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3日 星期日

台灣新冠肺炎防疫「成功」之謎

台灣新冠肺炎防疫成功之謎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全球範圍蔓延,確診病例已超過346萬,死亡人數超過24.3萬人,美國確診病例與死亡人數均居世界首位,分別超過114萬與6.6萬人,短短三個月間,死亡人數竟已超過連綿十年以上的越戰,災情慘重。

在台灣方面,據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到53日已有接連21日境內感染確診歸零的成果,確診病例有432人,死亡案例6人,從任何觀點看,防疫成績可謂傲視全球,台灣是怎麼做到的?

事實上,台灣做對了很多事,提醒民眾平時應做好手部衛生與咳嗽禮節;出門應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或是戴上口罩,同時避免前往人潮密集處; 但也有相當多的缺失,期間可謂險象環生,但總能化險為夷,到現在為止交出漂亮成績單,就一般對新冠肺炎病毒了解,相當不可思議,防疫「成功」之道成謎,只能做合理的猜測。

自疫情爆發之初,政府有些措施,或許過當,不近人情,但應有助於防疫則無疑,但由於政治考量,在美、日已成重災區,從兩地入境旅客,遲至320日才限制外籍人士入境,而其他人除非已有症狀,至今並未集中隔離,而為居家隔離,因而有所謂330日自紐約飛台「最毒班機」,41日抵達桃園機場入境時,除了5人因為出現症狀,當場採檢外,其餘旅客和機組員共331人都沒有採檢。直接放回家「居家檢疫」,不料「居家檢疫」者後來竟陸續爆發確診,才決定儘速通知全機旅客全面接受採檢,最後高達12人確診,造成防疫大缺口。

另一方面,海軍敦睦艦隊41819日有24名官兵確診,之後陸續增加到31人確診,700餘官兵於返航後,415日至18日曾在社區活動,遍及全省,指揮中心18日至19日已針對3艘艦艇官兵及其家屬親友發送提醒簡訊,估計發送簡訊數量約20003000人, 疫情指揮中心表示,20日上午起陸續已針對1819日確診的24名官兵15日至18日停留15分鐘以上的90多個場所,發簡訊提醒民眾,約有21萬人會收到,提醒民眾必須自我健康管理。但迄今似乎沒有因而感染確診報告,尤其確診官兵至少有十三人表示在其間與女友發生親密關係,女友均安然無恙,令人嘖嘖稱奇。

再者,清明四天連假,許多景區皆人潮滾滾,摩肩接踵,讓人捏一把冷汗,但警報期已過,亦未傳出任何新感染病例。

自義大利在二月底開始成為歐美國家第一個重災區,新冠肺炎疫情幾乎掩蓋了全球其他重要新聞,中國大陸原來備受嚴厲批評的禁足、停工、封城等降低社交接觸的作法,漸為各國體認為有效的做法,但病毒具高傳染性,仍席捲全球,造成生命、健康的重大傷害,且不論對百工百業與經濟的影響,台灣自始即能保持正常上班上課,在歐美先進國家對逐步「解封」仍高度遲疑的時刻,防疫成績顯得分外突出。

台灣做對了甚麼?除了有對抗SARS的經驗,很快成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再加上近年日益嚴重的空氣汙染,國人較習慣戴口罩,並在有效宣導之下,勤於洗手,大抵能維持社交距離,自然有助防疫;但自國外入境人士,自主隔離期間,屢傳「趴趴走」,甚至「開趴」,有外籍確診者曾周遊各地,確診澳洲音樂家與樂團、聽眾廣泛接觸,有確診台商曾上舞廳,另有不明感染源確診酒店公關小姐接觸一百餘人,均未釀成群聚感染,而本土案例僅55人,同時絕大多數為家人之間相互感染。

如此佳績,除了「天佑台灣」外,是否仍有合理解釋?可能的方向是台灣至今沒有施行偵測病毒的普篩與快篩,在各界紛紛指責美國在普篩與快篩失掉先機,釀成巨災之際,疫情指揮中心以各種理由,不動如山,原因之一應是國內遲遲未能開發出試劑;由於中國大陸於一月初即於網上公布病毒基因序列,韓國與德國於兩周內即開發出試劑,韓國並因而由普篩新天地教會二十餘萬信眾並隔離處理,有效抑制已大爆發的群聚感染。台灣至今只篩檢六萬餘例,可謂反其道而行,效果一樣好,相對佛系防疫成績斐然,甚為弔詭那又是為何?

