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年清華園夏日花訊 (三十): 貧富有別麵包樹
(三十) 麵包樹
麵包樹果肉可煮食,種子可炒食,其味如麵包,故名麵包樹。[1] 每個部分對太平洋地區的島民都是有用的材料,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常用品,最為重要的莫過於其是島民的主要食物。研究學者說:「1-2棵麵包樹就足夠提供一個人一整年所需的食物」。也有人認為麵包樹果實像麵包,因以得名。[2]
麵包樹有兩種品種;一種為有核麵包樹,台灣皆為此種品種,有種子,果外皮有乳汁,無法直接烘烤食用,須以烹煮方式料理,口感差,南亞地區稱該種為「窮人的麵包樹」。另一種為無核麵包樹 breadfruit,不結種子,以根莖阡插繁殖,果實堅硬,可直接烘烤食用,口感優異,據稱如加奶油的優質麵包,並具有土豆般的風味,南亞地區稱該種為「富人的麵包樹」。歷史典籍、小說作品記載的麵包樹為此種麵包樹,惟因樹性怕冷,台灣並無分布或引進。[2]
在清華多處可見的麵包樹都是「窮人的麵包樹」,包括往西院幹道轉材料科技館後道路轉角處、西院48-52號宿舍前、綠能館旁幹道邊各有一株,最大聚落在相思湖南側濕地有好幾株,樹高均在十公尺以上。
[1] 節錄自http://kplant.biodiv.tw/麵包樹/麵包樹.htm
麵包樹 (Bread-fruit
Tree) 屬桑科(Moraceae) 波羅蜜屬(Artocarpus),別稱羅蜜樹、麵包果樹等,目前普遍栽植於蘭嶼島及東部地區。
常綠大喬木,株高可達 10~15 公尺,全株含有乳汁。它原產在波里尼亞、馬來西亞、大溪地,土著以其果為主食。葉有柄、互生、革質、闊卵圓形,先端銳尖,基部近於心形,羽狀深裂,老樹亦有全緣者,裂片 3~9 枚,長 30~40 公分,中肋與側脈均極顯著,葉裡脈上有毛;托葉大而作三角形、有毛、早落。清代由南洋引入台灣,各地普遍栽培,是公園、庭園之綠蔭樹,因其樹冠傘狀、葉大、濃綠色、遮蔭效果甚佳,果可供食用,木材材質輕軟而粗,亦可供建築,海島居民以此為獨木舟。麵包樹每個部分對太平洋地區的島民都是有用的材料,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常用品,最為重要的莫過於其是島民的主要食物。研究 Marquesas 島的原住民極為深入的外國學者Handy, E.S.C. 說:「1-2棵麵包樹就足夠提供一個人一整年所需的食物」。
果實的果肉可煮食,種子可炒食,其味如麵包,故名麵包樹。
單葉,互生,具葉柄,柄長 7~12 公尺;葉片長 20~60 公分,寬 15~45 公分,橢圓狀卵形或闊卵形,葉基近於心形,葉尖銳尖,羽狀深裂,3~8 裂,亦有全緣者,中肋與側脈均極顯著,下表面葉脈上被長毛;托葉大而作長三角形,被毛,早落性。
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蕊極小,雄花多數,呈一圓柱狀的穗狀花序,花序長 15~25 公分,徑 5~6 公分,黃色,密集而成棍棒狀;花被 2 片,裂片卵形,長 0.3~0.4 公分,先端鈍兒有尖突,外面有粗毛;花報筒較裂片短,有毛茸;雄蕊 1 枚,花絲細長,花藥長橢圓形;雌花序生於雄花序上端,較遲開花,多數聚集呈一球狀的頭狀花序,花序徑 5~10 公分,花被筒狀,雌蕊 1 枚,子房 1 室,基部與花托連接融合,僅先端有一小開口,子房卵形,藏於花被筒內;花柱直,長
0.5~0.7 公分,柱頭 2 分歧。4~6 月開花。
果為集生果,肥大呈肉質,小兒頭大,徑 10~25 公分,外有三角形之瘤突;小果各藏黑色扁平之硬種子一粒;果托特別肥大,肉質,初為白色,成熟時為黃色;果於 8 月成熟,果肉可煮食,種子可炒食,其味如麵包,故名麵包樹。
[2] 節錄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麵包樹
麵包樹的果實很像「菠蘿蜜」水果,但是體積較「菠蘿蜜」小,大約是一個手掌大小。成熟的果實呈現黃色,外型類似麵包且可食用,因此而得名,樹木高可達10公尺以上。
麵包樹有兩種品種;一種為有核麵包樹
breadnut,台灣皆為此種品種,有種子,果外皮有乳汁,無法直接烘烤食用,須以烹煮方式料理,口感差,南亞地區稱該種為「窮人的麵包樹」。
另一種為無核麵包樹 breadfruit,不結種子,以根莖阡插繁殖,果實堅硬,可直接烘烤食用,口感優異,據稱如加奶油的優質麵包,並具有土豆般的風味,南亞地區稱該種為「富人的麵包樹」。歷史典籍、小說作品記載的麵包樹為此種麵包樹,惟因樹性怕冷,台灣並無分布或引進。
麵包樹是常綠大型喬木,如果生長環境良好,它可以長到30公尺高。一般說起來,麵包樹的主幹往往是筆直向上,基部還有「板根」的生長,再加上植株呈傘狀,所以非常容易識別。
葉大小20~60公分長、14~45公分寬,葉形有許多變化。葉緣一般呈菱形、卵形或是寬卵形,但有的則是呈現羽狀裂
(全緣或是羽狀淺裂至羽狀中裂),所以又常常會被誤認為是不同種的植物。葉是屬於厚紙質,上表面呈暗綠色且近光滑,下表面則為淺綠色且被毛茸;葉柄黃綠色,肉質,約有7~12公分長;托葉一對,呈苞片狀,卵形,初時為淺黃綠色,隨著葉片的成長轉為暗褐色,最後即脫落。
種植後2–6年開始開花結果,花為單性花,雌雄同株。雄花為葇荑花序,棍棒狀向下垂生,初為乳黃色,後轉橘黃色。雌花為不整齊球狀或橢圓狀,初為淡黃色,後轉為黃褐色,同株的雄花常先開放,雌花常生於雄花上方,又開花較遲,可以避開自花授粉的機會,
果實是雌花序多花共同發育而成的集生果,為球形或略近橢圓形,直徑約有10~20公分長,每個果實包含30–68朵雌花。果皮具有黏稠汁液,果皮剛開始是綠色,後轉黃色果實才可食用,可食部分為假種皮,但生長時溫度若低於攝氏12度則會凍傷。果實常在果皮轉為褐色時採收,兩三天後果實就會變軟、通常採收後五天到一週內食用是最好的,可以冷藏保存二到三週。
種子包藏在假種皮中,假種皮原先是白綠色,成熟時轉為橘紅色,可以食用。種子有硬殼,大小如花生,味道也像花生,可以煮過或烤過後剝去硬殼後食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