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梅竹風雲 清華世紀」推薦序


「梅竹風雲 清華世紀」推薦序

梅竹賽是四十多年來清交兩校年度盛事,雖偶有中斷,絕大多數年份都能如期盛大舉辦,喜見兩校同學在激烈的競爭後,情誼不減反增,日後在事業上常能相互扶持合作,梅竹賽也成為不可磨滅的共同回憶。個人自約五十年前成為清華鄰居起與清華結緣,在校內外常能感受到清華校友對學校強烈的向心力,這一定與校友們當年在學時美好校園生活回憶有關,梅竹賽無疑是發揮了定錨的作用。

我今年二月擔任校長以後,第一次以校長身份全程參與梅竹賽活動,從校長行程表看來,包括探視梅竹校隊、接受新聞採訪、參加開幕祈福、梅竹演唱會、祭梅、誓師、開幕、各項比賽、閉幕、檢討會、慰勞餐會、老梅竹高球賽餐敘,前後參與約二十場的活動,深受同學們的全心投入、展現的熱情與青春活力所感動。整個過程,包括梅竹籌備會、工作會、選手、啦啦隊、火力班、表演隊、指導師長的努力演練與付出,學校學務、總務行政職技人員鼎力支援,再加上熱情觀眾,一兩千人在三天賽程中,經歷期待、扼腕、興奮、嘆息、喜悅、失望,各種情緒高低起伏迴盪,汗水與淚水交織,同享歡樂,而同學們也大致能做到熱情而不激情,盡性而不失理性,在競爭中避免紛爭,是名符其實的青春饗宴。這種經驗,在台灣大學生活中,應是獨一無二,即在國際上,也是極少見的。梅竹賽期間,選手們竭盡所能一心為學校爭取榮譽,同學們不分所系、年級同心齊力為校隊加油、歡呼、喝采,共同的美好回憶所凝聚的向心力更是所有其他活動所難以比擬的。

曾長期名列世界首富的科技奇才比爾蓋茲的父親在「我是如何教出比爾蓋茲」書中寫到,「不要小看各種遊戲與運動,它可以培養孩子冒險進取的精神、抗壓能力,也讓他學習如何追求成功,以及面對失敗。」清華人何其有幸得以浸浴在梅竹賽的輝煌傳統中,為豐富充實的校園生活留下青春註腳,為未來活出精彩人生作最佳的準備。未來所有清華人當為梅竹精神的發揚光大共同努力。在此順便一提的是學校正積極籌建新多功能體育館。近十年來,清華學生人數雖大幅成長,但運動場地卻受限於校地、經費等諸多因素,無法相對成長,以致室內運動場空間嚴重不足,興建新多功能體育館刻不容緩。學校企盼熱心校友慷慨解囊,針對多功能體育館的建設成立「百人會」,捐款一百萬元以上的善心人士就是百人會的會員,期能協助母校募集新台幣1億元的建設基金,為清華學子的全人化教育注入嶄新的能量。「百人會」推動工作承蒙熱心校友強力支持,進行甚為順利,應可輕鬆達陣,為清華百年校慶珍貴獻禮之外,未來必將為清華在梅竹賽中增強戰力、揚眉吐氣增添莫大助力。

為慶祝清華百年校慶,學校規劃出版梅竹紀念刊物,由同學們組成小組採訪、撰稿、編輯,與梅竹賽以學生為主體相互呼應,本人應邀,自樂為推薦作序。

2010年6月14日 星期一

「綠能清華」專書序言

清華電動車和磁浮車

    清華電動車和磁浮車一路以來的研究與發展,可說是我親眼目睹。1977年我剛到清華的時候,毛高文院長率領著一群電動車研發專業團隊,正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在當時台灣社會造成轟動,對業界、學界都有深遠影響的跨領域整合計畫。這個大型計畫,當時不僅得到相當的資源,也獲得報章雜誌廣泛報導,可說是一個高知名度的研發工作;現在回頭看,人才延攬是很重要的,像是此計畫的推手─毛高文院長,以及黃光治教授、萬其超教授、孫如意教授等均是一時之選。此外就是科技整合的意義,因為有一群來自清華工學院各系各有所長的年輕教授,所以能夠響應這個重大的研發工作,並且做出具體的成果。

2010年5月11日 星期二

竹科三十而立


九十七年五月二十日本人有機緣開始到國科會服務,當天一早接到的第一通電話就是友達光電李琨耀董事長有關中科四期開發的來電,在國科會期間第一次公出則是當天下午到竹科主持新舊局長交接典禮,兩個第一天的第一次加起來正可作為本人在國科會主要工作-督導科學工業園區-的寫照。

