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8日 星期六

「頂尖大學的條件」筆記 (二) : 從預備學校到國家旗艦的清華大學

 頂尖大學的條件」筆記 (二) : 從預備學校到國家旗艦的清華大學 

北京清華大學二校門

新竹清華大學二校門模型

20 13 年 4 月 21 日星期天,一群人聚集在北京市中心天安門廣場 的人民大會堂,為清華大學的一所新書院舉行落成典禮。清華蘇世民書院(Schwarzman College)的成立是美中 關係史和中國大學崛起的里程碑。清華大學和新書院的捐助者,美國商人 和慈善家蘇世民(Stephen A. Schwarzman)的願景是,在中國建立一所為 21 世紀的全球領袖提供住宿與教育的住宿學院。蘇世民書院和它的住校蘇 世民學者項目(Schwarzman Scholars),在野心和捐贈方面足以媲美牛津 大學的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s),羅德獎學金一個多世紀以來一 直致力於培育那些「具有領導潛力」的人。

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指出,新書院和獎學金項目是清華悠 久的國際化歷史的一部分。雖然這所大學當年曾經是為了中國人赴美留 學預做準備的學校,但如今清華已經成為來自美國、歐洲、亞洲和其他地區頂尖研究生的求學目的地。隨著這個新項目的慶祝,已經站上中國 迅速擴張高教體系巔峰的清華,正宣告它登上了全球高教的舞台。

戰爭、革命和清華的演變

今天的清華大學是中國的兩所領先大學之一,從錄取來看,也是世 界的菁英學校之一。自 1911 年清華建校以來,中國乃至中國的 高等教育,都有了長足的進步。清華的歷史就是現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縮 影。

1900 年夏天,執政的清朝慈禧太后屈從於被稱為義和團的強大排外運動,向 世界宣戰,大戰結果,僅僅兩萬名外國軍,就征服了一個擁有四億人 口的帝國。隨後的和平伴隨著鉅額的賠款(按 2018 年的價格計算為 100 億美元),要在未來四十年內支付。

清華由清廷創立,名為清華學堂,最初是為被選中赴美留學的學生 而設的預備學校。在時任伊利諾大學校長詹姆士(Edmund J. James)的 敦促下,美國總統羅斯福將美國庚子賠款的一大部分用於美國的華人教 育和清華的創辦。詹姆士寫給羅斯福的信中說,中國正處於革命的邊 緣。他寫道:「成功教育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國家,將在道德、思想和商業 影響力方面獲得最大的回報。」

在這第一個十年裡,清華為學生赴美留學做準備,它建立了一個美 式校園。受過美國教育的中國學者帶領年輕學者完 成為期八年的預備課程,使他們有資格以大三學生的身分轉入美國的大 學。因為清華的主要贊助人是美國政府,該學堂不是由教育部管理,而 是透過外交部管理,美國駐華大使隱含擁有批准該學堂校長任命和預算 決策的權力。

1911 年 4 月 29 日,清華(正式的英文名稱為 Tsing Hua College,我 們在此簡稱為清華)開學時,它的十六名學生可以從現有的十個學科選 擇,包括:哲學、中國文學、世界文學、藝術與音樂、歷史與政治、數 學與天文學、物理與化學、生物學、地質學與地理學,以及體育與工 藝。該課程還包括為學生未來在美國求學做準備的語言和文化的學習。 其學生人數急速擴大,對該機構的渴求也一樣,這反映了中國對國內高 教需求不斷增加。到了 1925 年,清華已經轉型成一所文理大學,並且擁 有中國首屈一指的國學研究院。其著名的「四大導師」—梁啟超、王 國維、陳寅恪和趙元任,為中國語言、文學、語言學和訓詁學的研究 上,增添了國際和科學的層面。

清華的影響力遠遠超出了中國。它的歷史系成立於 1926 年,第一個 十年由蔣廷黻擔任系主任,他在歐柏林(Oberlin)接受美國博雅教育, 並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博士學位。蔣廷黻徹底革新了對中國近代關係的 研究。1946 年至 1966 年,他擔任中華民國駐聯合國大使,持續他傑出 的外交官生涯。我自己的中國歷史導師費正清,是美國現代中國研究的 先驅,他於 1930 年代初期在清華師從蔣廷黻,學習中國歷史。清華對哈 佛的影響還在持續:費正清於 1939 年開始在哈佛教授的中國歷史大學課 程,成為哈佛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持續了八十多年;直到今天,我和 我的同事包弼德(Peter Bol)都仍以一個相當不同的版本在教授著這個 課程。

國立清華大學

隨著 1927 年,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成立,清華更名為國立清華大 學,隸屬教育部管轄。該大學由四個學院組成,包括藝術、法律、科學 和工程,它們又更進一步分成十七個系。這所大學提供扎實的科學培 訓,以及更廣泛的博雅教育。1929 年,清華成立了研究所。不到四分之 一個世紀之後,清華不僅因課程的規模而聞名(到了 1935 年,清華的十 個研究系所占全國研究系所的三分之一),也因其畢業生的卓越表現而 聞名。

1930 年代見證了清華的第一個黃金年代。在那個時代的「國立」大 學中,清華顯得很不尋常,因為它是全住宿的美式校園(而且在 1929 年 後,是男女同校),然而又處於歷史悠久的中國與田園環境中,位於老 北京的城牆外,距離市中心約十一英里。學生和教職員交錯在身著藍色 棉袍的文人之中。校園的場地和湖泊被照顧得像座私人花園,學生可以 在那裡享受釣魚、滑水和浪漫約會等娛樂活動。清華在庚子賠款基金的 大力支持下,以別具風格的方式擴建其校園,有了一個令人驚嘆的圖書 館、一座充滿進口設備的體育館、一個擁有最好西方樂器的禮堂,以及 擁有最新科學儀器配備的實驗室—所有的這一切,正如葉文心所說 的,「都是從美國直接運來的」。

到了 1937 年,清華已經成為一所文理科方面的研究型大學。由於 庚子賠款的資助,清華不像北京大學或國立中央大學那樣依賴政府的支 持,因此更能抵抗執政的國民黨對其施加意識形態控制的企圖。

這段發展時期在 1937 年清華校園被日軍占領時戛然而止。1938 年, 它的許多師生隨著國民政府一起行軍到內陸,在那裡,清華和北京大 學、南開大學在戰爭期間一起成為位於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或稱 「聯大」)的一部分。儘管處於戰爭氣氛之下,但這一時期被認為是中國 高等教育的一個特殊時刻,其特點是學術環境相對自由,以及之前分散 在三個校園的國內頂尖學者之間密切合作。一些清華最知名和最具創新 精神的校友,例如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都是在這段期間 完成了他們的學業。清華的校長與聯大的領導人梅貽琦,即使在戰爭 最黑暗的時刻,仍倡導博雅教育、機構自治與學術自由,至今仍被人們 因此銘記在心。為此,了解這段歷史的校友讓他贏得了清華大學「永遠 的校長」這份榮耀。

1946 年,這所大學返回北京校園,在內戰爆發和共產黨征服中國之 前,只有短暫的喘息時間。1948 年,梅貽琦校長離開北京。1956 年,他 成為台灣一所全新且傑出的國立清華大學的校長,他在分裂的中國領導 著分裂的清華的一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