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中國大陸對西方的獨特挑戰

 中國大陸對西方的獨特挑戰

獨特挑戰 (GPT-4o 生成)

出口基礎設施和技術 (GPT-4o 生成)

美國保守派評論家、《亞洲雜誌》副主編大衛·古德曼是美國少數的「知中派」,最近在《自由與法律》雜誌中撰文「中國對西方的獨特挑戰」,認為,「今天的大國競爭與我們過去所見過的任何競爭都不同,因為中國是一個不同於我們所遇到的任何競爭者。」

當今的稀缺資源是人,特別是能夠接受培訓以在現代經濟中工作的勞動年齡人口。在當今世界強國中,只有中國認識到這一點並採取了措施來保障這一點。

隨著世界勞動年齡人口向南半球轉移,其相對經濟重要性將會上升。1950 年至 2020 年間,高收入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大約增加了一倍,並開始下降;以恆定生育率計算,到 2080 年,這一數字將下降 20%。被世界銀行歸類的 108個中等收入國家 (人均收入 1,136-13,845 美元),人口的增長已經放緩,但在本世紀剩餘時間內將繼續增長。人口統計本身並不是命運,但它們卻是命運的組成部分。

如果生育率不恢復,人口下降的國家有四種選擇:緊縮政策以及隨之而來的社會不穩定威脅
接納移民提高生產力或輸出資本以雇用中等收入國家的工人。中國已經接受了後兩種選擇,一心一意地採用人工智慧驅動提升生產力,並透過「一帶一路」倡議(BRI)向全球南方中等收入國家出口基礎設施和技術。

自 2019年以來,中國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出口翻了一番,特別是對巴西、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出口。目前,對這些國家的出口超過了中國對所有已開發市場的出口,儘管對南半球的出口很大一部分是組裝後再出口到已開發市場的零件
數位基礎設施是中國的旗艦產品它為電子商務、電子金融、數位貨幣、數位納稅和其他將中國客戶鎖定在其技術中的業務奠定了基礎。

沒有跡象顯示中國關切其他國家如何治理自己。在2013年《美國事務》的一項研究中,將中國按國家劃分的出口增長與自由之家對相同國家的排名進行了比較,發現相關性接近於零。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戰爭上花了六兆美元,卻毫無成果。中國在「一帶一路」上花了兩兆美元,成為世界強國。

中國的全球足跡與過去的帝國主義列強截然不同。美國在海外駐有約 230,000名軍事人員;中國在吉布地唯一的海外基地只有200 人。美國有177,000 現役海軍陸戰隊員,而中國有 30,000名現役海軍陸戰隊員,美國有 70,000名特種作戰人員,而中國估計有 12,000名。儘管中國斥巨資利用飛彈、戰機、潛水艇和衛星來控制其本土戰區,但其全球軍事足跡實際上並不存在,而且其潛在的遠征軍規模也很小。

更重要的是,北京沒有資助海外共產黨,除了慣常的兜售影響力和培養友善的政客,也沒有打顛覆戰爭的中國顧問。但中國的全球影響力是巨大的,而且還在持續成長。它主導著多個高科技產業,最重要的是電信基礎設施,還有新能源汽車、太陽能板和核能。

中國建立了數位和實體基礎設施來改變發展中經濟體。據報導,光是華為一家就建造了非洲 70% 的4G網路。行動寬頻已將數以千萬計的人從以物易物轉移到銀行系統,並使企業家能夠透過廉價智慧型手機開展業務。一旦網路普及率達到 60% 
的門檻,南半球的企業形成就會激增。

美國人誤解了中國,因為我們從未在世界舞台上與一個其特徵和征服方式如此完全陌生的文明進行過競爭。中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仍講 200種方言的人造實體。黃河和長江合計8,000英里需要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來管理防洪和灌溉,而這個國家需要一個中央集權的官僚機構。秦始皇在公元前三世紀為中國命名,並透過灌溉和運河建設鞏固了他的統治,開闢了數萬平方英里的土地用於農業。中國共產黨是舊的「上層菁英制度的現代化身」,「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古代透過基礎設施同化戰略的延續 - 只不過今天的大部分基礎設施都是數位化的。說中國容易發生危機是很容易的。在其整個歷史中,它一直容易發生危機。但今天的中國人在五千年歷史上第一次不再害怕飢荒或災難性的天災。

