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2019年臺南之旅 (五) – 鄭成功文物館與「台南孔廟御匾特展」

2019年臺南之旅 (五) – 鄭成功文物館與「台南孔廟御匾特展」

(四)、鄭成功文物館

鄭成功文物館座落於「延平郡王祠」祠廟的本體東南側,一般說法是位於「延平郡王祠」內。

「鄭成功文物館」前身為「臺灣史料館」,昭和7年(西元1932年)創建於安平臺灣城內;其後遷移,改稱「臺南市歷史館」。民國34年(西元1945年)於赤崁樓重新設立,民國53年(西元1964年)「延平郡王祠」暨新館建成,乃移赤崁樓舊址於新館,並易名為「臺南市民族文物館」。

民國92年(西元2003年)文物館重新整理完成,更名為「鄭成功文物館」,用以紀念鄭成功與「明延平郡王祠」並立同輝,珍貴的文物與史料伴隨著名勝與先賢,相互輝映。

「鄭成功文物館」為一座二層樓之建築物,正面為白色的花窗型式牆面,根據文化部資料,原「臺南市歷史館」營運目的為「保存臺南歷史文化記憶」。現今宗旨為認識鄭成功在臺灣文化資產中的重要性,並宣揚臺南市文化資產的價值,在館藏中認識臺灣文化的樣貌。一樓部份規劃有2個展場,二樓部分規劃有1處主展場及1處小展場。

與「明延平郡王祠」並立同輝

珍貴的文物與史料伴隨名勝與先賢

一樓常設展場首先介紹「大臺南發展歷史背景與典藏文物關係」,展覽包括「鄭成功相關文物」,「鄭成功與台灣文化資產」,「台灣府城歷史文物」各部分。

發展歷史背景與典藏文物

鄭成功與台南關係密切

成功物語與歷史古蹟

台灣府城歷史文物
典藏瑰寶

鄭成功文物館館藏豐富,是台南市歷史寶庫,館內典藏文物有七件由「文化資產保護法」公告為「一般古物」,[註一] 包括《清代吏治箴言匾》[註二]、《鄭成功草書》[註三]、《鄭成功畫像》[註四]、《清代林朝英書法木刻》[註五]、《玉板》[註六] 、《台灣縣蘇孝銘佾生執照》[註七]、《葫蘆埤湖中島石碑及石座》」,呈現台南重要歷史文化特色和具代表性人物。

[註一] 所謂的「古物」,是指「各時代、各族群經人為加工具有文化意義之藝術作品、生活及儀禮器物及圖書文獻及影音資料等」各種文物。「古物」依其珍貴稀有價值,分為國寶、重要古物及一般古物。

[註二] 《清代吏治箴言匾》是清同治8年(西元1869年)臺灣縣知縣白鸞卿敬錄聖訓,刻成匾額而懸掛於縣署之中的《戒石銘》,文曰:「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以為自鍼。《戒石銘》是中國古代戒飭官吏的令箴,源自五代後蜀二世君主孟昶的《頒令箴》,共有4言24句合計96字,用來勸誡官吏應時常感念百姓衣食父母之恩,為官處政務必清正廉潔。宋高宗「頒黃庭堅所書太宗御制《戒石銘》於郡縣,命長吏刻之庭石,置之座右,以為晨夕之戒」;自此,由黃庭堅書寫的《戒石銘》就遍布各州縣大衙,此後歷代沿襲,直至清代中葉都未曾有變,官員每升堂入座,即抬頭可見,以提醒其秉公辦事,若徇私枉法,天理不容。

孟昶在位三十一年,早年力圖精治,後期則昏庸無道,終至亡於宋太宗,令人唏噓。寫出孟昶「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悲憤詩句的花蕊夫人是孟昶的寵妃。


下民易虐,上天難欺

[註三] 鄭成功親筆草書「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家;南山開壽域,東海釀流霞」。原由出自日本人川口長孺編撰《台灣鄭氏紀事》。本件文物是目前少數研究後被確認,具有鄭成功典型書風之重要文物。

禮樂衣冠第,文章孔孟家

[註四] 典藏「鄭成功彩繪圖像」,原件繪製於1898年,但狀態已不佳,日本人那須豐慶1910、1911年間臨摹原件,得以保留原作面貌至今,更名為「鄭成功畫像那須豐慶摹本」,有畫家簽名與年份落款,足以標示摹本真實性。

