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 去年畢業生聯誼會的負責同學來邀稿,後來失聯,所以寫好的稿件暫「存諸高閣」,今年畢聯誼會同學再來邀稿時,檢視去年的稿件,似仍適用,謹以獻給2013與2014畢業同學。
畢業時節將屆,畢業生聯誼會的負責同學希望我寫一些勉勵的話;大學畢業是人生一個重要里程碑,在畢業典禮中,學校一般會邀請一位社會上事業成功、卓有聲譽的貴賓演講,將他們的人生智慧在關鍵時刻與畢業生分享,是非常美好而有意義的事;但你如果問一些過來人,恐怕很少人記得他大學畢業時特邀演講貴賓講了甚麼話,在畢業典禮中,校長說的話,合理的猜測是更不容樂觀;一個希望是如果形諸文字效果可能好很多,所以我欣然接受邀請。
雖然邀稿同學沒有限制篇幅,太長的文章總不是很恰當;由於請校長撰文是一種新的嘗試,我也在此做一個新的嘗試;也就是摘錄一部份我在過去一年在學校各種場合對不同的群體同學說的話,而附有原致詞稿網址,一方面可節省篇幅,一方面也可讓有興趣的同學從原始講稿看到我說話的原委或出處;
2012新進教師研討會致詞-120903
「永遠不要錯過能讓你大放異彩的機會」(Never ever miss an opportunity to be fabulous)
101年新生講習致詞-120911
「有些書可淺嘗即止,有些可吞嚥,少部份書需咀嚼與消化,也就是說,某些書只需讀一部份,某些書瀏覽一下就好,少部份書則應全心精讀細琢」 (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That is, some books are to be read only in parts; others to be read, but not curiously; and some few to be read wholly, and with diligence, and attention.)」
「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確」 (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
猶太聖經「塔木德」中有三問,「不是我,是誰」?「不是現在,是什麼時候」?「不幫助人,我活著有甚麼意義」?是很值得大家深思的。
大亨小傳 (The Great Gatsby) 作者 F. Scott Fitzgerald說 “The test of a first-rate intelligence is the ability to hold two opposed ideas in the mind at the same time, and still retain the ability to function.” 也就是說有一流智慧的領導人要容納兩種相反的概念在心中盤桓,從中衡量,做出明智的抉擇,而不要被教條、迷信、口號、習俗甚至情緒誤導與迷惑,是很有道理的。
沈君山前校長題字「莫因身在最高層,遂教浮雲遮望眼」,並常將這兩句話「送給特別聰明、特別漂亮,或者特別有權勢的朋友」,意思是,「不要因為自己高高在上,便讓浮雲遮住了眼---因此,看不清腳下的真實世界是什麼了」,「出名容易成名難。出名可以靠運氣,但
是把名聲一直保持下去,卻得靠真本領,靠不斷的努力」
2012年教師節茶會致詞-120924
每個人都要能回答的三個重要問題,「如何使工作生涯成功、快樂,如何從工作中得到快樂?」「如何擁有美好的家人、朋友關係」? 「如何堅持原則過正直人生」?並了解「衡量人生,不是用金錢,而是我可以幫助多少人,變成更好的人」,
追尋快樂六大秘訣,包括確定目標、參與緊密的群體活動、有適當表達自我的管道、正向思考、從事公益與慈善工作、具有使命感,
「成功不一定能帶來快樂,但保持快樂的人較容易成功」
期待未來領袖對談引言 - 120924
如果我們希望的「領袖人才」是指能「服萬人務」的人才,他的特質是:
一、大公無私,有誠信,具使命感與大格局,有寬大胸懷,
二、知識與能力;歌德說「人們所見到的,正是他們所知道的」,否則淪為視而不見,了解事務真象,具同理心,有能力方能落實好的想法,
三、見識與智慧, 能通古今之變,而能把握時機,作正確判斷,
四、表達能力強,長於溝通,知人善用,用人才德兼備,有清晰願景,不聽民調決策。
科學園區首任局長何宜慈先生紀念會致詞-130412
「挫折是工作的一部份,也是生活的一部分(Frustration is part of our job, and also part of our life),公司給我們的薪水,其中有一部份就是補償這些挫折的」,
「要有工作熱情 ( eager to work )、要熱切地學習 ( eager to learn)、並
且要有企圖心成就事業 (eager to achieve))!
