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4年6月8日 星期六

「頂尖大學的條件」筆記 (四) : 清華大學教職員與學生

 「頂尖大學的條件」筆記 (四) : 清華大學教職員與學生


祈願千人綻放


正如我們所見,一所領先的大學,其秘訣至少需要三個要素:傑出 的教職員團隊;有才華的學生群體;以及能促進傑出研究和教學的治理 方式,而且最好不會受到政治壓迫的妨礙。清華在這些方面表現如何?

教職員

清華的 3,565 名教職員是一個顯赫的群體。截至 2019 年,他們其中 有 54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40 名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其他許多榮譽得 主。他們在清華的 447 個研究機構展開各式各樣的研究,其中包括許多 在 2020 年被國家和地方政府指定為「重點」的研究機構。22 自清華建校 以來,大學行政部門透過招聘尋求受過海外培訓的中國學者來提升教職 員的素質,這一傳統在整個改革時期一直延續下來。例如,經濟管理學 院院長錢穎一在被聘來帶領經濟管理學院之前,曾經在史丹佛大學、馬 里蘭大學和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做為清華最具競爭力學院之一的 院長,錢穎一在經濟管理學院內部進行了巨大的改革,包括了課程與行 政管理方面。在課程改革上,為大學生制定兩年必修的通識教育核心課 程,並重組研究生課程。在行政管理上,建立了終身制軌道,並簡化了 薪資制度。

在清華的 2011-2015 年大學事業發展規劃,它的行政部門承認,「我 國教師整體水平與世界頂尖大學仍有較大距離。」然而,從許多方面 來看,這個距離正在快速縮小。儘管清華在 1995 年只有 15% 的教職員 擁有博士學位,到了 2006 年,這一比例上升到 62.7%。到了 2020 年, 清華 91.02% 的教職員擁有博士學位。24 然而 2016-2020 年大學事業發展 規劃指出,在吸引「優秀」師資方面,清華仍然面臨許多挑戰,包括與 國外「名校」競爭頂尖教職員。清華的目標是到 2020 年達到世界一流大 學水平,並力圖到 2050 年建設一支「整體達到一流水平」的師資隊伍, 這與清華希望成為「世界頂尖大學之一」的目標不謀而合。年齡較大、 效率較低的教職員將隨著退休被逐步(而非被迫)淘汰。

清華還希望政府在 2008 年宣布的「千人計畫」有助於該大學招聘世 界一流的教職員。該計畫提供海外學者(主要是華人,但不完全都是) 非常慷慨的資助方案以加入中國的大學。清華抓住了這個機會。2011- 2015 年大學事業發展規劃指出,清華將「充分借助『千人計畫』」,以便 「引進國際知名的學術大師」。25 至 2016 年,該大學已經透過這項計畫 招聘了 111 名資深的學者。26 到了 2019 年,中國政府停止公開推廣這個 計畫,以回應美國對其「鼓勵竊盜知識產權」的擔憂。事實上,正是 哈佛化學系教授利伯(Charles Lieber)參與了千人計畫,導致他在 2019 年被捕。清華繼續透過千人計畫吸引學者,儘管速度較慢。2018 年,有 9 位新的「人才」進入清華,2019 年則只招募了 4 人。28 當清華在與全球享有聲望和經費充裕的大學競爭人才時,政府對於招聘「明星」人才 的資助,仍然是清華很重要的資源。

但清華仍背負著其社會主義的過往包袱。阻礙清華在國際就業市場 招聘優質教職員的是人力資源政策,這些政策是計畫經濟的遺物,其中 長期雇用的「鐵飯碗」是標準模式。1995 年後,清華原則上依賴「沒晉 升就淘汰(up or out)」的雇用政策。助理教授(以前是講師)最多有九 年時間,亦即三個三年契約,可以晉升為副教授級別。儘管副教授成為 正教授沒有具體的時間範圍,但獲得副教授職位意味著進入終身制軌 道。在最終獲得一份不限時間的契約之前,也就是基本上獲得終身職之 前,正教授預計還要簽兩次三年的契約。晉升傾向幾乎完全從內部提 拔,教職員要與他們系內的其他人競爭晉升機會。大學行政部門的中央 規劃決定了每個學院各級別教職員的額度,這使得學院幾乎無法影響它 們招聘過程的範圍。

