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 星期四

名人堂/川普移民政策與李斯諫逐客書

 名人堂/川普移民政策與李斯諫逐客書

2025-11-06 聯合報/ 陳力俊

美國總統川普兩度掌權,一再主張築起邊境高牆、限制移民入境。川普的口號是「美國優先」,其理由是移民搶奪工作機會,威脅國家安全,並稀釋美國的文化傳統。這一系列政策從限制H–1B技術簽證,到嚴格審查庇護與綠卡,都指向同一個核心:設立障礙,排拒外來者。

美國的強盛史,本就是一部移民史。從歐洲移民、引入非洲奴隸到亞洲移工,從農業社會到高科技產業,移民帶來了勞動力與創新力,使美國長久保持領先。川普設立移民障礙,也許能暫時安撫選民的焦慮,但長遠而言,卻削弱美國吸引全球人才的能力。若這些人才因簽證政策卻步,美國的創新優勢將受到侵蝕。

戰國末年,秦王政聽信讒言,下令驅逐外來客卿,認為這些「異邦之人」不可靠,恐危及國本。丞相李斯於是上〈諫逐客書〉提醒秦王:秦之所以能由邊陲小國而躍升為列強,正因為能廣納天下人才,無論是商鞅變法、張儀縱橫,還是百工之器,皆來自四方。若一紙逐客令行之,等於自斷強盛之源。秦王終被說服,收回成命。歷史證明,秦國最終能一統天下,與李斯的遠見密不可分。

李斯的邏輯是開放的。他認為「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天下的資源與才能並無國界之分,只要能被我所用,就是國家力量的一部分。秦國地處西陲,本非富庶之地,卻能憑藉接納異才而步步壯大。李斯看見的是外來者的價值:他們不是威脅,而是資源。驅逐外來人,等於自廢武功。

川普的邏輯則是封閉的。他強調保護本土,認為外來者是「入侵者」,帶來治安與就業的壓力。即使美國因移民而成為世界最具活力的社會,川普仍選擇強調短期的安全與政治利益,而非長期的國力根基。其背後反映的,是強權社會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不安與焦慮。

李斯與川普所處的環境不同。戰國秦國仍在與六國競爭,國力雖強卻未至巔峰,對外來人才有迫切需求。美國在廿一世紀初已是全球霸主,川普的排外政策更多來自「既得利益者的焦慮」。秦國的選擇是求強,美國的選擇是自保。這正是兩者在歷史評價上的差異所在。

然而,歷史一再告訴我們:一個國家要維持強盛,開放與包容往往比封閉與排拒更具生命力。中國古語云:「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不愛六國之人,楚人一炬,可憐焦土」,迅速落得族滅;清朝中後期的閉關自守,正是使中國錯失工業革命契機的原因之一。

李斯諫逐客令的故事,提醒我們強國之路需要胸懷與遠見。川普設立移民障礙的政策,則折射出當代強權的焦慮與局限。兩者對照,不難得出結論:吸納外來者,是國家長盛不衰的關鍵;排拒外來者,則可能在短期迎合民意,但長遠卻損害國力。

今日世界各國都在面對移民議題。歐洲因難民潮而爭論,美國因邊境問題而撕裂,東亞各國則因勞動力短缺引進外籍移工。這些現象都在提醒我們:如何看待「他者」,不只是政策問題,更是文明選擇。

秦王政聽從李斯,成就了秦國一統。美國若能回到移民立國的初心,也許才能避免因封閉而衰落。否則,歷史可能會告訴我們:強盛不靠築牆,而是開放,「兼容並蓄」才是王道。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2025年10月30日 星期四

