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於「AI 時代」的來臨,漸漸影響世人生活的各個層面,「中技社」於去年2月22日舉辦「AI對科技經濟社會政治暨產業之挑戰及影響」研討會,普受歡迎,並獲得相當熱烈的回響,今年決定依循相同模式,於3月13日舉辦「AI 時代社科文教之變革與創新思維」研討會,邀集八位在各主題領域深研頂尖專家,進行研討,演講內容經整理,送請主講人校正後,彙集成本「論文集」,以供各界參考。
「中技社」「潘文炎董事長」在開幕致詞中,以東道主身分說明公益法人「中技社」床期以來,對於能源、產業、環境、經濟,以及科技新趨、長照、食品安全等重大議題,以舉辦研討會、座談會與論壇等方式,推廣最新國際關鍵議題,讓大眾廣為周知。強調現今網路速度越來越快,頻寬越來越廣的時候,尤其到5G時代,AI的應用進展正加速地進行。人工智慧的特色就是大數據的分析,加上不斷地學習,威力越來越龐大。點出本次研討會主題是AI在人文教育、醫學、金融創新、藝術、傳播媒體、公共行政、以至國防等各方面的變革與創新思維,主講人皆是各該專業的泰斗,聽眾受益可期,當深深有助於國內AI產業之推動與升級。
「陳建仁副總統」以貴賓身分致詞,強調AI改變了未來的科技、未來的生活、未來的文化,甚至未來人類生存的價值。所謂的「智慧產業」,技術上進展快速,但是背後的種種價值取捨、倫理公平及法律規範等皆不可加以輕忽。所以在邁進AI的時代,任何一個在做AI科技創新的研究人員,一定不能忽略人文社會的科學,因為這牽涉到價值、倫理、道德等。面對現今全球科技的更迭及環境的衝擊,除了要調整適應,也要與傳統文化的思維能夠互相的承接,在國際趨勢發展中保有在地人文及文化特色,同時達到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願景,所以本研討會別具意義。
我國「科技部」從今 (2019)年開始,由「AI創新研究中心」推動人文領域的研究計畫,這主題含括醫療倫理及法規,用健康大數據來研究各式各樣的流行病學,這就牽涉到個人隱私的保密、如何從事符合倫理的醫療、相關法規如何配合等議題。對於醫療產業能否使用健保資料來做相關的研究分析,這應立足在對人類整體的福祉能有貢獻,對於社會有正向回饋。
本人以「協辦人」身分致詞時,除感謝與歡迎與會專家與嘉賓共襄盛舉,提到本次的研討會是針對AI對人類生活的各個面向影響來加以研討。目前AI是門顯學,每個先進國家無不把它當成一個戰略性的領域。目前世界上AI領先的國家就是美國與中國,中國已具有良好的AI基礎,尤其於2018年推出了針對中學生的AI教材,稱為「人工智能基礎」,內容深入淺出,相當精彩。
AI發展於各先進國家是「百家爭鳴」,對台灣而言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行政院曾訂定2018年為「中華民國AI元年」,以臺灣是資訊與半導體大國的實力,在AI發展上有相當大的利基﹔國內各領域AI的發展亟須產、官、學各界集思廣益,統籌規劃與協調,才能看到顯著的績效。最後感謝「中技社」持續的支持AI議題的研討,期望在大家共同努力下,臺灣能在AI領域大放異彩。
研討會第一時段,由「張文昌院士」主持。首先由「鄭志凱創辦人」以「二十一世紀的大博弈」為題作一宏觀的論述﹔主題概分成五大部份﹕第一部份就是AI,在人類的生活及思維裡,AI 已經無所不在﹕AI 對我們的影響所及從個人生活到企業、產業及社會,甚至涉及人類最終生存的意義等。
