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1日 星期五

關稅大限將至 賴政府剉咧等

關稅大限將至 賴政府剉咧等

2025-07-11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台灣兩大政黨,如果提起「溫良恭儉讓」,多半會直指國民黨;相對的是好鬥又善鬥、充滿狼性的民進黨。弔詭的是,在此次美國總統川普發動的「對等關稅」戰中,民進黨狼性全失,反而處處「溫良恭儉讓」,一路棄甲丟盔,讓人「恨鐵不成鋼」。

溫良恭儉讓出自《論語.學而》,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解釋:「溫,和厚也。良,易直也。恭,莊敬也。儉,節制也。讓,謙遜也。」總之,形容態度溫和而缺乏鬥性。

川普於四月二日「解放日」宣布要開徵對等關稅,一周後生效;後又宣布延期三個月,期待各國前來談判,在期限前解決貿易落差。民進黨先表示會大幅增加對美軍購、容許台積電赴美投資,繼之願意將關稅大幅降低,最近又放手讓台幣「暴力」升值,極盡卑屈。

川普與英國先達成協議,對中國大陸因互卡脖子暫時休兵,再宣布對越南稅率;並於美東時間七日開始,通知包括日韓等廿二國即將實施單邊關稅稅率,並簽署行政命令,將原訂的「對等關稅」暫緩期延長至八月一日,形同對仍在與美國協商的國家施壓。這廿四國面臨的稅率介於二成五至五成不等,將於八月一日生效。其中,美國主要貿易夥伴日本、韓國面臨的新關稅稅率都是二成五。稍早,川普發文強調:「所有應繳關稅將自正式生效起繳納…不會有任何延長」,但表示對方提出令人滿意的不同方案,仍有商量餘地。

台灣執政當局面對美國壓力,擺出一片「赤誠」並使出渾身解數加以迎合,卻未能於第一時間獲得「回報」,似乎未能滿足美方進一步要求,遂遲遲未能達成協議,又唯恐美方出大招而提心吊膽,無奈「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商人出身的川普行事作風反覆無常,談判手段採「極限施壓式」,針對對方弱點拉高要價;除非對方有本錢頑抗才有迴旋餘地,否則即加重懲罰威脅,在強弱懸殊情況下往往得逞。賴政府對川普關稅戰的本質缺乏了解,面對深具狼性的川普,反而以「連自己都不擅長的溫和」與缺乏鬥性的方式應對,先屈膝無償送出一連串善意,反而讓川普據以加碼,實錯失先機愚不可及,損及全民利益,同時加深未來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

執政黨對美貿易談判進退失據,追根究柢是源於在美中競爭上選邊站,全面倒向美國,將台灣安全押注於美國的全力支持,因而產生依賴感;深恐不唯唯諾諾即可能失掉美國的保護,寧可讓美國予取予求。殊不知,美台並無共同防禦條約,川普治下的美國極為排斥對海外用兵;台灣縱使在對美貿易上大幅讓步,也換不來美國協防台灣的堅定承諾。

另一方面,民進黨政府面對一再強調「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大陸,卻堅決不承認血緣中國、文化中國,又在政治上言語刺激;若願從交流中累積善意,遠離兵凶戰危之險局,反倒能使美國珍惜台灣這座第一島鏈上「不沉的航空母艦」,不致漫天要價。在美中鬥爭中,台灣兩大之間難為小,要避免一面倒帶來的損害,左右逢源才是上策。

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李大維「和光同塵」筆記: 結語

李大維「和光同塵」筆記: 結語

曾任小布希總統國安顧問及國務卿的萊斯,在 2024年 10月評論世局時,她擔心的是北京不需要真正占領台灣,而是透過改變台灣政治、施壓、建立親中政府就能達到目的。

台灣近年還面臨一個民主國家的共同難題、那就是社會人群間,相互信任感降低,不信任感大增。新科技帶來的社交媒體、自媒體普及造成同溫層效應,假訊息與極端觀點氾濫,使社會和政治的兩極化劇增,促進極端主義,台灣自難倖免。

