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技社「AI 在服務領域應用」 專題報告緒言
AI 無所不在 (ChatGPT-4o 生成)
人工智慧 (AI) 發展在二十世紀曾歷經兩次熱潮,都因未達預期而逐漸平息,甚至出現「人工智慧」寒冬,直到本世紀,約在2012年,深度學習開始主導行業標準,並迅速成為該領域內廣泛採用的方法,由於影像辨識漸臻成熟,而應用廣泛,再度掀起熱潮。2015年,由 DeepMind研發的「阿爾法狗」 (Alpha Go) 戰勝了世界圍棋冠軍李世乭,更讓舉世矚目。如今輝達 (Nvidia) 公司 由於 AI 應用蓬勃發展,市值超過三兆美金,象徵 AI 時代真正來臨。
中技社在 2017年開始針對各種 AI相關主題 的研討, 2021年展開「AI治理準則與應用發展方向探討」三年期計畫,在應用發展方向方面,就教育、製造與服務產業探討,在2022、2023年分別舉行「AI在教育領域應用」與「AI 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研討會,今年3月27日則舉辦「AI 在服務領域應用」研討的期末研討會。除了精彩演講外,也邀請各位主講人執筆撰寫專文,收錄於專題報告中。
在服務領域應用研討方面,首先邀請創辦亞洲第一個服務科學研究所的林福仁教授協助指導,於 2023年 3月 24日舉辦「建構AI產業應用治理框架論壇」專家諮詢座談會,擬定「生活服務」、「專業服務」、「公共服務」三個主軸,分別於 6月26日、9月14日、11月15日舉行「AI在生活服務領域應用與影響」、「AI在專業服務領域應用與影響」與「AI在公共服務領域應用與影響」座談會,另外在今年1月24日工作討論會議,邀請今天的主講人進行會前的溝通,因此研討會是五次座談會三、四十位學者專家討論的綜合精華成果呈現。
在歷經約一年的研討期間,恰約與世人接受美國 OpenAI 公司於 2022年 11月 30日橫空出世的新型聊天機器人「預習式文本生成器」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ChatGPT) 震撼同期,由於它可由文字提示產生有相當程度的文字,令人驚艷,迅速席捲全球:而 OpenAI於 2023年 3月 14日推出進階版 GPT-4,威力更為強大,接著 GPT-4在 10月 19日更開放結合生成式軟體繪圖的工具 Dall-e3,只須輸入文字提示並點擊「生成」,可以在幾秒鐘內創建能想像到的任何內容的高品質圖像。
同時就在大家嘖嘖稱奇不止時, 2024年 2月15日,OpenAI 又推出 “Sora”, 一種生成式軟體製作視訊的工具,只要輸入簡短文字題示,就可生成長達一分鐘的視頻。OpenAI表示,大約在幾個月內,將可提供GPT-4 用戶使用。緊接著,美國Figure AI 公司在 3月 13日發布,在 OpenAI 模型的協助下,Figure 01人形機器人現在可以跟人類進行完整對話。OpenAI 模型提供高階視覺和語言智慧,Figure 神經網路提供快速、低階、靈巧的機器人動作。根據 OpenAI 開發者論壇上的貼文,OpenAI ChatGPT 加上機器人等於Figure 01 (ChatGPT + Robot = Figure 01) 。
隨後在 3月21日, Suno AI發布創作音樂 AI Suno v3,讓用戶免費創作長達兩分鐘的音樂,通過簡單的文字提示,甚至由一張圖,請其賦予音樂的感覺,使用戶能夠生成出原創歌曲;接著在 5月 13日,OpenAI 公司推出 GPT-4o,在多語言和視覺基準方面取得了最先進的結果,創下了音訊語音辨識和翻譯的新記錄。本身支援語音到語音,使得回應幾乎即時且無縫;緊接著於 6月10日,中國大陸快手 (Kuaishou) 公司推出 Kling (可靈) AI ,可製作長達兩分鐘高畫質影片,也顯示中國大陸AI 應用的實力不容小覷。
小結生成式AI一方面進步神速,一方面百花齊放,各種文本、繪圖、影音工具讓人眼花撩亂,使人深深感覺到「生成式AI 時代來了」,它的影響將是無比巨大與深遠。由於一連串發展多於研討期間發生,也提醒執筆專家們在撰稿時儘可能涵蓋其應用。