教職員薪資按月計算。但這個系統的結構很難招募到習慣年薪制而 非月薪制的優秀國際研究人員。當從國外招聘的學者最終獲得年薪(或 更高的薪水)時,這自然造成了部門內部的緊張關係。29 然而,做為某種實驗性的「經濟特區」,經濟管理學院逐步提高了 教職員的年薪,並實施了國際標準的終身制。它的做法成為清華 2011 - 2015 年整體發展規劃的一部分。30 但是清華並非所有的學院都具有如此 豐富的經費和實驗的態度。該大學 2016-2020 年的規劃指出,將「建立 適合各系列教師和職工的薪酬分配模式」。

至於在資歷方面,清華重視聘請自己的校友,尤其是那些在清華完 成大學學業的校友。但是正如著名經濟學家、蘇世民學者項目創始院長 李稻葵所說,「如果一個人沒有外國博士學位,那這個人在清華將面臨 巨大的麻煩。」要獲得終身職,需要在中國以外的知名期刊上發表大 量的文章。擁有國際博士學位的教職員在發表文章和取得終身職的競賽 中具有明顯的優勢,而他們的著作也有助於清華進入國際排名,這是它 和它的同行都沉醉其中的。同時,這些終身職政策對國際化的重視,有 可能吸引年輕教授專注在那些國際上廣受歡迎的研究課題,而不是與中 國最相關的問題。這對於一個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為校訓的機構 來說,是一個挑戰。

學生

用英文來翻譯這所大學的校訓很難捕捉到清華特殊的地位和使命 感。「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個校訓出自於《易經》,呼籲在上位者 「不斷自我精進」並且「以高尚的品德治理天下」。事實上,清華在中華 人民共和國時期最著名的校友都是那些治理天下,或治理很大一部分天 下的人,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和前總理朱鎔 基,都畢業於清華的工程科系。清華持續透過世界上競爭最激烈的招生 程序之一,吸引中國眾多最有天賦的學生。2018 年,中國大陸 32 個省 級行政單位的文科高考最高分者,有 28 位選擇進入清華就讀。來自 14 個省級行政單位的理科高考最高分者,也是選擇進入清華就讀。33 從我 自己在清華的講座和研討會,以及多次的訪問,我可以證明:清華的學 生是首屈一指的。

清華顯然吸引了一些世界上最優秀的學生。但是一旦他們走進清華 的代表性大門,他們是如何接受教育的?自清華重生為一所綜合性大學 以來,它已經嘗試了多種新課程和新教學法。清華所有的學院都有一些 必修的通識教育,包括國家要求的政治課程,以及大學自創的課程。所 有的學生都可以善用新生研討課,其目的在促進更多討論式和參與式的 學習。學生還可以參加大學生研究訓練(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簡 稱 SRT)計畫,與教授一起進行特定專案的研究,以獲得研究經驗。清 華報告指稱,超過 60% 的大學生參與了每年所提供的一千多個 SRT 專 案。有興趣從事學術事業的優異學生,可以申請「清華學堂人才培養 計畫」,該計畫提供各種科學和量化領域的高水準學術訓練。不過,儘 管清華愈來愈重視提供專業化的教育機會,它的大學班級平均規模為 50 人,而且只有 35.3% 的大學課程是由正教授授課。有著超過 16,000 名 大學生,清華要發展出一套鼓勵個性化和創造力的可行教育計畫,是一 項重大的挑戰。