當然沒有篩檢,就沒有病例,但很難解釋歐美各國至今重症與死亡病例仍然激增,而台灣重症與死亡病例趨近於零;最好的情境是疫情指揮中心誤打誤撞,由於大部分的患者都是輕症,隔幾天後即不藥而愈,再加上輕症患者病毒量少,在口罩、洗手、社交距離防護下,傳播力大為減弱。同時確診病例少,自然也有減少社會恐慌作用。

至於海軍敦睦艦隊,於312日至15日停靠當時疫情數據零確診之帛琉執行敦睦行程,回程時,於公海航行24天,最後累計確診共35例。感染源待釐清。首先確診比例 (9%) 與美國羅斯福號 (24%)法國戴高樂號 (52%) 航母官兵相比低了很多,因此似不能純以艦隊官兵年輕力壯,抗疫力強解釋,再加上官兵下船後,大批人馬各處走動,並未造成群聚感染,有一可能是毒株與歐、美不同,此說與劍橋大學研究指出毒株分ABC型,分在美國、東亞、歐洲流行相合。[註一]

該研究探討新冠病毒從武漢到歐洲和北美的傳播軌跡。發現病毒毒株可分為ABC三種類型,而較為原始的版本「A型」雖然出現在武漢,但在武漢樣本中更多的是變異的「B型」毒株,A型毒株在美國和澳洲研究樣本上更為常見。其中較為原始的毒株「A型」與在蝙蝠身上發現的毒株最接近。「A型」雖然也出現在武漢,但並非武漢最常見的毒株。總體而言,「B型」在東亞更為普遍,而且較少在未變異的情況下傳播至其它地區。研究人員分析,原因可能是武漢出現了遺傳學上的「奠基者效應」,或是東亞以外的人群更能「抵抗」這一型的毒株。

由「B型」變異而來的「C型」主要出現在歐洲,在早期的法國、意大利、瑞典和英國患者身上能找到。雖然在研究中的中國患者樣本上沒有出現C型,但見於新加坡、香港和韓國。

關於為何「A型」病毒沒有在武漢大範圍感染,第一作者Peter Forster分析「可能是「A型」無法適應當地人的免疫系統,因此變異成「B型」,另一方面「A型」病株則適應了美國和澳洲人的免疫系統。」

此說也可適用於清明連假在景區遊玩的群眾等幾個令人擔憂的案例,因此也許真的可以說「天佑台灣」,在台灣流行的是感染力較弱的「B型」,甚至是「弱B型」,除非在密閉空間長期相處,病毒密度達到一定程度,較難由飛沫感染是否成立,亟待生醫界證實。

另一可能是台灣香港與新加坡人民普遍在幼年接種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 BCG,預防肺結核,大陸則遲至1986年才普遍為新生兒接種,也許可解釋其老年人偏高之致死率。美國從未使用過大規模接種卡介苗,災情更為慘重,對2019冠狀病毒病的研究中,紐約理工學院研究初步發現有施打卡介苗的國家2019冠狀病毒病死亡率顯著較低,有統計學上差異 [註二],因此也值得進一步探究。

當今之計,正如台灣冠狀病毒之父賴明詔院士建議政府選擇一個區域進行大量篩檢,來決定下一步的防疫步驟。在最理想的情況下,本土流行疫病為「弱B型」,又有本土病例連21天歸零加持,此時可大幅放寬日常生活限制;但同時必須加強境外移入管制,初步在各國尚未放寬旅遊限制之前,至少讓所有入境旅客集中隔離14天,達到拒敵於境外的效果,再視世界疫情的發展,滾動式調整,也許能名符其實地成為世界典範。

[註一Peter Forster, Lucy Forster, Colin Renfrew, Michael Forster, ”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 PNAS April 28, 2020 117 (17) 9241-9243; first published April 8, 2020.

該文題為「新型冠狀病毒基因組譜系分析」(Phylogenetic network analysis of SARS-CoV-2 genomes)由英國及德國學者共同撰寫,於48日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網絡技術繪製出新型冠狀病毒在人體的早期「進化途徑」。該研究分析了從病患身上取得的前160份完整病毒基因組,得出新冠狀病毒通過突變產生的不同病毒譜系。


[註二] Aaron Miller, Mac Josh Reandelar, Kimberly Fasciglione, Violeta Roumenova, Yan Li, and Gonzalo H. Otazu, ”Correlation between universal BCG vaccination policy and reduc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for COVID-19: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medRxiv (which was not certified by peer review) .