台灣因日益增溫的大中國民族主義、強勢作為的中國共產黨治理變化繃緊神經,更別提川普總統第二任期難以置信的關稅政策,對北約組織及烏克蘭態度,以及幾乎憑一人好惡的決策方式,侵蝕了八十年來美國建立的與世界盟友的連結,更是令世界政治與經濟充滿了巨大變數與未知。

現在「反中」、「抗中」已是美國國內兩黨共識,迄今依然看不到迴轉跡象,此發展對台灣安全有利嗎? 這又是一個大哉問。

沒有不可避免的戰爭,只有不斷犯錯的人類。

不要重蹈覆轍


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

避免必要之惡
每一場戰爭,除了軍隊本身的傷亡,更可怕的是附帶傷害,也就是軍事行動時,非出於軍方本意,但誤傷、誤殺的無辜平民及其財產。

二戰後,美國連年征戰,國債高漲,其世界警長的角色固然是原因,但尚武文化還是重要因素。

如今在兩岸關係上,我們面臨的是既強勢又有使命感的對手,在文革時飽受14年各種辛苦煎熬於試煉,也令其性格格外堅毅、勇於鬥爭、善於鬥爭。紅色血脈的使命感不同於一般出身技術的官僚。對我們而言,如何建立戰略性嚇阻、社會基層建設、民心士氣韌性,延緩中共武力犯台的意願和進程,實在是重中之重,而且無法逃避。

再思中美
中美關係惡化,是結構性的必然。自改革開放后,中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工廠,對外貿易順差增長,美商指控中國政府強迫技術移轉、共享,又指控遭中國駭客侵犯智慧財產權,造成美國極大不安,與前蘇聯不同,中國是全方位挑戰,所以才會有「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矛盾,兩者必將一戰的論點。

兩頭大象相爭,我們夾在中間,更要注意如何避險,不要成為附帶傷害,需要非常的智慧與技巧,如何避免內耗,團結以因應全球巨變,是最基本要務。

MIT 經濟史教授金德柏格曾指出,全球需要一個善意霸權來維持無政府秩序的世界穩定,確保國際經濟體系及規則順利運行。

美國的新政策,不再是雙贏,而是獨贏,是以鄰為壑。

美國僅具粗糙理念,缺乏縝密規劃及有效配套措施,沒有盟友支持,逕自發動對等關稅政策,造成世界政治、經濟、社會躁動,不得不令人扼腕。我們還能繼續期待美國主導的世界自由秩序嗎?

自由並非沒有代價
個人雖不再做最後決策的位置上,但深知抉擇的艱難,也體會培養做決定能力的不易。各行各業都有許多「眉角」、「潛規則」,有時可用「優良傳統」、「祖先體制」等文飾,其中奧妙,都是只可言傳,未必能載於書冊。過去個人經常請教「先進」。但所得常不免「片面」、「武斷」、「官僚」、「個人」甚至可能有「誤導」、「欺瞞」。當然未必是故意,有時受本職學能所囿。置身其中,如何分辨,且能以足夠高遠的眼光綜觀一切,做全面、系統性、長期的思考,確實不易。

然而,未來戰爭不可能還像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那般,以持久戰形式進行,產生的大規模破壞,完全無益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不慎。同時,我們也因避免「攖其鋒」,落其口實,淪為解決內部矛盾的工具。