名人堂/無人駕駛計程車與交通的未來

名人堂/無人駕駛計程車與交通的未來

2025-10-30 聯合報/ 陳力俊

九月中於美國舊金山灣區旅途中,有機會試乘無人駕駛計程車。一趟來回約廿分鐘的車程,不僅是一次嶄新的交通體驗,更像是一場與未來社會相遇的預演。

預約車輛到出發的過程井然有序:出發前八分鐘,手機即收到Waymo簡訊,提示車號、提醒限載四人,並說明正讓前一位乘客下車。果然,一輛彩繪的白色捷豹準時停靠路邊。乘客以應用程式解鎖車門,繫上安全帶即可出發。車內仍設有駕駛座,以備不時之需,但整趟旅程完全由AI系統操控。

車輛行駛平穩安靜,最高時速不過六十公里,因而即使坐在前座,也不會有不安全感。中控面板上,除顯示預計抵達時間,並展示由接收光達感測器訊號而繪出的3D路況圖,車輛、行人、交通號誌一目了然。到達目的地後,因與原訂再乘時間尚差五分鐘,車輛竟自行離開,五分鐘後再回來接客,讓人好奇AI在空檔期間如何規畫「逛街」路線。

Waymo源自二○○九年谷歌的自駕車計畫,二○一六年獨立為其子公司,二○二三年獲准於加州等地行駛。筆者早在二○一五年參訪谷歌總部時,曾見過其雛形展示車,當時仍受限於法規與安全考量。如今,終於能在舊金山街頭見證它載客營運,可謂科技落地的重要里程碑。使人意識到,今日能搭乘無人計程車,不只是偶然,而是產業持續投入與制度漸進調整的結果。

就市場而言,無人計程車正快速拓展。據「經濟學人」報導,Waymo服務已占舊金山五分之一以上的拼車市場,甚至吸引外地旅客專程前來體驗。Waymo和保險公司合作研究發現,與人類相比,無人車每英里涉及的財產損失索賠減少了八成八,傷害索賠減少了九成二,很明顯的在安全與保險上占有優勢。最近,仍有備用駕駛的特斯拉機器人計程車也加入了它們的行列,亞馬遜亦將在該市推出類似服務。這股浪潮,正改變城市的交通生態。

值得注意的是,它並未立即造成大規模失業。相反地,舊金山「計程車和豪華轎車服務」的從業人數在二○二四年仍成長百分之七,總薪酬更增加一成四。部分原因是自駕車吸引了額外需求,也促使部分居民減少私家車使用。這說明「自動化必然取代工作」的線性預測,未必符合實際。至少在初期階段,新科技往往先擴大市場規模,再逐步改變產業結構。同時與私家車不同,它們可以近乎連續使用;它們愈受歡迎,就愈能釋放空間,讓城市生活更加舒適。

然而,問題並非不存在。首先是價格,Waymo車資往往比「優步」高出二至四成。其次是速度,自駕車嚴守交通規則,遇到強勢駕駛多半選擇退讓,導致在市區中成為「最慢的一輛」。此外,其營運尚局限於部分都市範圍,距離全面普及仍有相當距離。據估計,每輛Waymo汽車及其所有傳感器和最新軟件的價格約為十五萬美元,測繪和測試功能更加高成本,在道路規畫較落後及交通紊亂地區,上路機會也較低。

從更宏觀的層次看,無人駕駛計程車帶來的挑戰,是人類如何重新定位自己與科技的關係。汽車自問世以來,象徵著人類掌控方向、自由馳騁的意志;如今,方向盤交給演算法,人則退居為純粹的乘客。這種角色轉換,既是解放,也是失落:解放在於長者或無法駕駛者可享受更安全便利的出行;失落則在於自主感的淡化,甚至衍生新的依賴。(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美中相爭 勝負漸分曉

 美中相爭 勝負漸分曉

2025-10-28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二○一八年,美國總統川普展開對中國大陸的貿易戰,橫柴入灶加關稅。繼任的拜登總統不僅維持高額關稅,更以「小院高牆」政策增加貿易限制。川普第二任,從今年四月起大打針對全球的「對等關稅戰」,主要對象還是中國;半年下來,這場牽動世界經濟格局的對抗,其勝負已逐漸浮現。

