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反思美國
書本知識是基礎,能接地氣,夠精明幹練,審時度勢,順勢調整,也是關鍵。
俗話說,個性決定命運,而氣質個性是先天與後天學習的成果。在民主制度下要成功,情緒商數必須夠高,懂得察納雅言,容人之所不能,此外個人魅力也是重要因素。
但成功的領導人,最重要的必備條件,還是人品端正。誠正不阿。
再望來時路,也無風雨也無晴
身為中華民國的外交官,沒有悲觀的權利。
反思美國
法國政治社會學家托克維爾,在1835年出版《論美國的民主》歷經近200年,仍被視為描述美國民主社會及制度的經典著作。該書主張,美國有兩個歐洲沒有的優勢: 沒有深厚的歷史牽扯,有遼闊的地理環境,另一項是,離歐洲相當遙遠,此為美國幸運之處。
美國開國元勳,包括華盛頓、漢彌爾頓、亞當斯、麥迪遜、傑佛遜、富蘭克林等,都是當時最有智慧且道德高尚之人。這群人的組合,奠定了美利堅合眾國的基礎,可謂人類歷史上難得一見的奇跡。托克維爾在美國親眼看到,身分平等是民主的基石。
在美國的開放社會里,邁向富裕的機會,數之不盡,勤勞而具有創新的企業家成為社會主流,也孕育出美國獨特的政治與價值觀: 追求富裕、勤勞工作及個人主義的民主。托克維爾認為這些獨特的美國價值也解讀了美國例外主義的成因,使美國人認為自己是獨特的國家,與眾不同。
偉大的國家
1895年21歲的邱吉爾初訪美國,他的印象是,美國人真是奇特的民族,他描述: 「這是個非常偉大的國家,不是美麗和浪漫,而是偉大、功利,似乎沒有威嚴、傳統的東西、一切都是極其實用,因此也從事實的立場判斷。」
「你就將美國人想像成一個偉大、強壯的青年,這個青年踐踏你所有的感情,做出各種恐怖的無禮行徑 - - 他並不崇敬年齡,或僅僅服膺於傳統,但是對待他的事物,立意良善,活力充沛,這點或許是地球較老國家羨慕的地方。」
雖然今日美國實力不同於二戰前,第二任期的川普總統更是打破二戰後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但對世界戰略均勢,仍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對我國尤其是如此。
當前我們能有多少懷疑空間? 沒有任何國家能將自身存亡全然依賴在一個外國身上,自立自強是必須,但美國比較下仍然是最強有力且較可靠的夥伴。
最優秀和最聰明
他們有智慧、知識,但缺乏常識、遠見,還有扭轉錯誤政策的能力。
川普總統更是「腳踏實地」,這些特質也反映他的領導、治理、決策風格。
美國文職官員中,也有不少成自願參軍上戰場服役的。他們因軍事資歷,而有強健體格,堅忍毅力及不同專業與視野,對政策思維當然也會有影響。真希望未來我們政府也有文武兼備的人才。
決策的責任
美國軍事武器精良,訓練扎實,更重要的是精神、意志堅忍、勇敢,不惜為國犧牲。我想,全世界沒有人會懷疑他們的戰鬥抗敵意志。這群勇者無怨無悔,當然背後有更多個人和家屬的身心傷痛、後遺症,一般人難以得見。
送這群勇士上戰場的,都是文職決策者而,這些華府少數的政策制定者,他們的決定一旦稍有不慎,就會使人民付出重大代價。這些都讓我深刻反思在決策圈責任的重大。
思考美中臺關係
巨擘決策
美國是超級大國,國家利益在世界各角落盤根錯節,外交政策也特別重視戰略性思考,以全面性、系統性、深度且中長期角度思考外交政策,也相當倚重有大戰略學術基底雄厚的巨擘。
美國歷任政府對兩岸關係的立場,具有一貫性。美國無意對兩岸關係的結論採取立場,而是關切過程,敦促兩岸協商,可以歸結為「三不」: 不倉促解決兩岸問題,不破壞穩定,不使用武力。
台灣獨特的地位
西方重要國家傾向用一中政策,北京當局及大部分第三世界國家則用一中原則,差異主要在於對臺灣主權歸屬的立場。
隨著 2017年底美中關係典範轉移,美中關係及內容也有了重大轉變。近年,無論是形式和象徵,美台雙邊接觸情況已有改善,但決策層級,對議題深入相互了解上仍有不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為超級大國,利益遍布全球,國安高層旅行頻仍,工作繁重,多數雙邊議題的決策層級有限,自然很難談具有全面性,歷史縱深的戰略思考與改變。
以數學觀念來看,美國對台政策常是對中國政策的次集合體。個人始終覺得,如果要用讓美國決策者、民眾聽得懂的語言,就是要多談尊重 2300多萬臺灣人民以自由、民主方式決定未來,而不是強調及要求美國這個強勢大國瞭解「台灣主體意識」。
台灣主體意識
美國對台灣能成功發展為自由、民主國家,十分讚許。但伴隨而來的多元主義、言論思想自由,如果符合美國利益,自然受歡迎,但若被認為阻礙美中關係的合作、發展,就會被視為破壞現狀,未經事前諮商的意外,甚至是跨越紅線。
對中政策
美中間最大潛在問題,在雙方對彼此仍存極深不信任感。另外,國防部對中國的立場,也常於其他單位不一致,尤以文職官員為甚。
華府生存法則
夙興夜寐
陳水扁全程用台語演講,AIT會派諳台語聘僱職員旁聽,即電華府。
參加俱樂部
國內外媒體
美方工作伙伴
至於戰略避險,則是預防強大的中國,成為威脅美國重大利益的風險。因為中國經濟高速成長,威權政治體系,勢必將影響美國國家安全,因而美國國防政策在小布希政府上台後,把重點轉向西太平洋,強化與台、日合作,避免中國取得關鍵物資,以和盟友合力對應對潛在的兩岸衝突。
轉任駐加拿大代表
駐美兩年 8個月,執政當局有意找替手的消息不斷,也一直有鼓吹陳總統應該派「自己人」出任駐美代表之說。
2007年 4月 12日,我們離開華府,前往加拿大首府渥太華履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