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秀教授是清華有名的「點子王」,精力過人,創意十足;他的專長是環境社會學、環境規劃與管理、社區發展、校園文化、通識教育,從他一些特別的資歷,包括台灣聲景學會理事、台灣國民信託理事長、台灣第三部門學會理事、公民記者、「地球高峰會議」、「世界永續發展高峰會」臺灣代表或團長、新竹市公害防治協會理事長、台灣綠市集協會理事長、亞太環境社會學會會長、清大綠市集與輔大農學市集創辦人,可看出他熱心公眾事務,並有領導執行力。同時他在清華大學研究、教學與服務主要以環境的人文社會面向 (廣義的環境社會學) 與社區 (廣義的都市社會學) 為主,研究主題多元豐富,出版多本專書,更可見其興趣的廣泛以及對社會的誠心關注,令人感佩。
很高興看到俊秀著力完成「清華人的歷史現場」;本書共分八章,歷史現場包括新竹清華校本部、校外教師宿舍、一度為校區的宜蘭南機場,北京清華教授宿舍,以及清華鄰近機構。
前四章是關於新竹清華在台灣光復前的歷史現場沿革,也就是清華校園的前世今生,讓讀者了解原來清華校地前、中、後段分別為為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福利地帶、高爾夫球場與墓場,也曾經是鹿場的一部份、抗日義軍古戰場等,而附近則曾為競馬場。
作者在第一章「赤土崎的前世今生」小結中說:清華所在地赤土崎是墓地與山林的地理學中地,而這卻來自其空間的邊陲。另外,如果以「工業新竹」而言,中地非赤土崎莫屬,當時新竹所建設的工廠大都在赤土崎。同時配合日本南向國策,可稱為亞州級的中地。但如將代表性人物在社會運動的角色作為中地足跡,那麼其所拓展的「人文社會中地」更讓赤土崎與新竹因而不凡。第二、三、四章則分別鋪陳清華校地前、中、後段。第五章則涉及一度成為清華校區的原宜蘭南機場基地,也是日治時期的海軍神風特攻隊的機場。讀之讓人興味盎然。
第六章「那些院們清華人的歷史現場 (南院、新南院、北院、東院)」 探討北京與新竹清華園的教師宿舍的歷史現場與歷史人物。作者在小結中說:「那些院們雖已消失而成為歷史現場,但在其中所發生的生活故事,卻是一般大學學術史所未見者。而教授宿舍是由一戶一戶的家庭所構成,至少夫妻的角色也不會見諸大學歷史中,因此本章也儘量凸顯師母或師丈的共同經營家的角色,再描述各家在那些院們的交流故事,為道貌案然的大學增添了另一種溫度。」穿插許多北京清華大名鼎鼎的學者與新竹清華多位熟悉同仁的故事、特別有臨場感。
第六章「清華北院:新竹美軍顧問團宿舍的歷史現場 」: 新竹清華園承北京清華園的宿舍命名傳統,命名了原新竹美軍顧問團宿舍為清華北院;「該院在 2006 年走入歷史,新竹美軍顧問團宿舍和清華北院先後成為歷史現場。美軍顧問團到底如何和台灣與新竹結緣?又產生了什麼故事?留下什麼美國文化給新竹?本章探討在六燃與清華北院之間的新竹美軍顧問團宿舍之歷史。其意義在「一個 34 戶的美軍眷村被周圍至少 12 個國軍眷村包圍,最近的一圈有四個國軍眷村,共 942 戶,待遇顯然天壤之別,以眷舍空間、薪水、交通工具、家電、幫傭、福利等,都是文化震盪。由於美軍顧問團是冷戰時期的產物,因此其與國軍眷村的 交流鮮為人知,相對於國軍眷村的「竹籬笆的春天」,美軍眷村可稱之為 「水泥牆的冬天」。」讓人動容。
最後一章「圖書章中的歷史現場與人物 (六燃、天研、清華研究院、竹師、附小)」: 「新竹清華園主要歷史現場的清華研究院、竹師、六燃與天研,因為從事研發工作而有了圖書室、圖書庫與圖書館。雖然隨著歷史演變,人事已非、空間已摧、機構已了,但是在圖書內的「圖書章們」與「捐書章們」卻繼續述說著不同年代的不同故事,這些圖書章見證了朝代更替、機構名稱的演變、捐書的歷史人物、借書者的前世今生等。換言之,浩瀚的圖書藏書中,深藏著歷史現場、歷史人物與歷史故事,書香因而不平凡。縱使六燃、天研、竹師、清華研究院已先後成為歷史現場,只剩某些片段與零碎的文化資產,但是圖書章證明了它們的風華,正所謂:我蓋,故我在。更由捐書者與借書者建構了另類的歷史,讓空間、時間、人物與書香的互動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歷史現場在圖書章中成為了現場歷史。」取材可謂別出心裁。
本書涵蓋面相廣泛,旁徵博引,天南地北,前因後果,鉅細靡遺,參考資料達一千六百餘筆,是記述清華歷史現場前世今生迄今最完整的文獻;對於一般讀者,作者或可就此皇皇巨著略做導讀,指出必讀與初讀時或可僅讀簡介或小結之章節。
本書之完成要得力於作者長年耕耘,又專注投入,才能克盡其功,未來必會成為傳世之作,為清華慶,也為俊秀慶。
陳力俊謹識於清華園
民國一一○年六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