我們永遠不希望看到兩岸兵戎相見,唯有抱此堅定信念,才能避免戰爭,免除浩劫,獲得一個世代的和平。

整個世界政治、經濟、科技形勢變幻莫測,需要相當智慧、心胸、策略、技巧來面對內外交迫的挑戰,如何試圖團結全民,朝向共識維護自由民主制度是當務之急。

最重要的是人民的心理建設,這需要人民願與正政府同努力建構。畢竟,「歲月靜好」的時機不再,勇敢面對殘酷的現實,是 2300萬人民的共同課題。

我們需要執政團隊的勇氣與智慧,懂得「趨吉避凶」,「避險」策略,同時要屏棄過度理想化,短期內不易獲現實世界共識的國際法中某些思維,以務實精神面對當下的存亡挑戰。我們雖不喜歡,但無可否認的「現實政治」還是硬道理,而人民也要想清楚,是否還期待享受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相信要得出答案,應不困難,畢竟享受自由不可能沒有代價。

和光同塵第十四章筆記: 迎接川普2.0新時代

 和光同塵第十四章筆記: 迎接川普2.0新時代


重思台美議題
中美關係牽涉結構、意識形態、動機、利益不同衍生出許多待雙方領袖解決的問題,遠遠超過台美。台灣在其中對中方而言是核心議題,但對美國則優先次序不高且是不願浪費太多時間的項目。

許多人認為川普的領導方向不可預測,交易作風大膽到危險,而有不少悲觀的看法,但無論如何,從實務角度考量,在他任期四年,我們還是必須謀求應對之策,設法深化交往,保障自身國家利益和人民福祉。

川普 2.0政策變革
川普在第一任期時,尚不熟悉國家機器、華府權力運作,任用了不少屬建制派的高階將領、智庫專家、企業高管等。第二任期則大不相同,採取「大破」手段,初始便重用忠誠於個人的親信,開始大變革,簽署無數行政命令與公告,徹底顛覆許多施行有年的政策與做法,從內政、財政 (關稅、匯率)、外交、國防、教育、衛生福利、移民等,都以常識革命為基礎,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先聲奪人的做法,確實產生嚇阻,獲得了一定效果,不過,其中有不少屬觸法或在灰色領域,對此州政府檢察官紛提訴訟,然其過程冗長,且最高法院仍是保守派佔多數,這是他一向的風格,勇於挑戰司法。

威脅和平秩序者,多是民主法治不健全的國家或武力團體,使用法律及規範效果確實都很有限。對此,川普認為,自二戰後美國已承擔海外維和責任太久,財務負擔超支,未來應避免海外用兵以免損國力、人力與財力,各國也應增加國防支出,負起責任,對付這些威脅和平制度不健全的國家、團體,僅是武鬥不划算,組織聯盟文鬥又缺乏功效且耗時,運用街頭智慧,威嚇、脅迫等不對稱手段,及適時使用美國擅長的短、中程精準打擊飛彈摧毀敵手,不勞動用地面部隊,更無美軍傷亡,反而能獲速效。

川普的許多決策、作為都與學校、教科書所學的相違背,建制派很難贊同,但只能批評是過於簡化的民粹主義作為及違法亂紀的政策。雖威懾成果讓人民相當有感,可是良好的政策仍需要建立在可持續、可預測的基礎上。

這些川普 2.0之後推行的政策長期成效如何、能否持續,尚難預料。也是川普團隊能否真正革除成年弊端,繼續贏得多數民眾支持,也就是「大破」之後是否有「大立」或至少有「小立」。

新創當家
矽谷的「車庫精神反映美國開拓西部敢於冒險,不怕失敗,相信夢想的精神,隨時待命,信任團隊,崇尚實力,勝者為王。不同於華爾街用錢生錢的財務操作創造價值,矽谷嚴苛、無情、精疲力盡的工作文化,讓這些軟體工程師得以建立、營運並創造出巨額商業價值的成品。這些成功的創業家許多思維右傾,且普遍具自我中心傾向,相信自己無所不知,對政府零信心,不願受政府管制,對審查網際網路至為反感,他們號稱網路自由主義信徒。

