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兩岸清華校長交流 -- 兩岸清華一家親之一例

兩岸清華校長交流   -- 兩岸清華一家親之一例

613-18日有北京一行。主要是應邀參加「第四屆國際納米能源及系統會議」,在大會以「應用於再生能源之納米材料與器件」為題發表演講。但因有六年多未來北京,所以在會議前後各多安排了一天,看看老朋友以及重遊舊地。

14日與北京清華顧秉林前校長晤面並共進午餐,老友久別重逢,相見倍感親切。顧校長為我到訪,特準備一張2010316日訪問新竹清華合影相片相贈,兩人持框合影,彌足珍貴。我則以最近出版的兩本演講集「一個校長的思考()()」奉贈並合影留念,笑稱可為未來打書用。

顧秉林前校長是於20034月至20122月擔任北京清華校長,我則於20102月至20141月擔任新竹清華校長;有約兩年時間同時擔任校長,而兩人歷年來因公務交流至少達十四次。

細數這十四次交流,包括
2010316-17日顧校長訪問新竹清華
2010724-28日在港澳參加「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
2010929日本人率團赴「北京清華,簽署「共同建立兩岸清華大學聯合實驗室」、「聯合培養雙碩士學位」協議,
2010102324日在香港舉辦「兩岸清華慶祝百周年」活動,
20101027-29日在「北京清華參加「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年會」,
20101223日在海南三亞參加「清華三亞數學論壇」,
2011724-28日在成都參加「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
2011年在北京參加「李恆德院士九十歲生日研討會」,
2011122324日在「北京清華舉辦「新竹清華日」,
20127月日在南京參加「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
2012102627日在「新竹清華舉辦「梅貽琦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
2013721-26日在台灣參加「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
20131219日在「新竹清華舉辦「新竹清華名人堂啟用典禮」,
20147月在貴州參加「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

2010316-17日顧校長在本人接任校長兩個月內,即率團訪問「新竹清華,除與本人深度晤談外,並與「新竹清華一級主管舉行座談會,共商協力籌備百年校慶及教學、研究合作事宜。本人致歡迎詞時談到,兩校同根同源,多年來兩岸清華各自發展,並迅速建立高等教育不凡地位,尤其前不久,遠見雜誌調查家長心目中最優質的大學,兩岸清華都是第一;之前他曾在教育部頂尖大學計畫簡報時,特別強調以目前「新竹清華的表現,將是台灣高等教育邁向國際頂尖的唯一契機,而之間的秘密武器,就是「兩岸清華共同合作」。而顧秉林校長則呼應,來到新竹清華有一種歸屬感、回家的感受,二校不僅同一校名,包括辦學理念、育人方法及文化氛圍,也都是息息相通,他很感動「新竹清華的熱情接待,並期待未來有更密切合作;未久將來,二校將共同迎接百週年生日,總結百年來的發展成就,並協力因應全球變化,迎接各種挑戰。

當時兩校所預定的慶祝活動,包括出版系列專書、籌劃百場慶祝活動、百場學術活動、中外校長論壇、新建大樓啟用典禮(新竹清華台達館、旺宏館)、具歷史性築整修維護(北京清華校史館、音樂廳)…等。至於雙邊實質交流合作,近期將積極協力推動「共同培養-雙聯學位」計畫,未久配合台灣的教育政策開放,有希望於明年春即啟動招生,初期將以碩士階段為主。此外,「聯合研究」亦是雙方討論重點,當前除落實執行2009年已啟動的聯合研究經費 (北京清華每年出資400萬人民幣,新竹清華出資2,000萬台幣),雙方規劃設立「兩岸清華實驗室」,相信未來在兩岸清華的優勢研發基礎下,定可共創國際頂尖成就。聞知顧校長拜訪新竹清華消息,校內「北京清華交換生齊聚,歡喜迎接他們的大家長。

2010929日本人率團赴北京清華,簽署「共同建立兩岸清華大學聯合實驗室」、「聯合培養雙碩士學位」協議,後者是臺灣第一所大學與中國大陸學校簽訂校級雙聯學位協議。陸生三法雖已於2010819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兩岸大學在教育部大學招收大陸學生配套措施未公布前,可先採取雙聯學位方式合作。兩岸清華大學,在國際上都有很好的學術聲譽,透過雙聯學位合作將可以大大的嘉惠二校學子。兩岸清華的教授充分把握這個難能可貴的機會,進行多領域的交流。彼此透過溝通及分享,對雙方專業研究有了深度的了解,也為未來兩岸清華進一步的合作開啟另一道契機。

2011122324日在北京清華舉辦「新竹清華日」,開「北京清華舉辦台灣高校日活動的首例。此行也進行「新竹清華大學說明會」、安排交換生座談,以及舉辦乒乓球友誼賽,受到北京清華師生熱烈迴響,讓兩岸清華血濃於水的兄弟之誼更上一層樓。本人致詞時表示,世界上沒有兩所大學有這麼密切的關係。二十年的交流,兩校建立起的關係,展現的善意、誠意,以及情意,是沒有其它學校可以比擬的。兩岸清華不僅都擁有美麗校園,而且辦學的精神、教育的理念一脈相承。

