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 Google Map
取自 Google Map
取自 Google Map
taken by YT Tao
取自 Google Map
《間諜橋》 (taken by HA Chen)
被譽為「德國的凡爾賽宮」的「忘憂宮」,為「腓特烈大帝」[註一] 所建,是「普魯士王室」的夏宮;「忘憂」(Sanssouci) 源自於法文的 sans(無)-souci(憂慮),翻成「忘憂」,更顯典雅。「腓特烈大帝」自己起草設計了「忘憂宮」,並聘請名建築師興建。[註二]
「忘憂宮」位於「波茨坦」老城,佔地達 500 公頃,幾經擴建之後,範圍包含了宮殿主體與沿葡萄藤階梯而下組成的廣大後花園,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忘憂宮」宮殿建築與其寬廣的公園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列入原因為:「『忘憂宮』為『腓特烈二世』於1745年至1747年期間所建,擁有500公頃的公園和150座1730年至1916年期間的建築物,『波茲坦』宮殿和庭園共同構成了一個藝術整體,其不拘一格的風格強化了其獨特性」,「宮殿與公園,可視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註三]
「腓特烈大帝」被賦予「大帝」稱號並不輕得,乃由於他不但讓「普魯士」成為軍事強權,並以其才華及魅力,將許多當時歐洲最偉大的思想家吸引到他的宮廷。最著名的是法國啟蒙時代思想家,被稱為「法蘭西思想之父」的「伏爾泰」,曾在此居住幾年。曹孟德《短歌行》有云﹕「慨當以慷, 憂思難忘。何以解憂? 惟有杜康。」似以喝酒方能解憂,但他又補充﹔「我有嘉賓,鼓瑟吹笙。」當「腓特烈大帝」與「伏爾泰」在「忘憂宮」賓主盡歡之際,應有討論如何「忘憂」﹕他們的見解又是甚麼呢?
在參觀「忘憂宮」前,首由一位從「台灣」移居「德國」的導遊在立體模型前講解,隨後赴前庭參觀﹔有趣的是,一位身著宮廷服裝的吹長笛樂手,不知是認識導遊,還是能直接辨認「同灣團」?在大家進、出時分奏「望春風」與「高山青」,頗能增加遊興,是值得其他景點學習的。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宮殿組成部分包括圓拱、拱頂和橢圓型穹頂,最常使用的建築材料是磚、方形石塊和混凝土,並會對公共建築做些雕刻裝飾,還以一排排的柱廊組成建築物的正面,整個建築物規模宏大、結構堅固。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宮殿旁有一風車,也頗有來頭。一般說法是原來風車主人,認為作風民主的「腓特烈大帝」侵犯到他作為風車主人的權利,而到法院告狀,並獲得勝利﹔顯示在「德國」,私人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後人以為,這座風車已成「德國」法制的象徵,它給「德國」人民帶來對國家法律的信心。至於如何侵權,以及風車後來如何改建,則眾說紛紜,沒有定本。1970年的「美國」傳記式戰爭電影,由「喬治·史考特」 (George C. Scott) 飾演的《巴頓將軍》(Patton),在片尾曾以此風車為背景,比喻「巴頓」是未能完成理想的「堂吉柯德」(Don Quixote),向「巴頓」致敬。
《巴頓將軍》風車
[註一] 「腓特烈大帝」即 「腓特烈二世」 (德文:Friedrich II von Preußen, der
Große,1712-1786),是「普魯士」國王(1740 -1786年)。他的生平可謂傳奇,受其母親影響,其喜好文學藝術和法國文化。1730年,為反抗其父強加的婚姻,嘗試逃往「英國」,但以失敗告終。至此開始轉變,漸趨成熟。1740年初,寫下了其第一部著作《反馬基維利》(Anti-Machiavelli),標誌著其政治思想的成熟。
「腓特烈」是出色的軍事家,政治家,作家及作曲家。統治時期「普魯士」軍力大規模發展,領土大舉擴張,文化藝術得到贊助和支持,「德意志啟蒙運動」得以開展。其使「普魯士」在歐洲大陸取得大國地位,並在「德意志」內部取得霸權,向以「普魯士為中心武力統一德意志」的道路邁出第一步。是歐洲「開明專制」君主的代表人物,並且為啟蒙運動時期的文化名人,在政治、經濟、哲學、法律、音樂等諸多方面都頗有建樹,為啟蒙運動一大重要人物。