創新科技家在未來已開發國家的政治發言權及影響力,必將隨他們創造的經濟價值與日俱增,成功絕對主義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審慎迎向未來
川普不會容忍中國超越美國,對中戰略強硬、抑制不會歇停,但現實上仍需中國合作,因為不管是平衡貿易赤字、毒品、非法移民管制、侵害智慧財產權、烏俄戰爭和平解決等國際或雙邊議題,中國都是重要的角色,而北京政權基於自身利益,特別是為了穩固政權,展現戰略定力,但中美貿易長期脫鉤是不可能的選項,彼此都需要對方的市場技術及原物料,終究必談,尋求協議。

台灣必需要避免自己成為附帶損失,不能成為川習會中方堅持的首要議題。

民主國家領袖能忽略「深層政府」的建議但不能置國會意見於不顧,此點更是在處理台、中、美關係上我們擁有的相對優勢,就是理念、價值一致,此節非中方所能及。

面對川普 2.0的四年總統任期,只能因勢利導,掌握避險原則。我們將持續看到主張美國經濟民族主義與支持全球經濟主義,兩種不同政策間的政治拔河。

每次的中美峰會台灣都難免成為議題之。一我方可完全掌握的是避免中方領袖認為有必要與川普總統攤牌,逼白宮就台灣議題與中方進行大交易談判。

若有人擔心台灣被交易掉,可能太低估川普自認的先天稟賦,太小看自己的實力本錢,其中有人民的努力,也有地緣的屏障,此外更高估了可能買方的底氣,然而也不可小覷大中國民族主義的後座力。

對不同政治行為的後果予以權衡,考量政治後果,就是審慎,也是政治中最高的道德。

和光同塵第八章筆記: 反思美國

和光同塵第八章筆記: 反思美國

第八章 反思美國

書本知識是基礎,能接地氣,夠精明幹練,審時度勢,順勢調整,也是關鍵。

俗話說,個性決定命運,而氣質個性是先天與後天學習的成果。在民主制度下要成功,情緒商數必須夠高,懂得察納雅言,容人之所不能,此外個人魅力也是重要因素。

但成功的領導人,最重要的必備條件,還是人品端正。誠正不阿。

再望來時路,也無風雨也無晴

身為中華民國的外交官,沒有悲觀的權利。

反思美國
法國政治社會學家托克維爾,在1835年出版《論美國的民主》歷經近200年,仍被視為描述美國民主社會及制度的經典著作。該書主張,美國有兩個歐洲沒有的優勢: 沒有深厚的歷史牽扯,有遼闊的地理環境,另一項是,離歐洲相當遙遠,此為美國幸運之處。

美國開國元勳,包括華盛頓、漢彌爾頓、亞當斯、麥迪遜、傑佛遜、富蘭克林等,都是當時最有智慧且道德高尚之人。這群人的組合,奠定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基礎,可謂人類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奇跡。托克維爾在美國親眼看到,身分平等是民主的基石。

在美國的開放社會里,邁向富裕的機會,數之不盡,勤勞而具有創新的企業家成為社會主流,也孕育出美國獨特的政治與價值觀: 追求富裕、勤勞工作及個人主義的民主。托克維爾認為這些獨特的美國價值也解讀了美國例外主義的成因,使美國人認為自己是獨特的國家,與眾不同。

偉大的國家
1895年21歲的邱吉爾初訪美國,他的印象是,美國人真是奇特的民族,他描述: 「這是個非常偉大的國家,不是美麗和浪漫,而是偉大、功利,似乎沒有威嚴、傳統的東西、一切都是極其實用,因此也從事實的立場判斷。」

「你就將美國人想像成一個偉大、強壯的青年,這個青年踐踏你所有的感情,做出各種恐怖的無禮行徑 - - 他並不崇敬年齡,或僅僅服膺於傳統,但是對待他的事物,立意良善,活力充沛,這點或許是地球較老國家羨慕的地方。」

雖然今日美國實力不同於二戰前,第二任期的川普總統更是打破二戰後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但對世界戰略均勢,仍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對我國尤其是如此。

