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臺南之旅 (三) -- 台灣文學館
三、台灣文學館
國立台灣文學館為我國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行政院於1998年復將「文學史料組」提升為「國家文學館」,歷經「國家臺灣文學館」等名稱討論,於2007年定名為「國立臺灣文學館」。除蒐藏、保存、研究的功能外,更透過展覽、活動、推廣教育等方式,使文學親近民眾,帶動文化發展。另設有文學圖書閱覽區、兒童文學書房等空間,提供多元化服務。2003年10月17日,遙念蔣渭水等先賢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之精神,「國立台灣文學館」選定此日正式開館營運,歷年來評價甚高。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舍為古蹟修復再利用,是一座擁有百年歷史的國定古蹟,前身為日治時期台南州廳廳舍,落成於1916年,古蹟建築起初為日治時期臺南廳舍的,1920年改制為臺南州(包括今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的州廳,以面向大正公園(今湯德章紀念公園)為主出入口,另外「臺南市役所」亦共同在此辦公。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州廳遭美軍以燒夷彈擊中,原法國馬薩式屋頂
(Mansard Roof)、衛塔屋頂、及木構造部分接近全毀。戰後稍經整修將屋頂改為兩坡式,曾作為「空軍供應司令部」,後來成為臺南市政府廳舍。
館舍戰後經歷不同單位與不同時期使用,致使建築許多構造因戰爭或年久失修而毀損,自1997年開始進行修復整建工程,透過建築設計將國定古蹟原臺南州廳及新建部分相互結合,至2003年修築成為地上二層、地下三層之新建築,面貌煥然一新。
在建築師陳柏森的主持之下,進行「原臺南州廳古蹟修復」及「空間增建與再利用」兩部分的工程。古蹟部分在經過整修後,大致恢復日治時期舊貌,並以「原臺南州廳」之名列入國定古蹟。戰後增建部分因老舊破損予以拆除,並改建為新建築,因鄰近臺南孔子廟且為尊重歷史記憶,新建築之量體及高度均躲藏於古蹟建築之後,原古蹟內側迴廊及外牆轉變為室內空間,和新建築相對且設有天窗作為自然採光,動線上不論是文學館正門或南門路文資中心出入口,都必須經過古蹟部分進入新建築空間。古蹟修復再利用
第一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
歷年來評價甚高
面貌煥然一新
列入國定古蹟
衛塔
衛塔之上為圓頂
柱間一樓部分開弧形單窗,中央砌拱心石,其上由三個托架撐起兩個並列的瘦高長窗,中央設拱心石,整體構築樣式莊嚴宏偉。翼廊的末端為次要入口,一樓為山牆式門廊入口構成之形式,托次坎柱式,二樓為平拱開口,下有牛腿承托,圓山牆內有牛眼窗。
柱間一樓部分開弧形單窗
翼廊的末端為次要入口
整體構築樣式莊嚴宏偉
古蹟如地樑、基腳展示
山海的召喚
一樓長廊
打開,走進,一起聽、看,台灣文學的內在世界。以「山海的召喚」、「族群的對話」、文學的榮景」三大展區,從自然、社會、現代化三個面向,以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為主,在政經背景的烘托下,呈現台灣作家的心靈與想望,及其所建構豐美多姿的台灣文學傳統,作家筆下的世界、多姿的台灣,一字一句所連結、描繪出來的世界,多元豐厚,如同多族共榮。
台灣文學的內在世界
「山海的召喚」: 以「鯤島浮現」作為原住民先後航海來台的主要意象,也是明鄭文人渡台的創作主題;以「山海心靈」展開了以景抒發鄉愁的文學世界;以「摹寫山海」則呈現作家以妙筆紀錄自然,傳遞不同時期人們與台灣相遇的繁複情思,並用文學之筆書寫時代變動。期待透過這些作家的文學作品,引領人們看見廣袤多元的文學內在。
山海的召喚
鯤島浮現
族群的對話
「文學的榮景」: 在這一展區,呈現思潮的變化、多樣的寫作形態和文學類型,引領人們閱讀與自身及地土相關的文本,感受多元的魅力;站在自己的鄉土上,面向世界的文學內在。
文學的榮景
娘惹浮生—二十世紀初期臺灣古典文學南洋旅行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