第二章執筆專家林福仁教授現在是清華大學服務科學研究所教授,研究專長包括服務科學、知識管理、文字探勘以及韌性與永續發展,目前也是清華大學永續長、曾任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科管所所長等,這學期在美國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擔任訪問學者,主題是:「人本AI創新服務系統的機會和挑戰」;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中技社從2021年展開「AI 應用方向研討」,正是基於「AI 為善的理念」。
專文說明現階段人工智慧(AI)和未來發展的趨勢,探討對於服務系統發展 的影響。介紹服務系統創新之道,說明服務系統創新的路障,闡述 AI為服務系統創新的跨欄者,期許「人本 AI」成為服務系統創新的行動者,展現「人本 AI」參與的服務系統新風貌,以及提示人與 AI 協作共創服務生態系統的機會與挑戰。
總結生成式 AI 的發展趨勢,增進了自然人與 AI 溝通的便利性和有效性。人本 AI 的發展旨在促進人的自我效能和創造力,並能維繫人類社會的倫理關係和促進人 的社會參與。當人本 AI 發展越成熟,社會的服務生態系統的創新,應該越能促 進人類的永續發展。這是人們對於人本 AI 參與服務生態系統的期待,也是 AI 技 術發展、法規調變、創新應用的努力方向。從服務主導邏輯的思維:以人為本的 服務價值共創,應以人類永續發展為目標,作為人與 AI 協作服務平台的發展的 方向。其中,人作為服務系統行動者的自主和能動性,需要能協同智慧代理人創 新和演化服務生態系統。因此,回應服務的本質,從人的需求出發,回到人的需 求滿足,而過程中要能達到所涉及的環境和社會的永續發展。因此,身為人類的 我們,應該積極發揮個人、群體的能動性,參與人本 AI 服務系統的發展,引導人 本 AI 參與的服務系統成為為人所有、為人所用、為人所享的服務生態系統。
第三章由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王道維副主任撰寫。王教授的研究專長包括凝聚態物理理論 、 機器學習於基礎科學領域的應用以及 AI 於人文社會領域的應用,曾任國家理論科學研究中心(物理組)副主任等,他的講題是「從AI公共化來看政府、學界與庶民的角色」 。王教授雖是科學家,但對人文社會議題長年關注,擔任人文社會AI應用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多年,對AI公共化不僅有深入研究,而且親身投入一些相關工作,專文部分可謂現身說法。
內容包括說明過去三次工業革命的物理學基礎以及AI 帶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鍵差異, AI 在應用上為代理人 (Agent) 的定位, AI 公共化的核心問題:它代理了誰? AI 公共化的內涵與運作方式,兩種 AI 的公共化應用以及AI 公共化過程的幾個階段。
總結在已經來臨的 AI 時代,迫切需要來自不同領域的人才參與其 中。除了業界的投入外,政府更應該主導 AI 公共化的相關發展,也讓學界承擔 起應有的責任來作跨領域合作,開發出有促進溝通協調型的 AI,促進社會共識的 形成。這不但有助於政府的資料治理,也能促進中小企業的 AI 生態圈。至於民 眾,作為 AI 應用的最終受益者,理應積極參與並給予監督意見,協助 AI 公共化 的落實。
在 AI 資本化浪潮已席捲而來的當下,現在可能是最後的機會來推動 AI 公共 化。若現在不急著早些將公共資源妥善導入 AI 發展,讓更多學者有機會參與數 位資料處理,恐怕無法平衡 AI 資本化對於社會的衝擊。相反地,若 AI 公共化能 積極的推動,真正發揮溝通協調不同族群意見的功能,有效減少社會各族群間的 隔閡與紛爭,促進社會共識的形成,AI 也將化身為造福人群的公共財。在此格局 下,政府的 AI 治理也將更精準到位,企業所需的 AI 人才自當源源不絕,也將研 發經費與人才適當的保留於學術界,創造比較平衡的未來社會。期盼透過全民共 同的努力,讓 AI 公共化落實成未來世代繼續健康發展的土壤。