當前我們能有多少懷疑空間? 沒有任何國家能將自身存亡全然依賴在一個外國身上,自立自強是必須,但美國比較下仍然是最強有力且較可靠的夥伴。

最優秀和最聰明
他們有智慧、知識,但缺乏常識、遠見,還有扭轉錯誤政策的能力。

川普總統更是「腳踏實地」,這些特質也反映他的領導、治理、決策風格。

美國文職官員中,也有不少成自願參軍上戰場服役的。他們因軍事資歷,而有強健體格,堅忍毅力及不同專業與視野,對政策思維當然也會有影響。真希望未來我們政府也有文武兼備的人才。

決策的責任
美國軍事武器精良,訓練扎實,更重要的是精神、意志堅忍、勇敢,不惜為國犧牲。我想,全世界沒有人會懷疑他們的戰鬥抗敵意志。這群勇者無怨無悔,當然背後有更多個人和家屬的身心傷痛、後遺症,一般人難以得見。

送這群勇士上戰場的,都是文職決策者而,這些華府少數的政策制定者,他們的決定一旦稍有不慎,就會使人民付出重大代價。這些都讓我深刻反思在決策圈責任的重大。

思考美中臺關係

巨擘決策
美國是超級大國,國家利益在世界各角落盤根錯節,外交政策也特別重視戰略性思考,以全面性、系統性、深度且中長期角度思考外交政策,也相當倚重有大戰略學術基底雄厚的巨擘。

美國歷任政府對兩岸關係的立場,具有一貫性美國無意對兩岸關係的結論採取立場,而是關切過程,敦促兩岸協商,可以歸結為「三不」: 不倉促解決兩岸問題,不破壞穩定,不使用武力。

台灣獨特的地位
西方重要國家傾向用一中政策,北京當局及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則用一中原則,差異主要在於對臺灣主權歸屬的立場。

隨著 2017年底美中關係典範轉移,美中關係及內容也有了重大轉變。近年,無論是形式和象徵,美台雙邊接觸情況已有改善,但決策層級,對議題深入相互了解上仍有不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為超級大國,利益遍布全球,國安高層旅行頻仍,工作繁重,多數雙邊議題的決策層級有限,自然很難談具有全面性,歷史縱深的戰略思考與改變。

以數學觀念來看,美國對台政策常是對中國政策的次集合體。個人始終覺得,如果要用讓美國決策者、民眾聽得懂的語言,就是要多談尊重 2300多萬臺灣人民以自由、民主方式決定未來,而不是強調及要求美國這個強勢大國瞭解「台灣主體意識」。

台灣主體意識
美國對台灣能成功發展為自由、民主國家,十分讚許。但伴隨而來的多元主義、言論思想自由,如果符合美國利益,自然受歡迎,但若被認為阻礙美中關係的合作、發展,就會被視為破壞現狀,未經事前諮商的意外,甚至是跨越紅線。

對中政策
美中間最大潛在問題,在雙方對彼此仍存極深不信任感。另外,國防部對中國的立場,也常於其他單位不一致,尤以文職官員為甚。

華府生存法則

夙興夜寐

陳水扁全程用台語演講,AIT會派諳台語聘僱職員旁聽,即電華府。

參加俱樂部

國內外媒體

美方工作伙伴

至於戰略避險,則是預防強大的中國,成為威脅美國重大利益的風險。因為中國經濟高速成長,威權政治體系勢必將影響美國國家安全,因而美國國防政策在小布希政府上台後,把重點轉向西太平洋,強化與台、日合作,避免中國取得關鍵物資,以和盟友合力對應對潛在的兩岸衝突。

轉任駐加拿大代表
駐美兩年 8個月,執政當局有意找替手的消息不斷,也一直有鼓吹陳總統應該派「自己人」出任駐美代表之說。

2007年 4月 12日,我們離開華府,前往加拿大首府渥太華履新。

2025年7月4日 星期五

名人堂/現代版商山四皓

名人堂/現代版商山四皓
2025-07-04 聯合報

四位智者 (GPT-4o 生成)