我從小就住在新竹,約五十年前搬到緊鄰清華大學的光明新村,近三十年則在清華大學任教。竹科又正座落在清華大學之旁,竹科的設立與成長與清華大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包括科學工業園區是在清大徐賢修前校長擔任國科會主委任內設立,清大教授李卓顯、瞿寧若先後擔任管理局局長、副局長,本人主要研究領域更屬竹科賴以揚名立萬的半導體科技領域,學生畢業後多在竹科各公司工作,同時我的兩個小孩也都自竹科實驗中學畢業,結緣可謂深厚。

在國科會期間,適逢金額海嘯,九十八年一、二月整個科學工業園區月產值自九十七年一、二月的一千七、八百億,直直落到七百億,放無薪假員工達十三多萬人。在拜訪竹科廠商時,有董事長直言,以往景氣循環低潮期,員工或對是否裁員惴惴不安,這一次許多產業面對訂單蒸發,老闆們都憂心忡忡,可謂一片愁雲慘霧。國科會擔負發展科學工業園區任務,在景氣急凍初期,秉持「速度要快,力道要夠」原則,在有限資源下,擬定管理費減半、規劃「固本精進」計畫,一方面協助廠商度過難關,搶救園區高科技廠商核心技術工程師免於無薪假或裁員,另一方面,激勵園區高科技廠商持續研發投入,固守既有的研發能量,並結合學研界之研發能量合作研究,以精進園區產業技術。「固本精進」計畫後更獲得行政院肯定,納入「振興經濟方案」中,擴大施行,頗獲好評。同時當初如自由落體的月產值自九十八年三月起,逐月上升,到九月達到黃金交叉,十一、二月又回到一千七百億月產值水準,欣欣向榮景象又再臨竹科。


經過金額海嘯的洗禮,科學工業園區在約一年期間,經歷「怵目驚心」、「春江水暖」、「黃金交叉」到「欣欣向榮」各種情況,可謂三十年未有之變局。一方面可看到科學工業園區廠商旺盛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曝露出我國高科技廠商營運脆弱的一面。科學工業園區是我國的高科技搖籃,擔負引領轉型升級之責,淵源深厚的本人與清華大學自當積極參與科學工業園區再造,攜手共創光明的未來。

「2010年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英文戲劇公演」勸募函


2010年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英文戲劇公演」勸募函

敬啟者:
清華大學外語系畢業英文戲劇公演為本校的優良傳統,歷屆學生在教授們的協助之下投注極大的心力;每年歲末時期的盛大演出已成為新竹地區的文化盛事。不僅吸引清華及交通兩校師生、新竹市民,更招徠各地各級學校師生,甚至外國友人的觀賞。
清華大學的教育目標為「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致力培育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優,具備科學與人文素養的清華人。」外語系畢業公演籌備小組工作包括總籌、總務舞台總監、導演、舞台設計、燈光、音效、服裝、化妝、公關、美宣再加上演出,眾多參與同學有長達半年以上協同「致力呈現精緻演出」工作,是絕佳的德、智、體、群、美五育學習鍛鍊與成長的機會,校方自然樂於鼓勵支持。
畢業英文戲劇公演的社會意義為提升民眾對藝文活動的關注和重視,促進社會大眾心靈的成長,值得熱心的機關團體與個人共襄盛舉。同學們發揮創意與投注心力推動這個有意義的活動,在籌募經費與宣導上,如能得到您的指導與支援,將對他們產生莫大的鼓舞作用,敬請您惠予協助,本人謹代表學校在此先致最誠摯的謝意。

                                                清華大學校長

陳力俊上
                    九十九年五月十日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科技研發工作與創造力

夏祖焯教授撰「建中人與創造力」一文,囑為文迴響。身為清華大學校長,對建中人與創造力均有高度興趣,一方面希望優秀的建中人以清華為第一志願,另一方面期盼培育清華學生都有豐富的創造力。由於教授對創造力已多所闡析,本文主要針對筆者較熟悉的科技研發工作與創造力有關的部分略作申述,並以清華住宿學院與創造力為結。