如果中國成功,或者更確切地說,繼續成功,將南半球六十億人口納入其經濟領域,它將成為世界的主導力量。它正在順利進行。如今,中國畢業的工程師數量和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並且在工廠自動化、電信基礎設施、核能和太陽能以及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儘管中國擁有巨大的優勢,但西方擁有一個決定性的優勢:卓越的創新能力。將人工智慧應用於解決全球南方緊迫經濟問題的創新範圍是巨大的,從醫療保健到農業和金融。人工智慧的工業應用尚處於起步階段;中國在工業自動化方面有明顯的優勢,但西方的集體人才和資源可以克服這一點。西方對南半球的態度斷斷續續,這為中國敞開了大門。美國應該建立一個民主國家的「廣泛聯盟結構」。但這個聯盟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才能成功。我們透過軍事力量促進民主的「自願聯盟」已經失敗。

這個新聯盟應該有兩個目標。首先是整合西方高科技創新能力,結合美國、西歐和東亞民主國家的資源,並專注於軍事和民用技術。第二是為南半球的中國基礎設施提供替代方案。如果部署得當的話,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的資源和外國資產的總和遠超中國的對手。

「間關千里 -- 動盪年代的遷徙記憶」序言

 「間關千里 -- 動盪年代的遷徙記憶」序言

思念雙親  (GPT-4o 生成)

動盪年代場景一 (GPT-4o 生成)

動盪年代場景二 (GPT-4o 生成)

逃難 (GPT-4o 生成)

1946 年西南聯大正式結束之際,文學院院長馮友蘭先生撰寫「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中有言:「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吾人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又言: 「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不料在三年內,山河變色,誠如世昌兄所言,「前後短短數年之內即有數百萬人離開中國大陸,幾乎是歷史上最大的移民潮。而更不可思議的是與家鄉親人完全音訊斷絕,三十多年之後才得重新聯絡,這是舉世少有,可能至今只有南北韓的百姓分隔可堪比擬。」

歷史上第五次南渡,還正在展演。這上百萬家庭的悲歡離合故事構成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深具記錄價值,但被明確記載下來的比例卻很低
本書的特色是邀請了十餘位任教於大學的學者和師長來撰寫他們自己家裡長輩或親戚輾轉流離的事蹟,作者群的學術背景從人文到社會科學都有,在各學術領域皆有卓越的表現,也都從多角度爬梳,經過謹慎的求證,細心撰稿,彌足珍貴。

閱讀本書,隨手摭拾,親情離思,躍然字裡行間,感人心腑,如「思鄉是人之常情,有人未等到兩岸開放即過世,有人等到開放探親後得以返鄉和親人團聚,雖多半已人事全非,但至少還得以稍慰思鄉思親之苦。但也有不少人因為各種顧慮而一輩子就再也沒返鄉」,「相信有成千上萬的家庭類似,長輩們也曾有過豪情壯志,但最後只能化為生存的韌性,努力在種種進退維谷又身不由己的困難之中,勉強張羅出一塊可暫避風雨的棲身之地吧」!「時代的巨浪所激起的那怕是一滴浪花,落在一個人身上就是一場狂風驟雨;僥倖不死,也是一身的狼狽」,「在這種兵荒馬亂的環境中,誰都顧不上誰, 誰更怨不了誰」, 「這是大時代的變局下,小人物、小夫妻只能任由滔天巨浪推壓著,隨之載浮載沈,毫無選擇地且走且行。」真正是「故鄉成了他鄉,異鄉成了故鄉」,「悲歡聚散總無常,知足心境寬」。

書中也看到不少大時代的悲劇:一個勤務兵因一直頂撞他人,還口無遮攔跟人嚷著「我想要回家」,被政府當作匪諜逮捕槍斃了;一個流亡學生,被檢舉為匪諜,長官用左輪手槍對著他,要他招認是共諜,備感冤曲,悲慟大哭下,才得倖免,他最後在垂老之年出版《天譴》一書,小說最終,主人公縱身躍向大海自殺。痛言∶「這不是悲劇,而是向海峽兩岸業已寫進歷史的兩位巨人,做了無言的抗議,」沉痛而真實。

