扯。人文主義頌揚老年,但如今,有太多人高齡,醫學讓人活命延壽,高齡而「真正的自我」已經崩解。

過去單一的內在自我聲音,潰散成基因喧嘩,遇到困難抉擇,會諮詢基因國會做出決定,如Angilica Jolie乳房切除之例。演算法有時能幫上大忙,為我們做出明智抉擇。

9-13.  1993 Cyborg2電影中,個人為爭取自由和隱私,對抗跨國企業。但現在大多數人,可能允許國家或企業進入我們身體最深處,滿足追求健康的類似願望。谷歌靠閱讀電子郵件,得知流行病爆發。2008Google Flu Trends,比傳統公衛體系,早十天發布流感警報。Google Baseline Study,希望建立人類建科資料庫,找出「健康完美」的人類基因模型。與Google Fit搭配,蒐集生物資訊流,提供基線研究運用。23andMe公司,以$99費用,收集唾液,做DNA分析。資料庫建立,有妨礙隱私顧慮。如不顧隱私,提供資料,谷歌對你的認識,遠高於你自己。人類常自我欺騙和自我幻想,逃不過谷歌法眼。我們由敘事自我發明的故事所操控,但谷歌不會,也不會被誤導。許多人會樂意將大多數決策過程,交給這樣系統,或至少面臨抉擇時,參考一下意見。從以前到現在,人類都是自主的實體,個別由敘事自我發明的故事所操控﹔但未來每個人將是種個巨大全球網路的一部分。

9-14.  自由主義將敘事自我奉為圭臬,由敘事自我做重要決定。雖然敘事自我相信的常是虛構和幻想的故事,但以前確實沒有更好替代方案,一但有了替代方案,比敘事自我致了解自己,面臨抉擇時,交給敘事自我,甚為不智。例如民主選舉,將會遭到淘汰,不再受健忘、宣傳和公關手法、遵循峰終法則影響,不如授權谷歌,可以擺脫這樣命運。資料庫隨時間成長,統計數字更準確,演算法繼續改進,決策品質提高,最後導致自由主義崩垮。臉書研究,準確判斷某人的性格與性情,如按超過三百個讚,可能比你配偶,更能預測你的想法與期望。臉書演算法,在某些領域對人的瞭解甚至超過本人。比較邪惡一面,未來有能力操弄選舉。個人資料寶貴資源交給各大科技企業,換取免費的電子郵件信箱。

9-15. 未來演算法可能從神使(oracle)到代理人再成為君主。Waze是神使等級,下一步是Waze連結無人駕駛汽車,成為代理人。最後,如手中握有大權,所知又超過使用人,就會成君主。Microsoft開發Cortana 代理人,可能發展成人類不知情下代做決定君主。其他如Google NowApple Siri,也朝著同樣的方向前進。Amazon同樣用演算法不斷研究你。Kindle能在用戶閱讀時,蒐集資料。如再生及,裝上臉部辨識和生理感測器,讀書變成被書讀,幫你選書,進一步了解是甚麼樣的人。最後可能走到境地,無法斷開網路,否則死亡。二十一世紀科技,

可能扭轉人文主義革命的方向,讓人類失去權威,把掌控權交到非人類演算法手中。這主要是生物學家責任,推動力量來自生物學見解,而非資訊科學。判斷生物是演算法,就等於拆除有機與無機之間那堵牆, 將電腦革命從單純機械事務轉變為生物災難,也將權威從個人轉到演算法網路。有些人對這種發展感到恐懼,但也有許多人樂意。就在我們身邊,處處都有權威從個人轉到演算法網路的情形,是由於如狂潮般的日常個人選擇。再不小心,結果就是如一九八四警察國家,持續監控舉止、身體裡活動、大腦活動。擔心噩夢重現。人類個體性受到另一方向更大威脅,亦即個人從內部緩緩崩解。企業與政府將個人解構為生化上的子系統,加以感測、監控、解讀。讓人發現,所謂不可分割的個體,只是宗教幻想。現實上,整體現實就是生化演算法和電子演算法的混合體,沒有清楚的邊界,也沒有自己的中心。