十月廿三日出版的「經濟學人」封面故事,標題即為「中國正在贏得貿易戰」。文中分析,中國已學會了像美國一樣有效地升級報復,它正在嘗試建立自己的域外貿易規則,從而改變世界經濟的路徑。川普對中國貿易的立場很明確,加大從他第一任期內開始的施壓運動。這意味著更多的關稅、對高科技貿易的更多控制及積極制裁;目的是阻礙中國的製造業巨頭,強索金融和商業讓步,並減緩中國的技術發展。

六個月後,中國很明顯占了上風,原因有三。首先,事實證明它能夠抵禦美國的脅迫,並巧妙地進行報復。川普四月對中國徵收的「解放日」關稅,在華爾街暴跌後被撤銷。最近中國針對用於高科技製造業的稀土出口實施限制,川普威脅徵收百分之百關稅,卻又再次讓步。那些斷言中國陷入危機的人應該注意到,今年中國股市以美元計算上漲了三成四,是標準普爾五百指數漲幅的兩倍。

中國已學會巧妙的報復,一直努力消除中國供應鏈裡的外國成分,同時使中國成為其他國家供應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理論上講,川普可以透過切斷中國進入美元銀行體系來加大賭注,但他可能不會這麼做,因為由此產生的金融市場動盪將嚴重傷害美國。

在所有針鋒相對的鬥爭中,中國正透過反覆試驗制訂一套新的全球貿易規範,它希望在舊的自由貿易秩序廢墟上,建立一個由中國領導的體系,該體系將與川普的關稅帝國相媲美。中國已經改變了貿易地域。截至九月,一年來其商品出口增長了百分之八以上,對美國的出口卻下降了二成七。中國限制稀土出口的威脅引發了恐懼,因為它主導了市場,並可能削弱西方製造業供應鏈,這比美國用來控制半導體產業的劇本更激烈。

中國可能獲勝的最後一個原因是,貿易戰反而使習近平和共產黨變得更強大,而不是更弱。局外人指出中國存在巨大的問題;然而對許多中國人來說,川普的霸凌行為,反而證明了習近平長達十二年的計畫是正確的—使中國成為科技工業超級大國,以便為面對充滿敵意的世界做好準備。

川普仰賴美國超強地位,提出違反經濟學原理、霸凌全球的「對等關稅」後,唯一選擇「不跪」的中國,深信只有施加壓力能讓川普讓步,而非奉承和退讓。最後還是靠著七年前因窮於應付川普貿易戰的教訓,進行長遠規畫部署而獲得的底氣,如今不致任人宰割。正如孫子兵法所云:「多算勝,少算不勝。」

如果川普和習近平真的於十月卅日會面,雙方可能會進行緩和局勢的表演。然前景不是兩個國家克服分歧,而是好戰的巨頭將其經濟實力武器化。即使中國「正在贏得」貿易戰,當中美都以防衛代替互信、以封閉取代開放時,則輸家不僅是彼此,而是整個世界。

2025年10月12日 星期日

名人堂/美國正滑向「香蕉共和國」

名人堂/美國正滑向「香蕉共和國」
2025-10-12 00: 聯合報

「香蕉共和國」原指美國政府與企業在中南美洲扶植的傀儡政權。這些國家往往依賴單一出口作物,政治體制脆弱,司法與行政皆受強權操縱,亦缺乏法治保障。今日若用這個詞來比喻美國,無疑充滿諷刺─一個自稱「民有、民治、民享」,號稱世界第一自由民主的國家,竟逐步展現出與專制國度相似的特徵。

據日前《紐約時報》的連續報導,使外界不得不提出疑問:美國是否正滑向「香蕉共和國」的危險邊緣?其中五個事件尤其耐人尋味。

首先是檢察官的被迫辭職風波。一位奉命調查川普政敵的檢察官,因無法交出「成果」,在總統壓力下被迫下台。司法本應超然獨立,但當總統公然要求檢察體系「辦人」且不看證據,制度的根基便受到侵蝕。