工作則要講究方法,努力工作 (work hard) 是一件事,更要有方法、有效率的工作 (work smart),最重要的是要工作精敏周到(work sharp)!」
各奔前程--誕生於清華的藝術份子-130415
祝福所有清華人「有自信與自尊、永遠真誠、能推己及人,勇於面對,
義無反顧」 (And may you grow to be proud, dignified and true. And do unto others as you'd have done to you. Be courageous and be brave.)
「我們過自己選擇的生活,盡力而為就無所謂成敗;如今我們年齒漸長,但並沒有更聰明些,因為我們不改初衷,夢想如昔」 (We'd live the life we choose. We'd fight and never lose. Oh my friend we're older but no wiser. For in our hearts the dreams are still the same.)
清華合唱團五十周年音樂會致詞-130421
「在大學交到好朋友,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
「你豈不知擁有一顆年青的心是無價之寶?」(Don't you know that it's worth every treasure on earth to be young at heart)?
「如此你年老時才會驚歎生命的無限可能」 (And if you should survive to 105, look at all you'll derive out of being alive),
壬辰梅竹賽閉幕典禮致詞-120304
Life itself, road taken and road not taken make all the difference。也就是說有沒有體驗過,有極大的差異。
「送出去的電子郵件、上臉書、Youtube 是追不回來的」,尤其是情緒性的言語,可能造成難以修補的裂痕。
國際志工分享成果記者會致詞-111104
Making a living,意指謀生,與這相對應的是 make a life,即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
We make a living by what we get, but we make a life by what we give,也就是我們以得取謀生,以付出讓生命有意義,有價值。助人是最高貴的情操,慈善是普世價值。
The greatest mistake one can make is afraid of making one,即人能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怕犯錯。
The best time to plant a tree was 10 years ago, and the 2nd best is now! 十年樹木,所以種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以前,但如果沒有做的話,此時現刻仍不失為次佳時間。
一百學年度精實管理研習會開幕致詞-110926
「把事情做好,不是靠信心,而是靠沒信心,」要義是把事情做好要長存警惕之心。
一百學年度大學部新生講習致詞-110906
「為學要如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
要成為一個有學識的人 (learned man) 要「learn something about everything,everything about something。」(對所有事務都有概念,對某些專業要能精到)
科學是教我們把事情做好 (Do the thing right),人文教育教我們做對的事 (Do the right thing),文理會通的人才能把對的事情做好 (Do the right thing right)。
「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
人能問的最高尚的問題是能做什麼有益的事,助人是人類最高情懷;
「規劃得好很好,說得好更好,做得好最好」。