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小清華」十年有成

「小清華」十年有成

「小清華」是清華大學李家維等多位教授在2009年八八風災動員救災時,認為「救災要治本,必須培養一群有故鄉光榮感的山海守護神」,從教育根本做起,而推動成立小清華原民專班,得到教育部、外界捐款支持和屏北高中協助,設立於屏北高中,招收八八水災嚴重受災的六縣市原住民國中畢業生,學雜費、食宿費一律全免,希望培育優秀原住民人才;2010年開始招生,十年來,在許多屏北高中老師、清大教授與志工努力下,辦理清況優異,同學們自始學習情況良好;尤其難得的是,注重原住民文化之傳承,又有許多熱心志工的參與,專班雖不強調升學,但升學成績斐然。大學入學學測與甄試,都有很好的成績,大多數同學都將順利就讀於國立大學;許多人的善意與努力,再加上同學自愛自重,把握機會,一起交出漂亮的成績單。
清華的理念,讓弱勢但努力向上的學子有獲得良好教育的機會,以建構自己的未來。小清華的腳色是給予有心學習的原住民青少年適當的機會﹔喜見這是一項極為成功的教育實驗,對教育當局妥善分配資源將是很好的啟示,畢竟教育原本就是要幫助學子發現天賦。

2010年「宿舍大樓捐贈啟用典禮」

「小清華」的成立歸功於許多熱心人士

參加100周年校慶

大小清華交流

2020年4月10日 星期五

「瘟疫與人」纏鬥鑑往知來

「瘟疫與人」纏鬥鑑往知來

審視傳染病在歷史所扮演角色

近年頗受注目的新銳歷史學者哈拉瑞在所著《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一書中,[1] 以「先見之明」的姿態,預示了人類未來的命運受到高度重視,佳評如潮﹔他認為,幾千年來,人類都面臨著同樣的三大問題:饑荒、瘟疫、戰爭。但是在過去幾十年間,這些問題已經從過去「不可理解、無法控制的自然力量」轉化為「可應付的挑戰」了。該書出版於2015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之今日,顯示哈拉瑞「言之過早」,人類瘟疫的夢魘並未過去,甚至饑荒、戰爭也不無可能。而這三大問題的再現以世人能力而言本是可避免的。人類的愚蠢令人浩歎。

 在瘟疫肆虐之際,有關著作自然受到格外注目美國史學家麥克尼爾   (William H. McNeill)   早在1976年所著《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 是其中佼佼者。[2] 誠如本書副標題「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所表明,麥克尼爾將傳染病放到歷史的詮釋領域裡,引領讀者重新審視傳染病在歷史所扮演的角色,並追蹤人類與寄生病菌交鋒的來龍去脈。

 全書以編年的手法,從史前時代進入歷史的年代,再進入耶穌紀元、乃至二十世紀前半,詳實探討鼠疫、天花、霍亂、傷寒、瘧疾、流行感冒等病在中國、印度、地中海、美洲等地的肆虐情形,為讀者揭示一幕幕條分縷析、巨細靡遺的傳染病史。道出傳染病在人類歷史與文明發展所扮演的角色,讓讀者以全新的角度及視野去認識人類的歷史。

 作者企圖討論從史前時代到現代,傳染病史如何影響人類的歷史;它建立於簡單的免疫學與疾病地理學觀念,敘述人群接觸到來自不同環境新病原時,常會因為缺乏免疫力而導致嚴重疫情與大量死亡,存活者產生一定的免疫力,讓病原與免疫力達成平衡而減緩疫情。中南美洲、印度等地歷史上都有外人入侵,本地人大量死於疫病之悲慘狀況即是顯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更進一步,試圖以生態因素解釋許多難解的歷史現象,相對於中國入世儒教,印度的佛教與印度教提倡出世,貶低物質是由於資源缺乏,疫病讓人感到生命無常推測種性制度是征服者避免染上被征服者身上的寄生蟲病而發展出的接觸禁忌。

 賈德·戴蒙在1997年所著《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中 [3] ,也與麥克尼爾抱持同樣論點,認為西班牙人柯帝茲只帶了六百多名隨從,就征服了統轄數百萬人的阿茲提克王國。過後不久,在南美洲皮扎若也以極少數人征服龐大的印加王國,最可能的解釋是西班牙人帶來土著毫無免疫力的瘟疫,而使龐大帝國於短期內覆滅。麥克尼爾更進一步推論,墨西哥及秘魯的古老宗教徹底消失,村民不再虔誠,要考量對於一場「只殺死印地安人,卻對西班牙人無傷的流行病」心理方面的暗示,那一方更受天神庇護也是毫無疑問的。環繞著古老印地安神祇所築起的宗教、祭師以及生活方式,在西班牙人所信奉的神展示了超能力之後,再也無法存活下去,論點引人入勝。