清華沒有迴避這項挑戰,2014 年 9 月,清華在現有的基礎上,結合 了更嚴格的通識教育,推出了一項大學生住宿學院體驗。在新雅書院這 個新機構的學生,預計要從一系列全新設計的研討式核心課程修得十二 個學分,這些課程強調「中國與西方文明,以及不同文明與文化之間的 相互交融」。學生進入新雅書院時並不分科系,在他們第二年選擇主修 之前,他們第一年的時間全部都花在學習各種課程,包括通識教育。

這項計畫的一個關鍵特色是學生生活:新雅的學生以住宿學院的形 式住在一起,成為一個多學科的群體。這與清華傳統的校園生活不同, 傳統上,學生被分組,並且依照學科分配宿舍,幾乎沒有機會在課堂內 外進行跨學科互動。在新雅宿舍內,重點放在學生生活和課外活動。學 生舉辦節慶和活動,並且和他們的同學成立各種嗜好團體。

這項跨學院實驗在 2014 年首次試行時,新雅書院的負責人已經有經 濟管理學院的經驗可供參考,經濟管理學院在 2009 年透過制定自己的大 學通識教育必修課程,率先展開課程改革的經驗。這裡又再次看到了經 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的身影。

錢穎一是一位了不起的人。他在文化大革命後恢復高考的第一年就 通過了入學考試,當時有一整個十年的考生爭取極少的入學名額。他畢 業於清華數學系,並繼續在哈佛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他在柏克萊擔任 經濟學教授時,被經濟管理學院創始院長、前總理朱鎔基招聘回清華。 錢穎一後來接替朱鎔基擔任經濟管理學院院長,任期從 2006 年至 2018 年。做為一名學者,錢穎一在他領域的所有頂尖期刊都發表過文章,錢 院長還撰寫了多本關於中國經濟改革的著作,以及最貼近他內心的,關 於清華早期,在前共產主義時代的社會科學的顯耀歷史。 他擔任院長的那些年,恰逢中國經濟和清華聲望突飛猛進的時期。 經濟管理學院不僅成為大學生首選的目的地,而且成為高階經理人教育 MBA 的首選。

錢穎一的熱情在於大學生教育,這在一個沉迷於研究排名的時代來說 是非比尋常的。他曾在哈佛和美國其他大學研究過核心和通識教育課程, 關於這兩者各自的優點,我還記得我跟他有過一番很長的討論。他知道在 清華進行全面性的大學教育改革將會是一場艱辛、吃力,甚至是政治性的 鬥爭,但是他可以較為低調的在經濟管理學院開始推動,並且豎立一個榜 樣。他總結:「有鑑於⋯⋯中國學生在某些方面很強,但在世界觀、全球 視野和批判性思維方面非常薄弱,我從一開始就意識到大學課程是最需要 改變的東西。」在「訓練大腦思考」,而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的這 一目標指導下,錢穎一與他的教職員同仁密切合作,建立了一套核心課 程,這套課程主導了大多數經濟管理學院學生頭兩年的學習。正如錢穎一 回憶的那樣,通識教育計畫「整合了價值形成、技能發展、人類文明核心 知識的獲取⋯⋯強調培養好奇心、想像力、批判性思考⋯⋯新課程是呼應 未來全球需求⋯⋯並且將學生的發展置於設計的核心。」

經濟管理學院在許多方面都感受到這個新課程的影響。這套通識教 育課程的核心組成部分之一是一堂名為「批判性思維與道德推理」 (Critical Thinking and Moral Reasoning)的課程。有一天,錢穎一告訴 我,他聽到學生說:「『你有 CTMR-ed 嗎?』他們把它當作動詞使用。 我頗為悸動!因為當一家公司的名字變成一個動詞時,這是極大的成 就。」雖然有些學生對新課程興致勃勃,但有些學生則抱持懷疑態度。 許多學生擔心在一、二年級缺乏對金融、會計等專業科目的學習,會讓 他們在爭取實習機會時較沒有競爭力。儘管如此,憑藉著沉穩的決心和 認真建立起來的個人公信力,錢穎一成功落實了他設想出來的課程改 革。每一年,他都會針對必修課進行不同程度的改革,直到經濟管理學 院的每一個課程都符合他的願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