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聞蔡安邦院士辭世
在「清華材料系」教師的手機通訊群組訊息中,驚聞蔡安邦院士已於上月25日辭世﹔猶憶5月13日才收到蔡院士給最近被接受發表論文共同作者電子郵件中的公開留言﹕
It is indeed a great news !
Thanks !
An Pang
如今已天人永隔,人生之無常,令人慨嘆。
蔡安邦院士是於2018年七月當選「中央研究院數理組」第32屆院士﹔他的當選很特別的是,正如「台北科技大學」校長在2018年頒贈蔡院士名譽博士學位時所說﹕「是北科大建校百年來第一位中研院院士」。同時他也是歷年來極少數,如果不是唯一的話,在日本發展而當選中研院院士的華人學者。
蔡院士於1979年畢業於台北工專(台北科大前身)礦冶工程科,曾服務於三陽工業,先後在日本秋田大學、東北大學取得學位,最後職位是「日本東北大學」多元物質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蔡院士以研究準晶材料(quasi-crystalline materials)知名,也因此以台籍身分在2014年獲得日本天皇頒贈給科學,藝術和體育領域的傑出學者的「紫綬褒章」。他與準晶物質發現者,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丹.謝特曼(Dan
Shechtman)有相當好的交情,促成謝特曼教授在獲頒諾貝爾獎之前即與北科大交流,其後更牽線設置北科大「Dr. Shechtman年輕學者研究獎勵」﹔「清華大學」在2012年5月14日曾「搭(北科大)便車」邀請到謝特曼教授到校訪問,並發表「準晶體的發現」演講,[1] 只是我在接待謝特曼教授時,並不知道蔡院士牽線有功。
與蔡院士上次見面是他於今年1月9日在「清華材料系」以 「金屬間化合物和多孔金的催化效應新見解」(New
Insights into Catalysis of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and Porous Au) 為題演講時。其演講主要內容是通過能帶計算和X射線光電子能譜證實,提出電子結構和微結構的催化的新見解,尤其是價電子密度相似時,金屬間化合物與純Cu催化功能相同﹔在多孔金方面,通過脫合金Al2Au製備的低配位原子位點多孔Au,展示對CO氧化具有高催化反應特性。同時也證實多孔Au的晶格中常見的孿晶缺陷與催化活性顯著相關,深入淺出,且發人深省,相當精彩。
記憶所及,與蔡院士前兩次見面,都與「清華大學」與「日本東北大學」交流有關。一次是多年前,「日本東北大學」教授等一行,到清華訪問﹔另一次則是我在2013年5月10日以會長身分,主持在「日本東北大學」召開的第32屆「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Association
of East Asian Research Universities)理事會的場合﹔[2] 與理見進(Susumu
Satomi)校長和蔡院士餐敘時,頗可見理見校長對蔡院士的推崇。同時值得一提的是,「清華大學」與「日本東北大學」校色均為紫色。
另一方面,前面提到與蔡院士共同發表論文,則是對於「清華材料系」一位同事的研究工作,略有貢獻,而忝列共同作者,也是別有緣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