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0日 星期五

中技社「AI在教育領域應用」研討會論文集第一章 緒論

中技社「AI在教育領域應用」研討會論文集第一章 緒論

AI素養架構圖

自2018年起,中技社有鑑於人工智慧科技的迅速發展,將對人類生活帶來巨大的影響,主辦「AI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暨產業之挑戰及影響」、「AI時代社科文教之變革與創新思維」與「AI 智能應用對日常生活之翻轉與創新」以及「AI倫理治理與醫療防疫」為題的四場大型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做主題演講,以深化與提升社會對AI的認知,獲得相當大的迴響,並出版四本專題報告。

另一方面,中技社已連續四年舉辦AI創意競賽,其中2019年以「AI與教育」、「AI與創新服務」與「AI與藝術」為主題,2020年聚焦於「醫療防疫」,2021年續辦「AI與農林漁牧」競賽,今年則舉辦「AI與生活」競賽,回應甚為熱烈,也樹立中技社為國內最早關切AI 發展與影響並著力最深的財團法人地位。

為進一步揭示AI對台灣產業發展之重要,也為AI應用對台灣社經環境帶來良善影響有所貢獻,中技社規劃論壇系列,預計以多年期方式,有系統地建置一個科技與社科人文領域的專家研討平台,每年選定台灣發展AI產業化與產業AI化可能遭遇到的關鍵議題,藉由跨領域的對話與研討,型塑AI應用治理共識。讓AI在發展與廣泛應用擴大效益之時,有所指引與依循,避免AI發展帶來的負面風險,達到「AI為善」的利益共享。

為集思廣益,中技社於2021年2月26日舉辦「建構AI產業應用治理框架論壇」專家諮詢座談會,邀請多位專家,包括科技部四大AI 研究中心負責人、徐爵民前科技部長、葉匡時前交通部長以及台灣大學社科院張佑宗副院長,提供想法與討論,藉以擬定未來要研討領域方向、策略。在推動「AI產業應用治理框架」方面,中技社是以政策智庫為使命的財團法人,期許以有限的資源,在以台灣關聯性強、台灣容易著力、台灣迫切性高、台灣未來影響性高等要素下, 選擇在社會仍未充分正視,政府努力尚待加強之處著力。

會後中技社在參酌與會專家的寶貴意見後,初步擬議分為「AI應用發展方向探討」與「AI治理準則探討」兩個區塊,「AI應用發展方向」聚焦於教育與產業 (製造與服務) 兩個領域,進行AI科技、教育與產經專家跨域深入對話,以探求AI科技發展在可見未來對台灣至關重要,宜即早投入之領域。「AI治理準則探討」則針對上述發展方向,透過科技與社科人文對話,以及參酌各國作法與典範轉移,探究適合台灣之AI治理模式的可能樣貌與機制,目前規劃將聚焦在「不平等」(Inequality) 主題上,研討成果也會回饋到AI應用發展方向之探討。

有感於教育與人才,是一切產業與經濟發展的基礎,中技社決定規劃從AI在教育領域之應用探討做起,在「AI在教育領域應用跨域論壇」方面,首先邀請吳清基前教育部長以及師範大學張國恩前校長協助規劃,擬定「AI在教育領域應用」座談會議程,以及邀請專家名單,在多所考量下,規劃座談會分為為兩次辦理,兩場主題分別為高等教育與國民教育。同時為利兩場次教育專家相互交流,也開放不同場次的專家,以視訊會議的方式加入討論。

由於受到疫情影響,第一次座談會,即「AI 在高等教育領域應用」座談會,在2021年8月12日舉行,邀集高等教育實務專家,AI 科研專家,以及社會科學專家,針對如何借助 AI 科技應用與管理,協助解決台灣教育的問題 (如降低城鄉落差、提升教育品質、擴大學習效益等進行研討,希望在跨領域專家的緊密對話與共商機制下,形聚共識,期盼勾勒出台灣應優先致力發展的 AI 應用在教育領域之方向。第二次座談會,也就是「AI 在國民教育領域應用」座談會,則於8月19日舉行。

根據兩場座談會與會專家觀點,進一步聚焦於以下三項子議題:(1)培育國小、中學、大學學生AI思維 (Concept);(2) 強化(再教育) 學校教師、行政人員的AI技術與教學能力;(3)探究如何透過AI技術解決偏鄉數位落差。於10月19日再舉辦座談會,針對上述三項子議題,進行觀點分享,並提出需再優化與執行推廣之方向建議,作為中技社進一步努力方向參考。

