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漫談清華故事 - - 大學國際化

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須國際化;在全球化時代,大學很明顯的可透過國際合作達到提升的目的;同時外籍教師的延攬與僑外學生的招收,得以豐富校園生態,教育內容,另外學生境外經驗,可培養國際視野,增進學生外語能力、跨文化認知能力與開放心態,以為未來面對全球化經濟的準備;近年來歐美與東亞先進國家一流大學無不積極推動國際化,可見各大學都體認國際化對大學未來發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大學也是推動國際化的人才庫與基地,負有相當的社會責任,來積極進行國際交流。

放眼目前國內大學,國際化的程度還有許多成長的空間;台灣在一九九零年代以前,大批學子出國留學,留學生對不同文化的了解藉較長期的「身歷其境」,要比一般交流深刻的多,許多留學生學成歸國後,在大學任教,促使大學具備推動國際化基本條件;但近年來,留學風氣低落,須設法有效提高學子留學意願,才不致逐漸喪失大學國際化優勢;在招攬人才方面,非台灣出生教授比率低,國內薪資待遇逐漸喪失競爭力是一重要原因;僑外生的存在,對本國學生的國際化會很有幫助,但要有相關配套措施,才能吸引優秀僑外生。在學術交流方面,以往自發的學術交流多,近年來,政策鼓勵國內外團隊合作、參與國際性學會或協會行政工作以及國際期刊編務,推動各項跨國聯合研發計畫,已初見功效。

大學國際化不僅是提升水準的關鍵,而且是全球化時代大學的社會責任,但須要多方努力,才能在具有彈性以及必要配套措施下,發揮功能與特色。


2012年12月7日 星期五

自由與尊重

今年適逢清華永久校長梅貽琦先生逝世五十周年,學校舉辦一系列活動,希望弘揚梅校長教育理念、道德文章;梅校長特別注重通識,認為通識為「一般生活之準備也」,所以「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不只潤身而止,亦所以自通於人也」。梅校長在軍閥特務橫行時代,全力衛護學生,在自由民主時代,國人已享有充分自由,必然希望學生謹守「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校訓;厚德一解是厚重的德行,尊重別人是最基本的道理,也期待清華學生能實踐力行。我們在學校常強調,先做人再做公民再士農工商,就是這個道理。
日前本校學生於立法院教育委員會備詢時,站上備詢台以「偽善」「說謊」指責別人,學校看到平面及電子媒體報導後,認為不妥;清華強調自由校風,但也謹守人與人間互動的尊重,這是清華人應有的自律表現,我們樂見學生勇於關懷社會,參與公共事務,但以不妥的言詞對待任何人有失對人的基本尊重,亦恐為社會負面示範,故在第一時間發表聲明,希望導正視聽。
聲明稿發布以來,學校接到各界、教師與同學們各種不同的意見反應,7日本人也與關心本議題的教師與同學們進行對話,表達清華校園內向來包容多元意見的文化。學生和校方在不同議題上,可以就不同意見作理性溝通並積極對話。在整個過程中欣見清華學子以理性態度及方式進行訴求,並主動建議校方應建立溝通管道。學校必將儘速回應同學的意見,除開設公共議題、社會運動等相關領域通識課程外,也將更暢通同學參與公共議題的空間,使我們的學生在言說與論辯能力的養成,在生活中有實踐和學習的機會。
至於本事件在議題討論中,有人認為學校不應出面道歉。在此特別澄清,學校聲明僅是就校方立場,明告社會,清華尊重學生的意見表達,自始從未代表該生道歉;部份學生認為他們要爭取自由批判的權利,如果仔細看聲明稿,只是不認同以不妥言詞指責任何人,而對於個人理念、訴求都尊重自由闡述,惟不可違背基本做人道理,如果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據理力爭,就可以對人不尊重,將不會有理性討論空間,比較適當的是,先瞭解複雜問題的多面向,客觀的分析,保留對話的彈性空間,共同謀求解決之道;再度強調,學校並不曾對學生訴求有所評論,更談不上限制自由言論,學校的態度是肯定學生能作批判性思考。
我們都知道學生在學習階段應給予適當空間,學校也一向充分尊重言論自由,並鼓勵學生以各種方式參與關懷社會與關心公共議題活動;但如果身為本校學生,在公眾場合有不合宜的舉止,學校基於社會責任有義務作必要的澄清,以讓同學養成正確的價值觀;身為高等教育知識份子的清華人,在社會的高度期許下,更應重視自我責任,勇於關懷社會並展現公民素養。
在此事件中,本校學生以具體行動關懷社會公共議題,所展現的熱忱與實踐力,值得肯定。期許未來有更多青年學子投入,發揮清華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

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漫談清華故事 - - 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 或 逐夢天涯