商山四皓是秦末漢初隱居商山四位高士。四人皆鬚眉皓白,漢高祖劉邦屢次想延攬四人出仕,都被其婉拒。根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述,劉邦寵幸戚夫人,打算貶呂后之子劉盈,另立戚夫人之子趙王如意作太子。呂后聽從留侯張良建議,教太子以卑詞安車請出商山四皓,關鍵時刻入朝,讓劉邦認為太子「羽翼已成」,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

有趣的是,民國以後,也有兩組現代版「商山四皓」逸事。

一組是出現在台灣:原來在一九五九年一月,身兼副總統與行政院長的陳誠為了避壽,邀請中央研究院長胡適、農復會主委蔣夢麟、教育部長梅貽琦,以及政務委員王世杰一同前往中南部遊覽。由於四位都德高望重,而陳誠又以禮賢下士著稱,一時傳為佳話。

只是陳誠雖長年為蔣中正賞識並提攜,但碰到次年即將進行總統改選,蔣因兩任屆滿,依法不能連任,正思如何破局,又由於胡適與王世杰都曾公開護憲,反對蔣連任,遂給輿論製造機會,影射陳為謀大位,借「商山四皓」故事逼宮。此事件後因蔣於次年由國民大會通過「憲法臨時條款」,與陳誠再度搭檔,順利連任而告一段落。

另一組「商山四皓」則為國民黨在大陸執政前期,受蔣高度信任的吳稚暉、蔡元培、李石曾與張靜江等四位大老,蔣深為器重的國民黨要員羅家倫在所著《逝者如斯集》中有所描述。羅氏在一九三一年追述當年四位風雲人物和重要事件觀察和分析:他首先問國民黨年老有資格的人很多,為什麼此四人,彷彿站了一個特殊的位置,有「商山四皓」之稱?

他認為四人中,除張而外,有一種特殊的社會地位;同時他們四人都為國父孫中山先生的朋友,備受禮遇。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後,他們幾個人在政治上有一種特殊的勢力,雖然不是親自當權,但遇著重要問題,似乎非要和他們商量不可。蔣對他們,也是抱著特別尊重的態度。因此「四皓」更是惹人注目。

羅氏與四人皆交情匪淺。評論吳是一個很有思想的人,所著〈一個新信仰的宇宙觀和人生觀〉,是一篇很了不得的文字。他擔任全國讀音統一會會長,制定注音符號。國民革命軍北伐,是由吳代表授旗給蔣。關於政府的大計,很少不以他的意見為準。給人的印象是「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但有護短的缺點。

蔡潛修靜養,通常心平氣和,但是到大節的地方,總是很強硬。他辦北京大學是取一種兼容並包的態度,讓北大成為一代文化的中心,在大處絕不苟同,所以能夠得著一般學者信仰。他凝結中國固有文化的精華,採擷西洋文化的優美,聯合哲學美學科學於一身,繼往開來。

羅對李的評價較差。李確能運用政治,抓住幾個有權力的人,來實行他的意見。他擅於上層工作,神通廣大。關於教育問題,他是最喜歡參與的;教育部的難辦,也是因為他和吳、蔡等人動輒干涉,彷彿部長之外,還有幾位太上部長。

張是孫中山革命危難時期的大金主,後來和蔣結拜兄弟。風格很高,意氣很盛,不怕強硬。對於蔣,有時會吵到拍桌子的地步。羅稱他有「峻峭的風骨、偉大的魄力、豪放的性情」,可惜他和外界接觸很少,耳根很軟,常被人利用。

羅氏近身接觸四位大老,以史家態度加以針砭,是了解民國史的珍貴史料,也足以讓人反思一言九鼎大老過問國事的輕重權衡。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清華退聯會台中一日遊 : 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 (一)

