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清華退聯會 2025金門三日遊 (八) :總兵署

 清華退聯會 2025金門三日遊 (八) :總兵署










其後往約一百公尺外之金門鎮總兵署清華藝術學院師生會師。原來藝術學院師生與金門中學樂團在此舉行戶外演奏會,

清金門鎮總兵署前身是民家的「叢青軒」,後來被改建為金門鎮總兵的辦公處所。以後建築物曾被金門縣政府等機關使用,目前建物則作為文物展示館。該建築在1991年11月23日被指定為三級古蹟,《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改為金門縣縣定古蹟。

康熙十九年(1680年)首任金門鎮總兵就職,同治七年(1868年),總兵署改為協鎮署。民國三年(1914年)金門設縣後,次年該建築改為金門縣公署。民國38年(1949年)後,建築先後為多個機構所使用。

民國80年(1991年)建築被指定為古蹟後,於民國85年(1996年)4月進行整修。經多方討論後,民國91年(2002年)中,始將該建築定位為「清金門鎮總兵署史料館」,往回復歷史場景及相關文物展示的方向規劃。民國93年(2004年),內部展示布置完成。

總兵署是四進兩廊式的四合院建築,中間有正堂,東西夾兩室,西室存放文書,東室則是貯餉庫。旁有將裨官廳,兩廊有吏、戶、禮、兵、刑、工及本稿等房。總兵署儀門外設有土地祠和材官廳,大門外設有旗廳,左右蓋鼓吹亭。南邊有轅門,設有木柵環繞,東邊有右營防汛廳。在暖閣後有穿堂及內署,中有嘯月軒,東邊是東花廳。

前庭院非常寬闊,種植許多榕樹。後庭院有一棵數百年樹齡的木棉樹。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金門鎮總兵署

清華退聯會 2025金門三日遊 (七) :浯江書院

清華退聯會 2025金門三日遊 (七) :浯江書院


飯後往浯江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身是金沙書院,前為儀門、大門,中為講堂,左右兩側各有學舍八間,外為大庭、照墻,後為朱子祠,民國初年廢棄,民國五十三(1964年)在原址建金城鎮公所,民國九十二(2003年)在原址重建浯江書院。[1]

根據師範大學李宗翰教授研究團隊研究: 書院的歷史大抵可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十九年(1735-1774)年的義學階段。第二、乾隆四十年至嘉慶二十五年(1775-1820)的學田階段,改為民辦官督,浯江書院正式成立。第三、道光元年至光緒三十年(1821-1904)的收入商業化階段,書院收入改以貸款與店租為主,此後直到光緒三十年(1904)改制為止,都能維持穩定的運作。

按照條規的規劃,浯江書院的日常營運主要由地方鄉紳所組成的董事自行負責。地方鄉紳亦遵循清代書院之常例,尊重官府之管理與監督權,讓官府在某些重要層面亦能參與書院之運作。但實際上地方官員對浯江書院所提供的幫助相對有限,主要是名義上的支持。

總之,浯江書院在道光元年(1821)後獲得較穩定的收入方式,使書院得以長期維持穩定運作。其中的關鍵,可能在於放棄原有的購田收租的營運方式,改採貸款予商人以及收取店租的商業經營模式。浯江書院的經營策略,也在此一脈絡下,轉型為以商業經營作為手段,獲致穩定發展。浯江書院之所以能夠成功維持百年之久,應從此歷史脈絡下思考。[2]

院內有金門朱子祠,是為了紀念朱子而建的祠宇。朱子任同安縣主簿時,曾過化金門,創設金門最早的燕南書院,教育士子。為感念恩澤,鄉人乃在浯江書院設祠供奉。現存的朱子祠為三開間的歇山重簷建築,室內採疊斗式大木結構。祠宇四周設出簷廊廡,但不立簷柱。祠前有月臺伸出,供昔時祭祀之用。整體說來,色澤明朗,外觀端莊。[3]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浯江書院
[2] https://rh.acad.ntnu.edu.tw/tw/article/content/63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210526000002
[3]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210526000002

