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人墨客之旅」(二): 琅琊山與歐陽修
琅琊山晚近以「琅琊榜」連續劇而聲名大噪,「琅琊山風景區」卻是以紀念「一代文宗」歐陽修而出名。琅琊山為名山、名林、名泉、名洞、名亭、名寺、名文、名人等「八名」勝境。茂密的森林,清幽的景色使其具有「皖東明珠」的美譽。
歐陽修擔任滁州太守,所寫的傳世之作《醉翁亭記》寫的就是瑯琊山之「醉翁亭」。《醉翁亭記》開頭即寫「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點出地理人文出處。
「醉翁亭景區」是整個景區之精華。當年歐陽修被貶至此當官,自稱醉翁,遊山玩水並且在亭子內飲酒辦公。「醉翁亭」名列中國四大名亭之首(四大名亭分別是浙江杭州的湖心亭、滁州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長沙的愛晚亭)。「醉翁亭」有楹聯﹕「飲既不多緣何能醉;年猶未邁奚自稱翁。」與《醉翁亭記》「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句相應。
「八名」勝境
醉翁亭景區
太守自謂也
「二賢堂」紀念同遭貶謫的滁州太守歐陽修和黃州(今湖北黃岡)太守王禹偁。「二賢堂」內有兩太守立像,神態肅穆,一人手拿書卷,一人輕捻鬍鬚。由兩旁楹聯:
「謫往黃岡,執周易焚香默坐,豈消遣乎;貶來滁上,辟豐山酌酒述文,非獨樂也。」知人手拿書卷者應為王禹偁,另一人則為歐陽修。另有陳列兩人名篇,包括歐陽修之《醉翁亭記》。《朋黨論》等。
紀念同遭貶謫的兩太守
兩太守立像
歐陽修《朋黨論》
歐陽修《醉翁亭記》
「醉翁亭」附近有個「古梅亭」,因亭前有一株古梅而得名,現在遊人見到的為明人所植。「古梅亭」上額為篆書,中間的「梅」字很奇特,與今天的字形幾乎毫無聯繫。該字為上下結構,上為口中一橫,下邊類似現在的「水」字,像“「杲」非「杲」,似「果」非「果」。《說文解字》解釋說:「某,酸果也。從木從甘。闕。槑,古文某從口。」徐灝注箋:「某」即今酸果「梅」字。
「梅」字很奇特
不遠處有「意在亭」,以四根棟木為柱。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南太僕寺少卿毛鵬建「皆春亭」,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滁州知州盧洪夏並仿照蘇州園林建築格調重建此亭,改名「意在亭」,取「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之意。四周有人工開鑿的水渠,渠寬約33釐米,彎曲繞亭,名曰「九曲流觴」,為遊人戲水飲酒的場所,乃根據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描繪的情形設計、建造的,九曲渠水來自山泉。
醉翁之意不在酒
九曲流觴
不必獨佔奇物
歐陽修《菱溪石記》立碑
「同樂園」取《醉翁亭記》中「醉能同其樂」之意,位於出口附近,重建的「歐公祠」內建有「醒心齋」,齋內刻有乾隆時間琅琊山的鎮山之寶「歐陽修像」,背後有蘇軾所書《醉翁亭記》及後記,上有由歐陽修後人,書法家歐陽中石題寫「一代文宗」牌匾。壁畫全面介紹歐陽修生平為人、為政、為學、為文。
歸老穎州
「歐公祠」內還按照當年建設者的構思,依山就勢,斜山岩石裸露,假山園林,錯落有致,東園最讓人矚目的斷岩峭壁,是當年採石場遺留的殘壁,滁州人巧妙地將其加工、改造成斧劈刀削的摩崖石刻,上面鐫刻古今名家書寫的與琅琊文化有關的書法作品。
斧劈刀削摩崖石刻
按歐陽修於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 貶官滁州,慶曆八年(1048年),歐陽修改任揚州知州,所以在滁州僅約三年,由於他是1007年生,所以正當38-41歲的壯年,所以自號「醉翁」有些勉強。同時讓人驚訝的是嘉祐三年(1058年),歐陽修繼包拯出任開封知府。歐陽修在滁州另有《菱溪石記》、《豐樂亭記》等傳世之作,滁州與「琅琊山」可謂因人而名,何其有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