清華退聯會台中一日遊 : 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 (一)

議事大樓前

韶光年華

議事大廳

民主劇場

主席台前

一錘定音 (胡益芬攝)

歷屆坐於該位址的省議員

邱俊龍主任解說 (胡益芬攝)

暑假中退聯會於七月三日舉辦台中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與國家歌劇院一日遊,一行二十四人於早上八點由清華園出發,約於九點十分抵達園區,與建議並協助安排的翁曉玲立委家人與助理會合,承蒙「議政博物館」劉遠露副館長與許多工作人員熱情接待與導覽。

參觀重點包括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與「議政博物館」兩部分,根據「服務中心」官網介紹緣起:

1946年至 1955年,臺灣省政府、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皆設在臺北。因當時兩岸情勢緊張, 1955年 4月 25日行政院決議「省府應疏遷中部。」由臨時省議會自行成立「疏散房屋興建委員會」辦理疏遷至中部的事務。於 1958年 5月遷到霧峰現址。

1959年 6月 24日,臺灣省議會正式成立,時任臨時省議員皆直接轉任首屆臺灣省議員。因所有省議員均為定期民選,深具民意基礎,是當時全國的議事核心,也是實際上臺灣最高民意機關。1992年 12月 19日,國會全面改選,臺灣省議會自此卸下最高民意機關的責任。1997年 7月 18日國民大會通過「憲法增修條文」,臺灣省議會改為「臺灣省諮議會」。園區也改名為「臺灣省議會紀念園區」,並由臺灣省諮議會管理。

2007年 1月 1日,立法院於本園區成立「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立法院議政博物館」,皆列為立法院下的一級單位,但仍保留「臺灣省議會紀念園區」名稱。2008年 4月 10日,臺灣省議會議事大樓、朝琴館、議員會館列為臺中縣縣定古蹟,臺中縣市合併後,列為臺中市市定古蹟。

2019年起,配合行政院省級機關預算、員額歸零政策,臺灣省諮議會正式去任務化,相關行政組織及業務移交中央政府其他機關辦理,自此立法院承擔起管理本園區的全部責任。2019年 1月起,原議員會館委外由霧峰區農會經營,並以「 議蘆會館」為名行銷,提供參訪園區者住宿、餐宴、會議等服務。

2019年 12月 16日,將園區更名為「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
2021年 10月 31日,立法院整合議事大樓議事廳與周邊辦公空間成立 「 民主時刻館 」。[1]

首先參觀「 民主時刻館 」,主要是原省議會議事廳,由導覽朱女士詳細解說。

議事大樓為 1958年臺灣省議會疏遷到臺中霧峰時所興建,曾是臺灣議政的樞紐,也是臺灣民主制度的基礎。後被列為臺中市市定古蹟,立法院於 2019年全面接手民主議政園區後開始活化,並於 2021年將議事大樓打造成為肩負保存與傳承民主發展的臺灣民主教育平台。

在規劃上採「1+6」方式利用古蹟空間,除將原議事堂打造為「民主劇場」,以 4具超大流明投影機,將臺灣民主發展重要歷史場景投射於議事堂半圓形穹頂。也挑選「時光之環」、「民主浪潮」、「選舉擂台」、「議政風雲」、「民主之鄉」與「公民參與」等6個主題布展,帶領民眾化身為時空旅人,一探臺灣民主進程。

議事堂建築外觀莊嚴典雅,於 1958年 5月 1日啟用,至 1998年省虛級化省議會走入歷史為止,有 40年時間作為臺灣省議會開會的場所,到目前已有 67年的歷史。大廳內保留 1998年第 10屆省議會最後一次大會的陳設樣貌,除議長、副議長外,中間共有 77個議員席,兩旁圓周環繞的弧形桌分別為當年省政府列席官員座位、半樓部分為民眾旁聽席。在每一個省議員席位上,留有歷屆坐於該位址的省議員的名字。 [2]

