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私與極權」: 心智操控【劍橋分析技術大公開】讀後 (六)
我們可能正在打造一個強迫記下所有事情的社會,忽略了忘記、放下、隱私的價值。人類需要隱密的避難所和自由的空間才能成長,需要實驗、嘗試、擁有秘密、打破禁忌、打破承諾,需要在不影響公領域下思考自己未來的人生,然後決定改變世界。如果有人監視我們的選擇、篩選我們的選項,我們就失去了自由。如果過去的形象、曾經以為的樣貌、表現給人看的樣貌可以束縛我們的未來,我們就無法成長,給我們貼上標籤,我們就會被鎖在自己的過往之中。隱私是一種權力的本質。隱私不是隱瞞的工具,而是成長、行動、為自己負責的先決條件。
FB 自稱為使用者的社群,或者監理用的的平台,但他提供的不是服務,而如一棟房子。房子並非服務,而是整體架構與基礎建設。這個架構正在塑造你對世界的體驗。科技平台上市前,不像房子要通國安全測試。平台甚至可以用黑暗模式設計,刻意設計得讓使用者持續使用或者釋出更多個人資訊。
稱整體架構為服務,就是試圖把使用的責任推卸到「同意使用」消費者身上。但其他行業沒有以這種方式給消費者下套,航空業、旅館、自來水公司從不要求顧客「同意」飛機的設計、逃生門出口的數量與飲用水的純度。
這時 FB 或會說「不爽不要用」。問題是網路世界的某些主流產品根本沒有替代品。如不使用,你就從當代社會中消失。找工作、搜尋資料、與別人交流就會出問題,這些公司拿「消費者選擇」當擋箭牌,但之前它們則早就盡其所能成為大部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FB 英文版協議長達12,000字,塞滿晦澀難懂的法律術語,然後讓你按下同意,這不是甚麼使用者同意,而是「不知情就同意」,根本是在偷換概念。而且沒有人會因此離開平台,人們根本毫無選擇,只能同意。
FB 封殺人的方法,不只停用個人帳號,還連帶刪除了在 FB與 Instagram上所有資訊,讓人變成被流放的影子。古今中外的當權者,都很愛利用社會記憶與集體遺忘粉粹異己,用竄改歷史的方式來塑造當下的現實。在當代的科技封建體制中、執行長就是暴君。
威權思想的哲學基礎,就是在社會中製造出一些完全確定的東西,而經由竄改自由的意義,就是在用「不受某些壞事影響的自由」(freedom from) 來侵蝕「自己選擇要做甚麼的自由」 (freedom to)。網際網路在初期似乎成功的威脅了專制政權,但社群媒體出現後,我們卻看到了一個可以監控人民,可以控管資訊,一個符合威權體制的架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