在經過三次座談會仔細探討後,決定邀請多位深耕科技教育與數位學習多年之學者專家,以上述三項子題為範疇,進行深入研討,除提供文稿外,並舉辦一場大型研討會,做成果展現。於12月19日召開工作討論會議,除針對執行方式與時程規畫進行簡要說明外,並讓各位專家針對論述內容進行溝通和交流。

第二次工作討論會議於今年4月7日舉行,請團隊專家介紹論述主題與大綱構想,並針對文稿作意見交換,其次是對研討會規劃說明,以及針對研討會規劃進行討論與意見交換。研討會原定於5月27日舉行,再度因為受新一波疫情影響,延至於9月7日舉行。

在9月7日研討會中,專題演講部分,首先由吳清基總校長主講「AI科技教育的政策與實施」,吳總校長提出教育界應如何提出科技教育政策以培育人才、適應社會發展變遷需要,為當務之急。AI科技在學校教育的實施,應優先著重三要務:1. 加強培育國小、中學、大學學生AI思維;2. 強化學校、教師、行政人員的AI技術與教學能力;3. 透過AI技術解決偏鄉數位落差。在AI時代,透過學校之生活科技與資訊科技的課程教學,讓學生認知AI新興科技之內涵;並提升善用AI科技工具以解決相關問題;培育AI跨域人才,對焦產業發展需要。

張國恩校長主講「從宏觀角度看AI教育」,探討AI在教育中的角色,在教育中使用AI的問題,在AI教育的研究發展方面,則就其發展面向、角色調整、研究重點、關鍵技術、研究缺失討論,並提出AI教育的發展建議,認為在極速科技之未來教育中,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教育思維是很值得探討,才能夠真正有利於教育的發展。他特別提到,拜COVID-19之賜,加速讓台灣的教育透過視訊來進行,也對AI教育的推動產生很大助益。

黃國禎講座教授主講「中小學AI素養的教與學:基於現階段資訊素養發展的觀點」,從現階段資訊素養發展的觀點看人工智慧素養的養成,由於人工智慧的興起,讓規劃中小學資訊素養多了一個新的挑戰。如何把人工智慧的技術與應用,與現階段中小學資訊課程進行融合?如何針對中小學一般學科的教師及資訊教師進行分流教育,培養人工智慧的觀念、工具的應用及教學策略,已成為一個重要且具挑戰的議題。黃教授由國際人工智慧教育的發展現況及臺灣資訊素養教育實施現況為基礎,嘗試由分流培訓及人工智慧與資訊素養融合的角度,來定位人工智慧在中小學教育的內容及教師分流培訓方式,以促進人工智慧在中小學教育的應用及師資人才培育。黃教授與今天主講人之一的劉晨鐘教授等專家學者特別製作了很精緻的AI素養架構圖,包括感知,倫理、推論、學習以及互動各面向,很具參考價值。

林文源教授主講 「高等教育AI思維的教與學:STS的公民科學與基礎設施觀點」,則是由科技與社會 (STS) 的公民科學與基礎設施觀點探討高等教育AI思維的教與學。體認AI科技發展對當前社會有重大影響,如何儲備未來人才與轉型刻不容緩。探討重點在從人文社會領域角度,尤其是STS觀點的「基礎設施」與「公民科學」洞見,重新想像AI社會—技術系統,展望高等教育中跨領域的AI教與學。從STS觀點打開AI的技術黑盒子,不只將AI視為個別技術或個人能力,而是必須多方參與的科技體制。其中,系統性地在高等教育階段培育AI思維與跨領域協作,更是重要議題。同時由高等教育如何促成更好的AI角度出發,提出教育不只是教導AI技能而是參與黑盒化AI,拓展AI的公共性,讓AI教育成為公共化AI的場域與過程。將有助於新世代的人才培育。

劉晨鐘講座教授主講「資訊與AI教育國際浪潮—興趣導向式的資訊/AI教育」,從國際觀點看台灣資訊與AI教育--興趣導向式的資訊與AI教育;由於AI應用在國家競爭力上扮演重要角色,各國政府皆投入大量的經費進行相關數位環境的強化資訊與AI教育,特別舉韓國為例。強調除了一些專業技能外,更希望透過運算思維與AI教育的培養,使未來國民能在快速的社會演化中,具備分析日益複雜問題的能力、並利用資訊能力來解決所遭遇的困境的終身學習者。在培養學生資訊與AI能力時,需考量資訊與AI系統研發的特殊性。認為,台灣在實施運算思維與AI教育時,應先確立實施運算思維與AI教育的教育目標、實施分層分級並提供選項讓學生依需求自主選擇、培訓教師充實運算思維與AI教案庫與案例庫、協助學生從樂趣程式跨越到AI應用、充實基礎運算思維與AI概念之教學資源、強化AI學習與教學社群、避免考試帶來反效果等建議。

