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廟之旅 (六) – 台北臺灣省城隍廟
在參訪台南府城城隍廟後,才知從小在新竹認定的都城隍廟另有競爭者,同時也了解原來在台北也有省城隍廟,所以在參訪台南與新竹都城隍廟後,乃有台北臺灣省城隍廟一行。
臺灣省城隍廟之由來,據廟方網站是由於清代光緒年間臺灣省會確認設在臺北府城。依《欽定大清會典》,省會必設城隍廟等。臺灣省城隍威靈公亦依規制建立,地址在臺北城(今漢口街∕中華路口)。
日治時期(1895-1945),城隍廟功能改變,已不具官方功能,成為民間分靈廟的傳承,其後更遭拆除。二次大戰結束(1945),國民政府改撥清淡水縣署舊址城中區武昌街基地200坪,二層樓一棟,作為恢復城隍廟重新公開祭祀之用,即當今之臺灣省城隍廟現址。
本來期待進廟後,就可看到「威靈公」執事牌,不料迎頭高掛「昇福明靈王」木匾 [註一],據該廟網站上說明是民國100年農曆7月15日上蒼勅封「昇福明靈王」神爵加冕新龍袍,並於民國101年農曆7月啟用「昇福明靈王」官印,也算是相當有趣的發展。
[註一] 明代設地方官僚體系,由皇帝指派地方官,並設城隍爺協治。明太祖洪武二年從中央到地方分設京都都城隍「昇福明靈王」,省都府城隍「威靈公」、州城隍「靈佑侯」,縣廳城隍「顯佑伯」,堡街鎮邑「境主」。
臺灣省城隍廟城隍尊神於民國101年奉旨敕封晉升「昇福明靈王」為國都級城隍。奉誰的旨,並無明載,僅有報導「受上蒼授旨勅封『昇福明靈王』之國都級城隍爵位神格,並敕旨三界萬靈知悉」。不知其他兩個省級城隍廟信眾作何感想。
回溯「台南省級城隍廟」,明鄭建立全台最早的官祀城隍廟台南府城隍,當時「首都」偏安台南,轄一府三縣,所以「台南府城隍」最高階。「新竹省級城隍廟」,據說是清光緒年間,當朝張天師夜觀星象,謂將有大災應於台灣島,朝廷下令祭祀禳福,擇地於新竹城隍廟。光緒皇帝遂下令新竹升格為都城隍,於是台灣出現兩個最高級別的城隍爺。
台北府城隍乃台北仕紳集資興建城隍廟,並且以台北市為省會為理由,自定為省城隍廟。如今更自行升格,且看後續發展。
由正門進廟,走入前埕映入眼簾的是拜殿,拜殿或稱拜亭,最前端設有大香爐(天公爐),大香爐之後依序為大供桌(外供桌)、香爐(城隍爐)、供桌(內供桌等,供桌底下供虎爺)。
一、大殿神龕及供像
(一)
城隍爺及文武判官
神龕內中央部分,總計供奉著三尊城隍爺及兩對文武判官。其中居於木造屋形神鑫內位居正中者,是為鎮殿城隍爺,是最原始的主尊。另兩尊則為副駕及軟身城隍,共同鎮守內殿。鎮殿城隍神尊前有二尊神像為出巡之城隍神尊。
三尊坐姿城隍神尊的左右兩側為文武判官,計有兩對, 一高一矮,同為一組「鎮殿文判官」。文判官像作立姿,身長較高,頭戴文官帽,腦後左右伸出雙翅,黑色長鬚垂及胸部,雙手握住笏板,倚向右脅,面相斯文。木製神龕東側,另有一尊木刻副駕文判官,右手持判官筆,左手持書卷,以表判人生死。
緊臨主尊城隍爺的武判官,因稱「鎮殿武判官」作立姿,面色錠青,雙目圓睜,細眉貼金,張口露齒,頭戴圓形帽,腦後左右突出桃型翅,身穿帝甲衣袍,右手握長筆,左手持卷軸,雙足丁字型立在臺上,表情威猛。副駕武判官位於木製神龕西側,面呈墨綠顏色,雙目圓睜,緊閉雙唇,雙眉粗厚,顧骨貼金,頭戴武士頭眉冠,鎧甲嵌鑲珠寶,左手上舉節棍棒,右手伸出兩指,威武氣勢。
(二)
文昌帝君與濟公禪師
