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9日 星期一

哈金作《通天之路:李白》讀後 (五): 生前身後事

哈金作《通天之路:李白》讀後 (): 生前身後事


四、生前身後事

公元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聞李白流放,日夜為李白憂慮,不時夢中思念,寫成《杜甫夢李白》詩。其中名句是「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而李白晚景相當淒涼。

李白在757年底遭流放夜郎,根據唐律,須在一年內抵達夜郎,但可有例外,讓李白得以自己節奏前行,於759年早春抵達四川奉節 (白帝城),突然因朝廷大赦,喜出望外,立返江陵。留下《早發白帝城》千古名詩: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因戰亂,李白於761年春,才與妻子宗氏團聚,在伴送宗氏到廬山修道後,再度踏上旅程:輾轉前往由其親戚李陽冰擔任縣令的當塗,受到熱心款待,而安頓下來。但年底李陽冰任滿,要回京城覆命,先將李白兒子伯禽接來,在附近鹽場找了份差事,將家裡所有現銀都留給了李白,竭盡所能安排,才悵然告別。

李白於次年去世,在最後的日子裡,曾作《臨終歌》絕筆詩: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左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自比為大鵬,振起雙翼意欲飛向遙遠的天邊。然而,尚未抵達最後的終點,就遭遇重大的挫折而氣力不濟。雖然被摧折,但他鼓起的餘風仍可激揚萬世,可惜壯志未酬。聖人孔仲尼已死,誰還會為我哭泣呢?

去世確切時間不詳,由伯禽草草埋葬。764年,朝廷接受推薦,徵召李白為左拾遺,但李白已去世一年多了。

799年,29歲的白居易在河邊的雜草與荊棘中找到了李白的墓地,並寫下《李白墓》詩

採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渚蘋溪藻猶堪薦,大雅遺風已不聞。

五十多年後,宣歙觀察使范傳正找到李白約三十多歲的兩位孫女,「衣服村落,形容樸野,而進退閒雅,應對詳諦,且祖德如在,儒風宛然」,據告知伯禽已於二十年前去世,她們有一位兄弟,離家後已十二年沒有音訊。二女已出嫁,似不識字,不願接受安排改嫁士族,只希望將祖父改葬於李白生前曾希望被埋葬在的青山,「志在青山」的遺願:青山也叫「謝公山」,是李白的文學偶像謝脁曾經住過的地方。

范傳正尊重了她們的意願,當地縣衙決定給予她們家庭免除賦稅與雜役。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范傳正為其遷葬至當塗青山,並作墓誌銘《贈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這篇碑文也是李白生平一個重要資料。

李白在李陽冰告別時,將自己所有詩歌手稿都給了他,似乎感到自己大限將至,跟李陽冰敘述自己一生;李陽冰答應為李白出版手稿,並將李白自敘作為此書序言一部分。李陽冰撰寫了一篇序言,得到李白認可。李陽冰說李白才華「千載獨步,唯公一人」,自己以能遇見李白為榮,兩人揮淚告別。

李陽冰在李白身後不負所托出版了李白詩集《草堂集》,在前言中寫道:「當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李白另一崇拜者魏顥於763年也履行了對李白的承諾,將李白的詩歌結集出版,題名《李翰林文集》,這兩本詩集構成後代所見李白作品的基礎,總共大約一千首詩文

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哈金作《通天之路:李白》讀後 (四): 道家情緣

哈金作《通天之路:李白》讀後 (): 道家情緣


三、道家情緣

唐朝奉老子為始祖,尊崇道教,道教在唐朝達到了隆盛時期。因此,對李白求仙學道影響重大。李白在18-20歲時,曾同蜀中長平山道家術數名家趙蕤一起隱居學習霸王之術和官場秘訣。希望「佐名主,立功業」,在政治上有所成就。

在蜀中,他奠定了道教信仰的基礎,道教強調「道」乃宇宙的基本法則,無所不在,由「道」生「運」,亦即興衰變遷。道家認為生命有限,沒有來世,所以人必須盡可能減少身心消耗,保持最長久的生命活力,崇尚自然。因為追求長壽甚至成仙,發展了煉丹術,對李白產生了終生的影響。李白在其《感興八首》 (之五)說:「西山玉童子,使我鍊金骨。欲逐黃鶴飛,相呼向蓬闕。」即表達了煉丹成仙的想法。

李白一生為求仙學道而漫遊名山大川,如732年,他到嵩山尋訪據說以兩百多歲,善製作長生不老藥,被稱為「焦煉師」的女道士、活神仙,雖未遇,但堅信大師的存在,在《赠嵩山焦煉師(並序)》詩序中說:「雲生於齊梁時。其年貌可稱五、六十。常胎息絕谷。」「遊行若飛,倏忽萬里,世或傳其入東海,登蓬萊,竟莫能測其往也」,詩中說:「紫書儻可傳。銘骨誓相學」,渴望向焦煉師學道之心溢於言表。晚年(760年),即在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回來的次年,在《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中更明說「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天寶四年(745),李白接受道篆,加人道士行列。李白在齊州(濟南)的道教寺院紫極宮被反剪雙手,走上法壇,在杜甫與高適的見證下,從高天師手中接過朱筆寫在白絹上的「道篆」,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道士。道篆的傳授頗為嚴格,授了道篆,才算正式人道,「名在方士格」。