其次是媒體自由受侵害。兩位長期取笑川普的知名脫口秀主持人節目被取消,背後傳出聯邦通信委員會施壓。若屬實,這不僅是媒體經營問題,而是直接觸及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所保障的言論自由。冷戰時期美國常以「自由之聲」自豪,如今卻出現政府暗中打壓異議的情況,形成諷刺的歷史反差。

第三是哈佛大學的案例。哈佛因為不願完全服從川普政府的要求而被凍結聯邦研究經費。學術自由一向是美國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如今卻被行政力量左右。令人想起麥卡錫主義,當年許多學者因被懷疑同情共產主義而遭追捕,對美國知識界留下長遠陰影。

第四是勞工統計局長被解職。原因是他公布的數據顯示全國招聘人數下降,令川普不滿。經濟統計本應以專業和透明為基礎,若數據因政治壓力被操弄,不僅誤導政策更動搖外界對美國市場的信任。民主制度的強健,正是建立在數據公開透明的基礎上。

最後是聯準會理事的去留爭議。美聯儲本應獨立於行政機關,保障貨幣政策免於短期政治干預。然而,當川普以「涉及房貸欺詐」為由撤換不聽話的理事,卻讓人質疑其真正目的在於迫使降息。若金融體系失去獨立性,對全球市場的衝擊恐比單一政爭更深遠。

這五件事呈現一個共同趨勢:制衡機制逐步被侵蝕。這不僅是川普個人風格的問題,更反映制度設計在極化政治氛圍下的脆弱。

美國歷史上也曾面臨相似挑戰。尼克森時代的水門案曾動搖民心,但最終透過調查與彈劾程序,展現了制度的自我修復力。問題在於,如今美國政黨的極化程度遠超過一九七○年代;制度是否還有足夠韌性,值得懷疑。部分歐洲國家也因民粹主義抬頭,挑戰了司法與媒體的獨立性;然美國身為「全球民主樣板」,其倒退的示範效應尤為嚴重。

所幸美國仍有獨立的法院、活躍的媒體與公民社會。但當權力習慣性地跨越制度紅線,當司法、學術、媒體與金融監管接連受壓,這個國家已不再是世人心目中那座「山巔之城」。美國的困境,也是對民主制度的一記警鐘。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

2025年10月5日 星期日

煮字集: 應用文書的品類

煮字集: 應用文書的品類

劉勰與《文心雕龍》 (GPT5 生成)

談到文書,最先會想到書本,集文字成書,其次是書寫,將文字寫於載體上的動作。在應用上,品類繁多,如南朝劉勰在所著《文心雕龍》「書記」篇中就列舉二十四種,包括譜、籍、簿、錄;方、術、占、式;律、令、法、制;符、契、券、疏;關、刺、解、牒;狀、列、辭、諺。現今大家常用的名詞,原來各有所本。

「書記」篇開宗明義就說:「書所以記時事也」。書者,舒也。舒布其言,陳之簡牘。戰國以前,君臣同書,秦漢立儀,始有表奏,王公國內,亦稱奏書,後漢公府奏記,而郡將奉箋。記之言志,進己志也。箋者,表也,表識其情也。

書記體例廣大,包含多種事類,如「筆札」異名等許多品類。

在統領民眾日用文書上,則有譜、籍、簿、錄;
譜者,普也。事蹟得以周全普遍,如「家譜」,
籍者,借也。官府借民力,條列於板牘上,如「戶籍」,
簿者,圃也。文書如草木類聚,區分真偽,如「帳簿」,
錄者,領也。整理出帝王貴族的系諡名號,編以簡策,如「名錄」。