旅行可以增廣見聞,壯遊可以鍛鍊體魄心志,遠行則能賦予人莫大的勇氣和毅力;在地球村時代,年青人有很多機會遠行或壯遊,而羅聿同學正是極少數能把握機會,創造無限可能的年青人。
每一年出國交換的學生很多,但羅聿是第一位到了國外還去關心當地華僑,為思鄉的遊子寫故事的清華學生。他用行動表達了他對社會的關懷,也讓我們知道,原來在遙遠的瑞典,有一群和我們一樣的故鄉人。「他們的故事,是歷史的縮影,他們的無奈,是歷史的無奈」,「國籍再怎麼換,不變的是内在的中華文化,華人勤儉的精神」,感人至深。
清華大學的教育理念是藉由充實、豐富與多元的校園生活,培養未來能活出精彩人生的清華人;羅聿延續著他在二零一零年以單車挑戰青藏高原的意志,在瑞典交換學習之餘,單騎上路繞行大半個瑞典,親訪遠居異鄉的華僑,穿過廣大的森林、睡過陰森的墓地,走進了北極圈,他追逐的夢想鼓舞著我們,而他的實踐讓我們相信,一切都有可能,是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具體實現。
清華大學一直以來以培養關懷社會的領導人才為教育目標,也鼓勵年青人逐夢,因而有「逐夢獎學金」的設置,贊助懷抱著夢想,並且勇於實踐的學生們;多年來,協助許多清華在校生圓夢,其中有多梯次的國際志工團以及羅聿的壯遊;「在世界盡頭遇見台灣」是清華出版社第一次為學生出書,希望羅聿的故事可以感動更多的年輕人,讓我們的社會上,多一點這樣溫馨的故事,也祝福羅聿再接再厲,再創驚奇。


2012年11月16日 星期五

漫談清華故事 - - 偉大科學成就與人性光輝

清華大學於上週六頒授珍古德 (Jane Goodall) 女士名譽博士學位;她在約五十年前,嘗試在非洲荒野黑猩猩群中從事田野調查;黑猩猩是人類在所有物種中最近的親戚,從前對黑猩猩的有限了解,都來自對動物園或實驗室內單支或少數黑猩猩的研究;珍古德女士以無比的勇氣與耐心,終於得到黑猩猩群的接納,因而大大增進人類對黑猩猩的瞭解,並揭露其許多不為人知的行為,如會製造與利用工具;著名的人類學家評論說:「破除了只有人類才會利用工具的迷思,甚至影響到如何定義人類,」她的進一步研究更推翻了只有人才有個性和情感、有心智、會做理性思考、可以推理並解決問題的看法,因而「改變了人類對自己的認知,」改寫了對「人性」的定義,被譽為「最偉大科學成就的代表。」
珍古德女士近年來全力投身全球野生動物保育和環境教育與人道教育計畫,幾乎不斷旅行,除為各種計畫籌募基金,並盡可能與人分享對地球上一切生命體的未來所懷抱的希望的信息;基金資助世界上最大的一個類人猿研究基地,由「動物庇護所」收養政府沒收的被走私的幼年黑猩猩,成立「黑猩猩動物園」收留遭到非法捕獵的黑猩猩,並竭力推動改善動物待遇。一九九一啟動了「根與芽計畫」,是目前最具影響的青少年環境教育項目。
珍古德女士擁有高尚偉大的心靈,對一切生命都尊重與憐惜,為清華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最佳典範;清華很榮幸頒予其名譽哲學博士學位,並期盼所有的清華人學習並弘揚其長期獻身保育、教育精神與悲憫生命情懷。


2012年11月2日 星期五

漫談清華故事 - - 清華之子 清華之師

清華大學於上週舉行「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梅校長一生奉獻給清華,在兩岸清華擔任校長二十四年期間奠定了北京清華與新竹清華在兩岸分別成為數一數二名校的基礎和聲譽,是兩岸清華永久共同校長。紀念會除緬懷梅校長事蹟行誼,並就與其辦學理念契合的主軸研討。
梅校長是清華第一屆直接留美生(民前二年),六年後回清華大學擔任教師、教務長、校長。一生盡瘁清華大學,未曾一日間斷。清華事業就是他的事業,是古今極為少見的遇合。
梅校長就任時提出的「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已成高等教育名言。在擔任教務長期間,正是清華成立國學院,震動學術界之際;他於民國二十年起擔任校長,首先竭力平撫校園紛亂氛圍,施行教師治校,落實校園民主,繼而積極延攬大師級學者使清華迅速成為頂尖名校。民國四十五年自美轉到台灣創建新竹清華,第三屆研究生中即有李遠哲先生日後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加上華人中最先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李政道和楊振寧先生也出在梅校長任上,使得清華成為華人地區唯一擁有三位諾貝爾獎得主的大學;誠如名作家岳南先生所言:「這個人才輩出的局機,不是偶然」。
梅校長注重通識,他認為通識為「一般生活之準備也」,「治學貴謹嚴,思想忌偏蔽」,所以「通識為本,而專識為末」,今日觀之,均為至理名言,應為教育界人士多所省思。清華何其有幸,有曠世不朽教育家引領,當承先啟後,追求卓越,才不辜負梅校長以生命心血寫成的清華故事。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竹科三十而立

