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一書對孫中山的顛覆性描寫
「宋氏三姊妹」是近代中國家喻戶曉人物,也是中國歷史上同具榮光與爭議,深遠影響近代中國的傳奇三姊妹,分別嫁給中華民國「國父」、「總統」與「行政院長」,在台灣四、五十歲以上的人心目中也有大致的歷史定位 (姑稱「台版」): 宋靄齡愛錢,宋慶齡愛國,宋美齡愛權。因此有歷史訓練的作者自稱「秉筆直書」的這部作品 (「張書」) ,基於「中國現代史被改竄百年,早就應該重新書寫。我能夠做的,是發掘史料,從而提供新鮮視野。」其中尤其對對「國父」孫中山向來被神化的形象,本書做出修正的描寫,讀來就特具顛覆性與震撼力。本文就該書有關孫中山部分作一摘要並略作評述。
「台版」: 孫中山先生少有大志,勤奮好學,愛國心切,眼見滿清腐敗,革新無望,首倡革命,冒險犯難,經過十次革命,才締造民國;因大公無私,僅任「臨時大總統」四十天即辭職讓位給首握軍權的袁世凱;後因袁氏竊國,從二次革命起,不屈不撓,聯俄容共,在廣州奠定北伐基礎,抱病北上與軍閥共商國是時,壯志未酬,病逝北京,臨終前,仍念念不忘和平、奮鬥、救中國。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其為「國父」,重要儀式必先恭讀「國父遺囑」:
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現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於最短期間,促其實現。是所至囑!
感人肺腑。一生主張「天下為公」,是不世偉人。
[張書]: 關於孫的記載如下:
第一部 共和之路 (1866-1911)
1 孫中山的崛起
p. 18: 孫小時就是謀略家
p. 21: 以「洪秀全第二」自命
p. 23: 1895年,香港,孫中山的目標一開頭就是要當「大總統」,為此即使有人流血也在所不惜
p. 24: 1895年9月,取消廣州起義計畫,最先走避
p. 27: 1896年10月,倫敦,自動走進清廷公使館,以製造新聞,第二次時遭扣留,因而有「倫敦蒙難記」,讓孫聲名大噪,成為唯一有世界知名度的中國革命者
p. 35: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向日本政府建議,自東南沿海組織三合會暴動,由台灣引日本兵進攻大陸
p. 37: 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於日本東京,不久後陷於分崩離析狀態
p. 38: 1911年,武昌起義,由與孫無直接關係的「新軍」發動
pp. 38-39: 孫沒有急著回來,在歐美觀望兩個多月,聲稱尋求外交援助與籌款,但沒有接觸到西方上流社會。在黃興接受提名組織臨時政府與清廷談判後,孫立刻趕回
2 宋耀如:虔誠的傳教士,秘密的革命者
秘密支持孫革命事業
第二部 三姊妹與孫中山 (1912-1925)
3 靄齡:「聰明透頂」的女孩子
p. 62: 1909年靄齡自美返回上海
p. 66: 孫要當選,還要做出重大讓步,他不願意做「臨時總統」,但代表們堅持正式總統必須等待全國大選,同時即使是「臨時總統」,也得預備交給袁世凱
孫極力反對和議,遭到臨時政府絕大多數有力人士非議
孫暗地活動,向日本借款,並提出以「將滿州完全委託給日本勢力」為交換
p.67-68: 孫在上海住宋查理家, 靄齡志願做孫英文助手
孫追求靄齡,但未獲回應
4 中國實現民主
p. 78: 孫與臨時議會共事的日子裡,認定他們不聽話,孫要的是服從,民主政治與他無緣
1913年,全國大選在二十二個省中全面舉行,但沒有孫的影子
p. 81: 袁世凱深信孫是以修路為名,向外國資本家借款,以為自己建軍奪權,不承諾由中國政府擔保,以致孫一分錢也沒籌到
p. 82: 孫夫人盧慕貞在東京車禍受傷,孫無動於衷,讓友人感到震驚,孫最終沒有去探視
pp. 82-84: 宋教仁被刺,大多數國民黨人沒有指責袁世凱,反對孫要武力討袁,並向日本尋求援助
孫討袁戰爭不得人心,一開始就失敗
1913年8月 孫流亡日本
5 靄齡、慶齡的婚姻
p. 86: 靄齡對孫私生活早已不滿,政治上與孫也漸行漸遠
孔祥熙在回憶錄裡說,孫的行為是在給日本人幫忙,而不利於中國,他還不喜歡孫的專制作風
1914年9月孔祥熙與靄齡在日本橫濱結婚
p. 87: 在靄齡準備結婚時,慶齡接替做了孫的英文助手
p. 88: 孫是慶齡心目中的英雄,滿是敬意與柔情