清華退聯會 2025金門三日遊 (六) : 金門酒廠

清華退聯會 2025金門三日遊 (六) : 金門酒廠


午餐後,首先是參觀金門酒廠,是金門一家以生產、銷售金門高粱酒為主的公司,為金門縣政府所經營之縣營事業機構。

1951年,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上將,在飲用葉華成開設之金城酒廠所製之高粱酒後,覺得甚為美味,又為了解決當時金門的財政問題,逐興起興辦公營酒廠之構想,再三請求葉華成出任酒廠技術人員,到1952年指派葉華成擔任金門經濟管制組附設酒廠技術課課長,暫以金城酒廠作為廠房,並籌建新酒廠廠房,另鑿深井作為釀酒之水源。1998年,金門酒廠公司化,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根據 ChatGPt5.1,在臺灣眾多酒類品牌之中,金門高粱酒可說是最具辨識度與文化地位的國民酒。它既是戰地政務年代的歷史產物,也是金門地方財政與認同的重要象徵,更因獨特的風土、工藝與香氣,成為兩岸皆知的清香白酒代表。

金門特殊的氣候、水質與高粱原料,使酒質遠超當時台灣本島的白酒,不僅迅速在軍中打出名聲,也奠定今日的品牌基礎。金門酒廠此後成為軍民共同的精神象徵,甚至被視為金門最重要的經濟命脈。時至今日,酒廠盈餘仍是金門公共建設、醫療教育與社福支出的主要支柱,「喝金酒、顧金門」成為當地人家喻戶曉的口號。

在產品線上,金門高粱以 58 度與 38 度最為人熟知。58 度被視為原典風味,香氣強烈、尾韻甜,是蘭姆酒、伏特加等洋酒少見的烈度與甜潤結合;38 度則口感較柔和,適合一般飲宴。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金門酒廠

清華退聯會 2025金門三日遊 (五) : 翟山坑道

 清華退聯會 2025金門三日遊 (五) : 翟山坑道

第三天,也就是 11/9日,於早上9:30 退房後出發前往翟山坑道。

翟山坑道過去為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因戰略因素興建,專供游擊戰艇停泊使用的地下碼頭。

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機後,因戰略因素考量,金門防衛指揮部在1963年開鑿小艇坑道設施,共耗時五年才完成,並提供登陸小艇搶灘運送補給用,作為往來大、小金門運補小艇的主要通道及基地。 後因泥沙淤積且戰備功能減退,翟山坑道至 1986年時廢棄;後於 1997年,金門防衛司令部撥交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後重新整建、清理,自 1998年 7月正式開放參觀,重新轉型為觀光坑道。並成立翟山坑道管理站。

翟山坑道為一A字型戰備水道,整個坑道由水道與坑道兩系統組成,總長度約357公尺,寬11.5公尺,高8公尺。步道全長101公尺、寬約6公尺、高約3.5公尺。坑道出口設有兵舍七間,為人員掩蔽部,坑內設有停靠碼頭,可停靠42艘小艇。

坑道的規模驚人,可見當年備戰之苦心孤詣,幸好如今情勢發展,金門再成戰地的機會甚微,也讓金門人不再承受兵災之重。

在坑道附近展示美製戰車與 40公厘防空機槍。由於當年在服預官役時,兵種是防空砲兵,主力武器正是 90公厘防空機砲與 40公厘防空機槍,見之頗有老友重逢之感。

在午餐前,先往一由校友經營的「王大夫一條根」保健產品店一停。該店創始於西元1855年,是百年老店。一條根是金門原生特有的豆科植物,被發現具有活絡筋血、治療跌打損傷等功能。該店現專營相關保健產品。現場有按摩、拔罐等示範服務,似乎頗能打動不少團友購買保健產品之興趣。[2]

中午在喬安牧場用牛肉餐,頗具風味。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翟山坑道
[2] https://www.drwang1855.com.tw/zh-TW/pages/brandstory-drwang-gth

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清華退聯會 2025金門三日遊 (四) : 擎天廳音樂會

清華退聯會 2025金門三日遊 (四) : 擎天廳音樂會















下午的重頭戲是擎天廳音樂會。由於在軍事重地舉辦音樂會,需要金防部與縣政府大力協助,而金防部指揮官無法出席音樂會,因此經安排由退聯會與學校負責人員先行到金防部拜會並致謝。

一行抵達金防部後,承蒙指揮官黃中將親切接待。除致謝與晤談外,並互贈禮物,賓主盡歡。

據金門日報與次日報導: 「2025金門擎天廳音樂會」由金門縣文化局與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攜手主辦。該音樂會以「教育扎根、永續發展」為核心理念,結合專業音樂家、清華大學師生與金門在地優秀學子,共同以音樂為媒介,串聯起文化、教育與情感的深厚連結,為金門的秋日午後譜出動人旋律。[1]