有畫家簽名與年份落款

[註五] 林朝英(1739-1816),臺南人。1767年入郡庠,次年喪父,讀書之餘繼承家族海運事業,往來臺灣大陸之間。1778年築宅園,有「一峰亭」及「蓬台書室」書齋。1789年為貢生,1802年以資授中書銜。嘉慶初,修臺灣縣學文廟,熱心公益,於繪畫、書法、雕刻無不精通,嘉慶18年(1813年),林朝英獲清廷旌表,受頒「重道崇文」匾,並准建坊。

林朝英別署一峯亭

「重道崇文」坊

於繪畫、書法、雕刻無不精通

[註六] 「古『玉笏』在對相關傳說進行歷史真實性考究後,更名為「玉板(傳寧靖王『玉笏』)。

傳寧靖王『玉笏』

[註七] 原為「清代祭孔佾生執照」更名為「台灣縣蘇孝銘佾生執照」,表明執照持有者,並與全台多件佾生執照作區別。

表明祭孔佾生執照持有者

一般典藏文物

一般典藏文物包括化石、石器、陶器、木雕、石刻、印契、錢幣、家具、服飾、碑銘、匾額與對聯等民俗器物與史料文獻數千件。內容涵蓋史前生物、先民遺跡、漢民族文明以及晚近生活器物,台灣歷史的發展、文化的演進與文物的今古風貌盡在其中。分九部分展出: 史前文物,書畫、安平陶器、碑銘、木刻文物、契約、錢幣、軍械以及戲偶文物。

文物今古風貌盡在其中

史前文物

木刻文物

碑銘

戲偶文物

「台南孔廟御匾特展」

334年來第一次特展

難得的是,自2018年9月29日至今年12月,正進行「台南孔廟御匾特展」﹕懸掛在臺南孔廟大成殿的清代八方御匾配合大成殿整修工程,移師到鄭成功文物館展覽。它們平常高掛在孔廟內,隔著遠遠的距離才能見到它們,如今在334年來特展中,第一次得以近距離欣賞御匾。是全球華人足跡所遍各國中最完整、保存最良好的清朝歷代御匾。

「八方御匾」依據清帝年號順序分別為康熙的「萬世師表」、雍正的「生民未有」、乾隆的「與天地參」、嘉慶的「聖集大成」、道光的「聖協時中」、咸豐的「德齊幬載」、同治的「聖神天縱」以及光緒的「斯文在茲」。

參觀者可清楚端詳皇帝印璽:從康熙漢滿文並列的廣運之寶,到雍、乾以降的御筆之寶,小篆雕刻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可以說,不管從書法、工藝、歷史等各面向切入,皆可窺見御匾深蘊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及承載淵長的歷史發展背後的文化意義,彌足珍貴。

康熙御匾「萬世師表」,不僅年代最早、體積也最大,長約4.78公尺,立起則有1.73公尺高。歷朝清帝御賜予孔廟匾額之規制由來,始於清康熙23年(西元1684年),康熙帝親臨曲阜孔廟祭祀,御書「萬世師表」匾額,御匾並送各地孔子廟,開啟皇帝頒予孔廟御匾傳統,康熙原稿則存於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即自康熙皇帝的御筆賜書而來。

趁著這次難得展出,文資處也趁機委託團隊進行檢修作業,研究團隊透過「穿透式X光攝影」(X-Ray topography) 技術,赫然發現道光御匾「聖協時中」下方,居然另藏有「天衡保軸」四字,堪稱近年臺南文史最大發現。

孔子被稱為「萬世師表」即自康熙皇帝的御筆賜書而來

生民未有盛於孔子也

赞天地之化育

把古聖先賢的美德集於一身

發現御匾下方,居然另藏有「天衡保軸」四字

學術思想和個人品德完美無缺

品德學識高超的神靈

人文化成之典範

據王浩一先生在一場座談會中提到,上次八方御匾離開孔廟是太平洋戰爭時期。當時由於擔心美軍轟炸孔廟,市民搶救文物用牛車將御匾運往郊區,其中牛車還曾被機槍掃射翻車;日軍戰敗回日本時,原本也有意將八方御匾運往日本,但在市民搶救文物送往郊區的陰錯陽差下沒能達成,不然或許這幾塊御匾只能在日本看到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