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字集: 造物的神奇
有書聖之譽的王羲之文筆亦極好,他在《蘭亭集序》中寫到「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 - 暮春之初
- - - 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在約1700年前春天的第3個月,天氣清朗,萬物勃發,讓他興嘆;現在我們知道宇宙一無邊際,但品類有多盛呢?
王羲之事實上並沒有能看到眼前事物的全貌;由於受眼睛結構的影響,人僅能感測到400-700奈米一小波段,即可見光,的電磁波;同時人的視力最高只能分辨0.1釐米以上距離的物體,不僅各種微生物無法看見,許多微細的結構也看不清楚;另一方面,遙望天際,即使最近的月球只能看到一些模糊陰影,要等至少一千年後顯微鏡與望遠鏡的發明才大大擴增人類的視野。
用先進望遠鏡,物理學家對天空仍一望無際,由於一般很難想像宇宙是無限大,以能觀察到的宇宙而言,則半徑至少是13.8x109光年。夜晚遙望星空,但見繁星點點;科學的進步讓我們知道,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部分,太陽系則是銀河系的一部分,銀河系又是眾多星系的一部分。估計恆星的數量多達1×1024顆,比地球上所有的沙粒還要多。另一方面,科學家能觀測到的物質僅占總量的5%,為解釋星球形成,另有有約68% 看不到的「暗物質」,還有我們沒有任何線索約占27% 的「暗能量」。
回到地球,以生物而言,生物是以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光是「能夠相互配育的自然種群的類群,且這些類群與其它的類群在生殖上相互隔離」的物種約有900萬,其中約70% 物種在陸地上,其餘生活在海洋深處。而當中絕大多數為動物,植物約有30萬物種。舉例而言,大千世界中,人類屬同一物種,約80億人膚色、身材、輪廓等外型各有差異,智能賢愚不同,「知人知面不知心」,品類可謂盛矣。
我們常用萬一比喻可能性非常小,一萬個一萬萬之一,也就是一兆之一,可能性就低到可忽略,如果是一兆兆 (1024)
之一,那就匪夷所思了;以宇宙中有約1024 星球而言,在某一星球發生任何事,如另一個你正在看本文,都有相當可能。
以此推論,宇宙中應有相當大數目的星球有高等文明,但人類多年探索,從未與外星文明接觸到,以機率而言,不能純以距離過遠解釋。有一種合邏輯的說法是,文明進展到一定階段會自毀,見諸現今世界人類具有充分自毀的手段,而且仍未正視面臨的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等能夠導致人類毀滅的問題,更增加這個情境發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我們應慶幸在我們所知範圍內,萬事萬物皆由約100種元素所組成,而對材料科技而言,常用元素不超過50種;讓人類以簡馭繁,不能不讚嘆造物的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