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德勒斯登 (Dresden)
「德勒斯登」(德文:Dresden,意為「河邊森林的人們」)是德國「薩克森自由州」的首府,德國東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經濟中心。是此行第一個造訪的原「東德」城市。
在可考的文字記錄中,「德勒斯登」最早於1206年被提及,並被發展為選帝侯以及後來的皇家領地,之後更成為歷史上的「薩克森王國」的首都,擁有數百年的繁榮史、燦爛的文化藝術,和無數精美的巴洛克建築(德勒斯登的巴洛克風格),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作為重要的文化中心,德勒斯登又被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勒斯登」是德國最發達的工商業城市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該市遭到盟軍的大規模空襲,城市面貌已經面目全非。[註一] 不過自1990年德國重新統一後,「德勒斯登」再度成為德國東部的文化、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再度成為一個擁有豐富旅遊資源的城市,吸引了大批觀光遊客。2002年「德勒斯登」被列為歐洲綠化最好的大城市:有三分之一地區被森林覆蓋。
市區行程從「德勒斯登王宮」(Dresdner Residenzschloss)開始,是「德勒斯登」最古老的建築之一,是「薩克森選帝侯」(1547–1806)和「薩克森國王」 (1806–1918)的宮殿。建築可看到從羅馬時期的堡壘到文藝復興時期和巴洛克時期時加蓋的部分多種風格。王宮正門有一高聳尖塔,外牆有級內廳皆各有尖塔,是號稱「百塔之都」的「德勒斯登」特殊景觀的一部分。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次經「劇院廣場」(Theaterplatz) 往「茨溫格宮」(Der Dresdner Zwinger),劇院一側即為德國最著名的「森柏歌劇院」 (Semperoper)。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的交響樂團之一的「薩克森國家交響樂團」的所在地。文藝復興式的「歌劇院」於1838年至1841年間由Gottfried
Semper建造,故名。二次大戰末期被盟軍空襲摧毀。直到1985年才重建。歌劇院正門頂上有著一頭豹與酒神雕像,很有特色。著名音樂家「韋伯」 (Carl Maria von Weber) 及「華格納」 (Richard
Wagner) 分別擔任過「歌劇院」音樂總監。
taken by HA Chen
「茨溫格宮」在1945年2月13-15日盟軍地毯式的轟炸中基本被摧毀。戰後,德勒斯登市民舉行公民投票,決定重建,以恢復該市的榮耀。「茨溫格宮」中有「森柏畫廊」(Semper Gallery) ,亦即「早期繪畫大師美術館」(Gemäldegalerie Alte Meister), 另外有「瓷器收藏館」(Porcelain Collection) 以及「皇家數理儀器沙龍」 (Royal Cabinet of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Instruments).。
「德勒斯登王宮」舊馬廄前有被稱為世界最大的陶瓷藝術品,長達102 公尺的壁畫《王侯列隊圖》(Procession of Princes,德文: Fürstenzug )。這幅具有歷史價值的壁畫是由 25,000 片瓷磚拼貼而成的。所描繪的是從1127到1873年曾經統領「德勒斯登」的維廷王族 (Haus Wettin),騎馬前行的雄健之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地毯式的轟炸中,此壁畫神奇地很大程度上毫髮無損,僅須局部修補少量被損壞的瓷磚。值得一提的是,瓷磚是由世界知名的「麥森瓷器 (Meissen Porzellan) 廠」(royal factory at Meissen) 所燒製。