推動新竹清華日的原委,乃由於20117月本人在成都參加「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與顧校長見面時提出的構想,顧校長立即欣然同意全力推動。本人表示,希望不久「北京清華也能於「新竹清華舉辦北京清華日,更期待「新竹清華能攜手到全世界的名校舉辦兩岸清華日,這對兩校的國際聲譽都會有非常大的幫助。同時介紹「新竹清華為本次學術盛宴所邀請來的12位鑽石級名師,這些教授都是在領域上學有專精,並善於將知識學問清楚轉譯成學生認知所能了解的形式。顧秉林校長特別引用「新竹清華劉兆玄前校長在北京清華所講的名句「一筆寫不出兩個清華」來形容兩校深厚的關係。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兩岸清華開創了兩岸高校交流之先河。二十年的交流或是合作,不論是學生競賽、教師專業領域的研討、學術合作及學生交換學習,交流層面遍及學校層級的組織推動,乃至院系和教師個人的自發互動助。他指出,兩校的交流事項,從清華盃圍棋橋牌賽,到能源、奈米領域的學術研討會;從早年的學生交流協議,一直發展到兩校的全面合作協議;從剛開始的學生暑期項目,到今日北京清華規模最大的校際交流生的交換,無不生動的體現了兩岸清華交流日見頻繁、合作日益深入的發展態勢。他進一步說,在今年百年校慶之日,兩校有建立兩岸清華大學的聯合實驗室的共識,規劃設立兩校共同研發的項目,並已簽署碩士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更共同舉辦校慶的系列活動,也互派代表致賀觀禮,分享慶典的喜悅。衷心期望兩校能夠以「北京清華大學日為新的起點,進一步拓展深入合作的模式和渠道,而能在新的百年當中攜手邁向世界頂尖大學的行列,共同譜寫清華更加美好的未來篇章。本次「新竹清華日」雖然行程緊湊,又逢北京氣候酷寒,但是四處受到暖暖的熱情接待,收穫滿滿。

2012102627日「新竹清華舉辦「梅貽琦校長逝世50週年紀念研討會」,顧校長專程前來參加。本人指出,這場紀念會不僅緬懷梅貽琦校長的行誼,也就與其辦學理念契合的主軸,包括通識教育、體育教育、全球化、學術自由與校園民主、大學的學術基礎與發展、人文教育與大學精神進行研討,冀使一代學人風範長存人間。梅校長是一位傳奇人物,他三十七歲即由大師如林的清華教授群票選為教務長,四十二歲時也在眾望所歸下擔任校長,一直到七十三歲時在「新竹清華大學校長任內去世。以終身服務清華實踐;一生盡瘁清華大學,未曾一日間斷。清華事業就是他的事業,是古今極為少見。顧秉林校長則說,當年梅貽琦校長回國任教半年曾表示自己對教書沒興趣,他就讀清華時期的老師張伯苓教授語重心長地說,「你才教了半年就不願幹了,怎麼知道沒有興趣?青年人要忍耐,回去教書」梅校長晚年向夫人韓詠華女士回憶起此事說:「這可倒好,這一忍耐,幾十年、一輩子下來了。」清華得以成為第一流大學,除有庚子賠款可以動用的優勢,梅貽琦校長的知人與禮遇,而能延攬第一流教授,也是主要因素。

20131219日「清華名人堂」歷經一年多的興建工程,盛大揭幕,顧校長率團出席與會,現場熱鬧非凡。本人提到,「清華名人堂」的設立是希望突顯清華立校以來,為清華、社會、國家、世界「立德、立功、立言」的清華人;一方面感謝他們的重大貢獻,永誌紀念,一方面也由彰顯清華人的事蹟,在人格、事業、著作方面有永遠存在的價值。激勵莘莘學子,引為典範,「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值得慶幸的是,當日除顧校長代表北京清華,包括劉炯朗及徐遐生兩位前校長及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先生、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先生等清華人,以及雲南師範大學葉燎原書記等昔日西南聯大的代表,當天都出席與會,顯示清華人對「尋清華源流,留世間絕響」的重視。

2010316-17日顧校長訪台時,曾與我在台北共同接受「聯合報」記者薛荷玉、陳宛茜專訪,大幅報導的標題是「兩岸清華內外神似,校長一見如故」」。報導重點包括:1956年,北京清華校長梅貽琦自美來到新竹主持清華建校。新竹清華並無一物自北平搬來──除了梅校長本人以及校訓、校歌,還有那筆一百年還沒用完的「庚子賠款」。兩校發展路線也鬼使神差般相似,都先發展理工、再補足人文養分。不僅內在精神神似,就連「外表」也同樣傾國傾城,都是兩岸票選「最美大學」。

