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柏林 (Berlin)
到「柏林」可謂舊地重遊,但嚴格地說,1982年來的是「西柏林」,當時「東柏林」仍是肅殺的禁地,還須登上「瞭望台」,才能一睹「柏林圍牆」對邊的「共黨」世界。
「柏林」是德國首都,也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第一次有文字記載是在13世紀﹔自1701年起,「柏林」連續為「普魯士王國」(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威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首都。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被分割;「東柏林」成為「東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實上成為「西德」在「東德」的一塊飛地,被「柏林圍牆」圍住。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柏林」才重新成為德國首都。
取自 Google Map
取自 Google Map
在有「帝王之都」氣象的「柏林」展開市區觀光﹔最先參觀「國會大廈」:「國會大廈」建於1884年-1894年,1933年2月27日在此發生「國會縱火案」,當時總理「希特勒」藉機將第三大黨「德國共產黨」列為非法,並在3月5日選舉後,利用各種手段,通過《授權法》。「希特勒」立即在一個月內取締所有非納粹黨派,建立「納粹黨」一黨專政獨裁政權。
「國會大廈」在二戰中遭到嚴重破壞,後來在1950年代修復。這座建築在1990年代再度改建,在會議區上方設置玻璃穹頂,從1999年開始它是「德國聯邦議院」的會址。「國會大廈」現有門禁,需要先行在「頂樓餐廳」訂位,並由安全人員核對證件,才能入內。餐廳頗為明亮雅致,餐飲則精緻可口,地點又特殊,據本地導遊透露﹕「所費不貲」,屬於「買來的奢華」,訪客除用餐外,並可飽覽城市風光,一舉兩得,絕對「值回票價」。
taken by Y.T. Tao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early morning)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頂樓餐廳」旁即為「柏林」標誌性建物「玻璃拱頂」,當天由於維修,並未開放,但其透明設計讓人仍能飽覽其內部結構無遺。於1999年完成的「拱頂」,由國際知名建築師Norman Foster設計,直徑38米,高23.5米,在其內側有兩條對稱的、螺旋式的、約1.8米寬、230米長的斜坡可以走到離地面40米處的一個瞭望台。這些坡道讓人聯想到「人類基因組」(DNA) 雙螺旋結構,象徵著人民高於政府。「拱頂」的未來主義和透明設計旨在象徵「柏林」試圖擺脫納粹主義的過去,轉而走向一個更加強調團結,民主的德國的未來。
taken by Y.T. Tao
taken by Y.T. Tao
大廈前另有鑄鐵製紀念牌列,組合為「被謀殺國會議員紀念碑」(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Members of the Reichstag) ,紀念86位被納粹謀殺的議員。每塊牌側邊刻有被謀殺議員姓名、生年與死亡時間及地點,睹之令人傷感,對納粹的暴行造成的浩劫猶有餘悻。在不遠處,另有佔地達19,000平方米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 (Memorial
to the Murdered Jews of Europe) 、「柏林猶太博物館」(Jewish
Museum) 等 ﹔德國有識之士能「痛定思痛」,勇於面對歷史而徹底反省的務實作風很讓人佩服。想到近年包括「德國」的歐、美各國以「反移民」為訴求的「法西斯政黨」紛紛崛起,也為世局前景,多了一分擔憂。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次訪以古希臘神廟遺址聞名於世的「貝佳蒙博物館」 (Pergamon Museum,德文:Pergamonmuseum),「貝佳蒙博物館」位於德國柏林「博物館島」,興建於1910年到1930年,包括古物收藏 (Antiquity Collection)、「中東博物館」(the Middle East museum),以及「伊斯蘭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Islamic art),收藏有重建的原來尺寸的紀念性建築物,如來自「小亞細亞」「貝佳蒙祭壇」 (Pergamon Altar)、「米利都」市場大門 (Market Gate of Miletus),巴比倫的「伊什塔爾城門」 (Ishtar Gate of Babylon)以及約旦的「姆夏他」門面 (Mshatta Facade)。最有名的貝佳蒙祭壇 (Pergamon Altar),是 1878年德國考古學家在「土耳其」境內發現,將它拆成小塊運回柏林,重新組裝搭建,使人彷彿置身 2000 千多年前的希臘時代。
taken by Y.T. Tao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在「倫敦」參觀「大英博物館」時,一方面對館藏「重組希臘神廟」、「埃及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 等驚嘆不已,另一方面,也感傷於殖民者的「巧取豪奪」。在「貝佳蒙博物館」所見,也是大開眼界﹔西方人在各地考古發掘固然有功,「收藏」也不能完全從負面相看,如何符合公平正義,考驗人類的智慧。
「布蘭登堡門」(德文: Brandenburger Tor) 興建於1788年至1791年,為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勝利而建。為「新古典主義」建築,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徵標誌,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包括結束「東西德分裂」的象徵。它以雅典衛城」(Acropolis) 的城門作為藍本,並在門頂上複製四馬戰車上的勝利女神「維多利亞雕塑」。在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之前,這裡一直是「東西柏林」之間的邊界。
taken by Y.T. Tao
taken by Y.T. Tao
taken by HA Chen (early morning)
東面是「巴黎廣場」 (Pariser Platz)。它得名於「法國」首都「巴黎」,以紀念1814年反法同盟占領巴黎。二次大戰後,由於「柏林圍牆」的修建,這個廣場完全荒廢,成為分割城市的死亡地帶的一部分。1990年,柏林重新統一後,共識是應該重新成為精美的城市空間。大使館要遷回,旅館和藝術館要恢復,要鼓勵有聲望的商號在廣場周圍興建。建築包括美、英、法大使館,附近的阿德隆大酒店 (Hotel Adlon),在有關「第三帝國」許多書籍、電影中出現,如在旅途巴士上所觀賞的2011年Liam Neeson所主演的動作片《無名殺機》 (Unknown) ,很多場景都在此拍攝。
「6月17日大街」連接「布蘭登堡門」和Ernst-Reuter廣場,為「柏林」的東西中軸線。採用這個名稱是為了紀念1953年6月17日的「東柏林起義」。在這條大街的中段有巨星(Greta Star,德文:Großer Stern) 交通環島,中間矗立著「勝利紀念柱」(Victory Column,德文:Siegessäule),該柱是為了紀念普魯士的勝利而建,上有高達8.3米的勝利女神「維多利亞」銅像。包括銅像,全柱高則達67米。「勝利紀念柱」在1938至1939年從「國會大廈」前遷到此處,在二戰中,受損不重。附近有「俾斯麥紀念碑」,也是從「國會大廈」前遷來。
taken by Y.T. Tao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柏林圍牆」是德國分裂期間「東德」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築的全封閉的邊防系統,以將其與「西德」領土分割開來。始建於 1961 年 8 月13 日,全長 167.8 公里,最初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1989年,在蘇聯與東歐共黨解體聲中,「柏林圍牆」可謂「一夕崩塌」,讓經歷的人「恍如隔世」毫不為過,也在世界歷史上讓寫下「驚心動魄」珍貴的一頁。「柏林圍牆」原址僅有少部分存留,其餘幾乎被拆除殆盡。
taken by HA Chen
taken by HA Chen
亞述文化及巴比倫文化呈現得很好,大開眼界!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