p. 89: 孫迷上了慶齡
p. 90:
1915年夏,慶齡要求父母允許她跟孫結婚,他們堅決拒絕
p. 91: 1915年10月,慶齡從上海家中偷跑出來,到東京跟孫結婚
p. 92: 慶齡父親宋耀如到日本控告孫未果,跟孫徹底決裂
6 「孫夫人」的代價
p. 97: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曾嘗試行賄段祺瑞總理一百萬美金,以阻止中德斷交,被段一口回絕
pp. 98-99: 德國想要推翻段祺瑞,孫同意合作,拿到一百五十萬墨西哥銀元,是孫得到第一筆鉅額外國資助
1917年8月,孫建立廣州政府,「以五十萬元送海軍,三十萬元給國會議員」,但議員不願違憲選舉其為「臨時大總統」,最後妥協推舉其為「軍政府」「大元帥」
孫開始「護法戰爭」,但內亂頻仍,國會議員被孫手段嚇壞了,想法趕孫,孫當即辭職,於1918年5月離開廣州
pp. 101-103: 孫在上海,寫了一本「孫文學說」小冊子,將各種說法拌成大雜燴,不管邏輯,也不管切題不切題
胡適寫到;「孫著書本意只是要人『服從我』,信仰而奉行不悖」
1918年大選所組成的北京政府得到全世界承認
「軍政府」於1920年10月結束
p. 103: 期間孫派人去德國,邀請德軍入侵中國,為德國人拒絕
孫又向日本駐上海領事要求日本援助他推翻北京政府,承諾:「承認日本對『滿蒙』的領有」,日本人沒有反應
孫還找到莫斯科在上海的派員,請求蘇聯從西北入侵,以合作推翻北京政府,莫斯科最終沒有答應
「軍政府」結束後,孫於1920年11月回到廣州
p. 104: 孫在廣州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於1921年4月7日宣布成立
1922年5月,孫起兵北伐,要推翻徐世昌政府
p. 105:
孫要陳炯明軍隊幫他打仗,陳軍拒絕服從
p. 106: 陳炯明軍隊包圍總統府,6月16日凌晨孫逃走時,未帶慶齡
p.107: 慶齡是自願留下來掩護孫逃走。未料孫安全後,並沒有通知妻子,讓陳軍與保衛慶齡約五十人衛隊激烈戰鬥
pp. 108-109: 孫想要慶齡留在總統府,讓衛隊與陳軍對打,孫就有理由用見砲轟擊廣州,毫不掛念妻子安危
慶齡兩天兩夜逃亡後,才在孫所駐軍艦上短短見面,在回上海家途中小產,並得知永不可能再懷孕
慶齡看透了丈夫的行為,對孫的愛情沒有倖存
p. 110: 經過深思熟慮,慶齡決定不離開孫,她要照顧自己的利益,與孫做「交易」,從此,慶齡以孫夫人名義活躍於公眾眼前,為自己樹立起獨立的政治形象
7 「我的朋友列寧就是我的榜樣」
p. 112: 1922年,莫斯科跟北京政府談判,企圖併吞蒙古,遭到拒絕,莫斯科希望打孫中山牌
p.113: 8月25日會談結束後,孫寫信告訴莫斯科代表,完全同意「蘇聯軍隊應該留在」蒙古,建議蘇聯軍隊可首先「佔領新疆」,並提醒俄國人注意,新疆「礦產豐富」,對此整套計畫要價兩百萬墨西哥銀元 (大致等於兩百萬金盧布)
莫斯科認為孫很有用,與孫在1923年1月26日發表共同宣言
蘇共中央政治局開會批准每年給孫兩百萬金盧布
有了這筆可靠巨額收入,孫得以再度進入廣州,再度當上「大總統」
p. 114: 史達林提名白俄羅斯人鮑羅廷為孫的政治顧問
鮑教給孫列寧式途徑圓夢,按布爾什維克模式改組國民黨
1924年1月在廣州舉行蘇俄式的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
鮑命令中共黨員參加國民黨,協助莫斯科左右國民黨
p. 118: 孫完全沒有吳佩孚的原則底線,對蘇俄的金錢、軍火,他請求多多益善,對莫斯科的指示,他欣然接受。就這樣,他在廣州建立起一隻蘇俄式的勁旅,最終打敗吳佩孚,推翻了北京政府
p. 119: 1924年8-10月,廣州商團起來反抗孫的統治,由蘇聯教官訓練出來的黃埔軍校軍人,執行了對商團的鎮壓,受到中外輿論譴責
10月23日,也受到蘇聯支持的馮玉祥,在北京推翻曹錕,邀請孫進京「主持大計」
孫與鮑羅廷於11月13日北上,孫接受鮑要求,一路公開譴責「帝國主義」
pp. 119-120: 孫到上海後轉道日本十三天,另尋靠山,以制衡蘇聯
日本政府一口拒絕,聲言孫與蘇俄一刀兩斷後才會幫助他,但孫做不到,用鮑的話說:「莫斯科是孫的老闆」
12月4日 孫到達天津,當日面見「滿洲王」張作霖,張告以支持孫做總統前提是孫必須與莫斯科決裂,孫回去就病倒
p. 123: 到天津後,孫無時不再痛苦之中,但慶齡視若無睹
12月31日,孫被送到北京,醫生會診確認他是肝癌晚期