醫曆星筮,則有方、術、占、式;
方者,隅也。醫藥攻病,各有所主,專精一隅,如「藥方」,
術者,路也。方法、策略,必須發現理路,如「算術」,
占者,覘也。星辰動靜,窺伺偵查乃見,如「占星」,
式者,則也。有一定規則,如「公式」。

申明法度敘述兵制上,則有律、令、法、制;
律者,中也。以律為名,取中正也,如「韻律」、「法律」,
令者,命也。出命申禁,有若自天,使民從也,如「軍令」,
法者,象也。兵謀奇正有一定取法,如「民法」,
制者,裁也。上行於下,如「規制」。

朝市徵信,則有符、契、券、疏;
符者,孚也。徵召防偽,如「兵符」,
契者,結也。上古以結繩為契約,如「地契」,
券者,束也。明白約束,以防範虛偽,如「票券」∙
疏者,布也。布置物類,提示近意,如「上疏」。

百官諮詢公務上,則有關、刺、解、牒;
關者,閉也。出入由門,關閉當審;庶務在政,通塞應詳,如「關文」,
刺者,達也。事敘相達,若針之撥解繩結,如「刺貼」,
解者,釋也。解釋結滯,徵事以對,如《經解》,
牒者,葉也。短簡編牒,如葉在枝。議政未定,故短牒咨謀,如「戒牒」。

萬民達志,則有狀、列、辭、諺:
狀者,貌也。體貌本原,取其事實,如「訴狀」,
列者,陳也。陳列事情,昭然可見,如「列證」,
辭者,舌端之文,通己於人,如《春秋》「聘辭」,
諺者,直語也。坊間淺言,有實無華,並引俗說而為文辭者也,如「諺語」。

書記將言辭錄於文書,雖非文學上的主流,但切合實際需求。

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無人駕駛計程車試乘記

無人駕駛計程車試乘記

彩繪白色捷豹

簡訊通知

準時上車

仍留駕駛座

平穩上路

面板顯示路況

即將到達

抵達目的地

光達感測器

十字路口

準備停車

令人驚艷

無人駕駛計程車試乘記九月中有美國北加州一行,因而有機會試乘無人駕駛計程車。一段十來分鐘的短程車程,不僅是一次嶄新的交通體驗,更像是一場與未來社會相遇的預演。


當天是在舊金山南端的 Burlingame City 一家 Mints and Honey 咖啡店前乘車,到約定時間前八分鐘,所訂 Waymo計程車以簡訊告知正在讓前一位乘客下車,將準時到達約定地點,並告知車號,以及提醒限載四人。屆時果有一輛彩繪的白色捷豹 (Jaguar) 車在路邊停妥,等待乘客上車。

由於是試乘,所以將目的地訂在約十分鐘車程的街邊。當車輛停妥後,用應用程式解鎖車門,車上仍設有駕駛座,以備不時之需,上車繫好安全帶即可開始行程。行車 Waymo Driver 系統利用多種感測器和 AI 軟體來偵測、分析周遭環境,並規劃最安全的路線與行動。大型面板上則一面顯示估計到達目的地時間,一面則展示光達或雷射雷達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DAR) 感測器所偵測的路況,包括行車、路人、交通號誌等,按 LiDAR是一種遠距感測技術,透過發射雷射光並測量其反射時間來偵測物體的距離、形狀與位置,進而產生周遭環境的3D點雲圖像。 它能提供精確的空間資訊,被廣泛應用於自動駕駛、擴增實境 (AR) 等領域。

行車頗為平穩而舒適,由於是在市區街道行駛,最高時速未超過六十公里。有趣的是,到達目的地,車停路邊後,因與原約定再乘時間還差五分鐘,計程車在確定眾人已下車後,即揚長而去,五分鐘後原車再返回接客,讓人感受到自動駕駛系統的「冷靜智慧」與「人性化設計」,並好奇 AI 演算法如何決定它在空檔期間的逛街路線。

