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2年7月10日 星期日

「計數單位進化史」筆記 (三) 中國古代的單位:長度

「計量單位進化史」筆記 (三) 中國古代的單位:長度

第2章 形形色色的古代單位
2.1 中國古代的單位 [1]
2.1.1 長度


講長度單位,最合適的切入單位,莫過於古人留下的漢字,
如小篆字中的「寸」畫的是人的右手,但在手腕處作了個記號,表示此處就是「寸」。顯然,古人知道「寸」就是腕口長度。「寸」自下面這一橫,使用的是漢字造字法中的「指事」,表示一個虛化的符號。「尺」字的含義,一說是伸開拇指和其他四指後,用指尖最遠的間隔來比劃物體長度的動作。「丈」的小篆字形則是「十」加「又」,這裡特指「丈」從「十倍」的意義而來,使用的是漢字造字法中的「會意」。


「寸」、
「尺」
在漢字裡其實出現的比較晚。在上古時代人手長的長度還被稱為「咫」一咫為八寸,一尺為十寸,所以有「咫尺之間」的說法。同時上古人又將張開手臂後的長度稱為「尋」(「尋」字的字形就表示「雙手」);又參照「八寸為一咫」將「八尺」稱為「仞」(也是周代尺至下成人的平均身高所以為單人旁)古人還發現人橫向的臂展和縱向的身高差不多 (如達文西名畫「維特魯威人」所示),於是將「尋」的長度也定成八尺,與
」等同。更甚者古人還把兩倍的「尋」稱為「常」,「尋常」表示用身體便可量度的東西,再衍生為指代事務的普遍性

達文西名畫「維特魯威人」

「尋」字的字形就表示「雙手」

這套八進制和十進制並行的體系
在周代後就被規範且穩定的十進制「寸-尺 - 」體系取代還以十進制原則進一步擴展了單位系統:「丈」以上為「引」,「寸」以下為「分」、「厘」、「毫」、「忽」 (分、厘、毫進一步衍生為表示小量的通用語不限於長度等。在各種主代文明裡,幾乎只有中國文明裡有如此明確的十進位意識,這無疑是十分先進的

在成語裡「寸」也從長度單位的本意衍生成了強調小的虛稱,如「寸土寸金」、「寸草不生」、「寸步難行」、「肝腸寸斷」等「丈」則強調大,如「一落千丈」、「光芒萬丈」等。後代人也會用「仞」表虛指如「一片孤城萬仞山」。居於中間的「尺」是生活中最常見的尺度也就成了長度測量工具的統稱-尺子。

我們也可找到一些相對比較的成語,如「得寸進尺」或「到高一尺,魔高一丈」。也有絕對數量的成語,如「三寸不爛之舌」、「丈夫」等。上古(商周)時期,成年男子身高約一丈,推算大概是1.6 米,由於單位一直在膨脹,到西周變成「八尺男兒」,戰國時期就成了「七尺之軀」,從考古學驗證,此時一尺約23厘米。

[1] 宋寧世計量單位進化史:從度量身體到度量宇宙人民郵電出版社北京 (20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