p. 124: 孫病危時,慶齡言:「愛者為汝而已」,孫答「此即難言」,知道慶齡對他已經沒有了愛情
p. 126: 孫不是布爾什維克,但在死前做出一系列親蘇姿態,最可能原因是他死後也需要俄國人。他們不僅會幫助國民黨人奪得政權,還會教國民黨人怎樣搞他的造神運動。孫死前通過慶齡告訴國民黨領導,死後「願照一年前去世吾友列寧安葬辦法」
孫的意願得到滿足,國民黨立刻開始列寧式造神運動,「國父」一詞就是這時首次使用。1928年國民黨武力奪取政權後,需要用孫之名來支撐其合法性,他的每句話,都被奉為聖旨;從蘇俄學來的標語口號稱她是「民族解放者」、「民族救星」、「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人」等。
孫死前指示,遺體「可葬於南京紫金山麓」,強調自己的墳墓要高於明孝陵,而且「不可使人在更高處建墓」。
作者在序文中說: 「在閱讀了許多關於孫中山的史料之後,他在我眼前成形了。他遠非聖人―對此,作為傳記作家,我謝天謝地。他一生大起大落,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那些暗室裡的密謀,陽光下的凶殺,能讓書讀起來像看驚悚片。我也明白了由於孫,中國怎樣一步步最終走進毛澤東統治。史料展示的孫中山,是個徹頭徹尾的政治動物,全心全意追逐的是政治野心(或者說是雄心吧)。他是個單色調的人物。」
作者並認為
一、 清末慈禧太后提出一系列改革計畫,已展現成績,她寫道: 「1908年慈禧去世前,她已經準備實行君主立憲,給中國人以投票權,有關程序、規則都已經制定。」
二、所謂「軍閥混戰」的民初十六年,乃是中國的民主時期、黃金時代 (「一般不準確地稱為「軍閥混戰」或「北洋政府」時期」)
三、許多當權「軍閥」、反較孫有原則
同時孫自大自私,一心要做「大總統」,曾屢向日、俄、德尋求援助,不惜喪權辱國,「聯俄容共」政策,導致共黨在中國的崛起。在私生活上,孫中山自白,最喜歡的除了「revolution(革命)」,第二就是「women(女人)」,對家庭與家人頗為冷酷,宋慶齡愛孫中山到要為他去死,最後卻對他心寒意冷,說「我沒有愛上他」。
作者自言: 「寫作本書,我奉行一向的宗旨:秉筆直書,言必有據。」「自從開始寫作,接觸史料,多年來,我本人在不斷的驚訝之中,看著自己習慣的思想、敘述方式,在新發掘的史料面前被顛覆。驚訝之餘是興奮,看到新鮮視野出現,感到眼界大開、思路擴張,真是樂趣無窮。」本書「註釋與徵引出處」很多,增加其可信度。有人認為張戎寫史,從不畏懼觸碰權威,堅持以手中之筆摹出她親見、親歷的每段歷史。每部著作,在用心考據的史實裡,所有英雄豪傑都被重新定論。偉人落下神壇,逼顯各種不甘與欲念,她的史傳一直都在突顯人格,而非神格。
因此在假設作者為一嚴謹史者的前提下,她所做的詮釋是否正確就很值得探究了。而作者對孫言行以及心態幾乎全面否定的筆法,是否想因而凸顯其顛覆性,是在閱讀本書與思索其意義時是必須多加省思的。
另一方面,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的其他五位傳主,作者對蔣介石與宋靄齡、宋慶齡的褒貶不一,較為立體,對宋美齡則最為正面,孔祥熙則偏負面,可讀性亦甚高。
[1]
張戎1952年出生於四川宜賓,文革中做過農民、赤腳醫生、翻砂工和電工。1973年就讀四川大學外文系。1978年留學英國,1979年入約克大學專攻語言學,1982年獲博士學位,是中共執政以來第一位獲英國博士學位的中國大陸人。曾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任教,為該院榮譽院士。
她是《慈禧:開啟現代中國的皇太后》、《鴻:三代中國女人的故事》和《毛澤東:鮮爲人知的故事》三書作者。1991年《鴻》出版後,成為英國出版史上非小說類最暢銷的書籍之一,名列讀者評選的二十世紀最佳書單,在全世界有關中國的著作中讀者最多,至今在英美亞馬遜網路書店中國欄目的暢銷書榜上仍名列前茅。2005年與丈夫喬.哈利戴合著的《毛澤東:鮮爲人知的故事》出版,美國《時代》週刊評論說:「這本書的威力像原子彈。」這兩本書迄今已經翻譯成四十多種文字,在中國大陸以外的銷售量超過一千五百萬冊。《慈禧:開啓現代中國的皇太后》於2013年出版英文版時,《紐約時報》稱這本書是第一部全面使用中英文史料的、關於慈禧的權威著作。2019年,《宋氏三姊妹與她們的丈夫》出版英文版,英國政治週刊《旁觀者》讚嘆本書為「一部不朽巨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