在「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40-1748年) 中,「腓特烈」初次綻放光芒。「七年戰爭」(1756-1763年)中,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以「普魯士」一個小國之力,獨抗法、俄、奧三大強國,贏得了「大帝」的稱號,更樹立了「軍事天才」的個人榮譽。在西方軍事歷史學家的著作中,「腓特烈」在歷代名將中的地位,可能等同於「亞歷山大大帝」、「凱撒」、「漢尼拔」、「拿破崙」這四大偉人。
在內政方面,他推行了農業改革(馬鈴薯)、軍事改革、教育改革、法律改革,廢除了刑訊還建立了廉潔高效的公務員制度。他的名言是「我是這個國家的第一公僕。」他對法律的發展貢獻良多。另外,當時「普魯士」的人民可以通過上書或求見的方式向國王求助。
奉行「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原則,是他當政時期的特色。他對移民和小宗教信徒採取寬容開放政策,鼓勵宗教自由,也是他內政的特色之一。「普魯士」是歐洲第一個享有有限出版自由的君主國。他希望徹底廢除農奴制,但在地主的強烈反對下失敗,僅在國王的屬地上逐步實行。「普魯士」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普及全民教育的國家(1763年)。當政時期,「普魯士」各方面人才開始陸續出現,為「普魯士」19世紀初的改革奠定人才基礎。
「腓特烈大帝」對所有藝術都感興趣,精通多國語言,他自己起草設計了「忘憂宮」,並聘請名建築師興建。他收有很多名畫,吹得一口好長笛還作曲。他於1747年在「忘憂宮」與作曲家「巴哈」會面。
[註二] 1745年「腓特烈大帝」下旨建造行宮。他不想要一座雄偉的宮殿。而是一座帶有「洛可可」風格的滿足他個人需求的私密居住宮殿,一座以山為基座的一層建築,一座讓他可以不必走很多台階就可以到達寬敞的露台併到達花園的,和大自然無限接近的個人宮殿。
在所有 「腓特烈大帝」時期建造的宮殿中,都有他在行政上和藝術上進行的干預。根據他的指示,設計圖被重新設計並進行了成本預算。在得到他的授權許可後,工程開始了。「腓特烈大帝」經常親自監工,並不斷強調在細節上那些他和建築師們意見的分歧之處。
1747年5月1日,在 「忘憂宮」舉行了落成典禮。除了戰爭時期,「腓特烈大帝」每年從4月底到10月初一直都居住在「忘憂宮」。
「忘憂宮」著名的園林風景是由「腓特烈大帝」決定在Bornstedt的南側山坡上建立梯形的葡萄山開始的。1744年「腓特烈大帝」下令,將當時的「沙漠之山」開墾成葡萄梯形露台。
1745年山下的空地上被建起了一座「巴洛克」風格的觀賞花園。從1748年開始,花園的正中心建起了一個帶有噴泉的蓄水池。從1750年開始有大理石雕刻成的羅馬神話人物,被放置在水池的四周。這個完整的法式圓形花壇廣場只保持到了1764年。
山坡上的「忘憂宮」風車建於1736年,而它則成為了當時田園風情的一個標誌。「腓特烈大帝」曾說過﹕「風車裝點了我的宮殿」。
[註三]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忘憂宮」宮殿建築與其寬廣的公園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理由是它符合以下標準:
(一): 「波茨坦宮殿和公園」的組合體是一項特殊的藝術成就,其不拘一格和演變特徵增強了它的獨特性:一系列建築和景觀美化的傑作已建成單一的空間,說明了對立的和聲稱不可調和的風格,並不會減損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設計的一般構圖的和諧。1845年「和平教堂」 (Friedenskirche) 建築的開始是「權衡歷史主義」的象徵:模仿「羅馬聖克萊門特大教堂」於1745年4月14日奠基,成為一卓越「洛可可」式宮殿。
(二): 「忘憂宮」常被稱為「普魯士凡爾賽宮」 - 是受意大利,英格蘭,法蘭德斯,巴黎和德勒斯登風格等很多影響的結晶品。綜合18世紀歐洲城市和法院的藝術趨勢,其城堡和公園大大地影響了「奧得河」以東的紀念性藝術和空間組織的發展,並提供了新的模式,。
(四): 「忘憂宮」是建築創作和園林綠化發展的傑出典範,與歐洲內部的君主權力概念相關。由於該計畫牽涉廣泛,其組合屬於非常獨特的王室住宅類別,與以往已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維爾茨堡 (Würzburg) 和布倫海姆(Blenheim)相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