9-16. 自由主義面臨三項威脅﹕一、人類沒有太多價值,二、個人無價值,由外部演算法管理,後自由主義世界,三、菁英階級有價值,由升級後的人類組成,新的劣等種姓制度,受演算法與超人類主導。自由主義認為自由大於平等,但仍假定所有人類都有同樣的價值和權威。具有同情心,認為不同的經驗,有同樣的價值。但未來,貧富不均更惡化,經過升級後的人類,體質和認知能力可能真的出現重大差距、生物學上差異。二十世紀醫療突破從富人開始,但最後全體人類受益,如疫苗和抗生素。二十一世紀,一、醫療與升級,從「治癒病人」到升級,醫療代表平等,升級背後是菁英概念,二、二十世紀是群眾時代,但這種時代可能已結束。部分菁英階級,會認為無須浪費資源於無用的窮人。今天世界國家間貧富差異極大,如做頭等與三等車廂差別。一旦出現超人類,自由主義信仰將崩潰。超人類體驗可能與智人完全不同。二十一世紀新議題,計畫目的在超越,而非維持基本要求,可能創造出超人類新種姓階級,砍斷了自由主義根源。

10    新宗教:科技人文主義

10-1. 新宗教出現於科技實驗室,承諾以演算法與基因為世界提供救贖,進而征服世界。矽谷至醞釀新宗教,科技宗教提供快樂、和平、繁榮、永生,方法是在現世取得科技協助。兩大類型為科技人文主義與數據宗教﹕科技人文主義應該利用科技,創造神人這一種更優秀的人類形式。保有基本人類特徵,具有升級後的生理與心理能力,對抗最複雜無意識的演算法,人類必須積極將心靈升級。數據宗教認為人類應交棒給不同實體。

10-2. 智人的DNA起小變化,導致大腦稍微重配線,掀起翻天覆地革命。未來對人類基因組,再多做點改變,也就足以啟動第二次認知革命,讓神人接觸到目前難以想像新領域,成為整個星系主人。希望透過基因工程、奈米科技、腦機介面等較平和方式,創造新人類。讓人類心靈升級,接觸到未知的經驗,未聞的意識狀態。透過嘗試錯誤,正學習如何設計與安排人類的心理狀態,但卻不理解其影響,而未知完整心理狀態範圍,也就不知目標訂在何處。人類像孤島上的居民,才剛發明第一條船,在沒有地圖、目的地出航,但海洋可能無邊無盡。

意識的頻譜

10-3. 真正的光譜、聲譜範圍非常廣泛,心理狀態頻譜也可能遠大於普通人的認知。心理狀態可能無限延伸,科學僅研究兩小部分﹕一、次於規範者 (sub-normative)﹕自閉症、心理失調等精神、心理疾病病人,二、來自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民主(WEIRD: western, educated, industrialized, rich and democratic)族。同時,現金所有人類都受到現代性影響。在沙漠裡,狩獵採集者可能比人類學家少。

心靈之間的鴻溝

10-4. 許多前現代文化認為,有某種更高階意識形態,可透過冥想、藥物或儀式進入無上寧靜、無比感性、延伸無邊無盡、一片虛空狀態。現代西方文化不相信這種形而上狀態,刻意把一般人俗世經驗神聖化,對前現代人所知非常有限。尼安德塔人腦容量比智人大,可能擁有智人從未體現的心理狀態,我們對此一無所知。任何其他動物,都可能有人類難以想像的體驗。如蝙蝠活在一個回聲世界裡,從蛾回聲判斷是美食或毒藥。某些蛾演化而可偽裝、隱藏。1974Thomas Nagel 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文中指出智人的心靈無法體會蝙蝠的主觀世界。我們很難理解其他動物感受,如鯨有驚人的音樂體驗,聽到數百公里遠的彼此,曲長可達數小時、不時譜出流行曲,在所有動物的心理範圍之外,有更大、更奇特的領域有待探索。到了未來,有更強大的藥物、基因工程、電子頭盔、腦機介面,就可能打開通往這些領域通道,

10-5. 二十一世紀,醫學越來越著重讓健康的人升級,而非治療病人﹔讓心靈升級,科技能力正逐漸足以打造新意識狀態但沒有堪用地圖、甚至不知方向。

目前熱門領域,正向心理學,在過去二十年,開始對優於規範者(super-normative)研究,但科學對於這片領域,迄今近乎一無所知。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盲目向前衝,一心提升當下經濟和政治制度需要的心靈能力,忽略、貶抑其他心靈能力。幾千年來,社會都會根據當時的需求,來塑造或重塑人類心靈。智人原本演化,只是要成為一小群親密社群成員﹔後來社會培養大規模合作的能力,也漸漸忽略其他技能與性向。遠古人類嗅覺靈敏,甚至可聞到恐懼的氣味,再成員少時才派得上用場,在更大團體中,社會價值一落千丈,漸漸退化。