正龕西側的龕壁,底漆淡藍顏色,猶如淡藍色天空,壁上突塑大刀、疏文彩帶、金色葫蘆、雲朵、浪花等紋飾。主供文昌帝君,本職是司天上世界的法律規則、禮文制度。後世衍生為文教、文學的守護神明。文昌帝君作坐姿,頭戴文官帽, 身披文官服,寬袖長袍,經腰而下,直掩至足踝。黑色長髯長及腰腹,表現出溫文爾雅的文人氣息。文昌帝君身前, 立著五文昌中的魁星爺,又稱魁斗星君,主文運。旁有佛祖尊座。
濟公禪師作坐姿,頭戴僧帽,面部鼓腮張口露齒,滿臉笑意,身穿交領右衽服,服長掩膝,腰身繫帶,右手執扇,左手托葫蘆,雙足分開拖屣露足踝,有瘋顛禪師的意態。濟公座像之旁,供有太歲斗座,座內插有劍、尺、扇、鏡、秤稱、剪刀、燈、米等,以及值年太歲牌位。目前「添福壽祈安禮斗」為國民黨韓國瑜、陳明義、林燕祝、黃志雄等候選人所獻。
(三)
城隍夫人與福德正神
東側神龕內供主神為兩尊城隍夫人,其中接近木造主尊神鑫者,身形體積尺度較小,是「鎮殿城隍夫人」,頭戴圓彩冠,五官端正,耳垂厚實,身穿龍鳳文金色長袍,腰圍硬質綬帶,坐方形寬椅,袍服下端露出三寸金蓮,於城隍神尊神晉爵時加鳳冠。身旁體形較大者,是「副駕城隍夫人」,坐在高廣大椅上,頭戴高廣花釵冠,冠飾垂及雙腿,身穿華貴錦袍。。
城隍夫人像的右旁為福德正神,即土地神,現老者面容,白眉黑鬚,鼓腮含笑容。頭戴員外帽,身穿員外服,右手握拐杖,左手持元寶。目前「添福壽祈安禮斗」為國民黨陳學聖、鄭正鈐等候選人所獻。
(四)
六司與謝范將軍
正殿東西兩壁,另安置木製櫥櫃式神龕。神龕內壁以線刻浮雕一隻白色龍首獸身足蹄的神獸像,像上並有金色彩繪,十分亮麗。東龕神龕龕內供三神像,曰「獎善司」、「糾察司」、「陰陽司」。三司神像人物造形姿勢相類似,均頭戴圓形官帽,五官端正,人中下巴蓄五綹黑色長髯,垂及腹部,身著錦袍官服,平坐在高臺上,深具威儀,有官家氣勢。然細審三神像,同中有別,三頂圓形官帽中,左又翹翅分別為方形、桃核形、圓形。造型多所變化。手勢及持物亦不同,神像臉色亦有差別,其中「獎善司」與「糾察司」面呈膚色,而「陰陽司」面部左呈膚色,右呈黑色。
西壁神龕的造形與尺寸,與東壁神龕一式,龕內供三神像,曰:「速報司」、「延壽司」、「罰惡司」。三司神像均頭戴圓形冠帽,身上袍服衣飾,一如東壁三司神像,而整體造像外形姿勢雖一式,但冠帽鬚髮顏色有別,手勢稍有差異,持物亦各不相同。其中「速報司」臉呈黑色,黑鬚垂腹,圓帽頂上,另鉤金冠,雙目圓瞪,右手插腰,右腿橫置,更添威儀。
「延壽司」頭戴翹翅帽,翅上寫壽字,面色紅潤,而兩眉及鬍鬚皆呈白色,右手持如意,左手撫膝,身上袍服,於胸前兩膝,均有白鶴紋飾,充分表現了延壽的意味。
「罰惡司」頭戴圓帽,面色紅潤,雙眼圓睜,身穿官服,右手握硬質綬帶,左手撫膝,表現出一派的官威。三神像的官服上面均有線刻浮雕的吉祥圖案,十分精細。
大殿左右側門外,尚供奉著兩尊侍神像,即謝將軍與范將軍:謝將軍俗稱七爺,頭戴大形放射狀珠花冠,雙眼圓睜,面色黝黑,顴骨突出,面呈狹長,張口露齒,身披錦繡彩帶服。范將軍俗稱八爺,頭戴大形放射狀珠花冠,身披錦繡彩帶服,面寬廣黝黑,身軀矮短,與七爺身材長短正相對比。坐在高廣大椅上。
二、庭院的觀世音菩薩像
大約民國七十五年夏天,城隍廟有一女信徒稱住家附近有一尊觀音佛像被棄置路旁,而請廟方將菩薩請至廟內供奉。因佛像高大,只能暫時置於廟埕中間,三日後觀音菩薩托夢,希望另擇地方安奉,乃將菩薩移奉於廟埕側邊。八十年間菩薩又托夢,由信徒出資重新建造夢中所現紫竹林神座景象,亦即今日之現況。
三、大雄寶殿供像
二樓大殿正面門額上題有「大雄寶殿」四字,殿內供像主題以佛菩薩像為主,不設佛龕,僅置供桌,共分五部份供桌群,每群各有上下供桌。
