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6日 星期日

清華退聯會 2025金門三日遊 (六) :浯江書院與總兵署

 清華退聯會 2025金門三日遊 (六) :浯江書院與總兵署

前身是金沙書院

原址重建

講堂居中

兩側學舍

忠臣出於孝子之門

理學名賢

博文約禮

表揚有功同仁

優質領隊與導遊

朱子祠明朗端莊

以禮導民

理學大儒

三級古蹟

平面配置圖

往昔總兵署模型

中間正堂

頗有氣勢

一旁將軍第

甫進署內

肅靜迴避

藝術學院師生

戶外演奏會

不同凡響

金門老街

踏上歸途

飯後往浯江書院,始建於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身是金沙書院,前為儀門、大門,中為講堂,左右兩側各有學舍八間,外為大庭、照墻,後為朱子祠,民國初年廢棄,民國五十三(1964年)在原址建金城鎮公所,民國九十二(2003年)又在原址重建浯江書院。[1]

根據師範大學李宗翰教授研究團隊研究: 書院的歷史大抵可區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雍正十三年至乾隆三十九年(1735-1774)的義學階段。第二、乾隆四十年至嘉慶二十五年(1775-1820)的學田階段,改為民辦官督,浯江書院正式成立。第三、道光元年至光緒三十年(1821-1904)的收入商業化階段,書院收入改以貸款與店租為主,此後直到光緒三十年(1904)改制為止,都能維持穩定的運作。

按照條規的規劃,浯江書院的日常營運主要由地方鄉紳所組成的董事自行負責。地方鄉紳亦遵循清代書院之常例,尊重官府之管理與監督權,讓官府在某些重要層面亦能參與書院之運作。但實際上地方官員對浯江書院所提供的幫助相對有限,主要是名義上的支持。

總之,浯江書院在道光元年(1821)後獲得較穩定的收入方式,使書院得以長期維持穩定運作。其中的關鍵,可能在於放棄原有的購田收租的營運方式,改採貸款予商人以及收取店租的商業經營模式。浯江書院的經營策略,也在此一脈絡下,轉型為以商業經營作為手段,獲致穩定發展。浯江書院之所以能夠成功維持百年之久,應從此歷史脈絡下思考。[2]

院內有金門朱子祠,是為了紀念朱子而建的祠宇。朱子任同安縣主簿時,曾過化金門,創設金門最早的燕南書院,教育士子。為感念恩澤,鄉人乃在浯江書院設祠供奉。
[3] 現存的朱子祠為三開間的歇山重簷建築,室內採疊斗式大木結構。祠宇四周設出簷廊廡,但不立簷柱。祠前有月臺伸出,供昔時祭祀之用。整體說來,色澤明朗,外觀端莊。[4]

在講堂歇息之時,有機會表揚此次金門行貢獻最大的多位義工同仁,不僅長期投入,而且盡心盡力,力求盡善盡美,同時感謝長汎旅行社兩位領隊,以及在地兩位導遊,秉持專業精神,服務周到親切, 安排妥適,都是此次愉快假期的大功臣。

其後往約一百公尺外之金門鎮總兵署與清華藝術學院師生會師原來藝術學院師生與金門中學樂團將在此舉行戶外演奏會

清金門鎮總兵署前身是民家的「叢青軒」,後來被改建為金門鎮總兵的辦公處所。其後建築物曾被金門縣政府等機關使用,目前建物則作為文物展示館。該建築在 1991年 11月 23日被指定為三級古蹟,《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改為金門縣縣定古蹟。

康熙十九年(1680年)首任金門鎮總兵就職,同治七年(1868年),總兵署改為協鎮署。民國三年(1914年)金門設縣後,次年該建築改為金門縣公署。民國 38年(1949年)後,建築先後為多個機構所使用。

民國 80年(1991年)建築被指定為古蹟後,於民國 85年(1996年)4月進行整修。經多方討論後,民國 91年(2002年)中,始將該建築定位為「清金門鎮總兵署史料館」,往回復歷史場景及相關文物展示的方向規劃。民國 93年(2004年),內部展示布置完成。

總兵署是四進兩廊式的四合院建築,中間有正堂,東西夾兩室,西室存放文書,東室則是貯餉庫。旁有將裨官廳,兩廊有吏、戶、禮、兵、刑、工及本稿等房。總兵署儀門外設有土地祠和材官廳,大門外設有旗廳,左右蓋鼓吹亭。南邊有轅門,設有木柵環繞,東邊有右營防汛廳。在暖閣後有穿堂及內署,中有嘯月軒,東邊是東花廳。[5]


在總兵署,除參觀正堂以及兩旁展示廳外,先是觀賞藝術學院師生在正門一側演奏。待戶外演奏會在大堂前開始時,因要趕下午 4:30 飛機,必須先行離開。隨即步行經老街到大巴士接應處,踏上歸途。