10-6. 其他感官,或更底層能夠注意到感官感受的能力,用進廢退,如嗅覺、注意力、做夢能力都不如以往。用手機追蹤新訊息,患上錯失恐懼症 (Fear of Missing OutFOMO)。許多社會培養在夢中控制行動的能力,即清醒夢 (Lucid dreaming)。這些能力不如以往,讓生活比較貧瘠而灰暗,政經系統認為值得。未來人類心靈升級時,反映的也可能是政治的需求、市場的力量。專注頭盔,幫助士兵在明確任務上,加速決策過程,但可能降低同理心,如遇工作危機,碰到不耐煩朋友,幫不上忙。失去擁有容忍矛盾和疑惑的能力。

10-7. 現代世界,人類有能力改造心靈,但幾乎完全不知心理完整頻譜。政府、企業、軍隊各懷鬼胎,有可能大腦升級,卻在過程中失去心靈。科技人文主義最後可能反而可能造成人類降級,不會作夢、懷疑,但變得更能有效溝通和處理資料。數百萬年來,人類曾經是加強版猩猩,未來可能淪為放大版的螞蟻。科技人文主義希望用人類的期望,選擇要發展能力,進而決定心靈的模樣。然而如能重塑、改造期望,會是甚麼情況人文主義強調,不容易確知自己意志,想聆聽內心聲音,有許多噪音,有時並不想聽真實聲音,或處心積慮不想對自己瞭解太深。人文主義,要求勇敢面對。科技進展,不想聆聽內心聲音,而是控制聲音,專心律師、罪惡感士兵、生活不滿妻子,可以藥物紓解。人文主義建議「聽自己聲音」,其實毀了許多人的生命。適當用藥,反而大大改善許多人幸福與關係。

10-8. 人文主義「聆聽自己聲音」誡命已經不再不證自明。學會把內心聲音調高調低之後,也得放棄「真實」、「真正的自我」的概念。如年輕同性戀者之例,不知是真正的自我,打敗宗教洗禮,或是一時誘惑,背叛自己,又或是沒有真正的自我,無所謂聽從與背叛。只要能設計及重塑意志,就不能把意志看作意義和權威的本源,因為不管意志怎麼說,總能讓他改變意見。

10-9. 人文主義認為,只有人的慾望才能使世界充滿意義,但如連慾望都能選擇,根據甚麼基礎來選擇?如果慾望讓我們不舒服,用科技消滅這個慾望。人文主義戲劇,多從令人痛苦慾望開展, 例如Romeo and Juliet,科技解決方法,直接消滅愛意。科技人文主義面臨無解的兩難,認為人的意志最重要,推動人類開發能夠控制、重新設計意志的科技。一旦成真,過去神聖的人類就變成一項設計品。因此有個更大膽科技宗教,數據主義直接切斷與人文主義臍帶,敬拜資料數據,成為一切意義和權威的來源。

 11    信數據得永生?

11-1. 數據主義認為,任何現象或實體的價值就在對資訊處理的貢獻,而且大多數科學機構已經改信了數據主義。數據主義由兩大科學潮流爆炸性匯流而成,生命科學認為生命都是生化演算法,資訊科學認為資訊處理都是電子演算法。數據主義指出,同樣數學定律,適用生化演算法及電子演算法,於是讓二者合一,

打破動物與機械間的隔閡,並期待電子演算法中走一天能夠解開生化演算法,甚至有所超越。對政府、企業、消費者來說,數據主義提供突破科技,強大的全新力量﹔對學者、知識分子而言,提供幾世紀來科學聖杯,所有科學學門都能統一在單一理論之下,能夠使用同樣的基本概念和工具來分析,共同語言,搭起橋樑,跨學門專家可理解溝通。在過程中,使傳統學習金字塔徹底反轉,資料數據流動量大到非人類所能處理,人類無法將資料轉化為資訊、知識、智慧,轉而信任大數據與電腦演算法。