大雄寶殿內,最原始供像僅是三部份供桌,中央桌供三寶佛,西桌供觀世音菩薩像,東桌供地藏菩薩像。而約在民國74 年時,加供孚佑帝君呂祖,原有兩尊大小不一但姿勢相同的呂祖坐像,廟方在開光典禮時,加塑一尊坐姿同形,尺度加高的呂祖像作為主尊。而於民國91年,又新塑劍、印二將軍,這是二樓奉祀佛像中,唯一非佛教像者,便是供於最西側供桌上。
而當西側的孚佑帝君呂洞賓像供上之後,為取大雄寶殿內兩側的平衡,遂在東側再置供桌,供奉關聖帝君。因此如今的大雄寶殿,便形成一字排開,五桌並列的格局。
(一)、中央上供桌供像
1. 釋迦牟尼佛
正中主尊供像釋迦牟尼佛,為石質雕像。端身正坐於供桌正中蓮臺上,坐姿挺拔。佛頭頂肉髻高高突起,五官端正圓滿,兩眼下垂,兩耳及肩。佛身著覆蓋兩肩袍服,胸部敞開,有卍字文。佛右手上舉及肩,作施無畏印,左手置腹前作定印,雙足結跏趺坐。佛身後圓形投光雙圈,外罩火燄紋身光背,全像表現智慧光明,圓滿端莊,威儀具足。
2. 三寶佛像
正中高大的釋迦牟尼佛坐像之前,又供奉著形像高度較小的三尊坐佛,為東方藥師琉璃光佛、中間釋迦牟尼佛、西方阿彌陀佛,合稱三寶佛。三尊佛像一式坐姿、手式與服飾,均頂有青粓色螺狀髮文,披蓋兩肩的袍服,敞前胸,兩手交疊在腹前共作法界定印,並有持物。其中阿彌陀佛雙手持蓮臺,釋迦佛手上持寶珠,藥師佛手托寶塔,此與後方的主尊,稍有差異。
3. 彌勒佛
上供桌前為長形中供桌,略低於上供桌,但橫幅較長,中供白石雕刻的彌勒佛坐像,左右兩側置瓶花。彌勒佛光頭無髮,大耳貼肩,顏面是張口露齒現笑容,身軀矮短以袒胸鼓腹露乳為姿
4. 韋馱尊者與伽藍尊者
中供桌兩側右立像韋馱尊者,面色淡紅,頭戴戰盔,身穿甲冑,手持鐧,姿勢俊秀威武。左立像伽藍尊者,頭戴圓形帽,臉若紅棗,長鬚及至胸腹,手持大刀作武將打扮,有傳統關雲長的架式。此二尊護法尊者,神像不大,但十分精緻。中供桌之前的下供桌,呈正方形正中另一小形彌勒佛像,前置香爐供具,左右有鐘罄、木魚等法器。
(二)、西側供桌供像
1. 內側「觀音菩薩」坐像
內側組供桌分上下供桌,上供桌供觀音菩薩像 [註二] 為主尊,觀音頂梳高髮髻,髻上飾化佛冠,髻頂披巾帽,胸前飾瓔珞,兩肩披掛漢式服,袍服寬鬆,兩袖寬闊,觀音右手上舉,持念珠,左手持經卷,雙腿結跏跌坐於大蓮花座上。主尊觀音前上供有木刻跏跌坐觀音,背後頭光、身光均為透雕,全身坐姿莊嚴,雙手結定印,表現了禪定與智慧。
[註二] 觀音菩薩是佛教兼跨顯、密兩系的菩薩,其中密教儀軌繁多,顯教的系統則歸納之,有三大系統,即一是依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合稱淨土三經)等所述的西方淨土思想之系統者。二為依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系統者。三為依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系統者。本像較頃向屬於法華經系統者,觀音三十三應化身,循聲救苦,隨機施渡。
2. 外側「孚佑帝君」神像
外側組供桌分上下供桌。上供桌正中供奉呂祖 [註三],頭戴道帽,身披道服,面容端莊,臉色紅潤,人中以下五絡鬚,右手持拂塵,左手撫膝,袍服覆蓋雙腿,具文官的氣質及道士的威儀,前有呂祖的中、小身法像。兩旁尚供有劍、印二童,稱「劍、印二將軍」。
[註三]
