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大學的條件」筆記 (七) : 清華面臨的國內外競爭
面臨劇烈競爭
清華面臨的國內外競爭
清華已經成功地在中國重建自己在綜合性大學的領先地位,但是在 它被持久地認定是世界最領先的大學之一之前,它必須面對許多挑戰。 正如李稻葵所說的,清華在中國的比較優勢在於它一直處於「國家政 治、科學、技術、發展和教育的中心」。 然而,隨著中國人口的國際 移動性和國際意識增強,清華在爭取中國優秀學生和頂尖排名上,國際 大學成為愈來愈強勁的對手。除了一個例外。
在爭取政府資助和國際聲望上,清華最激烈的競爭者,可能就在它 自己大門馬路對面。北京大學於 1898 年成立於首都的市中心,長期以來 一直是中國的旗艦機構之一。它在 1952 年接管了燕京的住宿校區,與清 華和其他大學在現在的北京西北部形成了一個高教機構聚落。然而這兩 個機構從它們早期的歷史開始,效力的目標便有所不同。正如李稻葵曾 經向我解釋的那樣,北大的「傳統是批評政府⋯⋯遠離政治⋯⋯而另一方面,清華⋯⋯它接近政治。這就是差別之處。」
就像清華,北大在改革期間擴大規模,再次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 立志向世界一流的地位邁進。如今,這兩所大學都是 985 工程經費的主 要受惠者,並且都在爭取其他的國家補助。2015 年 11 月,中國國務院 宣布了「雙一流」計畫,這是一項國家型計畫,目的在建設世界領先的 「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2017 年 1 月,在 110 個被列為考量的學 科中,清華被選中了 34 個,略為落後於北大的 41 個。此外,北大的 世界級抱負讓它與清華可說是英雄所見略同。例如,北大的燕京學堂與 蘇世民學者項目有許多相似之處。與清華一樣,北大尋求與世界最好的 大學競爭。這樣的追求讓這兩所大學都邁向了新的挑戰。
隨著移動性和國際意識的增強,愈來愈多中國優秀的學生選擇就讀 頂尖的國際大學,放棄中國的領先機構。許多中國頂尖的高中提供專門 的課程,協助學生為國際大學的入學程序做好準備,而不是準備高考。 在 21 世紀的頭十年,中國赴海外接受高等教育的學生人數每年成長 20% 以上,而參加高考的學生人數從 2008 年到 2013 年,每年都在下降。2013 年,僅哈佛就有 686 名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就讀—是該校最大的 國際學生群體。74 自從 2002 年向大陸付費學生敞開大門以來,香港知名 大學也紛紛與清華競相招收頂尖學生。在中國融入國際體系讓清華的抱 負有所轉變之際,這所大學的國際競爭對手也已經(即使只是輕微地) 削弱了清華的一項關鍵優勢:亦即它在中國頂尖學生中招收菁英中的菁 英的能力。
隨著清華獲得世界一流綜合性大學所需的大量資源,它的個別課程 必須與專注於某一領域取得世界領先地位的專業機構競爭。雖然清華經 濟管理學院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titut Européen d’Administration des Affaires)這所歐洲領先的商學院所合辦的 EMBA 課程,在 2015 年被英 國《金融時報》評比為全球 EMBA 課程第一名,經濟管理學院全時的 MBA 課程卻面臨了中國政府與歐盟合資的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的激烈競 爭。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在 2015 年《金融時報》全球全時 MBA 課程排名 十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為中外商科學生提供針對性並具有國際特色 的教育。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相對小而美的特色,與清華擴張學科的策略 背道而馳,但其明顯的成果挑戰了清華願景的可行性與是否值得嚮往。
國家的支持推動清華躍上國家高教體系的頂端,但是為了致力於北 京對中國大學所設定的研究優先順序,清華必須加倍發揮它的傳統優 勢,其代價就是犧牲了它在新興領域或復興領域的表現。清華當然是中 國 雙 一 流 認 定 的「 有 潛 力 發 展 成 世 界 一 流 大 學 」 的 42 所大學之 一。76 這些學校之所以會被選中,是因為它們在中國特定的學科領域處 於領先地位,並且都有望在其被選中的領域中建立世界領先地位。清華 將近三分之二被選中的學科屬於工程、資訊科技,以及自然科學和物理 科學。仍占清華預算很大一部分的政府資助,不成比例地分配給清華 在國際上已經表現很出色的領域。