本人也身為大時代遷移的一員,1949年,家父身陷大陸,在超過三十年後才得與來台子女在美國相聚,但攜帶四個子女隻身來台的家母已溘然長逝,雙親在烽火迫近的成都機場一別,再也無法相見,這是大時代千萬悲劇的縮影,國共可以一笑泯恩仇,人間多少傷心事卻刻骨銘心,無法輕易平復。

兩岸分治,迄今已七十餘年,身歷當年顛沛流離親人,多已自歷史長河中消褪,本書是許多家庭的記實,為那個動亂的大時代留下歷史見證。馬政府時代兩岸密切交流,已證明和平相處順理成章。史蹟斑斑,兩岸人民歷經劫難,更當記取歷史教訓,和平才是王道,力求「避戰謀和」,是兩岸人民共同的願望。正所謂「述往事以知來者」,或能將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未來導入正確的方向。

陳力俊 謹識
一一三年八月 於新竹清華園

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名人堂: 蓋茲與巴菲特典範可式

 名人堂: 蓋茲與巴菲特典範可式

智者對話一 (GPT-4o 生成)

智者對話二 (GPT-4o 生成)

比爾蓋茲與華倫巴菲特曾分別是全球富豪榜排名第一與第二的人物,目前身價都超過一千億美元,他們的共通點是積極從事慈善事業,最難得的是巴菲特於二○○六年宣布在他有生之年,將以其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九捐贈給慈善事業,並以蓋茲基金會為主要對象,同時身後遺產亦將於十年內全數用於慈善事業。

蓋茲基金會是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會,於兩千年成立。它在二○二○年度的捐贈和直接慈善費用約五十八億美元,由於新的捐助,預計未來每年支出將達九十億美元。基金會的資助項目,包括人類的健康、教育、圖書館、美國西北部的建設、全世界公益捐助眼球角膜、全球疫苗與免疫聯盟(在二○○五年捐贈全球疫苗與免疫聯盟七點五億美元)、印度洋大地震賑災活動、各項國際救災救難活動、拯救遇難孩童、兒童疫苗計畫、少數族裔大學獎學金、留學劍橋大學獎學金等,績效宏大,可謂活人無數,頗受普遍讚揚。

據「紐約時報」記者達斯(Anupreeta Das)撰寫蓋茲生命歷程新書《億萬富翁、書呆子、救世主、君王》(Billionaire, Nerd, Savior, King)中列舉,從二○○六至二○二三年間,巴菲特向蓋茲基金會捐贈了超過三百九十億美元。相較之下,蓋茲與前妻在一九九四年至二○二二年間共捐贈了五百九十億美元,其中包括兩千年時,用於推動基金會運作的兩百二十億美元,總共達到約一千億美元的驚人數字。蓋茲曾寫道:「蓋茲基金會之所以能夠如此雄心勃勃,大刀闊斧,有一個不太為人所知但卻極其重要的原因是,我們一半的資源都來自巴菲特的捐贈。」

巴菲特捐贈給蓋茲基金會附帶三個條件:第一,蓋茲或夫人將繼續是基金會的積極參與者;第二,由於節稅原因,每年來自巴菲特先生的捐贈必須符合慈善資金而非禮物的條件;第三,除了根據稅法基金會必須捐贈的淨資產的百分之五之外,他每年捐款必須在一年內運用,而不是保留在基金會的基金中。

美國富豪如洛克菲勒、福特、卡內基等慷慨捐贈從事慈善事業其來有自,是基於基督教清教徒感於上帝的恩典,有義務回饋社會的理念。卡內基在自傳中解釋說:「富人有責任透過個人慈善事業回饋社會。」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保留個人主義、私有財產、財富累積和競爭,是「促進種族最大利益的情況,但不可避免地將財富留給少數人」。同時又說:「一個人帶著財富死去,是可恥的。」「給孩子們留下一筆財產就等於留下了萬能的美元的詛咒,因為這會毀掉他們」,「解決暫時的財富分配不平等、貧富和解─和諧統治的真正解藥是富人分配自己的財富」,而他也真正實踐了其所宣揚的財富理念,將幾乎全部財富捐獻給社會。