呂洞賓是唐代道教八仙之一。正陽真人鍾離權,經過「十試」,鍾離權「授以金丹之道,因得道法」,終於成仙。一般說法,呂洞賓在五月廿日在江南四大名樓中的黃鶴樓得道飛昇。宋代道教學者曾慥編《集仙傳》,稱唐與五代成道之士中「獨純陽子呂公顯力廣大」。元時封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是為『孚佑帝君』之由來。而他的香火跨越儒、道、佛三界。
(三)、東側供桌供像
1. 內側「地藏王菩薩」像
東側內側上供桌主尊供像地藏菩薩頭帶毘盧冠,冠上鑲紅色珠寶,五官端莊,兩耳厚重,身披三層袍服,底層白服,中層為金色鑲邊交領袍服,外層為方型袈娑百納衣,左胸掛鉤,雙腿結跏跌坐於束腰仰蓮寶座上。此主尊地藏之前方,尚有一尊小型的木刻地藏尊像,頸後懸光輪,有火焰文,右手持錫杖, 左手托摩尼寶珠。
2. 外側「關聖帝君」像
東側外側上供桌主尊供像為關聖帝君 [註四],頭頂圓帽,面色紅潤,形如紅案,劍眉軒昂,黑色長鬚及腰,肩披甲胃,腰束硬質綬帶,手握春秋經,身坐於高廣扶手椅之上。
[註四] 據佛教文獻所載,關羽死後,曾接受佛法教化,皈依隋代智顗大師,發願守護伽藍信眾,因此在佛寺門前站的伽藍護法尊者,便是關羽。
關公身前兩側,立著周倉與關平,一位于握環頭七星大刀,黑臉圓睛,虯髯外張,神情威武。一位右手舉寶印,面相溫和,冠服華麗,有文官氣質。
(四)、大雄寶殿之前室
大雄寶殿之前室南側,即大雄寶殿門額下方,立著30尊阿彌陀佛。東西兩側壁,另供觀世音菩薩群像,及地藏菩薩群像。室西側上端以木製分隔成五個佛龕,每龕橫置三排,每排供十尊觀音坐像,共計每龕三十尊觀音菩薩,全壁計一百五十尊觀音像。佛龕下端壁面是以一條條紅紙寫上功德主姓名。正中下端供桌上,另供一尊主像觀音,頂戴寶冠,胸垂瓔珞,一手上舉作說法式,像前擺設香爐、燈具、瓶花等,以示供養。
室東側上端亦以木製分隔成五個佛龕,每龕橫置三排,每排供十尊地藏坐像,共計每龕三十尊地藏菩薩,全壁計一百五十尊地藏像,一如觀音。此佛龕下端壁面則是以一張張黃色紙寫上超度者姓名。正中下端供桌上,另供一尊主像地藏,頂戴五佛寶冠,身穿袈裟,外罩紅色方格福田衣,雙手腹前作定印,並捧摩尼寶珠,像前擺設香爐、燈具、瓶花等,以示供養。也表示救渡離開人間墜入地獄道眾生。
四、其他
由於廟地狹小,整個廟宇布置顯得擁擠,但攘往熙來,香火鼎盛,善男信女,一臉虔誠,頂禮膜拜,深感宗教力量之強大。
進門左側牆上,繪有「參拜導覽圖」,甚為簡明利便。在台南都城隍廟門後懸掛的大算盤也在此以類似方式呈現,而「爾來了」警示匾則翻成白話「你也來了」,更直接俐落。
「服務處」門庭若市,前玻璃牆上載明服務項目包括「長生祿位」、「往生超度」、「功名法會」、「禮斗法會」、「制送凶星」、「三昧水懺法會」[註五]、「光明燈」、「太歲燈」以及「平安燈」等,項目繁多,適應各種需求。其上並有馬英九前總統與前台北市長分別於2011與2006年頒發之「孚佑萬方」[註六]、「保境安民」匾額。
[註五] 三昧一詞,來源於梵語samadhi的音譯,意思是止息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五百羅漢之一知玄法師著「慈悲三昧水懺」文、意取尊者以三昧水洗人面瘡,解積世冤業的緣故,為後人啟懺悔(智慧)法門。
[註六] 孚佑: 信任幫助,語出《書經·湯誥》:「上天孚佑下民,罪人黜伏,天命弗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