11-2. 生命科學擁抱數據主義,才使資訊科學小小突破震撼世界,而可能改變生命本質。所有生物都是演算法,已是現在科學教條。今日視為資訊處理系統,不只是單一生物,還包括蜂箱、菌落、森林、城市之類社會。經濟學家也越來越常用資訊處理系統概念,經濟的機制是蒐集欲望和能力之資料數據,而轉化為決策。根據此觀點,自由與共產主義是不同資訊處理之競爭。資本主義採分散式資料處裡,而共產主義則採集中式資料處理。證劵交易所,正是人類至今創造最快、未有效資訊處理系統。歡迎每個人共襄盛舉,據估計只要經過十五分鐘交易,就能決定頭條對大多數股價的影響。

11-3. 所有資本集中到政府手中,一犯錯就是場大災難。共產主義採集中式資料處理,號稱「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蘇聯是一失敗之例。在科技加速時代,分散式處理較集中式資料處理好。蘇聯能生產核彈,但蘋果公司、維基百科則出現在美國。以麵包買賣而言,如市場力量決定,並可自我修正。

所有的權力都去了哪?

11-4. 政治科學家也越來越把人類政治結構,想成資訊處理系統。民主和專制政治,分別用分散和集中式處理。十九和二十世紀,政治腳步比科技快,政客和選民尚能領先一步,規範及操縱發展路線。二十一世紀,隨者資料量和流通速度雙雙提升,過去選舉、政黨、國會等崇高制度,無法有效處理資料數據,就可能遭到淘汰。網際網路設計,並未通過民主政治程序,侵蝕國家主權、無視邊界、破壞隱私,可能是最可怕全球安全風險。政府龜速,科技飛速進步,被資料壓得不能動彈,而反應笨拙。人工智慧與生命科技進步,可能徹底改變人類社會和經濟,甚至身體和心靈。但當前政治體系幾乎毫無警覺﹔傳統民主政治正逐漸失去對事態發展的控制力,也提不出有意義的未來願景。權力正在移轉,但選民不知道所有的權力都去了哪。贊成脫歐者以為當權派壟斷權力,得勝後,權力也回不到普通選民。專制政權,似乎同樣無力應付科技發展的腳步。二十世紀有意識形態願景,二十一世紀,利用生物科技、超級電腦,理論上應有更為宏偉願景,但政治已不再有宏偉願景。

11-5. 科技進步神速,不論國會或獨裁者,都為資料數據疲於奔命。二十一世紀,政治已不再有宏偉願景,政府只剩下行政功能,維持國家現況,卻不能夠帶領國家向前。科技具有神力,或許無願景是福非禍,否則可能造成大災難。願景不一定是壞事,而缺乏願景也不永遠是好事。有願景的納粹為同樣有願景的共產以及自由主義所擊敗。如權交給市場力量,可能只有利於市場,不見得有利於人類或全世界。面對類似全球暖化威脅或人工智慧的潛在危機,就有可能全無作為。陰謀論者太輕忽系統的複雜度,少數利益集團因為目標狹隘,集中視野,反而有優勢。如牽涉到的政經與社會體系太過複雜,就無法操控。然而權力真空狀態不會持續太久,如果傳統政治結構失靈,就會出現更新、更有效率機構來取代。問題是誰來建立與控制這些機構?如果人類完成不了任務,或許該讓其他候選人試試。

11-6. 從數據主義觀點,把全人類看成一套資訊處理系統,而每個人都是其中一個處理器。歷史進程,透過四種方式,提高系統效率,

一、增加數量,始於認知革命,將大量智人連結為單一系統,但隨著智人分散到不同地區,自由連結困難,

二、增加總類,農業革命開始到五千年前,不同專業間的對話,增加系統的動力與創意,

三、增加連結,五千年前,發明文字、金錢、帝國、宗教,促成人類合作,開始有意識的想像要建立全球單一網路,產生經濟、科技和社會創新,

四、增加流通自由度,科技革命、經探險、征服和交易,資訊能夠在全球網路中自由流動,民主、自由市場所以勝出,因為改善了了全球資訊處理系統。數據主義認為,如果全人類就是單資訊處理系統,將是一套全新、效率更高系統,稱為萬物互聯網。只要任務完成,智人就會功成身退。

