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Facebook 的角色: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讀後 (三)

Facebook 的角色: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讀後 ()


用心理剖繪
(profiling) 預測人的行為,是人人覬覦的商機。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DARPA )  想用他研究資訊戰FB 想用它提高線上廣告銷售率2012 FB申請到美國專利: 「從使用者在社群網路上的通訊與特質,來推斷其個性的方法」,「可用於精準投放、廣告排序、為使用者推薦適合的產品等」。

首先要收集大量資料設計量身訂做消息大規模影響公眾輿論需要瞭解目標心理特質而 FB的權限監控程序鬆散可以很輕易得拿到所需資訊同時研究結果清楚顯示,按讚、狀態更新、群組、追蹤、點擊模式都是彼此獨立的線索可以準確推論出使用者的人格特質。

劍橋大學「心理計量中心」教授從 FB 合法取得大量資料,寫了程式可分析使用者的個性。如果你使用了這程式,研究者不僅可看到你的FB資料,也可看到你每一個朋友的資料。 FB 認為光是使用 FB 就已經算是同意別人蒐集你的資料,所以即使那個應用程式偷偷蒐集你的朋友資料也無所謂,而每個 FB 使用者平均有150-300朋友。

如果一個程式吸引了1,000人下載,研究者就可以看到約150,000人資料,如果幾百萬人下載,扣掉共同好友後,就可以拿到大約3億份個人資料,可將計算心理學推向學術主流,研究者可成行為模擬的研究先鋒

Facebook 量化了所有人類行為,沒有任何系統能贏過他FB 使用者會在朋友的貼文、商品品牌、或者在議題文章上「按讚」FB將這種動作稱為「社群」的基礎其實也是該公司獲利的基礎。FB提供資料讓廣告商精準地把廣告放送給適合的目標受眾;而且推出應用程式介面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 將使用者導向 FB 的各種應用程式同時讓這些程式存取使用者的個人資料量身訂做「更好的使用體驗」。

研究者看一下你的 FB 頁面,就知道你真實世界的行為。你的每一次滑鼠捲動、每個動作、按的每一個讚,FB都記得清清楚楚。你有哪些興趣,喜歡或討厭甚麼東西,全都可以量化。FB資料的生態效度 (ecological validity) 越來越高越來越接近真實世界。因為它不是研究者問出來的,而是自己留下的。以前只有銀行或電信公司才有人們的數位資料而且這些機構都受嚴格監管。但社群媒體不一樣,幾乎沒有法律規定你能在上面看哪些使用者資訊。

2015年劍橋大學一項研究顯示,電腦模型可以用 FB 的「讚」相當準確的預測人類行為。這個模型只要蒐集你的10個「讚」,預測你的行為就比你的同事更準;如果有150個「讚」,就比你的家人更準;300「讚」,就比你配偶更了解你。某些時候,電腦模型甚至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習慣。研究者提出警告: 「電腦判斷人格特質比人類更準心理評估、行銷、隱私等領域都將出現重大機會與嚴重挑戰。」而【劍橋分析】研究者發現,性向測驗再加上在 FB 「讚」,幾乎能百分之百預測人類行為。

選戰的核心是科技與資料: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讀後 (二)

選戰的核心是科技與資料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讀後 ()

自從歐巴馬於2008年勝選,「精準投放」紅遍政壇。這種方法利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的演算法分析全國資料,將選民分成許多小區塊,預測每一個選民會不會是被說服或催票的關鍵目標。

原來每個人都以為浮誇的品牌形象視覺設計網路爆紅影片讓人熱淚盈眶的造勢大會是致勝關鍵其實關聯式資料庫機器學習演算法以及用軟體與募款系統把所有東西串在一起的方法,才更重要,也是歐巴馬勝選背後支撐的基礎架構。

選戰的核心是科技與資料,不是造勢大會。重點是說服力、投票率與轉化率。想要勝利,民調是沒有用的,你得和選民「聊天」。用「職業、性別、收入」區分選民絕對失敗,掌握「心理特質」才能操縱選民。