 另一方面,作者除細菌與病毒這些微型寄生物外,提出巨型寄生物的觀點,像是統治者、征服者與殖民者,榨取人們的勞動果實,與微型寄生物一樣戕害人群,同時以吞食消化來比喻族群與文明的征服、消長與滅絕,而人類歷史就是微型寄生物、巨型寄生物及被寄生者之間的互動與結果,頗具新意而發人深思。

 作者的宏觀視野、大膽綜述的啟發性受到讚賞,但充滿驚奇之論也遭致不少批評,認為頗多臆測不夠嚴謹,提出許多質疑。尤其中古時期科學尚未昌明時代,世人對疫病了解不足,要談原由、影響與銓釋,自然難有定論,但仍不掩歷史經典開啟思路之可貴。

「瘟疫與人」纏鬥了幾千年,以新冠病毒在二十一世紀仍能肆虐來看,這場人對看不到的敵人奮戰,將永不止息:新冠病毒迄今已證明非常刁鑽古怪,從中國。以迄歐美,可能再向印度、中南美、非洲擴散,走向與時程均不明朗;一說在其他地方延燒後,又會撲向現今防疫成果良好,但免疫力相對較弱的中國與東亞,重演「同樣疫病在缺乏免疫力的族群中蔓延」,相當令人擔心,唯有期待疫苗早日開發成功,才有可能告一段落;誠如麥克尼爾所說「影響人類世界的疾病循環模式是多麼地變化多端,在古代如此,現代也如此」。同時未來是否會有更可怕的病毒出現?也是世人應提防並開始深入探究的關鍵問題,以免像對付新冠病毒措手不及以致應對荒腔走板的悲劇重現。

麥克尼爾在書末「鑑往知來」一節中,論及「科技與知識,從來沒有將人類的從古老位置,即介於「微型寄生物攻擊」與「某些人對其他同類進行的巨型寄生」之間,解放出來」,「也從來沒有任何長久、穩定模式,能夠確保這個世界對抗地方性 (假使不是全球性) 的毀滅性巨型寄生擴張,如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或革命都可能再次造成世界眾多人口的饑饉與死亡」,「未來可能發生意想不到的突破,擴張到目前無法想像的範圍,出現的不會是穩定性,而會是一系列的劇烈變遷和突兀的震盪」,撫今思昔,其預言令人驚慄。

[1] 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Homo Deus, 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林俊宏譯,天下文化,台北 (2017)

[2] 麥克尼爾 (William H. McNeill) ,「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 ,楊玉齡譯,天下文化,台北 (1976)

[3] 賈德·戴蒙 (Jared Diamond),《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週年典藏紀念版〕,王道還、廖月娟譯,時報出版,台北 (2019)

2020年4月7日 星期二

「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後記

「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後記

在新冠肺炎正在全球延燒之際,將「水清木華-清華的故事」完稿送印,聯想著前面幾個庚子年對中國帶來的災難,包括1840年鴉片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1960年人民公社引致大飢荒,都對中國造成重創,橫在眼前的則是深不可測世界性危機,史蹟斑斑,秉持「為後人講可信的故事」想法,使命感更為加重。


在疫情緊張期間,絕大部分的公眾活動都叫停,空出了許多時間來積極為本書作最後整理,原定趕本年校慶前出版,適逢學校配合政府防疫措施,取消校慶大會,所以時程上較不匆促,抱持「出版早不如盡力而為」的態度,也就較無急迫感。


完稿期間,想起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作家喬萬尼·薄伽丘在1348年殘酷的「黑死病」瘟疫隔年寫的短篇寫實小說集《十日談》(Decameron),其次是牛頓為躲避1665年席捲英國的大瘟疫,回到鄉下兩年,構築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學成就。推想出萬有引力定律、發展了三大運動定律,也發明了微積分,同時完成了一系列有關光學的實驗。雖然無意妄與前賢成就相比,本書在大疫未歇中完成境況則一,歷史的臨場感,仍然非常深刻。白雲千載空悠悠,疫情總會過去,撥雲見日的一天應在不遠。


本書不敢稱歷史,作者嘗試的是寫「可信的故事」,其中不免主觀成分。同時內容之選擇,也礙於本人之體驗有限。書中所用引號「」,乃依台灣用法,主要作為標示之用。而並無大陸用法代表可討論之意。另一方面,本書多有取材於許多為清華寫故事的同道或同好書文,其中受益最多者,特輯於書後主要參考書籍中,在此一併致謝。至於圖片選擇,則盡量經授權或自拍,少數版權不明者,還望知者指正。

由於本書疏漏之處必多,希望將來有機會加以增補,更盼望未來識者能「繼往開來」,續寫清華之華美篇章。

2020年4月3日 星期五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看全球化的未來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時看全球化的未來
讀朱雲漢教授新書「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誰將勝出?」有感

截至4/2止,全球新冠肺炎確診者已破百萬人,死亡人數則已超過五萬,世界產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全球主要國家幾已全面封國,在塵埃落定之時,過去數十年的超級全球化必然一去不復返,全球化的未來在哪裡?