11-7. 數據主義一開始是中立的科學理論,但正成為判別是非的宗教。新宗教最高價值就是資訊流通。如果生命就是資訊的流動,下一步就是將全宇宙的資訊流的更廣、更深。數據主義認為 人類並不神聖、智人並非顛峰之作、也不是未來神人前身,人類只是創造萬物互聯網的工具而已。萬物互聯網擴張,將會如同上帝,無所不在、操控一切,而人類注定合併於系統之中。某些宗教願景,如印度教梵的概念,基督教則相信聖人進入天堂,數據主義者預言「奇點近了」,呼應「天國近了」。認為智人是該淘汰的演算法,論點以為人、雞差異在演算法,如能創造出更好的演算法,勝過人正如人勝過雞。數據主義實際的誡命﹕一、資訊最大化,二、把一切連結到系統,就連不想加入的一端也不意外,不只是人,真的是一切事務,資訊若不流通,與死亡何異,資訊流通是最高的善

11-8. 人類很少能夠想出真正全新價值觀,上次已經是在十八世紀,即自由、平等、博愛種種令人激動的理想,更早如服從國家、上帝。數據主義是兩百多年來,第一個真正創造全新價值觀運動,這新價值觀就是「資訊自由」。言論自由,對象是人,同時保護緘默。資訊自由所賦予的對象並非人類.資訊自由流通權利高於人類擁有並限制資訊流通權利,可能侵犯人類傳統言論自由。2013年出現第一位殉道者 Aaron Swartz

11-9. 數據主義傳教士宣揚資訊自由好處多,比較美國與蘇俄等國家,如果想要創造更美好的世界,關鍵是釋放資料,給予自由。如谷歌可較快察覺流行病爆發,無人車、Uber可減少汙染與浪費,但必須放棄隱私。有些人很願意為資訊流一部分,就算代表放棄隱私、自主性、個別性。人文主義推崇個別天才,但越來越多藝術和科學創作,都是由「每個人」的不斷合作而誕生。維基百科即是由「每個人」合作產生。「個人」正逐漸成為一個巨大系統中的微小晶片,這個巨大系統沒人真正瞭解。「每個人」淹沒於資訊流,帶來新的發明與破壞,而且不在任何人的計劃、控制、理解中,數據主義也有一隻看不見的手。

11-10. 隨著全球資訊處理系統變得全知全能,「連結到這系統」成了所有人生意義來源,而隸屬於某過偉大計畫一部分,如傳統宗教的保證,上帝一直看顧你,在意你的所有想法與感受。數據宗教則說,演算法一直看顧你,在意你的所有想法與感受。大多數人都對此非常滿意。數據主義認為經驗不分享就沒有價值,並不需要從自己內心找出意義,該做的,就是記錄自己經驗,連結到整個大資訊流中,由演算法找出經驗的意義,告訴我們如何做。以前寫日記給自己看,現代新座右銘﹕「不停的紀錄、上傳、分享」。我們必須向自己和系統證明仍有價值,價值不在於單純擁有經驗,而在於轉化為自由流動的資料數據,讓全球資訊處理更為豐富。

11-11. 數據主義並不反對人文主義,只是不認為經驗就本質有何價值。衡量價值,看的是帶來多少數據,而非創造了甚麼經驗。過去七萬年間,人類經驗是世界最有效資料處理演算法,確實有理由多加推崇。但「人類演算法」可能很快達到臨界點,將被取代,甚至成為負擔。IOT很快會創造出極巨大而快速的資訊流,即使升級後的「人類演算法」也無法處理,如汽車讓馬退休,智人也到該退休的時候。數據主義採取嚴格功能觀點,評估人類經驗價值﹔如能研發具備同樣功能、更有效率演算法,「人類經驗」這套演算法就會失去價值。如果不只是計程車司機、醫師、律師、詩人、音樂家,都能用更厲害程式取代,不比在意是否有意識、主觀經驗。科幻電影中,充滿外星人、造反機器人大軍、消滅人類權之超級電腦,最後得到愛人啟發,扭轉局勢,數據主義會認為荒謬,「愛只是荷爾蒙爆發而已」。

數據主義將「人類經驗」視同數據模式,破壞權威與意義的本質,帶來重大宗教革命。人文主義認為上帝是人類想像力的產物,數據主義認為人類想像力是生化演算法的產物。從人為中心,走向資料為中心。