音樂會前由本人代表退聯會致贈禮物給李文良副縣長與金防部王石朋政戰主任,以表謝意。李副縣長是舊識,以往在金門大學主任秘書任內,曾與清華大學有許多互動。

此次音樂會匯集國內外頂尖音樂家,由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芳宇率領音樂學系多位教授,並邀請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及前國家交響樂團首席級演奏家同台演出。陣容堅強、專業水準備受矚目。此外,清華音樂系優秀學生亦共同登台,展現青年音樂家的熱情與活力。金門高中兩位榮獲全國學生音樂比賽特優的學子,亦受邀參與演出,象徵專業音樂與在地教育的傳承與連結。

音樂會壓軸段落,特別安排由金門高中及金城國中管樂團共 20餘位學生,與清華大學音樂系師生共同合奏,展現跨世代的音樂交流與教育成果。清華師生與在地學子同台演奏的畫面,象徵音樂教育的延續與希望,讓現場觀眾報以熱烈掌聲。[1]

音樂會後,因與晚餐餐廳預約時間有一空檔,安排到途中之「瓊林」參觀。據金門縣政府官網: 瓊林,是金門一百多處傳統聚落中,唯一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登錄的聚落建築群。鄉親們自三十餘年前的蔡氏家廟修復,開始正式和政府合作推動保存,25年前劃入金門國家公園12處聚落之一,公私部門透過長時間不同的計畫共同守護延續傳統,已然成為瓊林的日常。

瓊林聚落是個有千年歷史的古村,最早的史冊紀錄可以追溯至唐五代時期,北宋末年形成聚落,自古文風鼎盛,孕育許多書香世家,明清時代眾多子弟入仕為官,因人才輩出而獲得明熹宗御賜里名「瓊林」。[2]

晚餐用湶民水果餐創意料理,頗為可口,由於與同桌團友以及金門在地校友相談甚歡,比較沒有注意到創意何在。

[1] https://www.kinmen.gov.tw/News_Content2.aspx?n=98E3CA7358C89100&sms=BF7D6D478B935644&s=585475C9079C6D04
[2] https://bobotravel.tw/blog/post/qionglin-village

清華退聯會2025金門三日遊 (三) : 汽水 DIY與雙口海濱公園

清華退聯會2025金門三日遊 (三) : 汽水 DIY與雙口海濱公園














接著橫跨金門本島,經過金門大橋,到烈嶼島,即小金門,進行汽水DIY活動。

金門大橋從金寧鄉湖下到烈嶼鄉後頭,全長約5.4公里,其中跨海部分約4.8公里,主橋為五塔連續的脊背橋,是全世界最長跨徑的脊背橋之一。自2012年5月1日正式開工,於2022年10月28日完工、10月30日通車,為臺澎金馬(中華民國有效統治地區)最長的跨海大橋。[1]

烈嶼鄉居於金廈兩門之間,距離中國大陸廈門島大約7公里,在戰略位置上是「外島中的外島,前線中的前線」。山多平地少的烈嶼,總面積包含各個附屬島嶼共約16.003平方公里。到2023年2月,現有登記戶籍人口為12,738人。

根據金門縣政府民政處統計,2024年底烈嶼鄉戶數約3.4千戶,人口約1.3萬人。烈嶼鄉與金門縣其他地區相同,面臨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的問題,是金門縣幼年人口佔比最低、老化指數最高的行政區。[2]

華南汽水廠位於烈嶼鄉最大的商業區東林村,早期因為有大量的軍人在本地,東林街商店林立,一到假日人潮非常多,有如西門町,帶給當地人許多收入,但隨著軍人越來越少,東林街不再以往的繁華,商店比以往少了一半。[2]

1972年華南汽水廠創立, 早期生產的汽水供烈嶼全島軍民之用,也是金門五大汽水廠之一,以明星商品「丸樂汽水」,力拚其他4家汽水廠招牌汽水。然而也敵不過跨國企業的競爭優勢,華南汽水廠開業沒幾年就歇業,過去生產汽水的設備及二氧化碳鋼瓶都棄置在廠房內,殘破不堪。在金門文化局輔導下,2014年對汽水廠展開整修,並進行藝術牆創作,舊廠建築外表得以完整保留。而在文化部補助下,進一步重新打造汽水廠,室內空間包括一樓前廳為華南汽水廠懷舊故事館,後方廠房規劃包括 DIY空間,有製作汽水器具、流程、相關物品、廣告等,取名「丸樂世界」,歡迎大家來烈嶼玩樂。[3]

