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聯會台中一日遊 : 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 (一)
議事大樓前
韶光年華
議事大廳
民主劇場
主席台前
一錘敲定 (胡益芬攝)
邱俊龍主任解說 (胡益芬攝)
參觀重點包括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與「議政博物館」兩部分,根據「服務中心」官網介紹緣起:
1946年至 1955年,臺灣省政府、臺灣省臨時省議會皆設在臺北。因當時兩岸情勢緊張, 1955年 4月 25日行政院決議「省府應疏遷中部。」由臨時省議會自行成立「疏散房屋興建委員會」辦理疏遷至中部的事務。於 1958年 5月遷到霧峰現址。
1959年 6月 24日,臺灣省議會正式成立,時任臨時省議員皆直接轉任首屆臺灣省議員。因所有省議員均為定期民選,深具民意基礎,是當時全國的議事核心,也是實際上臺灣最高民意機關。1992年 12月 19日,國會全面改選,臺灣省議會自此卸下最高民意機關的責任。1997年 7月 18日國民大會通過「憲法增修條文」,臺灣省議會改為「臺灣省諮議會」。園區也改名為「臺灣省議會紀念園區」,並由臺灣省諮議會管理。
2007年 1月 1日,立法院於本園區成立「立法院中南部服務中心」、「立法院議政博物館」,皆列為立法院下的一級單位,但仍保留「臺灣省議會紀念園區」名稱。2008年 4月 10日,臺灣省議會議事大樓、朝琴館、議員會館列為臺中縣縣定古蹟,臺中縣市合併後,列為臺中市市定古蹟。
2019年起,配合行政院省級機關預算、員額歸零政策,臺灣省諮議會正式去任務化,相關行政組織及業務移交中央政府其他機關辦理,自此立法院承擔起管理本園區的全部責任。2019年 1月起,原議員會館委外由霧峰區農會經營,並以「 議蘆會館」為名行銷,提供參訪園區者住宿、餐宴、會議等服務。
2019年 12月 16日,將園區更名為「立法院民主議政園區」。
2021年 10月 31日,立法院整合議事大樓議事廳與周邊辦公空間成立 「 民主時刻館 」。[1]
首先參觀「 民主時刻館 」,主要是原省議會議事廳,由導覽朱女士詳細解說。
議事大樓為 1958年臺灣省議會疏遷到臺中霧峰時所興建,曾是臺灣議政的樞紐,也是臺灣民主制度的基礎。後被列為臺中市市定古蹟,立法院於 2019年全面接手民主議政園區後開始活化,並於 2021年將議事大樓打造成為肩負保存與傳承民主發展的臺灣民主教育平台。
在規劃上採「1+6」方式利用古蹟空間,除將原議事堂打造為「民主劇場」,以 4具超大流明投影機,將臺灣民主發展重要歷史場景投射於議事堂半圓形穹頂。也挑選「時光之環」、「民主浪潮」、「選舉擂台」、「議政風雲」、「民主之鄉」與「公民參與」等6個主題布展,帶領民眾化身為時空旅人,一探臺灣民主進程。
議事堂建築外觀莊嚴典雅,於 1958年 5月 1日啟用,至 1998年省虛級化省議會走入歷史為止,有 40年時間作為臺灣省議會開會的場所,到目前已有 67年的歷史。大廳內保留 1998年第 10屆省議會最後一次大會的陳設樣貌,除議長、副議長外,中間共有 77個議員席,兩旁圓周環繞的弧形桌分別為當年省政府列席官員座位、半樓部分為民眾旁聽席。在每一個省議員席位上,留有歷屆坐於該位址的省議員的名字。 [2]
首先參觀「 民主時刻館 」,主要是原省議會議事廳,由導覽朱女士詳細解說。
議事大樓為 1958年臺灣省議會疏遷到臺中霧峰時所興建,曾是臺灣議政的樞紐,也是臺灣民主制度的基礎。後被列為臺中市市定古蹟,立法院於 2019年全面接手民主議政園區後開始活化,並於 2021年將議事大樓打造成為肩負保存與傳承民主發展的臺灣民主教育平台。
在規劃上採「1+6」方式利用古蹟空間,除將原議事堂打造為「民主劇場」,以 4具超大流明投影機,將臺灣民主發展重要歷史場景投射於議事堂半圓形穹頂。也挑選「時光之環」、「民主浪潮」、「選舉擂台」、「議政風雲」、「民主之鄉」與「公民參與」等6個主題布展,帶領民眾化身為時空旅人,一探臺灣民主進程。
議事堂建築外觀莊嚴典雅,於 1958年 5月 1日啟用,至 1998年省虛級化省議會走入歷史為止,有 40年時間作為臺灣省議會開會的場所,到目前已有 67年的歷史。大廳內保留 1998年第 10屆省議會最後一次大會的陳設樣貌,除議長、副議長外,中間共有 77個議員席,兩旁圓周環繞的弧形桌分別為當年省政府列席官員座位、半樓部分為民眾旁聽席。在每一個省議員席位上,留有歷屆坐於該位址的省議員的名字。 [2]
[2] https://daap.ly.gov.tw/tw/daap/126.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