 中央研究院朱雲漢教授在今年一月底所出的新書「全球化的裂解與再融合:中國模式與西方模式誰將勝出?」(The Future of GlobalizationFission vs. Fusion,天下文化) ,雖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出版,但其對全球化的深刻精闢分析、理性基本判斷,真知灼見,躍然紙上,仍是探討全球化的未來必讀,不僅開卷有益,而且領悟良多。

 全球化在二戰後由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中,是推動國際經濟整合的主要力量,同時也讓世界經濟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但近年來,反全球化政治浪潮全面來襲,尤其美國在享盡全球化的好處以後,由於中國製造業的崛起,發現不能盡如人意,又片面採取許多措施,掀起中美貿易大戰,一時之間,全球化似有倒退之勢;全球化何去何從,對未來世界發展必有深遠的影響。

 朱雲漢教授在本書中除了剖析全球化現況,特別是1980年代歐美新自由主義革命導致超級全球化的由來以及所遭遇的反彈;當前的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正處於新舊秩序交替的黎明破曉時分。舊的觀念、規範與體制,正出現運作失靈與不勝負荷的疲乏凋零跡象;新的思維、秩序與模式正處於激盪、探索與醞釀階段,尚未破繭而出。

 國際秩序由於中國的崛起,讓歐美各國感受到威脅,由美國帶頭採取圍堵打壓政策,有機會挑起強權間的熱戰,也就是落入學者所稱修昔底德陷阱,或者以經濟戰為主的金德伯格陷阱;因此世界面對的是全球化的裂解;但朱教授認為全球化對以中國為首的發展中國家仍然有其重大意義與價值,動力仍極充沛,因此有相當大的韌性;尤其中國再興,揚棄西方殖民主義巧取豪奪路線,宏觀的協助亞、非、拉丁美洲發轉中國家的開發,以「天下為公」的精神,促進世界大同,已斐然有成,但與歐美國家的衝突必會加劇,世界動盪將會持續相當時間。

 作者列舉全球經濟與人類社會正面臨五個巨大的不確定性:一、全球化的前景,二、二戰後西方主導的國際經濟秩序之前景,三、中美關係前景,四、中國在建構後西方世界秩序中的角色與擔當,五、對於人類社會如何駕馭科技革命的巨大潛力。均有精闢的分析,並探討全球化的下一步是邁向滅亡,還是能進化成不同樣貌?曾經輝煌的西方模式,面對強勢崛起的中國模式,究竟該如何應對?他提醒讀者:全球化的裂解危在旦夕,國際秩序與人類命運將岌岌可危,唯有徹底理解美中關係與中國的發展道路,方能為全球趨勢的未來走向,理出清晰視野。

 針對這些問題,朱教授有五個基本判斷:一、全球政治經濟大格局的變化,中國的角色最為關鍵,二、全球化的動力仍十分豐沛,全球化的融合能量仍遠大於裂解能量,將會演化而非退化三、中國模式與美國模式有機會進行一場良性競爭,四、美國放棄多邊主義與戰略收縮,正好給全球政治經濟秩序轉型帶來契機,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對於中美關係,朱教授說明美國菁英幾乎一致的看法,是必須壓抑中國的崛起,在這個背景下,煽動對抗易,理性處理難,可能不容樂觀。

 本書的出版,是在武漢封城之前,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引發「百年未見的變局」,可謂是橫空飛來的黑天鵝,對全球化的發展亦必有深遠的影響。在各國封城、封境、封國之際,去全球化變得益發真實。可以預見的是,在全球經濟大衰退趨緩之際,迄今受創最深的美國與西歐各國,除經濟因素外,必會在維安的考慮下,加速去全球化,譬如防護器材與設備、藥物原料等以及重要產業供應鏈等都要求分散或自給自足,保護主義更加抬頭;各國對於跨國行動及旅遊管制的升級可能長期化,走向「去全球化」的回頭路。

