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6日 星期五

浪漫古城德國之旅記遊 (十六) : 法蘭克福 (Frankfurt)

十六、法蘭克福 (Frankfurt)

從「漢堡」搭火車到「法蘭克福約四小時可達,一般來說,要比乘巴士須六小時省時且舒適的多而且是一種「在德國搭火車」新體驗。不巧的是當天原來所坐車廂冷氣故障,雖然室外氣溫不高,在密閉空間,待上一小時後,仍感燥熱,幸好其他車廂尚有空位,移座以後,才得再度「清爽宜人」,這段插曲屬於「情願不要」的體驗。

「法蘭克福」的英文是 FrankfurtFrankfurter 則是「法蘭克福腸」(德文:Frankfurter Würstchen是一種由豬肉(有時會混合其他肉類)摻入羊腸衣製成的香腸,起源於「法蘭克福」,因而得名。與「漢堡」(Hamburg) 「漢堡包」 (Hamburger) 的關係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當天搭火車是從「漢堡包」之鄉到「法蘭克福腸」發源地,相當巧合有趣。

「法蘭克福」是「德國」文化與經濟的重鎮正式全名為美茵河畔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Main [註一],以城區人口而言,是德國第五大城。由於位居德國中部,法蘭克福也成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法蘭克福」火車總站為德國流量第二大的火車站,萊茵-美茵國際機場為「德國」規模最大的商用民航機場,也是歐洲重要的航空轉運站。這次旅程是從「法蘭克福」進出「德國」台北直飛「法蘭克福」是真正直飛中間不在任何其他機場停留,甚為方便。

取自 Google Map

取自 Google Map

空拍美茵河 (taken by YT Tao)

在市區觀光,自「羅馬廣場」(Römerberg)開始。「羅馬廣場」之名由其西側之三棟建築中間的 「羅馬廳」 (Römer) 而來。 Römer是「德國」姓氏 (英文為Roman)。商人「羅馬」家族首先建造  「羅馬廳」,而於1405年將其與第二座建築物 「金天鵝廳」(Goldener Schwan) 一起出售給「市議會」,經改建為「市政廳」。所以「羅馬廣場」也成為自中世紀以來「法蘭克福」的「市政廳廣場」。以「羅馬廳」為中心的三棟建築物面向廣場」立面新哥特式山形階梯式外牆,色澤搭配適中,甚為美觀。「羅馬廳」現已改為他用,不再具有「市政廳」功能。



廣場正中央的「正義女神」噴泉 (Minervabrunnen),「正義女神」手持天秤與劍,法相莊嚴。南側為「老尼可拉教堂」 (Alte Nicolaikirche),有早期的「哥特式塔樓」和拱形窗戶,粉白牆以紅磚鑲邊,相當顯眼。東面200米外就是該市的發源地「法蘭克福主教座堂」 (Kaiserdom St. Bartholomäus),塔頂在廣場中,清晰可見。



「正義女神」(taken by HA Chen)

「法蘭克福主教座堂」(taken by HA Chen)

由「羅馬廣場」往「歌德故居」,經「聖保羅教堂」(德文:Paulskirche)。教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幾近炸毀,戰後得到重建,但不再作為教堂使用,著名的「法蘭克福書展」期間的「德國書籍交易會和平獎」頒獎典禮即在此舉行。1963年,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在訪問「法蘭克福」期間,也在此發表演說。教堂前立有「德國革命紀念碑」(Denkmal der Deutschen Revolution),紀念1848年「德國革命」,迫使德國各地舉行國民議會選舉,而於1848518日在「聖保羅教堂」開議。[註二]

「聖保羅教堂」

甘迺迪」紀念牌 (taken by HA Chen)

「德國革命紀念碑」( taken by HA Chen)

幾步之遙,又經,哥德式風格「聖母堂」 (Liebfrauenkirche),再經巴洛克風格「聖凱瑟琳教堂」 (St. Katharinenkirche)。因此在一公里步程內,前後即經過四座教堂,說「老城區」教堂林立,並不誇張。

「聖母堂」(taken by HA Chen)

「聖凱瑟琳教堂」(taken by HA Chen)

「聖凱瑟琳教堂」靠近「法蘭克福」最著名的廣場之一,衛戍大本營Hauptwache)。[註三] 此區得名於一座建於1730年的「巴洛克」建築。原是「城防總部」的軍營和監獄。1904年,這座建築改為咖啡館。二戰中遭到嚴重損壞,輾轉於1967年,重建於「地鐵車站」上方目前「巴洛克」 風格的「衛戍營咖啡館」 (Café Hauptwache) 已成為遊客熱點

「衛戍大本營廣場」


「衛戍營咖啡館」


「法蘭克福」是世界級大文豪、思想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註四] 的誕生地,「法蘭克福」的「歌德故居」(Goethe-Haus[註五],連同隔壁的「歌德博物館」自然成為世人「朝聖」的地方。如果到「法蘭克福」錯過了「歌德故居」猶如「入寶山而空返」。