想要打造一個能夠大規模操弄人民觀點的武器,主動解構並操弄大眾的認知,就得先深入了解人們的心理動機。最有效方法,就是先改變對方的自我認知,也就是「偷走」對方的自我認知,植入自己的版本,也就是進行心理攻擊。

班農深知,想要獲取政權,就要先改變文化,認為政治源於文化。必須先量化文化,才能大規模改造文化。

駭客攻擊的時候會先找出系統中的弱點,然後利用那些弱點。而在心理戰中,弱點就存在人類的思考方式中。如果你想駭進某人的腦袋,就得先找出他有哪些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心理學所謂的促發效應(priming effect),也是心理戰的核心:我們先找出目標重視哪些資訊,然後提醒她注意這些資訊,藉此影響她的感受、信念、與行為。另外一種偏誤叫做「可得性捷思」(availability heuristic),會讓那些經常看到謀殺新聞的人,誤以為社會中的這類犯罪愈來愈多,殊不知過去其實過去25來全球各地的謀殺率都在下降。

福斯新聞用超跨張的敘事方式煽動憤怒,讓人陷入所謂的情意捷思 (affect heuristic) : 被情緒影響使用了心理捷徑,因而產生偏誤。接著宣傳我們平凡美國百姓迷思讓聽眾陷入身分認同的動機推理植入身分認同然後把觀念辯論說成攻擊這種身分藉此引發觀眾的抗拒效應一聽到反面資訊就感到威脅更堅定原來立場。這是為什麼民主黨越攻擊,川普的票越穩固。

用新的觀點去看經濟或社會弱勢白人受到威脅的感覺加強了種族主義與排外情緒

2020年10月25日 星期日

莊峻鏞醫師與鳥的世界 (五): 1000元紙鈔圖案上的國寶鳥帝雉

莊峻鏞醫師與鳥的世界 (): 1000元紙鈔圖案上的國寶鳥帝雉

千元大鈔背面圖案,除了玉山主峰外,還有台灣的「國鳥」帝雉

帝雉又稱為「黑長尾雉」,被列為世界瀕危鳥類,是台灣體形最大特有種鳥類雄鳥全身呈寶藍色光輝的藍黑羽,尾巴為藍黑色帶有白色橫紋,羽色對比十分亮麗,有王者之風。雌鳥為了孵育下一代,有明顯保護色,大都呈現橄欖褐色,尾羽具黑色橫斑。雄雌鳥眼周均裸出,眼睛周圍為醒目的鮮紅色,皮膚呈紅色,喙角黑色,腳暗灰色以至綠褐色。

雄鳥羽色對比十分亮麗,有王者之風

雌鳥大都呈現橄欖褐色

雌鳥尾羽具黑色橫斑

帝雉夫妻外出覓食

公鳥提高警戒,保護低頭覓食的雌鳥

帝雉常在大霧瀰漫中出現,又名「迷霧中的王者」

根據維基百科:
帝雉是臺灣本島特有的長尾雉屬體形最大鳥類, 與藍腹鷴同被列為世界近危鳥類(Lower Risk/near threatened)。帝雉的形象還被用在1000元新臺幣紙鈔的背面,更曾為2007年臺灣永續生態協會、臺灣國際觀鳥協會與立委推動的非官方「國鳥選拔」中被提名的鳥種之一。
英國鳥類學家華特‧古費洛 (Walter Good Fellow) 1906年在阿里山採集鳥類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裝飾在原住民頭上、他從未曾見過之兩片漂亮的雉類長尾羽。因其恰好回國在即,故只帶回這兩片尾羽回英國。經過一番研究以後,這兩片羽毛的主人被認定為台灣特有的新種鳥類並由同為英國鳥類學家的威廉·奧吉維-格蘭特 (William Ogilvie-Grant),於是年命名為 Calophasis mikado。「Mikado」漢字寫作「帝」或「御門」,為天皇的尊稱。[1] 以此命名原因,顯因當時為日據時代,英國鳥類學家即以日皇命名,有反日團體認為「帝雉」是日本人留下來的名字,應該廢除,所以前幾年正名為「黑長尾雉」,事實上它的羽毛並不是黑色,大家還是習慣用帝雉稱呼。

