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
關帝廟為中國最多的祠廟
「關聖天子」與「靖魔大帝」執事牌
關帝廟,又稱武廟、武聖廟、文衡廟、協天宮、恩主公廟等,是祭祀三國時代將領關羽的祠廟。至遲於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元末明初《三國演義》成書後,關公的信仰開始深植官方及民間,明萬曆四十二年 (1614年) 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將關公列入祀典。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已遍布中國各地。關羽為中國佛教、道教神明、聖賢中最多祠廟的一位。
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教、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祇。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除了軍人、警察、武師,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稱為文衡聖帝、文衡帝君。台灣一般民眾亦稱關羽為「恩主公」,也因此順勢稱關帝廟為「恩主公廟」。
新竹關帝廟,是一座位於臺灣新竹市東區的關帝廟,於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三級古蹟。該廟主祀關聖帝君,從祀關平太子、周倉將軍,配祀純陽祖師、岳武穆王、文昌帝君、倉頡先師、魁星星君、關公三代祖先、太歲星君、赤兔馬與牽馬校尉等神尊。
新竹關帝廟由淡水撫民同知王右弼所倡建,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二月完工。日治時期,該廟因被視為官方資產而遭接收改作憲兵駐屯所,直到1898年才恢復成廟宇;但在日治時期後期,廟產又被徵收轉賣,神像則移到竹蓮寺存放。戰後,於1949年進行整修,而後在1967年以及2005年再度整修,成為今日的樣貌。現為市定古蹟。
關帝廟為三進三開間建築,正門兩側麒麟堵上雕有螭虎,門印上雕著福、祿、壽、喜等字,象徵祥瑞如意,雕工精緻。門聯「盡精忠扶漢室百戰聲威寒賊膽,保社稷尊王道千秋正氣壯河山」為當年有「反共鐵人」之稱的谷正綱所題,另有「心存忠義二字,志在春秋一書」對聯則為關公第五十九代裔孫所題。門內有前總統馬英九題匾「義烈昭垂」。
由於具官廟性質,所以廟門不繪門神而是用門釘。門釘共計108個,屬北方官祀廟宇常見風格,在清代只有宮殿、孔廟及武廟可以使用這樣形式的門。門釘原呈尖錐狀,象徵妖魔鬼怪皆不可靠近,日後門釘逐漸削去尖端,成為今日的圓弧形狀。右牆「武聖廟誌 」勒石為《中國之命運》、《蘇俄在中國》執筆人陶希聖所撰。
由於具官廟性質,廟門不繪門神而是用門釘
正殿主祀關聖帝君,從祀關平太子、周倉將軍
後殿主祀文昌帝君、倉頡先師
魁殿祀魁星星君
崇聖殿祀關公三代祖先
「考生祈福牆」生意興隆
關帝廟在民國65年 (1976年) 建廟200週年時,不僅修補建築的殘缺,續建「部將祠」及聖蹟館,更於正殿前迎入岳武穆 (岳飛)加祀。民國76年(1987年)又建七曲山景、拜亭及宮牆等,才確立今日新竹關帝廟的樣貌。特別的是「部將祠」配祀赤兔馬與牽馬校尉等神尊,顯示華人相信「萬物皆有靈」心理具體表徵。通時一年之中關帝廟會在駒馬爺千秋之日舉辦祭典,換上新鮮糧草和水敬奉。
華人相信「萬物皆有靈」
金爐旁還有岳武穆王祠及太歲殿。岳武穆王 (岳飛) 殿在關帝廟西南角,主祀岳武穆,廟前門聯「三字奇冤千秋正氣,一門忠孝萬古綱常」道盡岳武穆所以「萬古流芳」,從祀與岳飛同時殉難的兒子岳雲與部將張憲。殿內兩壁各有「岳母教忠」、「盡忠報國」彩繪壁畫。二樓則主祀太歲星君 [註一],可點「平安燈」,以「安太歲」。
[註一] 太歲是中國古代天文和占星中的一顆虛星,爾後演變成一種道教和民間信仰的神祇。認為太歲為貴神,其所在之向尊貴吉利,黎民百姓必須避開,以符合上下尊卑的身分,與太歲相順則吉,相逆則凶。民間相信當太歲運行到某個生肖的位置,屬該生肖及其相對生肖者謂之「犯太歲」,民眾唯恐觸怒太歲於己不利,便於當年祭拜太歲神以祈福消災,此活動便為「安太歲」。
萬古流芳
千秋正氣
岳母教忠
盡忠報國
可點「平安燈」以「安太歲」
「新竹關帝廟」在日治末期,軍方更因為了籌措軍費打仗,竟然將廟產賣給張、沈2家,致使廟地變私人所有,神像則移到竹蓮寺存放。臺灣光復後張、沈2家及其他人士慷慨捐獻廟地,才得於民國38年 (1949年) 進行重修,於民國41年(1952年) 完工,迎回關聖帝君供奉,並於此時合祀文昌帝君,舉行典禮昭告信眾關帝廟整建完成,可謂傳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