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的角色: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讀後 (三)
用心理剖繪 (profiling) 預測人的行為,是人人覬覦的商機。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DARPA ) 想用他研究資訊戰,FB 想用它提高線上廣告銷售率。2012年 FB申請到美國專利: 「從使用者在社群網路上的通訊與特質,來推斷其個性的方法」,「可用於精準投放、廣告排序、為使用者推薦適合的產品等」。
首先要收集大量資料,設計量身訂做消息,大規模影響公眾輿論,需要瞭解目標心理特質。而 FB的權限監控程序鬆散,可以很輕易得拿到所需資訊。同時研究結果清楚顯示,按讚、狀態更新、群組、追蹤、點擊模式都是彼此獨立的線索,可以準確推論出使用者的人格特質。
劍橋大學「心理計量中心」教授從 FB 合法取得大量資料,寫了程式可分析使用者的個性。如果你使用了這程式,研究者不僅可看到你的FB資料,也可看到你每一個朋友的資料。 FB 認為光是使用 FB 就已經算是同意別人蒐集你的資料,所以即使那個應用程式偷偷蒐集你的朋友資料也無所謂,而每個 FB 使用者平均有150-300朋友。
如果一個程式吸引了1,000人下載,研究者就可以看到約150,000人資料,如果幾百萬人下載,扣掉共同好友後,就可以拿到大約3億份個人資料,可將計算心理學推向學術主流,研究者可成行為模擬的研究先鋒。
Facebook 量化了所有人類行為,沒有任何系統能贏過他。FB 使用者會在朋友的貼文、商品品牌、或者在議題文章上「按讚」,FB將這種動作稱為「社群」的基礎,其實也是該公司獲利的基礎。FB提供資料,讓廣告商精準地把廣告放送給適合的目標受眾;而且推出應用程式介面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 將使用者導向 FB 的各種應用程式,同時讓這些程式存取使用者的個人資料,量身訂做「更好的使用體驗」。
研究者看一下你的 FB 頁面,就知道你真實世界的行為。你的每一次滑鼠捲動、每個動作、按的每一個讚,FB都記得清清楚楚。你有哪些興趣,喜歡或討厭甚麼東西,全都可以量化。FB資料的生態效度 (ecological validity) 越來越高,越來越接近真實世界。因為它不是研究者問出來的,而是自己留下的。以前只有銀行或電信公司才有人們的數位資料,而且這些機構都受嚴格監管。但社群媒體不一樣,幾乎沒有法律規定你能在上面看哪些使用者資訊。
2015年劍橋大學一項研究顯示,電腦模型可以用 FB 的「讚」相當準確的預測人類行為。這個模型只要蒐集你的10個「讚」,預測你的行為就比你的同事更準;如果有150個「讚」,就比你的家人更準;有300個「讚」,就比你配偶更了解你。某些時候,電腦模型甚至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習慣。研究者提出警告: 「電腦判斷人格特質比人類更準,心理評估、行銷、隱私等領域都將出現重大機會與嚴重挑戰。」而【劍橋分析】研究者發現,性向測驗再加上在 FB 按「讚」,幾乎能百分之百預測人類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