丹麥畫家 Henrik Grönvold 繪製的帝雉雄鳥與雌鳥,最初是作為 Ogilvie-Grant 1908年刊載的文章《福爾摩沙鳥類附記》(Additional Notes on the Birds of Formosa)的附圖

黑長尾雉具有長尾雉屬鳥類的特徵。雄鳥全長87公分 (含尾羽52公分)。全身呈紫藍色金屬光輝之純黑羽毛,唯尾羽有顯明白色橫帶紋。喙角黑色,腳暗灰色以至綠褐色。雌鳥特徵:全長52公分 (含尾羽20公分)。大都橄欖褐色,尾羽具黑色橫斑。雌雄眼周均裸出,皮膚呈紅色。

帝雉的食性和雞相似,常見邊走邊用強健彎曲的喙啄食。平常啄食地表植物。另外,繁殖期或嚴冬時,也會改吃葷補充蛋白質。主要以蕨類嫩芽、球根、漿果及昆蟲為食。

帝雉個性嫻靜,但領域性強,所以除了在繁殖季時,否則很少有二隻以上同時出現的情形。[1]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帝雉

幫川普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讀後 (一)

幫川普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讀後 ()

操控政治判斷與消費行為

2016年美國大選,政治新手川普跌破幾乎所有主流媒體民調眼鏡,竟然當選美國總統。隨後一連串媒體報導,其競選總幹事班農 (Steve Bannon) 雇用選舉顧問公司【劍橋分析】利用FB所提供的選民個資,進行精準投放 (Micro-targeting) 訊息,影響投票行為,居功厥偉。【劍橋分析】雖於2018年解散,但餘波盪漾。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Mindf*ck: Inside Cambridge Analyticas Plot to Break the World),是【劍橋分析】前僱員克里斯多福·懷利(Christopher Wylie),也是揭發【劍橋分析】醜聞的吹哨者,於201910月出版著作,中文譯本則於今年10月問世。

該書詳細披露了FB數據洩露事件。以美國大選為例,Cambridge Analytica利用Facebook提供的用戶數據,並收集用戶的Facebook朋友的個人數據,據以盜用美國超過七千萬用戶的數據,建立其政治趨向檔案,廣告會根據分類對川普支持者與潛在的搖擺選民,予以輸送客製正、負面訊息,影響選民投票;結果顯示,在賓西法尼亞 (Pennsylvania)、密西根 (Michigan)、威斯康辛 (Wisconsin) 州,共46選舉人票,川普都以些微差距險勝,如果由其對手拿下,則整個選舉將翻盤,所以一般認為Cambridge Analytica起了極大的作用。尤其據研究,一個人的網路行為如果遭到掌握,其心理狀況也同時被有效的定位。本書揭祕「大數據AI心理戰」如何結合時尚傳播、軍事戰略,深入你的網絡神經,操控你的政治判斷與消費行為!

全書分十二章與結語,首先談到混亂的起源;Wylie原是一個出生於加拿大的左傾同性戀者,善於撰寫程式,被邀請加入英國一家「戰略溝通實驗室」(Strategic Communication LaboratoriesSCL) ,研發檢測並反制線上極端言論的工具,以對抗網路極端言論。不意漸為後來由SCL成立的【劍橋分析】工作,把心理分析變成心戰武器。Wylie提供的證據顯示,【劍橋分析】與川普、FB、俄羅斯情報單位、國際駭客、英國脫歐全都有關係。軍事界把武器落入壞人手中稱之為反衝 (blowback),【劍橋分析】的反衝直接炸進了白宮。

