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宮廟之旅 (二) - 廈門南普陀寺

宮廟之旅 () - 廈門南普陀寺

201912月應邀參加廈門「清華海峽研究院」主辦的「兩岸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交流會」,因而有廈門一行承蒙主辦單位安排在活動空檔到閩南名寺南普陀寺參觀

南普陀寺位於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毗鄰廈門大學。始建於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琅收復臺灣後駐廈門,就「普照寺」舊址復建殿宇,並增建大悲閣,光緒二十一年(1895),已建成「三殿七堂」,具備中等禪寺規模,居廈門島上諸佛寺的首位。因其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又在普陀山以南而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更是海內外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道場自北宋起,「南普陀寺」為臨濟宗喝雲派禪宗道場1924年,改為十方叢林制。[註一]

「南普陀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規模宏大,氣勢莊嚴。寺內所有建築,一律採用古代宮殿式的重簷飛脊大屋蓋,飾以杏黃琉瓦,使之統一協調。再以石構圍牆將全寺建築群環抱起來。殿閣依山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兩側依次升高的迴廊,迴護三殿兩側,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南普陀寺是海內外著名的觀世音菩薩道場



中軸線主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樂途殿、大悲殿、藏經閣;其中,天王殿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 [註二],歇山式重簷飛脊,軒昂宏偉,木構建築,闊為五間,兩隻威武的大石獅雄踞門廊東西兩側,前有紅漆大門,後無牆。跨門進殿,正中供奉坦腹露胸笑容可掬的彌勒佛 [註三],兩側立有怒目環視的四大天王 [註四],殿后有韋陀菩薩 [註五]覆掌按杵而立,威武異常。

天王殿位於寺院中軸線的最前端前殿,軒昂宏偉

威武的大石獅雄踞門廊一側

笑容可掬的彌勒佛

「西方廣目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龍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順』

「北方多聞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傘代表『雨』

「東方持國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琵琶代表『調』

「南方增長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劍的「劍鋒」代表『風』

韋馱是佛教的知名護法神

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崇宏雄偉,具有典型的閩南佛殿的特點,為歇山頂重簷躥角式單層磚石、木構建築,闊為八間,綠瓦石柱,雕樑畫棟,集中體現閩南古建築的傳統工藝。大殿兩側羅漢堂朝拱主殿。主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 [註六]高大塑像。殿後供奉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羅漢堂」供奉十八羅漢」。有趣的是「十八羅漢」從印度傳來只有「十六羅漢」,但中國民間附加了兩位。同時五百羅漢」是從「十六羅漢」、「十八羅漢」發展壯大演變而來,逐漸形成漢傳佛教「五百羅漢」的信仰傳統。[註七]

大雄寶殿是整個寺院的中心


主殿正中供奉三世尊佛 

殿後供奉西方三聖

主殿東側羅漢


主殿西側羅漢

大悲殿始建于明代,1962年,主體改用鋼筋水泥,保持木構斗拱作裝飾用。殿立于大雄寶殿後石砌多角形高臺上,中隔兩段石階近三十級。主殿呈八角三層飛簷。殿內祀奉觀音菩薩,正面為雙手觀音,其餘三面為48臂觀音。殿內的穹形藻井全部用木料斗拱,不用一根鐵釘,別致美觀。閩南信眾崇奉觀音菩薩,香火鼎盛。

大悲殿立于大雄寶殿後石砌多角形高臺上

大悲殿主殿呈八角三層飛簷

大悲殿內祀奉觀音菩薩

正面為雙手觀音


其餘三面為48臂觀音


清朝靖海侯施琅收復臺灣後駐廈門,增建大悲閣

藏經閣為二層小樓,樓下為法堂,樓上為玉佛寶殿。藏經閣位於中軸主體建築最高層,歇山重簷式雙層樓閣。閣樓上下層,三面台廊迴護,圈以白石雕欄。下層法堂為說法處。上層藏經,閣內藏著大量佛教典籍和文物字畫。

藏經閣位於中軸主體建築最高層

法堂為說法處

藏經閣內藏著大量佛教典籍和文物字畫




大佛字前



天王殿前有廣場,寺前新建兩方石塔,名萬壽塔如倚天雙劍,高插藍天。造型仿自泰緬佛塔,為閩南所僅見。廣場前為長寬均約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和約百米長七八十米寬的蓮花池。蓮花池週邊蓋有琉璃瓦頂的矮牆,東西設對稱重簷牌坊式山門,題額為鷺島名山,係原中國佛教學會會長趙樸初所題。

天王殿前有廣場

寺前新建石塔,名萬壽塔

萬壽塔如倚天劍,高插藍天

廣場前為長寬均約30米的正方形放生池

對稱重簷牌坊式山門,題額為鷺島名山

[註一佛教十方叢林,有傳戒特權而不得私收徒弟。這種寺院是屬於全國宗教徒公有。佛教中:受過戒的出家人,持戒牒和身份證,即可到客堂掛單,天數從一天到三天不等,如要常住,可向寺院申請,待考察合格即可。

[註二] 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或稱四大金剛,是佛教著名護法神,祂們的神像通常分列在淨土宗禪宗佛寺的第一重殿兩側,因此又稱天王殿。

[註三] 在佛教中,彌勒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還具有慈悲、忍辱、寬容與樂觀等象徵意義。

[註四] 四大天王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琵琶代表『風調雨順』中的『調』。「南方增長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劍,即「劍鋒」,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風』。「西方廣目天王」,漢地認為祂手持的龍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順』。「北方多聞天王」,也是四天王的首領,漢地認為祂手持的傘代表『風調雨順』中的『雨』。

[註五] 韋馱是佛教的知名護法神,為菩薩化身,將於未來賢劫千佛中,最後一位成佛。韋馱菩薩形象來自於南方增長天王部下一名韋姓的將軍,為身穿盔甲、手持寶杵的天神身相。後來由於民間混淆的關係,這位韋將軍的形象,就成了韋馱菩薩的形象。

[註六] 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敬對象,俗稱三寶佛。三世佛分為以空間計算的「橫三世佛」與以時間計算的「縱三世佛」。「橫三世佛」:指中央釋迦牟尼佛,東方藥師佛(另一說是東方阿閦佛,又稱「不動佛」),西方阿彌陀佛「縱三世佛」:又名豎三世佛,指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

[註七] 十六羅漢(或稱十六阿羅漢、十六尊者)是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佛經只有列出十六羅漢,並無十八羅漢,但中國民間附加了兩位。首十六羅漢的名字早有佛經所載,但附加的兩位「羅漢」仍存不同說法。十八羅漢是由十六羅漢演變而成。據《法住記》,佛陀臨涅槃時,所囑咐到世間弘揚佛法、利益眾生的是十六羅漢。至於演變為十八羅漢的原因來源很多,其中一說指古代中國人認為「9」為吉祥數字,到唐朝以後才在十六羅漢加了兩個尊者,湊成了十八羅漢。另一說推測,後人可能是將慶友尊者與玄奘也當作羅漢。流存至今的最後兩位羅漢,出現原因和身份說法很多,已難以考證。

十八羅漢最後兩位羅漢之厘定,現時仍沒有什麼經典的根據。一般推斷十八羅漢之出現時期,乃根據最早提及十八羅畫像的文獻《東坡文集》和相關畫像。按蘇軾所見的繪畫作品推斷,畫家所處的唐末至五代十國時期,已出現了十八羅漢之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