對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來說,國家對於一些個別重點學科的支持,限 制了他使清華成為世界領先大學的能力,除了工程領域以外。在和大學 領導和教職員開會時,邱勇提醒他們,清華曾經在中國的人文社會科學 領域,透過諸如四大導師等人物,產生過巨大的影響。78 清華的教育理 念融合了「價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養」,以及「知識的轉移」,以便 為國家培養創新人才。要做到這點,他認為學生必須深入參與文理各個 學科,以了解不同領域的先進思想如何著手解決問題。但最終,國家對 清華自然和應用科學的重視和投資,使得清華對「全人」教育的投入顯 得相當不平衡。
也就是如此,清華近年來再次致力於提升它已經非常優秀的工程學科地位,而不是它綜合性大學的地位,它預計在 2030 年之前將其工程學 科提升到世界領先地位,並在 2050 年成為該領域的最頂尖。2015 至 2018 年間,清華在工程、物理科學、數學和電腦科學領域的論文發表數 量均名列世界前茅。清華教職員所做的研究不僅內容豐富且影響深遠。 在物理科學和工程領域,前 1% 最常被引用的論文中,清華教職員的論 文發表量排名第三,僅次於同期的麻省理工學院和史丹佛大學。79 清華 工程學科在 2021 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和 QS 學科排名中,分別名 列世界第一和第九。
在家出國:清華的國際化
清華是為那些想出國的人而成立的預備學校。做為民國時期的一所 大學,其師生的目光都望向了美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他們則把 目光投向了莫斯科。在毛澤東文化大革命期間,清華只能故步自封,無 處可去。自 1979 年改革開放的時代開始,清華決心再度成為更廣闊的大 學世界的一部分。
集當代清華在教職員招聘、研究、學生表現和行政方面的卓越做法 之大成的,是對國際化的重新推動。這開始於教職員的招聘。為提高清 華在國際舞台上的知名度,它著重於招募海外的中國學者,尤其是清華 的校友,以傑出教職員的身分回國。錢穎一和李稻葵都是早期海歸浪潮 中的一員。在中國的大學中,這種招聘方式並非清華獨有,然而清華擁 有聲望、經費和龐大的菁英校友群可以從中招聘等優勢。對於錢穎一和 李稻葵那一個世代的許多學者來說,回歸報效祖國的召喚難以漠視,尤 其是在 21 世紀初,當時政府對高教的激勵措施和一般資助,使得教職員 職位極具吸引力。一旦上任,教職員被期許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並 與國際作者共同撰寫,這回過頭來將有助於提高這所大學的研究排名。
清華的學生也發現自己處在一個日益國際化的群體中。2019 年,清 華總共接待了 3,257 名國際學生。89 2017 年,將近 2,000 名清華大學生參 與了某種形式的國際體驗,與全球 140 多所與清華簽署正式交流協議的 大學展開交換課程。90 2016 年,蘇世民學者項目在清華校園新建的蘇世 民書院開學,為清華帶來了更多國際研究生、教授和媒體關注。
在機構層面,清華也積極尋求與中國以外的大學建立夥伴關係。 2014 年,它宣布與加州柏克萊分校合作,在深圳成立清華-伯克利深圳 學院(Tsinghua-Berkeley Shenzhen Institute)。91 2015 年,清華與微軟和 華盛頓大學建立夥伴關係,於西雅圖成立致力於科技與創新的全球創新 學院(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成為第一所在中國境外建立研究機 構的中國大學。
與中國政府的國際基礎建設計畫「一帶一路」倡議同步,清華的國 際夥伴關係也日益擴展到開發中國家。儘管基礎建設的投資是「一帶一 路」倡議的核心,但教育合作也被納入計畫,以促進人民之間的聯繫, 並為接受投資的國家培養技術菁英。2016 年,教育部公布的一份白皮書 宣稱:「中國願與沿線國家一道,擴大人文交流,加強人才培養,共同開 創教育美好明天。」清華在其 2016-2020 年大學事業發展規劃中宣布, 它有意與「一帶一路」倡議的優先順序同步,並指出該大學將「推進一 帶一路」並且「充分利用」參與這項倡議的國家。從那時起,清華成 立了一系列「一帶一路」的課程,從以「一帶一路」為焦點的智庫和年 度論壇,到增加「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入學人數,甚至增設了「一帶 一路」沿線公共行政領域的學位。
清華也從事國際商務。2015 年,清華旗下清華控股公司的子公司紫 光集團,試圖以 230 億美元收購美國晶片製造商美光(Micron),這一 交易金額是之前中國收購美國公司的創紀錄交易金額的四倍多。然而, 由於涉及國家安全問題,這筆交易被美國政府阻擋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