第二部份聚焦在 AI 對產業及企業的影響﹕不管是健康保健、金融機構、交通運輸、自駕車、生產 4.0、智慧農業,各式的服務、國防等,擴及每個領域,AI 帶來更高度的自動化及高度智能,事實上 AI 促成了新的商業模式。
第三部份為AI 企業模式的概述,並以數字呈現美國和中國在 AI 發展﹕在 AI 商業模式中,AI「改變遊戲規則」可概分為三種途徑,分別是 AI 為工具、解方 與服務。以 AI 為服務實際上卻能幫助所有的產業提升競爭力,以謀求企業求生之道以及增加收入。
第四部份以美國和中國是 AI 領域裡的主要參賽者或競爭者,兩國在資源、市場、數據資料及人才上相互競爭,作一概述與分析。
第五部份,在前所未見的大博奕裡,臺灣做為資源及人口的小國,應如何因應二十一世紀大博弈,建議跳脫框架去思考、膽大心細,敢於做與別人不一樣的事情、學習瑞士的中立精神,從兩強爭鬥的局勢中,尋找獲利的機運。擁抱「開放源」(
Open Source) 生活態度,臺灣必須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機會進一步發展。
「李友專院長」談「運用AI創造醫學的新未來」,重點在AI的定義及發展、AI應用於醫療保健方面、當前醫療保健的關鍵問題、AI在預防方面能做什麼。
就AI的定義及發展而言網路的興起造就了大數據,大數據造就了機器學習,機器學習技術最需要被應用在醫學 AI演算法不斷學習。
AI應用於醫療保健方面,受惠於臺灣資訊及通訊科技的先進發展,雖然臺灣的醫療系統並不是世界上品質最好的,卻是最具效率的,但品質上仍有漏洞,一般急性照護品質很好,但慢性照護比較差。臺灣擁有的完整醫療大數據,,但卻有諸多枷鎖限制取用。
AI應用於醫療所能產生最大的價值,結合人、地、緊迫性維度,在醫生的看法上,覺得預防保健是最重要的, AI如果用在醫療上,它能夠產生最大價值,是在預防,或者是早期。
當前醫療保健的關鍵問題是醫療錯誤、品質不佳及品質不一致、以偏概全與輕忽預防。有效的預防預測必須具備四個特性:精確度、及時性、個人化及行動力。
AI提供了醫療保健一個機會之窗,讓之前的預防困境得以解決,以及早期治療得以實現。AI將使未來的醫療大為改觀。
研討會第二時段,由「劉炯朗院士」主持。在「AI帶動國防科技變革及對國家安全之影響」議題上,「鍾堅教授」演講重點在一、人工智慧與國防科技,二、人工智慧與國家安全以及三、人工智慧輔助支援國安戰鬥命題。在人工智慧與國防科技方面,是指運用人機團隊的介面,交互在人腦及電腦間,運作達致保衛國家安全的使命,同時,人工智慧運用於國防科技,仍有多種限制。
次討論有關國家安全的涉密機關、範疇、特質、流程,人工智慧的國安應用,包括消極運用、是積極運用、複合型攻擊性的消極運用與複合型防禦性的積極運用。人工智慧運用在國家安全與國防科技可能造成的損害,應予管制。另一方面,人工智慧用於國安涉密業務不容許犯錯;為防杜電腦失控取代人腦,國家安全相關的研發,須將研發最高優先等級,置於發展抗人工智慧能力,方得以嚴密控管人工智慧自主式武器,確保國家安全。
其次在人工智慧輔助支援國安戰鬥命題上包括能源、海運安全、飛航安全、南海主權的戰鬥命題。本文簡潔的結論:人工智慧用於國防科技及國家安全,現階段終究還不能取代人性!