2010年3月7日 星期日

「清華大學網站」校長的話


「清華大學網站」校長的話

清華大學輝煌的歷史與光榮的傳統,建校可溯至民國前一年(西元一九一一年)的「清華學堂」,乃由清廷將美國退還尚未付足之「庚子培款」設立,經多年慘澹經營,人才輩出,包括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以及有數學諾貝爾獎之譽的沃爾夫獎得主陳省身等校友。民國四十五年在台灣新竹復校,復校初期重點為原子科學,其後擴展至理工方面,近二十幾年來更積極發展人文社會、生命科學、電機資訊與科技管理領域科系;如今清華已成為一人文社會、理、工均衡發展的學府。據統計在台已造就英才超過五萬人,在國內外各行業均有優異表現,校友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中央研究院院士十二人,產學研界領袖不可勝數。
清華大學的教育目標為「秉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致力培育德、智、體、群、美五育兼優,具備科學與人文素養的清華人。」學校除在正規專業與通識課程,提供智、體、美育學習鍛鍊的機會,更藉由導師輔導與課外活動提升道德感、價值觀念與群我互動關係。全力打造清華校園為人文薈萃學術殿堂,博雅與專業人才培育場域,創新科技研發重鎮以及多元進步社會推動基地。積極增強師資陣容,提升研究、教學、服務品質,培育優秀學生,同時提供豐富校園生活以及激發學生成長機會,改善基礎設施,營造卓越研究環境,加強產學合作研究,推廣人性關懷科技,把握區域優勢,整合資源。為面對地球暖化、能源短缺的挑戰,全面啟動「新能源綠色校園」計畫,有效整合清華現有優勢與資源,使清華成為台灣能源科技以及維護人類社會永續發展重鎮。
在許多學術指標上,清華教師表現均為兩岸三地大學第一。近年教育部推動頂尖大學計畫,清華每位學生平均獲得全國各大學學生中最高額補助。「台灣能有大學進入世界前百大」是近年重要的教育政策之一,但觀諸全球大學,根據英國泰晤士報調查,教師規模在1,000名以下的大學,本校排名第37名;而如以教師規模700名以下的大學來評比,本校更排名第11;因此如果台灣希望有大學能夠進入全球前十大,「清華」絕對是唯一的選擇。現階段努力方向是打造華人地區首屈一指學府。
清華過去已有許多開創性的教育規畫,如多元、跨領域學程,領先全國的通識課程設計,最近則有大一不分系雙專長計畫、繁星計畫、國際志工、國際交流學習等計畫。在長年思考改進本校大學部教育途徑,並參考世界著名學府措施後,本校「大學部教育改進工作小組」針對教育目標以及校園生活、共同必修課、通識教育作全面性檢討,已提出整體性改進方案,正陸續施行中於此過程中,老師是潛能的激發者與引導者,學校致力於結合校內、外與校友資源,期許學生們在清華學習環境中,經由輔導,擴大生活體驗,思索討論重要議題,參與社會關懷活動,培養獨立思考能力,計劃執行力與挫折復原力以及人際互動與合作精神。
大學的英文是university 源自拉丁文universus (宇宙),代表大學經驗不受時空限制,大學畢業的英文是 commencement亦有開始之意,象徵人生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希望同學們,能把握清華的優質學習環境,體驗豐富校園生活,「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充實自己,「究天人之際」,未來得以在人生舞台上「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進而「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惠我良多三十年


惠我良多三十年

  在民國66年自美返國之後,除於975月起借調至「國科會」服務外,一直在清華任教,教學研究生涯堪稱平順。回想起來,「國科會」還真「惠我良多」。思前瞻後,在此以30年的歲月為經,「國科會」所推動的主要業務為緯,回顧我與「國科會」互動過程中的難忘記憶,同時也為歷史做見證。

  一般學術機構的研究人員與「國科會」的互動包括研究計畫、研究獎勵及參與國際會議的申請與補助、各類計畫的審查以及貴重儀器中心的儀器使用等。我因擔任國際學術期刊《材料化學與物理》(Materials Chemistry and Physics)主編長達11年,也經歷了很多次申請與補助「優良期刊」的過程。隨著台灣社會的發展、環境的變遷,以及國家科技政策的演進,「國科會」的各項獎勵與補助制度也有所調整,而我的研究也在「國科會」持續的鼓勵與資助下日益精進。

比氣長
  30年前國內研究人員較少,國立大學理工科教授申請「國科會」研究計畫時,不需面臨激烈的競爭,經常是「人人有獎」,但「不患均而患寡」,研究人員個個苦哈哈。我的經驗是每到四、五月,也就是計畫結束前三、四個月,實驗室即開始為籌措柴米油鹽發愁。所幸憑著平日在耗材供應商間建立「有借有還,再借不難」的信譽,勉強靠著信用度日。

  大約在民國80年左右,曾有機會與當時的夏滿民主委員座談,慨嘆「年年難過年年過!」猶憶夏主委笑咪咪地回應說正在設法改善。不久,「國科會」推出「重點研究群」方案,我所提的計畫經審查通過後,研究從此步入「小康」時代,大抵告別賒帳窘境。除驗證「船到橋頭自然直」外,也對「國科會」彈性與切合需要的做法印象深刻。

  另一方面台灣科研究由於起步較遲,資源有限,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一席之地,「比氣長」可能是有效策略之一。「國科會」對我長期與持續的支持,深受歐美日等先進國家同儕豔羨,這也是個人特別感念的。