另一方面,以中國為首的其他地區,則會加強各種經貿關係,未來全球有可能大體上割裂成兩個板塊,直到美國與西歐各國體會到得不償失,而重加檢討,但也有機會行險,乾脆掀起熱戰,兩敗俱傷,後者雖然機會不大,也不能完全排除,殺機重重,可能導致文明社會的滅絕,極為凶險。有專家認為: 「美中實質上已經進入了大戰,而疫情的全球大擴散,配以油價戰和併發的金融危機、經濟生產斷鏈危機,整個世界都連帶捲入了美中戰局。雖然形式不是熱戰,但它已經具備了「世界大戰」的大部分條件」:而這本來是可以避免的,美國菁英們是否有此智慧與能力,力挽狂瀾,目前看來,有高度的不確定性,是很需要世人全神關注努力拆除衝突引信,以免萬劫不復。

2020年3月28日 星期六

在新冠肺炎病毒蔓延時看美式民主

在新冠肺炎病毒蔓延時看美式民主

到美國時間3/27日為止,全球新冠肺炎染疫人口直逼六十萬人,世界各國紛紛封城、封境、封由於新冠病毒傳染力強、致死率高,讓全球人類陷入一場噩夢中,夢醒時刻仍有高度不確定性。在這場抗疫戰爭中,美國新冠肺炎確診人數已超過十萬人,死亡人數超過一千五百人,同時眼看疫情將會急遽擴大,讓人不禁感嘆世界第一強國也是最高唱民主自由的國家的抗疫無方,美國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美式民主有未來嗎?

美國的強大無疑是建立於西方資本主義的根基上,但也與其地大物博,孤懸於兩次世界大戰主戰場的歐亞地區之外的地緣政治有關,總產值。人均收入、科技、軍事與經濟實力均傲視全球,自二戰以來,稱霸世界。但近年來,產生不少問題,最明顯的是美式民主的弊病。

人類經幾千年的摸索,自由民主的制度被普遍認為是「不完美但最佳的制度」。但在美國,雖然各級政府領導是「一人一票」選出,據分析,主要還是贏在較富有白人的高投票率上,而川普即是其中之最。[註一]

川普在2016年上任,同時也受惠於美國特殊的選舉人制;雖然輸了對手三百萬票,仍然在總統選舉中勝選。在選舉中,早可看出其人格低下,但依然受到廣泛支持,尤其得到以衛道者自居的福音教派信眾強烈支持。上任後,倒行逆施,謊言充斥,視基本道德為無物,處處以尋求連任勝選為最大考量,而在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在美國延燒以前,似乎已篤定連任,可見美式民主已趨荒腔走板。

對新冠肺炎病毒在美國流行所做的防疫工作是美式民主的試金石,先是選舉了一位不學無術、不信專業、不理科學與不負責任的總統,在武漢封城後之一個多月間,這位無知無能的領導人,不理專家緊告 [註二],到35日,仍在「推特」上宣稱新冠肺炎與普通流感相似,說「只有129例」,毫不在意,到312日,仍說「只有1,200例,比其他國家少」,低估損害,並疏於準備,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則也失職的讓檢疫試劑短缺,到開放較大規模使用時,已錯失黃金時間。而川普政府到疫情牽動股市大跌後,才發覺不妙,又急於推卸責任,而在公開場合又經常釋放錯誤訊息對這大流行病的因應措施可謂一無是處。

除了總統外,美國社會也呈現了極大的防疫漏洞;枉有先進的醫療水準,醫療費用卻極其高昂,有3,000萬人沒有醫療保險,約4,000萬人只有低度醫療保險,而政府很遲才推出的振興方案中,僅承諾測試免費,並不包括治療費用,等同置「低端人口」於死地,同時光是在加州,無家可歸的人即有十五萬人之多一旦蔓延,就會有燎原之勢;觀諸近日,歐美各地顯貴紛紛中鏢,顯示病毒無分貴賤,一有缺口,大家一起沉淪,非常可怕。另一方面,由於準備不足,抗疫所需醫療設備極端缺乏,危及醫療體系運作;同時在習慣個人我行我素的社會,美國人的防疫觀念相當落後,許多人不認真看待州政府「待在家裡」、與人保持安全距離指令,甚至認為戴口罩是代表有病在身的行為,讓防疫效果大打折扣。另一層的問題是,很難想像美國聯邦政府能號召疫情比較不嚴重地區動用醫療資源來支援目前的重災區。