「歌德」生於富裕之家「歌德故居」是一座的「巴洛克」式的漂亮四層建築淡雅有致,「歌德」在十六歲前以及二十多歲時有好幾年都在此居住。「故居」中房間很多盡量維持原始模樣。雖然參觀時間很短仍留下不少深刻印象,事後對照所攝照片再加一番資料收尋與參酌,也頗能領略一些門道。


「歌德故居」

向「歌德」請益



一樓
「藍色廳」為餐廳,壁紙與椅背、椅墊均採用當時的時尚色彩「暗藍色」 (bleumourant),故名。「巴洛克」式鏡框雕刻細緻精美「歌德」自述名作《鐵拳騎士戈茨··貝利辛根」(Götz von Berlichingen) 是埋頭在圓形餐桌上寫作的。

「藍色廳」

「巴洛克」式鏡框雕刻細緻精美
二樓
「北京廳」用於家庭和重要訪客聚會。「北京廳」 壁紙、各式彩繪瓷器暖爐以及家具反映了的18世紀時尚中國風格。由於窗簾以及座椅用深紅色絲綢面料,以紅色為基調也被稱為「紅色房間」。牆壁上有多幅肖像畫。方形桌上有水晶吊燈,顯得華麗氣派

「音樂室」﹕「歌德」家族多人擅長演奏樂器與演唱。在紅色擊弦古鋼琴之上是展示歌德家族相聚的田園風格畫作。


以紅色為基調「北京廳」(taken by HA Chen)

水晶吊燈華麗氣派  (taken by HA Chen)

「音樂室」(taken by HA Chen)

三樓
「歌德母親」 (Catharina Elisabeth Goethe) 的房間,她的粉彩畫像懸掛於書寫兼梳妝台上,背景為漂亮的淡黃色底帶繽紛花朵壁紙燭台上的蠟燭可能有今日「走廊燈」功能。另一牆面壁櫃中陳列有包含屬於「歌德母親」的瓷器。


「歌德母親」 粉彩畫像 (taken by HA Chen)



「書房」原為「歌德父親」Johann Caspar Goethe收集了大約2,000冊圖書的「圖書館」,書籍涵蓋幾乎所有知識領域。「歌德」本人也在此找到了很多靈感。

「書房」兼「圖書館


「歌德父親」收集了當代「法蘭克福」藝術家的畫作,這些畫作均鑲嵌在黑色和金色相框中,佈滿在牆壁上。房中有青花瓷暖爐既實用又有裝飾功能。

taken by HA Chen

「歌德妹妹」「科妮莉亞」(Cornelia) 的房間。擊弦古鋼琴上的年輕人的畫像,可能即是「歌德」。在抽屜櫃上方是她的朋友Charitas Meixner的畫像。不同於其他房間,花壁紙底色為淡青色。

「歌德妹妹」 的房間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四樓
木偶劇院屋: 在房間的中間矗立著木偶劇院」,是「歌德」四歲時的禮物,激發了他的想像力和創造性。

「寫作室」: 「歌德」在書桌上寫了他的早期作品包括「少年維特的煩惱」、詩歌、戲劇、抒情劇、諷刺作品等。

「寫作室」(taken by HA Chen)

書桌 (taken by HA Chen)

年輕的「歌德」 (taken by HA Chen)

[註一] 「法蘭克福」 Frankfurt)名稱中 Frank法蘭克人,是古日耳曼人的一支,「Furt」在德語中是淺灘的意思。美茵河畔的法蘭克福意為「法蘭克人在美茵河畔涉水而過的地方」同時德國有兩個「法蘭克福」,一個在美茵河畔。另一個在位於德國東部,與波蘭的國界線奧德河上,即奧得河畔法蘭克福Frankfurt am Oder)。

[註二] 1848德國革命1849普魯士奧地利軍隊鎮壓而失敗。成千上萬革命人士逃離德國各州成為海外難民。在澳洲美國,有一個名詞48(Forty-Eighters ) 即指此期間在19世紀40年代末到1850年代中期之間逃離「德國」各州的移民。


[註三] 「衛戍大本營廣場」(Hauptwache Paltz 原名為「席勒廣場」(Schillerplatz),座落於歌德廣場」(Goetheplatz)旁,象徵「歌德」與「席勒」兩大「德意志」文化的國寶級人物交相輝映蔚為佳話。20世紀初,依具有「法蘭克福」在地歷史意義的「衛戍營」重新命名。


[註四] 「歌德」是德國最受景仰的人文思想家,他的名字與德意志文化的傳承及傳播緊緊相連在德語文化世界具備國粹瑰寶的地位。

[註五]「歌德故居」原建築自1733年到1795年是歌德家族的住所。「歌德」本人於1749年出生於此,直到176516歲時到「萊比錫」學習法律。1944年「法蘭克福」大轟炸被摧毀,戰爭結束後1947年至1951年按原狀修復,反映18世紀法蘭克福富裕居民的生活。連同隔壁的「歌德博物館」,在1954年向公眾開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