本人於2010-2014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期間將在各種場合致詞或演講全文,載於清華官網,凡370餘篇。卸任後,逐步將其轉載於部落格中;其後在許多場合致詞也一併轉載於部落格,以與同儕友朋共享。2018年起,陸續將講稿整理出書,「一個校長的思考」(全三冊) 已分別出版。 同時也逐步將歷年於不同場合及情境撰述的文稿上載於部落格。由於內容因幾乎全部於個人在清華任教時期所撰,且多與清華直接關連,故以「清華行思與隨筆」命名﹔值得一提的是,最早一篇是本人大二暑假為台大物理學系刊撰文「徐賢修教授訪談摘記」,訪談在「清華園」進行,對象剛好是後來擔任清華校長的徐賢修先生,是「無巧不成書」的寫照。「清華行思與隨筆」(上)、(下) 與 ( 三)、(四) 冊以及(五) 冊 (全五冊 ) 紙本分別於2019年11月與2023年2月以及2024年11月出版。另「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 (增訂版)」與「地景旅遊與漫談 (2023-2024)」則分別於2022年9月與2025年1月出版。
標籤
- 人才 (8)
- 人文社會 (83)
- 大學 (1)
- 工業材料 (15)
- 中共 (4)
- 中西 (10)
- 中技社 (6)
- 中研院 (1)
- 中美 (16)
- 中國; 中美 (1)
- 中基會 (1)
- 文化 (1)
- 文集 (12)
- 台灣聯大 (3)
- 司法 (2)
- 民意論壇 (3)
- 交流 (11)
- 名人堂 (27)
- 名家綜論 (1)
- 百人會 (5)
- 竹中 (7)
- 序言 (59)
- 材料系 (24)
- 材料科學學會 (38)
- 兩岸 (22)
- 社會 (1)
- 社會人士 (16)
- 花木 (140)
- 政治 (27)
- 政論 (5)
- 科技 (61)
- 科學月刊 (4)
- 美國 (32)
- 美國; 西方 (1)
- 展覽會 (2)
- 旅 (1)
- 旅遊 (193)
- 校友 (43)
- 校長 (37)
- 框架 (1)
- 追思 (11)
- 退聯會 (8)
- 參訪 (3)
- 國際關係 (10)
- 專文 (25)
- 專刊 (32)
- 專書 (43)
- 推薦 (17)
- 教育 清華 (3)
- 教育 清華 附小 (2)
- 教職員工 (22)
- 清華 (225)
- 清華; 人才 (1)
- 清華; 人才; 中基會 (1)
- 清華; Deepseek (1)
- 清華; GPT-4o (1)
- 產業 (5)
- 報告 (26)
- 報導 (14)
- 煮字集 (12)
- 筆記 (82)
- 經濟 (1)
- 漫談清華故事 (30)
- 論文集 (3)
- 論壇 (1)
- 學生 (35)
- 學術團體 (8)
- 隨筆 (34)
- 聯合報 (18)
- 藝文 (16)
- 攝影 (13)
- AI (22)
- AI Agent (3)
- AI; ChatGPT (26)
- ChatGPT (4)
- ChatGTP (8)
- COVID-19 (11)
- DeepSeek; AI (4)
- Stable Diffusion (4)
2014年1月24日 星期五
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邁向華人首學」序言
「邁向華人首學」序言
為突破逆境,找尋精進實力之解方
當前台灣的高等教育正面對國內大學在過去二十年數目急劇增加,導致大學密度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資源高度稀釋,不利於與國際間各大學的競爭;而近年來政府財政困窘,高等教育在經費供給面更令人擔憂。另一方面,大學生不願意繼續就讀博士班、學用落差造成就業市場供需不均衡。面對這些高等教育的危機,清華大學多年來一直在努力求有效的解方,也啟動一連串改革機制,希望突破逆境,繼續追求卓越。
教育發展是長久大業,但觀念必須與時俱進。清華從1982年成立「長期發展委員會」、1984年推動行政電腦化以來,陸繼推動行政合理化、校務評鑑、教務創新、品牌管理策略、組織再造、以為精實管理等制度或措施,即是百年老校面對外部挑戰時,在維持既有優良傳統的堅持下,亦不斷創新及改進,迎向未來的藥方。
回顧申請「國家品質獎」(國品獎) 之初,清華確實是經過一番長考。一來以往沒有國立大學得獎;二來預期所需付出的精力必然不少,清華各單位的業務已極為繁重,是否值得來推動,尚須評估;三來這個獎項確實不易獲得,變數很多,若是「名落孫山」也頗不是滋味。所以,當去年「國家品質獎」個人獎得主,也就是本校主任秘書簡禎富教授提出建議時,本人相當保留,但簡主秘認為本校很有一搏的機會,故初步決定準備看看再評估。在面臨決定時刻時,發現學校各方面都已積極動員起來,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之勢,因而帶著頗為複雜的心情提出申請。