11-12. 數據主義革命可能需要幾十年,甚至一、兩世紀,才能成功。萬物互聯網之所以神聖,是因為他由人類所創,要滿足人類需求,未來萬物互聯網或許只要靠自己,就有神聖的意義。所有真正重要的革命,都會有實際的影響,數據主義認為人類是「生物演算法」,所有的想法都是先改變行為,再改變世界。幾世紀以來,人文主義與科學現代聯盟,維持感性與理性的平衡。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遵循的是幾百萬年演化而成的最好演算法。

11-13. 二十一世紀、感覺不再是最好的演算法。我們正開發出更優秀演算法,Google Facebook 知道感覺,以及渾然未覺的事,應該聆聽演算法的意見。等到演算法不僅知道民主投票意向,而且從神經原因分析,呼籲「聆聽演算法的意見」。實用數據主義指示,如瞭解自己、結婚、工作、開戰,數據主義認為人類大腦無法理解新的主演算法。目前真正重要演算法,背後有巨大開發團隊。隨著機器學習與人工神經網路興起,獨立演化、自我改進,分析天文數字資訊量,找出人類找不出的模式,採用人類想不到的策略。最先種子演算法或許是由人類開發,但隨著演算法逐漸成長,就會走自己的路,而往人類未曾踏足之地,人類也無力追尋。

宇宙資訊流的小漣漪

11-14. 生命是否能簡化為資訊流,還有待商榷,特別是不清楚資訊究竟有甚麼方法與原因,能夠產生意識與主觀經驗。可能會發現,生物與演算法還是不同。另一值得商榷之點是生命是否真的只是做出各種決策。知覺、情緒、想法,對決策重要,是否唯一意義?數據主義對決策過程了解,但對生命的看法可能更偏斜。

對數據主義提出批判性檢視,是二十一世紀最大科學挑戰和最急迫政經問題。應自問把生命當作資訊處理和決策系統時,漏了甚麼因素?會不會有無法簡化成數據?演算法取代人類智能,可能會失去甚麼?當然,就算數據主義有錯,生物不只是演算法,也不一定能阻止數據主義接掌世界。如基督教、共產主義教義,不盡然正確,也是大受歡迎,大權在握。而且因為數據主義正傳播到各學門,前景光明,只要一統科學典範,難以撼動。一開始,數據主義可能會讓人文主義更追求健康、幸福和力量,透過「承諾滿足人文主義願望」,而得以傳播,未來只能交給演算法。一旦權力從人類手中交給演算法,人文主義宏大計畫可能慘遭淘汰

放棄以人為中心,走向資料為中心價值觀,人類健康、幸福不再重要。一旦IOT開始運作,人降為晶片、再降為資料數據,最後溶解分散。數據主義對人類威脅,正如人對其他動物造成的威脅。人與動物之例,人認為自己是造物巔峰,其他動物更能較次要,其生命和經驗都遭到低估。然而一旦人類對網路不再能提供重要功能,自己設下標準,會讓我們走上滅絕死路,成為宇宙資訊流的小漣漪。

關鍵問題

11-15. 我們無法預測未來,因為同樣科技,也可能創造出非常不一樣的社會。人工智慧和生物科技,肯定會改變世界,但並不一定代表只會有一種結局。本書中所講的情境都只是可能性,而非預言。應運用新思維與行為,造成改變。思想與行動,常受限於當今意識形態與社會制度,本書追溯各種制約條件起源,希望能稍微從中鬆綁,以更多想像力思考未來,放寬視野,體察選項。放寬視野副作用,困惑和不知所措。由於世界變化迅速,已遭到巨量資料、想法、承諾和威脅淹沒。

二十一世紀,想阻擋思想言論,反而靠用不相關資訊把人淹沒。現今力量來自知道該略過甚麼。如果放大到整個生命,最重要發展為:

一、所有生物都是演算法,而生命則是在進行資料處理,二、智能正與意識脫鉤,

三、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演算法,可能很快就比我們了解我們。

引發關鍵問題為

一、生物真的都是演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資料處理嗎?

二、智能和意識,究竟哪一項更有價值?

三、等到無意識但具備高度智能的演算法,比我們了解我們時,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將會有甚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