九十七年五月二十日本人有機緣開始到國科會服務,當天一早接到的第一通電話就是友達光電李焜耀董事長有關中科四期開發的來電,在國科會期間第一次公出則是當天下午到竹科主持新舊局長交接典禮,兩個第一天的第一次加起來正可作為本人在國科會主要工作-督導科學工業園區-的寫照。

我從小就住在新竹,約五十年前搬到緊鄰清華大學的光明新村,近三十年則在清華大學任教。竹科又正座落在清華大學之旁,竹科的設立與成長與清華大學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包括科學工業園區是在清大徐賢修前校長擔任國科會主委任內設立,清大教授李卓顯、瞿寧若先後擔任管理局局長、副局長,本人主要研究領域更屬竹科賴以揚名立萬的半導體科技領域,學生畢業後多在竹科各公司工作,同時我的兩個小孩也都自竹科實驗中學畢業,結緣可謂深厚。

在國科會期間,適逢金融海嘯,九十八年一、二月整個科學工業園區月產值自九十七年一、二月的一千七、八百億,直直落到七百億,放無薪假員工達十三多萬人。在拜訪竹科廠商時,有董事長直言,以往景氣循環低潮期,員工或對是否裁員惴惴不安,這一次許多產業面對訂單蒸發,老闆們都憂心忡忡,可謂一片愁雲慘霧。國科會擔負發展科學工業園區任務,在景氣急凍初期,秉持「速度要快,力道要夠」原則,在有限資源下,擬定管理費減半、規劃「固本精進」計畫,一方面協助廠商度過難關,搶救園區高科技廠商核心技術工程師免於無薪假或裁員,另一方面,激勵園區高科技廠商持續研發投入,固守既有的研發能量,並結合學研界之研發能量合作研究,以精進園區產業技術。「固本精進」計畫後更獲得行政院肯定,納入「振興經濟方案」中,擴大施行,頗獲好評。同時當初如自由落體的月產值自九十八年三月起,逐月上升,到九月達到黃金交叉,十一、二月又回到一千七百億月產值水準,欣欣向榮景象又再臨竹科。


經過金融海嘯的洗禮,科學工業園區在約一年期間,經歷「怵目驚心」、「春江水暖」、「黃金交叉」到「欣欣向榮」各種情況,可謂三十年未有之變局。一方面可看到科學工業園區廠商旺盛的活力,另一方面,也曝露出我國高科技廠商營運脆弱的一面。科學工業園區是我國的高科技搖籃,擔負引領轉型升級之責,淵源深厚的本人與清華大學自當積極參與科學工業園區再造,攜手共創光明的未來。

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漫談清華故事 - - 世界大學排名的迷思

近年不同機構定期公佈「世界大學排名」,經媒體大幅報導,以致社會大眾、家長、學生高度關切,學校也不得不正視,而比較受注目的三項評比,都有可受公議的地方。
QS世界最佳大學排名:學術界人士與雇主評比屬主觀因素,占百分之五十,研究論文被引用數占百分之二十,有利於規模較大的學校而低估人文社會學科表現,同時在英語強勢主導論文發表狀況下,英美與英語地區大學常有超乎尋常的佳績:國際化占百分之十、生師比占百分之二十均與投入資源有關,對台灣的大學非常不利。
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六大評鑑指標包括校友與教師獲諾貝爾獎和費爾茲獎數量各占百分之十與二十、各學科領域被高度引用的教師數占百分之二十、發表在「科學」 「自然」期刊論文數占百分之二十、收錄論文數占百分之二十、以上五項和依規模調整值占百分之十。前幾項指標對新興國家極為不利,例如華人獲諾貝爾獎和費爾茲獎數量非常少,韓國則掛零。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世界大學排名:評鑑指標及所占比重為教學、論文引用、研究各占百分之三十;國際化情形占百分之七點五,及產學合作占百分之二點五。各項比重各年似差別不大,但以幾乎同樣的數據,甚至一樣名稱的指標及所占比重,經過不同處理,可造成約一百名落差。
以上種種問題,都顯示過於重視大學排名確實會導致重研究輕教學、重理工輕人文、重英語輕其他語言、重規模輕特色等嚴重後果,對大學教育常是弊多於利,值得大家嚴肅討論因應之道,有所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