這些因素,導致美國至今抗疫無方,而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國政壇兩極化自川普就任後達到高峰,無法同心協力,採取果斷的因應措施來自救;而川普力推的「美國第一」、「唯我獨霸」政策,更讓美國喪失道德光環,在危機時刻以霸主自居卻無法領導世界各國共同抗疫,結果是大家力求自保,「各人自掃門前雪」或「以鄰為壑」,使全球抗疫成功之日,顯得遙不可及,如何發展,尚在未定之天。

至於美式民主的外溢效應在美國執行美國優先」政策以後,更向負面傾斜。以美國安定社會、軍事強權支撐的金融霸權多年來主導國際社會的發展,一方面窮兵黷武,屢屢發動戰爭,以自由人權之名打擊異己、煽動顛覆,卻對親美專制政府所作所為視若無睹;另一方面導致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8年世界金融災難。近年來眼看中國崛起,又處處予以打擊,川普掀起貿易大戰,更使中美兩國互信盡失,合作抗疫的機會也相對降低。

這場抗疫戰爭,演變至今,從中國延燒到歐洲以致美國,亞、非以及中、南美發展中國家前景堪虞,世界經濟必遭重創,全球股市重挫,航空、旅遊、餐飲、運輸、娛樂、體育等產業哀鴻遍野,影響層面超越金融海嘯成千上萬人喪失寶貴生命,已釀成「百年未有之變局」。未來如何演變不容易釐清,但應是一檢討美式民主的契機;要說美式民主的神話已經破滅,可能尚早;川普是美國百年一見的災星,如果想像一位比較正常的領導人,表現如目前紐約州州長Andrew Cuomo,不至於在大敵當前之際,未能料敵機先、屢屢誤判,耽誤寶貴戎機,又缺乏悲天憫人的領袖氣質,情況可能會好很多。但美式民主的深層危機,如選舉的基本不公平、兩極化政治、貧富不均、醫療昂貴等,在面對重大疫情時,顯得漏洞百出,是否能改弦易轍,是極其巨大的考驗。

[註一] 塔納哈希.科茨,《美國夢的悲劇:為何我們的進步運動總是遭到反撲?》(Ta-Nehisi CoatesWe Were Eight Years in Power: An American Tragedy) 一書中敘述   :

蓋洛普公司(Gallup)研究員喬納森.羅斯威爾(Jonathan T. Rothwell)與帕布洛.迪耶哥—羅塞爾(Pablo Diego-Rossell)檢視民調資料發現,「種族與族群在郵遞區號層級的集中程度,是判斷支持川普與否最強而有力的指標。」川普的強勢表現不但跨越了白人的階級界線,也跨越了幾乎每一項白人的人口特質。」「如果我們只以「白人美國」的普選票(popular vote)來劃分 2016 年的總統選舉人票(electoral votes),川普將以 389 票對 81 票大勝希拉蕊。

[註二] 關於全球範圍內的大流行和特別是冠狀病毒,已經有許多警告。 2019年的美國政府報告說:「美國和世界將繼續受到下一次流感大流行或傳染病大規模爆發的威脅。」去年,由「健康和公共服務部」對快速傳播的病毒爆發進行了模擬。一月初,資深政府官員開始發出有關冠狀病毒的警報。

2020年3月21日 星期六

「AI 智能應用對日常生活之翻轉與創新」專題報告主編序

AI 智能應用對日常生活之翻轉與創新」專題報告主編序

歡慶中技社成立六十周年主要活動之一

中技社於
2018222日與2019313日分別舉辦了「AI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暨產業之挑戰及影響」以及「AI時代社科文教之變革與創新思維」研討會,獲得熱烈的參與以及回響;鑒於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正方興未艾,因而選定於2019823日舉辦第三次「AI研討會」作為歡慶中技社成立六十周年主要活動之一,而以「AI 智能應用對日常生活之翻轉與創新」為主題。從日常生活的經驗,延伸出與大眾生活相關的七個面向,本次會議很榮幸再度邀請到陳建仁副總統蒞臨以及多位中研院院士與各領域專家學者,於此研討會中分享論點,藉此展開AI與科技人文、文學、語音辨識、通訊、運動、學習,以及工程間之對話,讓民眾有個初步輪廓,在AI科技的輔助與影響下,如何翻轉與創新大家的日常生活。


陳建仁副總統在致詞時指出,AI是台灣未來重要的產業創新與邁向智慧國家的主要關鍵,如何將領先的AI技術應於實際活當中,打造未來的智慧城市,帶給我們更美好的未來,是⼀⾨重要的學問。政院也已啟動AI相關案,不僅努協助台灣產業AI化、培育AI才,政府也積極在法規鬆綁與建置相關實驗場域上努,來協助AI的推動。