李白一生展現道家的洒脫、道教的狂放。道教是一個珍視個體生命並渴望現世快樂的宗教,其沒有空、幻、寂、滅的禁慾色彩,而是充滿了喝酒談玄、散發弄舟、長生不老、成仙成神的享樂情緒。他在《夢遊天姥吟留別 》長詩中,描述了上天庭奇異夢境並慨嘆:「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李白在四川雲遊時結交道士元丹丘,成為摯友,為元丹丘寫了至少十一首詩,稱他與元丹丘「故交情深,出處無間」、 「吾將元夫子,異姓為天倫」。他的第二任夫人宗氏有很深的道家修為,並師從李林甫入道的女兒李騰空大師。李白曾有《送內尋廬山女道士李騰空二首》相送,其一云:「君尋騰空子,應到碧山家。水舂雲母碓,風掃石楠花。若戀幽居好,相邀弄紫霞。」詩中的雲母,即為煉丹藥物之一,廬山盛產,以水碓搗煉,舂成細末可服用。晚年的李白熱衷於煉製與服用丹藥。決心「吾將營丹砂,永與世人別。」沉溺道教已是很深。

哈金作《通天之路:李白》讀後 (三): 知名文友

哈金作《通天之路:李白》讀後 (): 知名文友

二、知名文友

李白交遊廣闊,和尚、道士以迄三教九流,知名文友包括:

 ()、孟浩然 (689-740)
孟浩然長李白 (701-762) 十二歲,是李白的老師、兄長、朋友;開元十六年 (728),孟浩然來到黃鶴樓,巧遇李白,他準備到長安考進士前,李白前來送行,心中無限惆悵,寫下了一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千古名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孟浩然也頗有入仕之心,但因一直沒有得到機會,只好隱居山林,寫下不少山水詩,史稱「田園詩人」。

李白在《贈孟浩然》的詩中寫道: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 杜甫   (712-770)
杜甫比李白小十一歲,李白於745年敗走京城 (自云攀龍忽墜天),雲遊首至洛陽,杜甫正住於此。當時李白已名滿天下,而杜甫仍沒沒無聞,但李白很看重杜甫,並稱讚其「會當凌絕頂,一覽群山小」詩句,兩人互相欣賞,但詩歌風格極為不同。

聞一多將兩人相會比喻為日月相會,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唯有傳說中的孔子見老子可與之媲美;「譬如說,青天裡太陽和月亮走碰了頭,那麼,塵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遙拜,說是皇天的祥瑞。如今李白和杜甫——詩中的兩曜,劈面走來了,我們看去,不比那天空的異端一樣神氣,一樣的有重大的意義嗎?」

在接下六個月中,兩人道路再次交叉又分離。雖然總共只見過三次,由於志趣相投,成就了終身的友誼,杜甫並作詩「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紀念。

杜甫堅信,李白將擁有「千秋萬歲名」,讚美李白詩歌藝術「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李白在《戲贈杜甫》中道出「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爲從前作詩苦。」道盡杜甫作詩苦吟推敲之狀。杜甫曾在《春日憶》「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雲。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詩中表達思念之情,令人神往。李白晚年參與「永王之亂」獲罪,杜甫是少數對他保持友情與支持的朋友,寫詩悲嘆「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三。王昌齡 (698756)
740年,李白在巴陵,遇到王昌齡,甚為相得。王昌齡由科舉中了進士,入仕十多年,他為李白剖析涉身官場的不可取,但並沒有說服李白。

王昌齡名作包括: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以及《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 賀知章(659744年)
賀知章晚年在長安紫極宮遇到少年時期的李白,在讀了李白作品《蜀道難》、《烏棲曲》等詩後,感嘆地說道,「子,謫仙人也。」,從此後人稱李白為詩仙,兩人成為好友,並留下「金龜換酒」的佳話。
李白《對酒憶賀監並序》:
太子賓客賀公。於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爲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爲樂。歿後對酒。悵然有懷而作是詩。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爲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賀知章《回鄉偶書》一詩可謂家喻戶曉: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 高適(704765年)
745年夏,高適與李白、杜甫在開封會面,同遊梁宋,在夏秋之際三人又一同到單父(山東單縣),於孟渚澤縱獵。到了第二年 (746),李、杜、高三人又在齊地相聚。那時候的高適寫有《宋中別周梁里三子》,他在詩中形容李白:「李侯懷英雄,骯髒乃天資,方寸且無間,衣冠當在斯。」杜甫晚年在《遣懷詩》里也回憶了當年的盛事,「憶與高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壯藻思,得我色敷腴。」

李白入獄期間,高適正在唐肅宗朝任要職,李白曾託人帶了一首詩給高適,《送張秀才謁高中丞》:「高公鎮淮海,談笑卻妖氛。 采爾幕中畫,戡難光殊勛。我無燕霜感,玉石俱燒焚。 但灑一行淚,臨歧竟何云。」言語之中,顯然是希望高適念及舊情相救然而音信如石沉大海,交情從此中斷。