翁曉玲主任談「AI對傳媒產業之影響與政府治理」,在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傳媒領域的案例裡,近年人工智能技術全方位的滲入各個領域,並在多項行業領域上有了明顯突破性的發展成就,例如無人駕駛、醫療等。而在新聞傳媒領域上,AI在數年前也已進駐,一些國際權威級的媒體組織已紛紛運用AI技術開始產製新聞。
人工智能在新聞媒體的應用項目包括蒐集資訊、自動捕獲關鍵資訊、利用AI機器人寫新聞稿或做摘要、輔助編輯、採訪、甚至播報、資訊分發/智能化推薦、互動交流(聊新聞)以及提供查核與預測等資訊服務。
新聞媒體採用AI和自動化技術輔助新聞產製各項工作,可帶來不少好處,包括提高經營效率、降低錯誤率、新聞更加精準化、客製化/個性化推薦、優化市場行銷與成本低廉並可替補人力空缺。在媒體運用AI的侷限方面有不適合做深度訪談、應用領域有限、欠缺社會連結以及媒體運用AI的疑慮。
在政府治理的挑戰與策略上,建議確立AI媒體治理模式、界定AI媒體責任、建立AI新聞倫理原則、鼓勵新技術發展、反制假新聞、確保言論與資訊多元化。
研討會第一時段,由「詹火生董事長」主持。「王可言董事長」主講「以 AI 帶動普惠金融創新」,重點為透過 AI 科技以趨動轉型,轉型最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未來趨勢﹔全球產業發展趨勢,歷經「產品創新」到「服務創新」至「智慧創新」趨動的時代。由全球化邁向全球整合。
討論資訊界七大黑洞的資訊壟斷、產品供應鏈優化到智慧生態圈、AI/大數據分析如何引領產業邁入第四波創新、AI 之技術成熟度曲線、AI 應用之認知區別、大數據的產生、政府開放資料、私有資料、應用編程介面(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API)帶來開放、獨角獸公司、互聯網金融機構、信用社會體系、金融科技的價值、金融市場版圖變遷進行式。特別須要注意:
智慧創新趨動的時代,這時的重點在大數據、物聯網、智慧手機等,各種不同的大量數據,這些數據的掌握、整合、分析,融合到執行流程上,並回饋到這個循環,成為一種智慧。AI 除了各種功能的機器人,最重要還是軟體及數據的掌握,才是重點。現今的環境變化是非常快速的,適者生存。讓 AI 可以展示它的智慧和效能,競爭要素就是如何取得數據分析、感知應用、融合執行價值創造。
「開放銀行」是將銀行一直視為資產的客戶帳戶資料之主控權還給客戶,區塊鏈有一些特性,如去中心化、共同參與、安全可靠、不可逆轉、無法竄改、公開透明等都是來建立信任的。現今的金融科技
(FinTech) 符合最底層民眾的需求,這些金融科技公司具有強烈的顛覆性及創新性。臺灣經濟以中小企業為主,中小企業之金流順暢,企業得以成長,社會經濟才能進步,這樣才有價值。未來希望能夠把
API 經濟、大數據、數位經濟和代幣經濟整個整合起來,創造臺灣的競爭力。
丁康川教授「以AI打開藝術的新視野」演講主題為一、什麼是AI,二、AI怎麼創作藝術。在藝術領域上,定義當代AI和作法是AI實踐「最大化目標達成率」或「最佳化預期表現」,大眾覺得這件事情就是「智慧」,根據這個定義,各式各樣AI的技術就發展出來。
其次介紹「演化計算」、「基因演算法」,在編曲方面,應用「基因演算法」編曲從編碼到演化/進化,接者說明使用「演化計算」創作藝術過程,,適者生存,朝著最佳化目標前進。評估考量包括滿足人類感官、成本、結果可靠度、主觀意識以及小數據限制,
定義「適應度函式」,利用樂理評估,既使是小數據,人類辨識很厲害,會找出特別的模式出來。在此基礎上,應用「基因演算法」編曲並作「適應度評估」、後製,更延伸到應用「基因演算法」進行「中國曲風」編曲以及「適應度評估」,「西班牙佛朗明哥」和「阿根廷探戈」之融合曲風以及「適應度函式」、後製。採用AI技術的演化計算,加上評估重要特性的規則,也可用於視覺創作,如創作蒙德里安風格的畫作在繪畫方面以創作蒙德里安風格畫作為例,界定評估原則以迄創作蒙德里安風格畫作。