老將收手,新兵出頭
  30年前新進副教授月薪約新台幣1萬元,而幾乎「眾樂樂」的「國科會」甲種獎助為每個月4千元。歷經演變,如今每位月薪約810萬元的計畫主持人,在一般的狀況下每月至多可領1萬元的主持費,相形之下,縮水很多。

  「國科會」於75年修訂「傑出研究獎助費處理要點」特別獎勵有傑出研究表現的學者,獎金1年新台幣24萬元,每年遴選1次,每次受獎人數以前一學年度獲得「國科會」研究獎助費副教授級以上人數的5%為原則。

  10年後,為增加較資淺研究人員的得獎機會,修改辦法,已累獲3次以上「傑出研究獎」者即不再參與該獎項的角逐,改以特約研究人員的身分執行23年期的「特約研究計畫」,計畫執行期間每月可領25千元的主持費,而計畫執行期滿後,即成為「傑出特約研究員」。近年「傑出研究獎」辦法又迭有變更,似尚未達到「穩定態」。

審查費,長期「凍漲」
  「國科會」審查計畫的態度一向嚴謹,極具公信力,各種計畫通常須經初審複審等階段的審查,才能決定是否補助。

  國內審查計畫審查委員通常可領審查費,有時又微薄得可笑。例如,早期(約在民國67年左右)參加中央標準局的標準制定會議,與會專家學者的出席、審查及交通費合計為1百元。但印象中所支付的一般計畫審查費就似乎較為合理。748月開始,「國科會」將專題研究計畫申請案的審查費由8百元調為1千元,自7971日起,更一舉調整為每件2千元。這數額維持至今,也許可與研究人員待遇多年來調幅不大相互寫照吧!(經查最高薪級教授79年月薪約68,000元,87年月薪約99,000元,如今約105,000元)。

經費受限,自掏腰包
  早期研究人員參加在國外舉行的國際學術會議,每年可向「國科會」與教育部申請補助。在補助機票費方面,「國科會」原由簽約合作的6家旅行社代為處理票務,但因由其安排的機票費頗高,使得補助費有時甚至等同商務艙票價。因此,學界屢屢反映,希望改變補助方式,讓更多人有機會出國交流。「國科會」也從善如流,自829月開始,改以定額補助機票費的方式,由研究人員自行處理購票事宜。
  
  此項變革確實發揮成效,每年所節省的經費足以支應一百多人的出國機票費。但是偶到旺季時,仍有部分地區的機票補助費低於實際票價的情形,於是「國科會」自9672日起,又修訂辦法,改採總額補助的方式,讓研究人員可以報支國內至會議地點最直接航程的本國籍班機往返經濟艙機票款。
  我在79年一次赴英開會返國途中,於經濟艙內剛好坐在兩位歐美「大塊頭」人士中間,煎熬近二十小時,苦不堪言。從此開始,我若獲得補助出國開會,便自行補貼較高艙等與經濟艙的差額,長年累積下來,荷包失血不少。

讓貴儀的使用更有效率
  民國60年代,各學術研究機構普遍缺少貴重儀器,或缺乏保養維護的經費與人力,難以進一步提升研究水準。「國科會」自69年起,陸續配合各地區研究人力與特色,在各相關大學成立貴重儀器使用中心,藉由貴重儀器的集中使用,發揮儀器的最高使用效率。由於集中有限資源,非常切合當時時空環境的研究需求,甚受歡迎。

  早期使用貴重儀器中心的儀器,乃完全採用「綠卡」制,即在申請計畫時一併提出貴重儀器使用費,並在核定的額度內,利用「綠卡」付費,即所謂紙上交易。近年來,為了讓儀器的使用更具效益,使用費的收取方式有些改變,其中90%由核定的核度內扣款,10%則須採現金交易。

十連霸的佳績
  789月,「國科會」特別訂定了「獎助國內學術研究優良期刊處理要點」,希望透過獎助的方式,提升國內學術研究期刊的水準,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我自民國81年起即擔任國際學術期刊《材料化學與物理》的主編,至92年才交棒。在這長達11年的時間中,自83年起,這本刊物連續10次獲得「傑出期刊獎」。當時申請與核定都由「國科會」科學技術資料中心辦理,每年都舉辦頒獎典禮,由主委親自頒贈獎牌及獎助款,並合影留念。因此,我存有與郭南宏、劉兆玄、黃鎮台、翁政義與魏哲和等5任主委的合影照片,頗為珍貴。

人才濟濟、朝氣蓬勃
  過去三十多年來,受惠於「國科會」之處頗多。去年5月起,有機會到會內服務,許多過去的老朋友成為今日的同事,實屬有緣。半年多來,發現會內不僅潛藏許多能人異士,而且處處展助蓬勃的朝氣,施政也相當有彈性。未來,我希望在有限的時間內,能承先啟後,有所「正向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