返台班機約於晚上六時順利抵達松山機場,團員們互道珍重再見,分乘巴士回新竹或自行返家,為三天的愉快假期畫上完美句點。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浯江書院
[2] https://rh.acad.ntnu.edu.tw/tw/article/content/63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210526000002
[3] https://www.kmdn.gov.tw/1117/1271/1274/38134/
[4]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210526000002
[5]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金門鎮總兵署

清華退聯會 2025金門三日遊 (五) : 翟山坑道與金門酒廠

 清華退聯會 2025金門三日遊 (五) : 翟山坑道與金門酒廠

曾為軍事重地

歷史見證

地下碼頭

坑道盡頭

轉型為觀光坑道

遙想當年勇

坑道出口兵舍

坑道規模驚人

重逢故舊

金門原生特有豆科植物

百年老店

具有療效

望聞問切

脈象順暢

呷百二

壽比南山

研擬藥方

牛肉餐頗具風味

縣營事業機構

金酒鳥瞰模型

好酒存甕底

酒不醉人人自醉

喝金酒、顧金門

酒質居冠

清香白酒代表

第三天,也就是 11/9日,於早上9:30 退房後出發前往翟山坑道。

翟山坑道過去為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因戰略因素興建,專供游擊戰艇停泊使用的地下碼頭。

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機後,因戰略因素考量,金門防衛指揮部在1963年開鑿小艇坑道設施,共耗時五年才完成,並提供登陸小艇搶灘運送補給用,作為往來大、小金門運補小艇的主要通道及基地。 後因泥沙淤積且戰備功能減退,翟山坑道至 1986年時廢棄;後於 1997年,金門防衛司令部撥交金門國家公園管理處後重新整建、清理,自 1998年 7月正式開放參觀,重新轉型為觀光坑道。並成立翟山坑道管理站。

翟山坑道為一A字型戰備水道,整個坑道由水道與坑道兩系統組成,總長度約357公尺,寬11.5公尺,高8公尺。步道全長101公尺、寬約6公尺、高約3.5公尺。坑道出口設有兵舍七間,為人員掩蔽部,坑內設有停靠碼頭,可停靠42艘小艇。[1]

坑道的規模驚人,可見當年備戰之苦心孤詣,幸好如今情勢發展,金門再成戰地的機會甚微,也讓金門人可不再承受兵災之重。

在坑道附近展示美製戰車與 40公厘防空機槍。由於當年在服預官役時,兵種是防空砲兵,主力武器正是 90公厘防空機砲與 40公厘防空機槍,見之頗有老友重逢之感。

在午餐前,先往一由校友經營的「王大夫一條根」保健產品店一停。該店創始於西元 1855年,是百年老店。一條根是金門原生特有的豆科植物,被發現具有活絡筋血、治療跌打損傷等功能。該店現專營相關保健產品。現場有按摩、拔罐等示範服務,似乎頗能打動不少團友購買保健產品之興趣。[2]

中午在喬安牧場用牛肉餐,頗具風味。在離去上巴士前
,發現隔鄰即為昨日品嘗貢糖的聖祖食品觀光工廠
,街對面則是昨晚用餐的湶民水果創意料理餐廳,活動範圍在方圓一百公尺內

午餐後,首先是參觀金門酒廠,是金門一家以生產、銷售金門高粱酒為主的公司,為金門縣政府所經營之縣營事業機構。

1951年,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上將,在飲用葉華成開設之金城酒廠所製之高粱酒後,覺得甚為美味,又為了解決當時金門的財政問題,遂興起興辦公營酒廠之構想,再三請求葉華成出任酒廠技術人員,到1952年指派葉華成擔任金門經濟管制組附設酒廠技術課課長,暫以金城酒廠作為廠房,並籌建新酒廠廠房,另鑿深井作為釀酒之水源。1998年,金門酒廠公司化,金門酒廠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3]

在臺灣眾多酒類品牌之中,金門高粱酒可說是最具辨識度與文化地位的國民酒。它既是戰地政務年代的歷史產物,也是金門地方財政與認同的重要象徵,更因獨特的風土、工藝與香氣,成為兩岸皆知的清香白酒代表。

金門特殊的氣候、水質與高粱原料,使酒質遠超當時台灣本島的白酒,不僅迅速在軍中打出名聲,也奠定今日的品牌基礎。金門酒廠此後成為軍民共同的精神象徵,甚至被視為金門最重要的經濟命脈。時至今日,酒廠盈餘仍是金門公共建設、醫療教育與社福支出的主要支柱,「喝金酒、顧金門」成為當地人家喻戶曉的口號。

在產品線上,金門高粱以 58 度與 38 度最為人熟知。58 度被視為原典風味,香氣強烈、尾韻甜,是蘭姆酒、伏特加等洋酒少見的烈度與甜潤結合;38 度則口感較柔和,適合一般飲宴。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翟山坑道
[2] https://www.drwang1855.com.tw/zh-TW/pages/brandstory-drwang-gth
[3]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金門酒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