第四章由國立東華大學朱景鵬副校長撰寫「公部門數位轉型與公共服務生態系統的價值創造」。朱副校長的研究專長涵蓋全球化與地方治理研究、國際組織與區域研究、績效管理與治理以及歐洲統合與歐洲聯盟研究。他曾任行政院研究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花蓮縣政府副縣長、國立東華大學主任秘書、研究發展處、國際事務處處長、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等。 朱副校長有豐富公共行政經驗,同時在研考會主委任內,是行政院組織改造與政府數位轉型推手,曾在中技社2019年「AI 時代社科文教之變革與創新思維」研討會中主講「AI 對公共行政之影響」。
內容包括說明什麼是公共服務生態,公共服務生態系統 (PSE) 與服務價值創造,公共服務邏輯與公共價值創造,人工智慧與公共服務,數位政府與公共服務生態系統:歐盟經驗與臺灣實踐。
總結從公共服務的邏輯、生態系統及公共管理/行政的角度作為起始點,除 了一方面檢視具思維式的評介之外,也提出當今國際社會面臨 AI 時代來臨的法 制與實際政策作為。從分析中,我們可以發現當今的數位議程究竟是以人為本,抑或以資料 (數據)為核心,仍然存在論辨與認 知差距。可以確定的是科技是為人所服務的 應該是不爭的事實。但科技為人類服務的同時,更應該考慮它是否 能增進公共價值?如何控制道德風險?以及如何使公共部門裁量不濫權?因此,如何在不同層級中串連公共價值與個人價值,厥為公共服務生 態系統的挑戰,且與數位工具結合實證實求,需要更多的政策工具。
最後提供下 述幾個建議: (一) 在公共服務受 AI 的影響之下,應該建立並且落實倫理與人權的影響評估; (二) 構建以人為本的 AI 公共服務系統,需要更廣泛與深層次的公眾參與平台, 公共部門責無旁貸; (三) 檢視 AI 及數位工具在公共服務中的出錯類型及案例,提出相對應之解決方 略; (四) 採用多元研究方法針對以公共服務為指標的 AI 數位工具,能進行實驗性監 管沙盒以獲取公共信任。
第五章 「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社會成本及因應之道: 以台灣民眾對個資保護的認知與歐美國家個資保護法最新發展為例」由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張佑宗教授、新聞所洪貞玲教授以及政治學系蘇翊豪教授撰寫。張教授專長為比較民主化、調查(實驗)研究以及 社會科學方法論。曾任台灣政治學會理事長、臺灣大學社科院副院長、政治學系主任以及台灣民主基金會國內組主任等。
內容包括前言、台灣民眾對個資保護的認知與行動、歐盟國家對個資保障的發展、 美國對個資保障的發展以及未來立法建議。
總結因人工智慧技術變化快速,各國在制訂硬法前大多以指引或框 架的形式引導部門立法。歐洲與美國之趨勢,亦是由歐盟各會員國 及美國各州政府依各別區域情況制定規範,進一步帶動歐盟層次或聯邦政府層級的創 新立法,尤其美國更重分散式立法。台灣對於人工智慧應用之規範,目前採取「先 指引後法律」軟法先行之形式,與歐盟及美國的作法不謀而合,其目的在於透過 軟法來減少對中小企業或新創的法遵成本,且在地方政府或企業若有值得參採的 指引或立法,亦可能刺激中央政府訂立規範。
在指引先行的模式下, 台灣科技業與美國產業互動密切,更需注意美國立法動向。 針對硬法部分,由於台灣在人工智慧技術與資料治理的政策發展上,尚未有 長期的規劃,學者建議我國採取政策型立法,先設立整體政策之主軸,並將可能 涉及之相關議題一一列出,再參採美國部門式的分散立法,由對接產業端的各部 會安排優先順序,並訂定立法計畫與執行期程,較能即時因應科技與產業環境的 變遷。其中,可先從特定產業類別開始建構法制,如健康醫療、消費者保護等領 域,來規範人工智慧與資料應用的開放及管制。