同時報導兩岸分離近六十年後,為了共商建校百年校慶,北京清大校長顧秉林與新竹清大校長陳力俊首度聚首台灣,並接受邀請,暢談兩校的同與不同,內容大要如下;
  
  陳:我到北京清華,發現學生都在念書,圖書館、教室裡都是滿滿的學生、都在念書。台灣早期是這樣,現在不再是這樣。
  
  顧:大陸學生確實特別用功。這跟經濟發展有關,我們百分之七十的人無法讀大學。但台灣學生有禮貌、給人謙虛、好學印象,思想上比較活躍。
  
  陳:大陸的學生,很像四十年前我念書時的台灣大學生。但現在台灣邁入多元化社會,注重多元價值,不會只偏重智育。多元化的社會,就是有各種多元價值。大陸學生專業非常好、企圖心很高。大陸的少子化、小皇帝現象,都沒有在北京清華學生身上看到。
  
  曾有到北京清華交換的學生告訴我,大陸生很用功、比較蠻幹;台灣學生則有團隊精神、會動腦筋。現在台灣學生有點像是卅年前我在美國念書時的美國學生,但台灣學生比較尊師重道。
  
  顧:台灣學生比大陸學生謙遜。台灣保留中華文化傳統,是全亞洲最好的地方。
  
  陳:企圖心是台灣學生較缺乏的,沒有「我想成為大師」的氣魄。我覺得台灣學生的表達能力要加強,不論是文字、口語上。
  
  兩校老師風格也不一樣。台灣老師個個都是意見領袖、每個人都有他的理論基礎,北京的老師比較踏實。
  
  問:台灣即將開放陸生來台及採認大陸學歷,兩位校長有何建言?
  
  顧:愈開放愈好,我希望學生在成長時期,能有許多選擇。比起到香港留學,大陸學生更喜歡到台灣。因為從深層來看,台灣文化跟大陸比香港更接近。
  
  陳:台灣腳步太慢,很多的顧慮是多餘的。開放不光是雙贏,還是互利多贏。對兩邊的科技和社會,都有正面的發展。現在來台灣的大陸學生,少有不喜歡台灣的人事物,這些人未來如果成為大陸的領袖人物,將是台灣的親善大使,成為兩岸的橋梁。
  
  台灣極力推展國際化,但要打造英語環境不容易。兩岸思考方式異中有同,開放陸生來台,等於是國際化的第一步。我們接待歐美學生的環境還不成熟,但接待大陸學生已經很成熟了,為什麼不放手?

九年後看來,答案大致不變,大陸頂尖大學正飛速進步,台灣的邁頂大學似仍在原地踏步,時不我予,能不警惕?知否!知否!

顧校長在卸任後還訪問新竹清華三次,情誼非常;上一次相見,則是於20147月在貴州參加「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當時我與顧校長皆已卸任,以特邀貴賓身分參加。

北京清華除與顧校長午餐外,並到「工字廳」巡禮,在當年校長辦公室史宗愷主任引導下,在2001年簽訂合作協議的「工字廳」會議室合影留念,其後則參觀「校史館」,由范寶龍館長與副館長接待,導覽全館,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於20116月「清華大學校史館」名稱正式啟用。共三層。一層和二層的展區面積約3000平方米,分為序廳、主展區、副展區、人物展區,有六位專業工作人員。規模驚人且頗能充分顯示北京清華躋身世界一流的歷程與成果,值得新竹清華觀摩學習。

晚應知名記實作家岳南先生在「無名居」設宴招待;岳南先生新書《大學與大師:清華校長梅貽琦傳(全二冊)》繁體字版甫在台出版,晚宴到有《一個時代的斯文》作者鐘秀斌,籌拍《梅貽琦傳》編劇楊珺及兩位清華校友,難得的是得與在大陸致力於弘揚梅校長教育理念的文化界人士聚於一堂,相談甚歡,也是此次北京清華行之一得。

在兩岸清華百年校慶時,北京「中央電視台」、「新華社」與「中新社」記者曾連袂到新竹清華大學採訪。他們報導說:走進校園,馬上感受著同一個名字下兩所學校的親緣。兩岸清華同根同源,兩岸清華不僅有同樣的校名、校歌和校訓,觸目可見的紫色,「新竹清華的最先五任校長都出自北京清華,他們把治學理念、育人精神和校風都帶到了新竹清華。兩岸清華人在一起,總有著別樣的親切。」兩岸清華一家親,正歷久彌新。



共持九年前同框照片合影,彌足珍貴


以拙作演講集「一個校長的思考()()」相贈


2010316日顧校長訪問新竹清華



2010929日在北京清華簽署協議



20101023日在香港參加「兩岸清華慶祝百周年」晚宴


20101223日在海南三亞參加「清華三亞數學論壇」


20111223日在北京清華舉辦「新竹清華日」


20121026日在「新竹清華」參加「梅校長逝世五十周年紀念會」



2013721日在新竹清華參加「兩岸四地大學校長會議」


20131219日在「新竹清華」參加「新竹清華名人堂啟用典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