Wylie指責FB沒有阻止有心人士利用這個平台影響選舉,利用黑錢下廣告散布假消息:資訊公司把你我的身分與行為模式賣給危險的人,它們偷偷設計的演算法影響人們的思維,你看的東西都是它們給的,它們日夜都在盯著你,而讓你免費分享各種有趣照片的FB,其實正是這些人搞亂世界的最佳舞台。

Wylie早在2008年,就知道該用數學和AI打選戰。當時他看到民主黨的催票能力,歐巴馬用資料分析來打選戰,建立分析理解資料的模型,讓AI決定在現實世界中使用怎樣方式與選民溝通,作政治號召,建立品牌形象

歐巴馬團隊針對目標選民做出呼籲的做法,卻讓美國的公領域言論開始變成私人公司的東西。競選言論只要不出現在公共空間,就不需要經過辯論與公共宣傳的審查,沒人能檢查私人公司廣告網絡裡面是不是藏了假訊息。

矽谷科技公司如臉書的新思維,是發展一套利用資訊的能力,用來賺錢。充分利用資訊不對稱,也就是電腦非常了解我們的行為模式,我們卻對電腦行為幾乎一無所知。FB提供方便免費服務,換取使用者資訊,研發吸引注意力的工具變現。據統計,FB17千萬美國使用者身上,每人賺取30美元,也就是總額超過50億美元。

在矽谷科技公司眼中,每個人都是一座礦脈,可藉此發大財;資料越多,商業價值越高。GoogleGmail 服務電子郵件中擷取資訊,手機GPS會告訴伺服器你甚麼時間去過哪裡,有一堆「應用程式」(APP)只要啟動就能錄下身邊所有的聲音。

它們把實際上掌握在私人手中的監控網路叫做「社群」,網路上的肥羊叫做「使用者」,把令人上癮設計叫做「體驗」或「參與」,然後開始從人們留下的「資料痕跡 (data exhaust)」或「數位足跡 (digital breadcrumb)」中還原每個人的模樣。每個人都變成一座礦脈,行為、注意力、身分都可以開採換錢。

班農 (Steve Bannon)是最早發現新時代可以用這種方法發政治財的人之一。班農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打一場文化戰;他在意文化力量和資訊優勢。【劍橋分析】是用資訊製造武器的兵工廠,在新戰場上攻佔人們的思想,它用軍事界的心理戰技術,讓極右派軍團崛起,迷惑、操縱、欺騙選民,用敘事與影像反黑為白,以假亂真。

【劍橋分析】一開始在非洲國家與熱帶島嶼國家做實驗,測試效果,然後拿煽動方法回美國煽動部落衝突。突然之間,大街小巷都出現了「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把牆蓋起來」(build the wall) 之類的吶喊。總統辯論的重點變成「怎樣才算假新聞」這類不著邊際的問題。而且這種心理戰的大核彈炸下去後,美國到現在還未復原。

Wylie身為【劍橋分析】創始人之一,自認對這些亂象應負一些責任。他愛上FB那種「快速行動,打破成規」號召,協助動手打造了一堆力量龐大工具,但等到理解自己究竟打破了甚麼東西,已經覆水難收。

他說出真相後,引來FBI、臉書、共和黨三面夾殺。他提供給美國國會的資料,證實了2016年級右派崛起,英國出乎意料的脫歐成功,以及川普當選、俄羅斯情報單位的參與之間都有關係。