總結此次試乘經驗頗為讓人驚艷,全程收費21美元,以美國現今高昂物價而言,應在可接受範圍,同時據統計,無人駕駛要較真人駕駛安全,在高齡化社會,普及化應是未來趨勢,也不啻高齡長者福音。

據報導, Waymo 源於 2009 年 Google 內部的一項自動駕駛汽車計畫,於 2016 年 12 月獨立出來,成為 Alphabet 公司(Google 母公司)旗下的子公司,專門開發自動駕駛技術。猶憶 2015年參訪 Google 總部時,即有緣見到其開發中的展示車,基於安全考量,技術須更精進,以及法規限制。幾經周折,終於 2020 年 10 月開始推向市場,並在 2023年獲准在加州等地行駛。使人意識到,今日能搭乘無人計程車,不只是偶然,而是產業持續投入與制度漸進調整的結果。

目前在美國多個地點提供名為 Waymo One 的自動駕駛叫車服務。 該服務允許使用者透過 Waymo 或Uber 應用程式叫車,利用其 Waymo Driver 自動駕駛系統,透過感測器和人工智能規劃並執行安全行車。

無人駕駛計程車無疑將會逐漸普及。據《經濟學人》報導,初步數據顯示, Waymo 於 2023 年在舊金山推出,現在擁有該市五分之一以上的拼車市場(其中包括 Uber,但不包括傳統出租車)。最近,仍有備用駕駛的 Tesla的機器人出租車也加入了它們的行列。不久之後,Amazon 旗下的無人駕駛汽車公司 Zoox 將在該市免費提供出租車服務。

無人計程車熱潮可能造成的問題是,當科技使職業自動化時,對人類工作會有甚麼影響? 事實上,到目前為止,自主駕駛車的興起已經以兩種不同的方式發揮作用。首先,它提高了舊金山對計程車的整體需求,限制了失業。其次,它迎合了高端市場,而非大眾消費。

根據官方數據,2024年舊金山在「出租車和豪華轎車服務」公司工作的人數同比增長了7%。該行業的總薪酬增長了 14%。該市的數據顯示,老式出租車出行的數量與去年大致相同。在高峰時段仍然很難找到黃色出租車。人力叫車公司 Lyft 的首席執行官最近表示「隨著自動駕駛汽車進入市場,它們實際上將擴大市場。」這樣的觀察有助於釐清「自動化必然奪走工作」的單一敘事。

額外的乘客來自不同的地方。Waymo 聲稱,有些人前往舊金山是為了試乘無人出租車,這純粹代表著額外的需求。更有可能的是居民使用私家車的頻率降低。在無人駕駛出租車中,乘客可不受打擾,享受寧靜。有跡象表明舊金山人正在改變他們的行為。與其他城市居民相比,出租車支出似乎增長得特別快。自 Waymo 推出以來,根據人口調整後的私家車數量有所下降。

儘管如此,自動駕駛出租車距離成為大眾市場產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Waymos 很舒適,而且總體上很乾淨。但它們可能比 Lyft 或 Uber 貴 20-40%。它們也很慢。與人類駕駛的計程車不同,自動駕駛計程車很少違反交通規則。舊金山的人類司機現在知道,如果他們欺負機器人出租車,它就會讓路,這意味著 Waymos 通常是移動速度最慢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機器人出租車公司可能會通過降低價格等方式消除其中一些缺點。但不要指望自動駕駛出租車很快就會在舊金山或其他地方主導市場。「如果你有時間,一定要坐在機器人出租車裡;如果你趕時間,還是傳統黃色出租車最快。」這種對照本身,就是科技進步初期最真實的縮影 - - 它並非一夕之間取代舊事物,而是在共存與競逐中逐步推進。

體驗無人計程車的深層意義,在於映照一個更廣泛的社會課題:當科技走入公共空間時,我們如何適應它?無人計程車的安全性、舒適性與市場拓展潛力,無疑將在高齡化社會中成為一項福音;然而,它也逼使城市治理、勞動市場與法規制定不斷調整。

從文化角度來看,汽車長久以來象徵「人類掌控駕馭世界」的意志,如今卻把方向盤交給演算法。當人從駕駛者轉變為純粹的乘客,我們是否會因此失落某種自主感?還是會發現,這樣的「放手」反而帶來新的自由?