[1] https://daap.ly.gov.tw/tw/daap/5.html
[2] https://daap.ly.gov.tw/tw/daap/126.html

清華退聯會台中一日遊 (三): 國家歌劇院

清華退聯會台中一日遊 (三): 國家歌劇院

彩繪牆前

2018 年演奏會前

2023 年清華校慶音樂會

其樂融融

2024 年清華校慶音樂會

同唱校歌

大型曲面帷幕

「洞窟」的概念

水幕防火設計

設計師剪影

孔洞設計

6 樓空中花園

5 樓大堂和商店

聽的建築

院前噴水池 

夏綠地公園

戶外小劇場

台中國家歌劇院為中部地區大型公有展演空間,遠近馳名。2018年3月曾與自美返台大學同學一起夜宿台中,並到此聽音樂會,除欣賞美妙音樂外,頗為其建築外觀驚艷。2023年及 2024年5月,因清華較大型之演奏場所大禮堂正在整修,校慶音樂會均移師此地舉行,所以得以再兩度來此享受藝術饗宴,雖然對其曲面建築及鮮明色彩印象深刻,但並無正式導覽,認識頗為浮面。

根據維基百科。臺中國家歌劇院為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設計,佔地 57, 685平方公尺 (約17,480坪) 。歌劇院內擁有大型展演空間,包括大劇院(2,007席)、中劇院(794席)、小劇場(200席)以及一個小型戶外劇場,另有餐飲空間與空中花園。

2001年10月獲得文建會核定補助一半的興建經費,以戲劇表演為主,依照台中市政府的意願定位為台中市政府自行辦理之地方層級文化設施。2005年的國際競圖由伊東豊雄獲得首獎。2009年12月由麗明營造主建,其獨創的建築工法(曲牆建築工法和水幕防火設計)也獲得專利。2013年5月22日,立法院通過《國家表演藝術中心設置條例》,臺中歌劇院成為國家級表演藝術中心的一員,由中央營運管理。歌劇院於2014年11月23日落成,至2016年9月30日再次啟用開幕。2014年11月8日獲得國家建築「金質獎」,2018年獲得日本好設計獎。

建築高度37.7公尺,地下2層、地上6層,鋼筋混凝土構造,部份為鋼構造;建築師伊東豊雄的設計,以人類最原始的「樹屋」、「洞窟」的概念設計出美聲涵洞,內部牆面均為曲面。共 580面曲牆。[1]

由歌劇院官網說明,伊東豊雄到葡萄牙旅行時,在街頭聽到了一場戶外音樂會,樂音和圍觀群眾巧妙交融,讓空氣充滿音樂祭典般的歡樂氛圍。於是伊東在構思歌劇院的建築時,融入街頭音樂會的概念,以「聽的建築」作為設計原點,醞釀建築物的輪廓,形構四通八達的洞穴與其上的孔洞,讓藝術的氣息流通在建築中,使藝術成為日常。

在建築外觀上,伊東心中的劇場是一座接近自然的「仿生」空間,跳脫傳統建築的方正思維,以自然界中的非幾何有機線條構成,希望能喚回人們在幾何空間中失去已久的活力與創意。因此,他設計的歌劇院由高低起伏的曲牆為主結構,構成大大小小的洞穴,讓人身在其中能感受自然元素的變化,喚醒人類的感官本能;大片的玻璃帷幕與無界線的空間讓歌劇院成為一座內外融合、回歸自然的開放性建築,讓陽光、空氣、水與聲音能在歌劇院流動,與藝術在院內匯集、繚繞,生生不息。[2]

導覽約於三點半告一段落,稍事休息後即搭巴士踏上歸途,於五點前安抵清華園,結束一天充滿知性的愉快旅程。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臺中國家歌劇院
[2] https://www.npac-ntt.org/about/architecture/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