中技社董事潘文炎表,中技社期以來,為台灣的科技創新、才培育、推動國家建設,引進科技新知、協助產業升級轉型、扮演政策智庫,有相當卓越的貢獻。今年適逢成立60周年,特規畫辦理AI研討會,作為社慶系列活動之

本人以協辦人身分致詞時表 AI正蓬勃發展,根據前陣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AILearning From PeopleA lot of People;意指AI發展是向許多學習並需大量人力協助。然AI發展成熟時也會取代大量人,所以從另⼀角度來看⼈類發展AI是幫⾃⼰挖墳墓,這是值得思索的課題。因此當美國主黨總統初選候選⼈之一的Andrew Yang 提出「AI時代應對於被剝奪作者所有救濟」,國內也有科技專欄作家質疑「AI是創意幫⼿還是殺⼿」,都引起廣泛討論,所以在AI發展下,對於創意與道關懷等議題特別值得深思

中研院廖俊智院長擔任早上三場演講主持人。首先是由李琳山院士講「機器會聽人類語言以後」;李院士從定義與介紹人工智慧,談到教機器聽人類語言的要點與經驗,分析機器聽華語與聽西方語言有何不同,在機器會聽人類語言以後,則可以期待語音版Google,促進人類文明發展;他對人工智慧的展望,「想不到一個領域用不到它」,「在可預見的未來都會很有用」,總言之「可大可久」,簡明而直指核心,發人深省。

張系國教授近年在「老年生活」議題方面有相當投入,主講「AI與老年生活」。依序談什麼是人工智慧、英國人怎麼死、什麼是慢智系統、為什麼需要慢智系統、抽象機器的模式、可調適醫療照顧系統以及天地人系統,除拉高到哲學層次思考,並兼顧實際面,闡揚「人機共同進步」的觀念,令人同感「收穫良多」。

中鼎公司葉啟信創研長與大家分享「AI 與工程:工程與建造的未來」。葉創研長說明由中技社投資成立的「中鼎工程公司」多年來在研發創新方面不遺餘力,談到工程建設對世界經濟的貢獻以及面對的問題,闡述創新的邊界,清楚說明現今的投入與成果,充分展現AI 在「營建工程」應用的多元化與潛力,展望智慧工程總承包,以及未來發展重點。

下午四場演講由徐爵民前部長主持。首先由杜經寧\院士主講「5G科技與AI應用」。杜院士在演講中,除闡述主題5G通訊及其技術、AI與其應用,並深入淺出的介紹「三維積體電路」 (3D-IC) 及其與AI發展相互為用,總結「AI是否成功應用,取決於基礎訓練」,確是金玉良言。

吳誠文副校長由於紐約機場流量管制,而無法及時搭上回台班機,改以視訊方式講「AI與運動」。吳副校長首先介紹運動產業,強調已是包含廣泛與產值巨大的產葉,以棒球、曲棍球為例,說明現今AI在運動方面的應用,很明顯對球員、觀眾、裁判與教練各面向,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另一方面,也以美國名校史丹佛大學為例,說明運動科技發展的情況與潛力,最後以「創造運動產業、提升文化價值」作結。

張國恩前校長主講「人工智慧與學習」,首先談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循環與實踐要素,介紹二十一世紀學習理論的發展以及教育新思維、科技在教育的應用以及營造有意義學習的環境;在AI在教育新思維的實踐方面,包括精準教育為教育科學思維的實踐,翻轉教育系統與營造有意義的學習環境為教育抽象思維的實踐,認為教育創新是化AI為助力與提升人類力量的最重要路徑,展望「教育自主、能力為本、課程減量、邁向教育4.0」。

最後由劉炯朗前校長講「科技與人文的平衡: AI靠哪邊站?」首先比較科學技術與人文藝術,說明科技人需要人文素養、人文人需要科技知識;除對人工智慧發展做精闢介紹,旁徵博引,認為科技中的美包括廣博、遠見、嚴謹、精確、分析、歸納、應用等,人文中的美則包括和諧、激盪、含蓄、鮮明、格律、不羈等,舉出許多文理互通範例,而以追求科技和人文的美為AI邊站的依據。

本研討會的順利舉辦以及論文集的編輯,要感謝王王釿鋊主任與許湘琴組長領導的工作團隊,在緊湊的時間壓力下,盡心盡力,克服各種挑戰。最後並要特別感謝蒞臨貴賓、主持人與主講人的全力支持,讓研討會得以圓滿完成。


陳力俊 謹序

20203月於新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