利用AI技術進行藝術創作,關鍵點就是創作藝術過程中是透過AI的技術與人類的知識相結合,譬如一個AI最佳化技術,搭配人類分析歸納出某些特徵,尤其在處理小數據作品之特徵上,透過AI和人類相互合作,創造出迷人的作品。
最後一個時段由「黃榮村董事長」主持。彭森明教授主講「AI 在教育行政與教學的應用」,演講主軸以三個面向來說明。第一、AI 能給教育帶來什麼樣的變革;第二、AI 應用在教育上的現況;第三、對政府、業界和學界合作的期許與建言。
AI 能給教育帶來的變革包括: 增加國人接受同等優質教育的機會、幫助教師,順應學生的資質和學習方法來施教、提供多樣的線上補助教學、減少教師的工作負擔,可以改變教師在課堂上教學和輔導的角色、提供更多的線上學習機會以及協助處理學校和教師行政事務,也可以強化校園的安全防護系統。安全防範上的問題。
AI 在教育上的運用現況主要著重落實適性適才教學理念、教育機器人、教師教學輔助平台以及協助處理學校及教師行政工作。
對國內發展的期許與建言,期許政府能設置 AI 教育應用發展中心,引領 AI 在教育應用上的發展。建議政府可從四項基礎工程做起、希望我國對 AI 在教育上的應用能在政府引領與積極贊助之下,能有所作為,不落人後,讓我國教育永續卓越,維護國家的競爭力。
朱景鵬副校長談「AI 對公共行政之影響」,依序為﹕一、「公共行政」是什麼,二、AI 的定義:從「公共行政」的觀點,三、AI 能幫政府做什麼,四、AI 與「公共治理」的問題與挑戰, 五、AI 與「公共行政」的未來想像。
首先介紹各家學者對「公共行政」的看法,以「思維層面」而非以「技術層面」探討何謂「公共行政」。比較當代看法是「現代公共行政」就是行政、立法、司法體系在制定公共政策,決策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性角色,也就是國家機器的權力掌握一切。
在發展 AI 生產力的年代,從「公共行政」的觀點,是公民服務平台,用數據化、自動化來協助解決公共議題。此外,透過認知技術對所有公部門所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再者,AI 能夠幫助公務員找到提升工作、服務效能的模式及自動化的手動流程的解決的方式。
在臺灣「智慧政府」裡,要將數位、開放、資料、連結、決策系統、資訊及創新,全部串連起來,並以資料導向的運算及分析優化決策品質。現階段,則要去思考 AI 工具如何導入才能夠提供更優質、更便捷,以及更具創新作為與人性化的服務。
對於 AI 與「公共行政」領域,需要關注的至少有四個問題: 誰擁有這個權力來規範或者律定治理體系,公民對社群媒體的信任度,透明化的原則如何融入至「公共行政」領域的治理體系以及個人隱私權的保護應如何執行。
未來展望,如果 AI 要在「公共行政」領域有效率的發展,必須符合透明、誰來負責,釐清責任歸屬、公民參與以及效率四個準則。
本人在閉幕致詞中,報告「中技社」 扮演民間智庫角色,秉持開拓新創產業契機。凝聚公眾利益公正論辯宗旨,研討會成果將彙集成冊,完整且深度介紹主題,將研討結果提供政府相關單位可行性政策建言以及社會大眾參考。並預告「中技社」在未來將會持續舉辦類似主題的AI研討會。
最後本人代表在場所有主持人、主講人以及貴賓,感謝「中技社」的支持舉辦此次的研討會,尤其是「王釿鋊主任」領導的工作團隊,不辭辛勞,盡心盡力,以很專業的方式辦理研討會從籌劃到執行各項工作,力求盡善盡美,同時並祝大家身體健康,一切順利。
陳力俊
一○八年八月於清華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