在汽水廠首先參觀懷舊故事館,接著是製作汽水 DIY。每人先在空瓶上貼上不同口味商標,再倒入約50 c.c. 香精,可選擇橘子、青梅與沙士等口味,再灌滿汽泡水,封瓶後後即告完工。開瓶後可當場暢飲,甚為可口。據知DIY 索價150元,以體驗值來說,相當值得。

其次到烈嶼雙口海濱公園。這裡距離廈門僅6公里左右,是金門距離廈門最近的海灘,也是昔日雙口村民橫渡廈門之渡船處,西元 1949年後成為第一線海防重地,為防止敵軍攻打,在村莊周圍挖了環村的戰鬥「壕溝」,並在潮汐線上設置「軌條砦」,綿延數公里,非常的壯觀。

愛心裝置藝術是來到此處必拍打卡的亮點,另有廢棄的崗哨與碉堡。沙灘上有一座涼亭,可以用望遠鏡可以更清楚看到廈門;有趣的是,利用較新型的手機,可拍攝到對岸「一國兩制統一中國」八字標語。

在沙灘邊海濱大道對街,有「國境之西」民宿,主打希臘風藍白建築,也是烈嶼地標之一。

午餐用海園芋頭特色風味餐,大盆之芋頭剉冰,是金門飲食特色之一。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金門大橋 (金門縣)
[2]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烈嶼鄉
[3]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2/323642

清華退聯會2025金門三日遊 (二) : 金門民俗文化村

清華退聯會2025金門三日遊 (二) : 金門民俗文化村


















第二天 (11/8) 一早於 8:30 從飯店出發往金門民俗文化村,是位於金門本島東側金沙鎮三山里的一處古建築群。

建築是旅日僑領王國珍、王敬祥父子分贈王氏族人居住的宅第,最早的建築開工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最晚的建築竣工於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古寧頭戰役後三山里一帶人口大量外流,建築遂廢棄,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金門政務委員會將此地規劃為金門民俗文化村,並對建築進行修復,民國八十四年(1995年)納入金門國家公園。

金門民俗文化村所在的山后聚落分為上堡、中堡,下堡三個部分,均為具有防禦功能的圍村,上堡和中堡由王氏家族定居,下堡為梁氏家族定居,金門民俗文化村即其中的中堡,共包括18座建築物,其中住宅16間,另有王氏祠堂和村塾海珠堂,佔地面積1230平方米,入口處有牌坊,房舍依山面海棋盤式布局,建築採用閩南傳統二進式建築,以泉州白石砌牆,交趾陶裝飾壁面,配合彩繪、石雕、磚雕、陶瓷裝飾,建築群四面築有防禦用的圍墻。設置有文物館、禮儀館、喜慶館、休閒館、武館、生產館及古官邸七座展館,目前由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負責維護,委由山后民俗文化基金會管理。[1]

這18棟古厝全部依山面海、井然有序,分三排排列,呈現出精緻而完整的閩南建築風貌。所用建材來自漳州、泉州,甚至遠至江西一帶,呈現整齊、精緻的建築風貌,讓金門的閩南古厝聚落群,由此產生了知名代表典範。 民俗文化村由國家公園接管後,將王敬祥住屋改成喜慶館,除了陳列喜慶習俗及用品外,亦展示王敬祥當年資助孫中山革命,雙方來往的信件、感謝狀、任命狀等等,禮儀館則利用宗祠陳列民俗祭典用品。

古厝聚落採棋盤式布局,排列整齊。傳統的棋盤式布局有橫向對齊與縱向對齊,民俗文化村則是前後左右都對齊,可見其排列之嚴謹,每棟建築前方地板都舖著石板庭院,幾乎都築有墻垣圍住,是密度高、距離近的集居形態。棋盤式布局的功效,主要為防禦他人入侵,在夏天時,亦具有通風與調節氣溫的作用。 [2]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金門民俗文化村
[2] https://www.taiwanviptravel.com/articles/shanhou-folk-culture-vill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