另一項硬法建議為實施人工智慧之監理沙盒實驗,目前歐盟已允許在特定條 件下,能實施特種資料與人工智慧之監理沙盒實驗。我國已有《金融科技發展與 創新實驗條例》、《無人載具科技創新實驗條例》按照產業類別設置之監理沙盒前 例,兩者皆有納入個資保護之考量,若未來我國有意實施人工智慧之沙盒實驗, 勢必將跨產業及涉及個資,除參考前兩個實驗條例,如何保護個資同時促進技術 發展,是未來在監理沙盒實驗之設計上可能面臨的問題。 臺灣政府機關研擬 AI、人臉辨識等法規時,比例原則也是個重要考量,值得政府制訂管制法規時參酌。
第六章「健康長壽之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由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陳亮恭院長執筆。陳院長專長為老年醫學、衰弱及肌少症、高齡友善健康照護以及失智照護。現亦為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研究所合聘研究員、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特聘教授與健康長壽與老化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以及亞洲衰弱與肌少症學會理事長、曾任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 中心主任、家 庭 醫 學 部 住 院 醫 師、總 醫 師、主 治 醫 師以及台灣整合照護學會理事長等。
內容涵蓋 從醫療核心到新興科技的應用、逐步邁向智慧醫院的關渡醫院、以資料驅動的醫療、AI 在醫療診斷的應用、AI 在健康照護的助益、社交機器人的應用、以大健康為目標的生態系統。
總結現代可應用的科技很多,但回到初始,醫院還是醫院,醫院還是要以療癒人 為主,最後還是回歸到 Cure、Care、Comfort 這三個 C,雖然現在有很多不同的 做法,但醫療的本質並沒有改變,即便是現在全世界最好的梅約醫療中心,醫院 外觀已和以前大不相同,可是醫療核心沒變,只是工具多很多,很多醫療院所都 在推數位轉型,和智慧醫療的運用,其實,不是要追求炫技,追求的還是要用更 好的工具,達到更好的醫療服務品質跟民眾的健康。以前只能使用生物醫療的相 關工具,現在還多增加數位科技的工具,讓醫療照護服務更加多元,也讓促進全 民健康有更多的期待。
第七章「金融服務生態系統的促進」,由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王俊權資深副總經理兼數位科技處處長撰寫。王副總專長為數位科技研發與商轉、銀行風險管理。曾任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科技總管理處/數位科技處 處長、數據暨科技研發處處長以及 風險總管理處/個金風險管理處處長等。
內容包括前言、產業 AI 化-金融業經營典範轉移、小國大戰略-有限資源價值最大化以及結語。
總結金融業在偉大航道上的目標,是希望能夠突破裝置的限制,將金融服務融入 客戶生活中,可以用任意型態向客戶提供隨身管家服務的任型金融,這也是數位 金融 2.0 的願景,可濃縮八字真言--「輸出」、「嵌入」、「縮 小」,以及「虛擬」。希望能將金融服務「輸出」到不同裝置,如線上、線下、虛 擬、元宇宙等,同時也要「嵌入」到各種場景,包含實體分行、APP、語音助理、 虛擬行員等,並將這些裝置與場景透過科技的提升「縮小」化、「虛擬」化,最終 是以一個虛擬的助理到客戶身邊,從單純的金融交易,到日常生活中的互動、陪 伴、記憶、推薦等服務,成為客戶專屬的超級個人化金融+生活助理,進而打造金 融服務生態系統。
策略是一種選擇的藝術,因為資源永遠都是有限,不同的企業所掌握的資源 各不相同,要選擇不同的轉型方法,只要在每一波金融浪潮,依照可掌握的資源 做出最好的選擇,有好的因應策略,就不會在整個浪潮下被顛覆。 最後,小國有小國的思維,大國有大國的戰略。如同新加坡以不到 600 萬人 口發展為金融強國,其成功策略之一是將資源投入科技創新與數位化,以提高金 融服務的效率、安全性和便利性。該國在 2023 年進一步提出了 AI 策略 2.0(NAIS 2.0),旨在鞏固其在 AI 領域的領導地位。