2025年9月23日 星期二

名人堂/IC薄膜研究領航人 杜經寧院士

名人堂/IC薄膜研究領航人 杜經寧院士
2025-09-22 聯合報/ 陳力俊

八月卅日驚聞杜經寧院士在洛杉磯辭世,心中一時只湧現「天人同悲」四字。經寧兄的離去,不僅是學術界的重大損失,更令相知數十年的友人深感哀痛。

杜經寧院士大學畢業於台灣大學機械系,赴美深造,師事哈佛大師滕博教授,取得應用物理博士學位。其後長期服務於美國IBM華森研究中心,直至一九九三年轉任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材料系教授。彼時IBM華森研究中心與貝爾實驗室並稱科研聖地,杜院士不僅是學界翹楚,更是華人研究員中少見的高階主管。他治學嚴謹,謙沖為懷,在國際材料科學界早已享有盛譽。

我與杜院士的緣分始於一九八○年。當時我在康乃爾大學擔任訪問學者,從事半導體元件中金屬薄膜研究。杜院士與康乃爾材料系梅爾教授同為該領域巨擘,亦是摯友,兩人合開相關課程,使我得以結識杜兄。自此結下長達四十五年的深厚情誼,也因他的引介,開啟了我此後廿年間的重要研究方向。而他長期為半導體元件中薄膜材料領域領航人,在個人研究中賦予莫大的助力。

回顧與杜院士的交往,歷歷在目:一九八四年,他邀我赴美國材料研究學會研討會發表受邀演講;一九八五年,他促成滕博教授以及另一位世界級大師來台開設「材料相變化」課程,為清華學界帶來難得啟迪;一九九一年,我們為頂尖回顧期刊《材料科學報告》合撰「磊晶金屬矽化物」專文;次年他與梅爾教授共同出席「中國材料學會」大會並作主題演講。一九九二至一九九七年間,我們又共同擔任國際期刊《材料化學與物理》主編,持續合作無間。這些經歷不僅是學術上的佳話,也是華人學者逐步登上國際舞台的縮影。

一九九三年起,杜院士轉任UCLA教授,其後並擔任多年系主任,繼續開枝散葉。二○○二年當選中研院首位材料領域院士,更是對他學術貢獻的肯定。二○○九年,他還特別接待我率領的國科會駐美科學組訪問團。二○一六年退休後,他返台擔任交通大學台積電講座教授,主持與台積電合作大型計畫,並在二○一九至二○二一年擔任玉山學者。這段期間,由於清華與交大比鄰,我們互動日益頻繁,不僅常一同參加中研院評議會,也結伴旅遊海南島、緬甸等地,甚至數度於農曆春節在寒舍共享年夜飯。這些溫馨時刻,成為記憶中最珍貴的部分。

杜院士晚年仍持續貢獻學界,二○二一年受聘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直到今年七月返美前仍活躍於學術場合。今年八月原訂來台講學,卻因病情急轉直下,未能再見最後一面,成為無可彌補的遺憾。

在我心中,杜院士既是良友,也是貴人。他不僅以卓越的研究與教學奠定國際聲望,更以溫和謙厚的人格,贏得學界與朋友的敬重。他的一生,正是華人學者如何以專業、品格與努力在國際舞台立足的典範。

杜經寧院士的音容笑貌,將長存於所有認識他的人心中。他的逝世提醒我們,學術之路並非僅是論文與成果的堆疊,更是一種人格的實踐與典範的傳承。謹以此文敬悼杜經寧院士,並寄望後進繼承他嚴謹治學、謙沖待人的精神,讓這份典範長續不絕。

(作者為中研院院士、清大特聘研究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