他告訴美國國會議員,FB是一扇通往美國人民腦袋的大門,一扇祖克柏為不知為多少危險人物敞開的大門。FB不只壟斷,而且集中了太多權力,足以威脅國家安全,美國的民主。

我們太習慣信任社會體制,信任政府、警察、學校、監理機制,反正總有人負責解決事情。真相是,在跨國資訊科技公司強大實力下政府不會也無法保護我們。

2020年10月13日 星期二

煮字集 -「瘟疫與人」纏鬥鑑往知來

煮字集 -「瘟疫與人」纏鬥鑑往知來

從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肆虐以來,有上百年沒有爆發全球性嚴重的瘟疫,再加上科學昌明,醫學發達,有許多學者開始慶幸自古以來荼毒人類的「暗黑三騎士」饑荒、瘟疫、戰爭已經轉化為「可應付的挑戰」。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八個月後,已造成三千五百萬人確診,奪去超過百萬人命,仍持續延燒之今日,顯示人類瘟疫的夢魘並未過去。

在瘟疫肆虐之際,有關著作自然受到格外注目。美國史學家麥克尼爾 (William H. McNeill) 早在1976年所著《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 是其中佼佼者。誠如副標題「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本書將傳染病放到歷史的詮釋領域裡,引領讀者重新審視傳染病在歷史所扮演的角色,並追蹤人類與寄生病菌交鋒的來龍去脈。

全書以編年的手法,從史前時代進入歷史的年代,詳實探討多種傳染病在各地的肆虐情形,為讀者揭示一幕幕條分縷析、巨細靡遺的傳染病史。道出傳染病在人類歷史與文明發展所扮演的角色,讓讀者以全新的角度及視野去認識人類的歷史。

作者企圖討論從史前時代到現代,傳染病史如何影響人類的歷史;敘述人群接觸到來自不同環境新病原時,常會因為缺乏免疫力而導致嚴重疫情與大量死亡,存活者產生一定的免疫力,讓病原與免疫力達成平衡而減緩疫情。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更進一步,試圖以生態因素解釋許多難解的歷史現象,相對於中國入世儒教,印度的佛教與印度教提倡出世,貶低物質是由於資源缺乏,疫病讓人感到生命無常,推測種性制度是征服者避免染上被征服者身上的寄生蟲病而發展出的接觸禁忌。

「瘟疫與人」纏鬥了幾千年,以新冠病毒在二十一世紀仍能肆虐來看,這場人對看不到的敵人奮戰,將永不止息:新冠病毒迄今已證明非常刁鑽古怪,從中國,以迄歐美,再向印度、中南美等地擴散,至今方興未艾;讓人擔心的是,在其他地方延燒後,又會撲向現今防疫成果良好,但免疫力相對較弱的中國與東亞,重演「同樣疫病在缺乏免疫力的族群中蔓延」。唯有期待疫苗早日開發成功,才有可能告一段落。同時東亞各地人民普遍願意接受某些限制,導致防疫效果遠較許多人高喊自由,不負責任地甚至拒戴口罩的歐美先進國家成功,也很值得深思未來文明的走向。

誠如麥克尼爾所說「影響人類世界的疾病循環模式是多麼地變化多端,在古代如此,現代也如此」,同時未來是否會有更可怕的病毒出現?也是世人應提防並開始深入探究的關鍵問題,以免像對付新冠病毒措手不及以致應對荒腔走板的悲劇重現。

麥克尼爾 (William H. McNeill) ,「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 ,楊玉齡譯,天下文化,台北 (1976)

2020年10月10日 星期六

莊峻鏞醫師與鳥的世界 (四): 畫眉鳥與大卷尾

 莊峻鏞醫師與鳥的世界 (): 畫眉鳥與大卷尾

「小彎嘴畫眉鳥」看玻璃反射的影像

「小彎嘴畫眉鳥」連續一週,每天上午7:00在汽車的前車窗呼叫。因為它看到玻璃反射的影像,以為是有同伴在裡面,可是無論它如何呼叫,同伴都沒有回應。第七天它終於死心了,孤單的飛離。

、大卷尾(烏鶖)餵食

這一窩大卷尾(烏鶖)築巢,經望遠鏡頭紀錄親鳥孵蛋,育雛的過程。平時兩隻輪流外出找食物回來餵雛鳥,有時後同時返巢餵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