台灣具備發展 AI 的優勢,包括先進的 硬體技術和豐富的人才資源,同時台灣金融業擁有高質量的數據,建議政府可採 取以下舉措,提供更利於金融業發展 AI 之大環境: (一) 促進金融機構發展 AI 與金融科技,如加大研究發展支出稅額抵減。 (二) 正面監管引導金融機構完善 AI 治理,如加速人工智慧基本法制定。 (三) 鼓勵金融機構跨業合作、提升綜效,如擴大資料共享可應用場景。 透過整合相關 AI 優勢,台灣金融業有望在現有的數位金融基礎上,躍進發 展為智慧金融,進而推動整體經濟成長。
第八章 「智慧升級:AI 在台灣民生產業的創新與挑戰」由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人工智慧服務綜合中心范慧宜主任執筆。范主任專長為消費者研究、數據建模以及系統動力學,曾任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人工智慧服務綜合所 所長、數位創新中心 主任、創新經營模式研究所 副所長、財團法人台灣經濟研究院 研究人員以及私立長庚大學工商管理學系 副教授。
內容包括前言、文獻分析、AI 於民生服務應用之產業鏈分析、AI 於民生服務產業應用現況分析、國內外民生產業 AI 的應用與發展、民生產業 AI 應用之技術發展趨勢、AI 於民生服務產業應用案例分析、台商如何透過 AI 轉型升級以及結語。
總結從深層次分析中,可以發現 AI 在台灣民生服務產業所扮演的角色正逐 步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它正在逐步改造傳統的服務模式 : 從醫療保健到教育, 從金融到零售,AI 帶來了效率、便捷性及個性化服務的全新體驗。預計未來幾年,將有更多企業和政 府部門倚重 AI 來優化運營流程、創新服務方式,從而顯著提升服務質量與運營 效能。
在醫療領域,AI 的加入將推動精準醫療向前發展,通過深入分析龐大醫療 資料庫,為患者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教育領域將見證 AI 賦予學習方法 以更加個人化的進展,基於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進度提供客製化的教育內容。在金 融領域,AI 將強化風險管理和反欺詐能力,保障客戶的權益。零售領域將通過 AI 對消費者需求的深入了解來優化供應鏈管理和行銷策略。
當前面臨 的主要挑戰之一是專業人才的短缺,這要求台灣加緊人才培養的步伐以填補這一 缺口。同時,資料的品質與安全問題也至關重要,AI 系統的訓練依賴於大量高品 質的數據,而這些數據的蒐集和使用必須嚴格遵守隱私保護和資訊安全的規範。 除此之外,確保 AI 系統的公平性與透明度也極為關鍵,以避免引入偏見和歧視。
為了促進 AI 在民生服務產業的健康發展,政府應擬定長遠而全面的 AI 發 展戰略,加強基礎技術研發和政策支持。企業則應積極與學術研究機構合作,共 同開發滿足產業需求的實用 AI 應用。同時,企業也應重視 AI 人才的培養與引進, 組建跨部門的應用團隊,並建立健全的數據管理與 AI 治理體系,確保 AI 的發展 與應用安全、可控、合乎道德規範。
第九章為結論與建議,由中技社工作團隊執筆。綜整一系列座談會與研討會中,產官學研專家論述,彙整提出下列觀點與建議:
一、 促進人本AI的服務系統發展,
二、 積極推動AI公共化,
三、 台灣修訂個資保護相關法令建議,
四、 公共服務領域導入AI應用建議,
五、 AI技術在服務業的導入,
六、 金融服務領域導入AI應用建議,
七、 生活服務領域導入AI應用建議。
專題報告的順利出版首先要感謝各位執筆專家,除精心準備精彩演講外,也費心撰寫專文;同時要特別感謝陳綠蔚執行長領導的中技社團隊,包括能產中心王釿鋊主任、許湘琴組長、劉致峻研究員等。不僅從規劃到執行全程發揮高度專業精神,費心費力, 讓多次座談會順利進行、研討會圓滿成功,完成豐富充實並有深度的專題報告,在此一併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