陳志銘特聘教授主講「應用人工智慧於教學的專業知識」,鑑於目前教師採用的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形式,大多仍僅停留於教學流程的數位化階段,對於支援教師的教學及促進學生的學習成效仍然相當有限。但運用人工智慧輔助教學則可以更進一步活用教學過程中所使用或者產生的數位化資料,並藉由AI在速度、維度、強度、粒度上優於人類的特性,提升教師完成課程準備的效率與速度,也可能幫助教師發現意想不到的教學問題或解決策略。陳教授從探討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實施現況與問題為出發點,提出進一步導入AI於各科教學可能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再進一步探討AI對於促進教學改變的意義與重要性。更提出人工智慧導入教學的策略方法、教師導入人工智慧於教學的時機與層次,以及教師應用人工智慧於教學的職能評估方法。並從深入的文獻探討及教學實務分析中,歸納幾點重要結論及政策推動建議方向。

曾憲雄副校長主講「AI適性學習模式在動手實作能力培養之現況與未來」,適性化學習模式能依據學習狀況來提供符合學生需求的學習內容與輔助建議,以減少教師人力負擔與提高學習效率,有助於教育部積極推行的自主學習模式之落實與數位學習模式之發展。目前國際上,適性學習模式在輔助知道什麼的陳述性知識的學習已屬較成熟階段,但針對知道如何的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的學習輔助則尚處於發展階段,因其屬於高階問題解決與思考能力,不僅只有記憶與理解,還需透過實際實踐的動手學習方能精熟。曾副校長除介紹現有AI智慧學習的背景與現況外,並聚焦針對AI適性學習模式在(1) STEAM教育與程式運算思維學習、(2) 資訊安全實務技能學習、與(3) 醫學臨床思維學習等三個不同場域之程序性學習應用與發展趨勢,以了解其現有學習產品與智慧學習模式的發展現況與未來趨勢。此外,並提出可能的AI公共化落實策略與具體建議。

楊鎮華講座教授主講「探究如何透過AI技術解決偏鄉數位落差」,首先闡述數位學習的發展將為教育帶來更多的刺激與思維,促進教學成效的提升,建構內涵豐富、精采多元的教育環境。但資訊科技融入的前提,在於充足的硬體資源及相應的知識技術,在兩者兼具的框架下,適足以為數位學習的發展建構堅實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受資源與機會不均等因素影響,造成所謂「數位落差」問題;面對數位學習的需求,缺乏充分的資源與技術予以落實,阻礙教育創新思維的推播與發展。這樣的狀況在偏鄉地區更加顯著,如何透過適宜的方法構思解方,進而弭平城鄉差距,成為應審慎面對的重要課題。尤其受限於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始終無法達到預期中的效益。人工智慧的成熟,適而為此問題帶來新的契機,昭示了全新的可能性。若能透過完善的規劃,設計AI人工智慧相關技術的應用機制,使各式數位資源能夠在偏鄉的數位學習場域中被有效率的應用,實現真正均等的數位學習。

從數位學習發展的潮流與趨勢為起點,探討資源不均造成的問題及影響,並進一步探討臺灣偏鄉所面對的教學困境,檢視政府的種種因應措施,歸納造成數位落差的關鍵問題;同時回顧AI人工智慧對不同領域帶來的影響,討論AI相關技術於數位學習環境的應用,展望其於偏鄉教學場域的發展前景。

在圓桌論壇部分,由郭伯臣校長以「數位學習推動現況」為題引言,參加與談的有包括各級學校校長以及教師,包括周景揚校長 (中央大學),宋曜廷副校長 (臺灣師範大學),,彭宗平講座教授 (清華大學),曾文龍校長 (台北市立育成高級中學),楊啟明校長 (台北市立新興國民中學),江秉叡老師 (嘉義市民族國民小學),就研討會主題 一、 培育國小、中學、大學學生 AI 思維,二、 強化學校教師、行政人員的 AI 技術與教學能力以及三、 探究如何透過 AI 技術解決偏鄉數位落差主軸,分享經驗與看法,提供中肯而獨到的卓見。

研討會的順利進行以及論文集的編纂,要歸功於專題演講的主持人、主講人以及論壇與談人,同時要深深感謝主辦單位中技社的全力支持,尤其是陳綠蔚執行長、王釿鋊主任與許湘琴組長率領的團隊,在長達一年半時間,並在疫情籠罩中,召開多次座談會與工作會議,以及主辦大型研討會,並編撰文稿,備極辛勞,圓滿達成任務,值得大家喝采致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