高適有傳頌一時的著名詩歌《别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哈金作《通天之路:李白》讀後 (二): 干謁

哈金作《通天之路:李白》讀後 (): 干謁


在哈金筆下鮮活的李白,有幾件軼事特別引人注目:

一、干謁:

干謁,即求見,為謀求祿位而請見當權的人,以獲得推薦任官。而想要被推薦,需要上書呈現自己作品以展現自己的才華 (行卷),獲得欣賞。李白父親李客是商人,當時商戶子弟不能參加科舉,李白必須通過舉薦才能出仕。李白熱衷於從政發展抱負。自稱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靖一」(《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所以屢見干謁行卷之舉,但並不順遂。一方面固然是不合對方品味、所托之人眼光不足或妒才忌賢,也可能由於李白行事不羈,讓人產生疑慮,不想以自己政治生命冒險,推薦一個不完全信任的人,讓李白悲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但李白行卷中出了不少傳世之作,如《上李邕》(720,渝州)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
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
時人見我恆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李白在天寶四年(745年)遊北海郡又會北海太守李邕(678747年,字泰和,廣陵江都人,今江蘇江都縣,唐代書法家、文學家),李邕自承當年有眼無珠。

《與韓荊州書》中有「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請日試萬言,倚馬可待」、一經品題,便作佳士」、且人非堯舜,誰能盡善」?等佳句。

韓荊州即韓朝宗,荊州刺史,天寶初為京兆尹,又為高平太守。後因聽信謠言「兵當興」(意為要打仗),於是想避世終南山,並蓋了一座房子,因為這件事被唐玄宗貶為吳興別駕,卒。

李白生性狂放不羈,但是離開長安並不表示放棄,在他日後的人生路上也並沒有停止追求,到了760年還寫了《贈崔咨義》,761年寫了《贈劉使都》,直至762年去世,也沒有實現他所說的「盡節報名主」、「功成謝人間」的理想。

李白好友孟浩然曾給後來任丞相的張九齡寫了一首五言律詩《臨洞庭湖贈張丞相》自薦,甚為出名: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相傳曾因《歸終南山》(也作:歸故園作、歲暮歸南山)詩: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其中「不才明主棄」得罪玄宗,對孟浩然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而於仕途無望。

李白摯友杜甫也仕途不順:「獨恥事干謁,兀兀遂至今。」唐玄宗天寶七年 (748),當時杜甫37歲,考試落第寫下了《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這首詩里有一些句子,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成為了千古名句,其中更是「致君」那一句,幾乎成了杜甫畢生的追求。

2020年6月26日 星期五

哈金作《通天之路:李白》讀後 (一)

哈金作《通天之路:李白》讀後 ()

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

《通天之路:李白》是當代英語世界最負盛名的華裔小說家哈金書寫古代最具傳奇色彩的詩人傳記──詩仙李白傾情深度力作。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德威在序中說:「《通天之路》點出李白一生追逐的高緲與艱難。所謂的天,至少有兩重含義,一為他篤信的道教天庭,一為他嚮往的皇室天朝。前者代表脫俗的超越,後者代表世俗的極致。兩者難以相容,李白卻希望兼得。爲了功名,李白屢屢夤緣攀附,但他又希冀一朝功成身退,得以逍遙方外。結果卻是『富貴與神仙,蹉跎成兩失。』」

哈金綜覽漢學相關研究,用作家之筆融入情節鋪陳和生動對話,同時以學術研究之清晰論述加上嚴謹考究,完成了一部宛如小說般有趣易讀的非虛構傳記。從史料上記載李白各個時期經歷事件之轉折為軸,輔以李白流傳後世之詩作,在千年後,還原創作當下的時空背景,勾畫出一個完整鮮活的李白。

哈金以自身在英美詩歌方面的訓練解讀李白詩作,力求簡潔,但維持敘述的流暢性,進而將盛唐的李白和作品與現今世界連結,讓讀者感同身受,並得到理解上的欣賞和情感上的體認。歷史真實的李白、詩人自我創造的李白、歷史文化想像所製造的李白,都在此書中娓娓道來。王德威在序中說:哈金自己也是詩人,多年之後,終於直面李白,叩問作爲詩人在唐代──以及當代,或任何一個時代──的可能與不可能。《華爾街日報》書評:「本書是一位文學天才令人感同身受的動人寫照,他滄桑的經歷(充滿野心、脆弱、失落以及苦痛),就連莎翁的戲劇都要黯然失色。」

李白是中國的詩仙、謫仙人;流傳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風流逸事,自道「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較為人知的是少年學劍、學道,雲遊四方,詩名遠播,但仍不忘謀求功名,天寶元年(742年),雖曾奉唐玄宗詔入宮擔任翰林學士約兩年,年屆不惑的李白書生意氣奮發,高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心懷「願一佐明主,功成還舊林」的抱負,最後黯然離去,在仕途堪稱不遇,但也讓其千古文名,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