taken by HA Chen
再經重建的「舊市政廳」以及「聖母教堂」(FrauenKirche) ﹔「聖母教堂」建於1726至1743年間,是一座巴洛克式路德派建築。被認為是新教宗教建築的傑出典範,並以「阿爾卑斯山」以北最大的石製圓頂聞名。教堂在「德勒斯登大轟炸」中被摧毀。自1994年開始,教堂開始重建。其外部的重建於2004年完成,內部重建工程完成於2005年。同在2004年,教堂周邊的廣場及其許多有價值的巴洛克式建築也一同被重建。
接著漫步易北河畔的布呂爾平台 (Brühlsche Terrasse),是一個有「歐洲陽台」之稱的露台,可觀賞易北河的美景。現今的露台曾是城市防禦工事的一部分,二次大戰中,被徹底炸毀。戰後重建,再次成為城市的主要地標之一。
晚上在Sophienkeller再次品嘗「德國豬腳」,飯店以「宮廷中曾經食用」廣為招徠,在圓拱型地窖古典裝潢中,由「薩克森」宮廷裝束侍者服務,別有風味。「德國豬腳」雖合口味但仍然分量太大,頗反「節省資源」之理﹔ 未來也許應點類似「兒童餐」分量晚餐。
飯後步行回 Westin Bellevue酒店﹔途經「奧古斯都大橋」(Augustusbrücke),正巧得以觀賞「易北河」上「夕陽西下」美景,又經著名的「金色騎士」雕像,為全日「豐富之旅」畫下完美句點。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德勒斯登」在過去的二十年以來被稱為德國的「矽谷」, 是德國最大的半導體基地,「薩克森矽谷」是歐洲範圍內最大最成功的半導體和「微電子技術」的聚落。德國最大的半導體公司是「英飛凌」 (Infineon) 科技公司,1999年4月由「西門子」 (Siemens )半導體部門拆分出來,2018年營業額約為「台積電」 (TSMC) 的三分之一。在半導體業方面,德國顯然不如台灣﹔回台後不久,參加台灣半導體「大老」胡定華先生的告別式,思及胡定華先生等的領導,創造了今日局面,不禁肅然起敬。
[註一] 「德勒斯登轟炸」(1945年2月13日-2月15日)是二戰期間盟軍的大規模空襲行動。導致2萬以上的非軍事人員死亡,是二戰歷史上最受爭議的事件之一。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期間「雅爾達會議」,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國領袖簽訂「雅爾達協定」 (因當時未公布,「又稱「雅爾達密約」), 碰面之前,「西方盟國」已鎖定「德勒斯登」為轟炸目標。認為劇烈的轟炸不僅能摧毀對東部「德軍」鐵路交通線運送物資設施,而且能牽制西部「德軍」的移動。許多因素湊在一起,使得「德勒斯登」大轟炸極具破壞性。
如果從背景來看,在二戰中,英國空軍傷亡慘重,光是「轟炸機司令部」125,000人,就約有一半陣亡。
1940年,德國在八個月內向英國投下了35,000噸炸彈,估計造成39,000人死亡 (與德國對英國的轟炸對照,英國和美國在7年內對德國投下約190萬噸炸彈)。英國空軍首長曾說﹕「不能忍受對轟炸目標的遲疑」,英國首相「丘吉爾」也寫道,他希望「轟炸具有絕對毀滅性,消滅襲擊英國重型轟炸機來自的納粹家園」。在另一封信中,他稱之為「恐怖爆炸」,它的目的是讓德國士兵士氣低落,以促進政權更迭。
「德勒斯登」是一個沒有太大軍事價值的平民城鎮。在戰爭結束前的幾個月裡,它沒有任何重大的作用。「丘吉爾」後來寫道,「『德勒斯登』的破壞讓人對對盟軍轟炸行為嚴重質疑」。從網路照片看來,這次旅遊重點的老城區,在轟炸下已成一片廢墟,戰爭之恐怖是人人都須「戒慎恐懼」的。
戰爭結束後,「德勒斯登」領導人強力要求妥善重建城市中心的一部分,並將現代建築置於外面 – 讓「老城」被包圍在「新城」中。1990年統一後,德國對「內城」進行了廣泛的重建,讓「德勒斯登」恢復了其作為藝術和文化中心的大部分昔日輝煌。
至今難以忘懷:「德勒斯登王宮」舊馬廄前有被稱為世界最大的陶瓷藝術品,長達102 公尺的壁畫《王侯列隊圖》。
回覆刪除Indeed it is!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