國品獎是一個自我盤點的過程,特點即在於其指標涵蓋校務發展的全面相度。除學校簡介外,包括推行全面品質管理的經過,以及推行全面品質管理的現況;在推行全面品質管理的現況項下,又分領導、策略管理、研發與創新、顧客與市場管理、人力資源與知識管理、資訊策略、應用與管理、流程管理、經營績效等分項,是一個徹底檢視學校在全面品質管理努力與成效的機會。而事實證明,整個過程,本校相關部門都積極參與以及因應,是非常可貴的經驗,施行期間能讓全校各單位一起全心投入,深具意義與價值。
清華的同仁向來都很努力,但組織規模較大,彼此間可能不甚了解其他人在做什麼,以致於許多政策的推動過程,常覺得事倍功半。是以,本校推動精實管理,透過不斷地實作及分享的歷程,有效地打破疆界,跨領域合作。而本書也有同樣目的,清華大學願意拋磚引玉,透過分享清華的措施及做法,相互精進,當國內各個組織能夠全面性地成長,國家社會也會因此而受惠。
校務發展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清華全面品質管理的推動是從校務永續展為策略目標,也是教育創新與持續改善的歷程。本書從第一章〈卓越經營與全面品質管理〉,到第十章〈校友經營與資源網絡策略〉,完整呈現在校務推動的策略,以及如何引進外部資源,有效協助學校在各個層面的發展。
在此,我特別推薦清華近年來為強化行政效能,自2010年推動的「精實管理」行動方案。藉由全校動員,由上而下課責,先針對全校一、二級主管進行「精實管理主管一日營」,再以秘書處及總務處的同仁為先鋒種子團隊,進行密集的精實管理教育訓練,以組(中心、室)為單位,選定一項以上的業務,依精實管理的原則及工具進行實際操作。六個月後,檢討實施成效及進行回饋修正,再將全校職技人員及行政助理皆納入調訓對象,以逐步推動並落實校內精實管理。而且藉由邀請外部顧問、專家學者協助教育訓練與評審,以及組成「全面品質管理顧問小組」,協助持續推動品質提升。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101學年度校隊年刊序言
本校體育室於100學年度時,為了紀錄14支運動代表隊的練習與成績,第一次集結出版校隊年刊,作為百年紀念的一個里程碑,101學年欣見在此基石上,又大大地向前跨了一步,完成許多不可能的任務。在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拿下16金3銀9銅,締造了歷史紀錄,另外棒球隊睽違8年後再度拿到大專聯賽冠軍,足球隊更是18年來首度拿到二級冠軍,宛如小聯合國的足球隊,有來自各國的外籍學生,教練指導時多聲道傳播,英文、中文、粵語、馬來語此起彼落,且要瞭解不同國情文化,難度甚高。各團隊有此表現,實為學校大大增光!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科學與藝術--傑出學人書法展」展冊序文
科學是企圖找出決定宇宙萬物的單一原則,並建立理論來解釋;所以,科學是可以重複的、是可以被驗證的、是客觀的。藝術則是當事者融入其情感與主觀,嘗試用不同的手法呈現其眼中的世界,即便是同一人多次描述相同的主題,每次所呈現的結果未必都相同。概括來說,科學是理性的,藝術是感性的;科學與藝術看似是天平的兩端,實則不然,人類之所以為萬物之靈,在於兼具了理性與感性,不同在於比例的多少。
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書法家羅際鴻先生個展手冊序
結識書法家羅際鴻先生廿餘年,一向對他的書法創作與推廣熱情有所了解。每次他有展出,我都盡量親至現場分享書法藝術之美。今年底,羅先生再度於國立彰化生活美學館舉辦個展,且是他個人創作風格一次比較全面的展示,將比過去豐富許多。
自1997年羅先生舉辦個展以來,欣見他的書法創作水準,一次比一次提高。約十年前,與羅先生同庚的知名藝術家楊子雲先生曾公開說過:「羅際鴻的書法水準,在國內算得上一號人物。」這不是過譽之辭。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歷史跫音 文化饗宴
本校中文系楊儒賓與方聖平教授伉儷於2008年11月3日,與校方正式簽訂「典藏文物合作協議備忘錄」,意將近二十年來持續收藏之東亞儒學相關珍貴文物,藉由捐贈以催生清華博物館,同時期並於清大藝術中心舉行「台灣在東亞:清大博物館催生展」,展開清華博物館發展上的重要一頁。
2013年10月8日 星期二
科技報告寫作通用手冊推薦序
本手冊是為科技報告寫作者而編寫;清楚展示「知識內容」與「文字形式」的密切關聯,強調寫作報告不只是專注「該寫甚麼」,「該怎麼寫」也同等重要。手冊係依據寫作中心與工業技術研究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IEK)近四年合作經驗,以IEK工程師的科技報告為範例,加以剖析編寫而成,深入淺出,是一本可讀性與實用性均高的佳作。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