千億級富豪捐贈幾乎全部財富給慈善事業對台灣人來說可謂相當陌生,而且似乎想不出有任何範例,這可能與國人家族觀念太重,又缺乏美國清教徒的理念,認為財富得自於神恩,因而有義務遵照神的旨意,回饋給比較不幸運的人,當然也有其他因素,很值得深究原因。在晚近一片批判美國文化衰頹聲中,富豪盡心全力回饋社會可能反而是國人應該學習的典範。

2024年8月29日 星期四

AI 人形機器人 Astribot S1

 AI 人形機器人 Astribot S1

人形機器人Astribot  S1

Astribot  S1 影片一

Astribot  S1 影片二

隨著 AI 技術的飛速發展,機器人應用的範圍愈加廣泛。在各種專用功能機器人盛行的市場中,通用型 AI 機器人憑藉其廣泛的適應性,成為科技界的重點研發方向。

總部位於深圳的星塵智能 (Astribot) 公司於 8月 19日推出人形機器人 Astribot S1,號稱「最接近人類操作性能」的 AI機器人,有大模型加持,S1 機器人展現驚人性能,能像人一樣學習、思考和勞動,會使用人的工具和設備、幫人完成枯燥、困難或危險的任務,甚至能適應環境和變化。

Astribot S1 通過模仿學習,能以媲美成年人的操作速度和靈活度,執行多項對人有用的複雜任務。它能做飯泡茶,洗衣掃地,還能彈琴逗貓!有 18種居家功能,絲滑展現!

在未經加速處理的影片中,S1 機器人展現了強大的家居和工作場景應用能力。透過模仿學習,S1 機器人能靈活執行疊衣、分揀物品、顛鍋炒菜、吸塵清潔等複雜任務


S1 機器人同時具備智慧大腦(軟體)和敏捷的身體(硬體)。在軟體方面,S1 機器人支援視頻、動態捕捉和遙控操作等多種數據收集方式,可使用強化學習、模仿學習和多模態大模型等方法完成學習和訓練,實現連續的智慧化和多任務泛化能力提升。

在硬體方面,S1 機器人搭載了自研的高性能電機傳動系統,整合了控制、感測、傳動和驅動等複雜系統,為機器人提供了接近工業機器人的敏捷、靈活和精準動態操作能力。此外,S1 機器人的頭部、手臂和軀幹皆為模組化設計,可按不同需求靈活組裝或拆卸,提升任務適應性。

根據報導,星塵智慧採用以力為中心的創新設計方法,讓 S1 機器人具備近似協作機器人的安全性,能精準控制與人體、物體和環境的交互力度,在運動過程中不傷人、不傷物、不傷己。

星塵智能(Astribot)的名字源自拉丁古諺語「Ad astra per aspera」,意為「穿越苦旅,以達星塵」,代表了公司對 AI機器人技術發展與普及的長期計畫與堅定承諾。

星塵智慧表示,公司的目標是讓數十億人擁有 AI 機器人助理。對他們而言,新一代 AI 機器人是如同人的延伸,能學習、思考和行動,並使用人類的工具和設備,完成家務、照顧家庭,甚至適應環境和變化。創辦人來傑認為,這樣的世界需要數百萬甚至數十億個機器人。

星塵智能發布的 AI 機器人 S1 展現了強大的技術實力和廣闊的應用前景。隨著大模型的加持和軟硬體協同技術的突破,AI 機器人正在快速走向實用化和普及化。未來,AI 機器人有望在各行各業發揮重要作用,解放人力、提升生產力,並為人類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與創新。

根據購物網站 robozaps ( https://robozaps.com/product/astribot-s1/阿斯特里機器人S1), Astribot S1 的最高速度為每秒 10 米,超越了普通成年男子,確保了閃電般的性能。每臂的有效負重能力為 10 公斤,可輕鬆舉起重物。每隻手臂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 7 個自由度,其運動範圍可與人類肢體的運動範圍相媲美。無論是伸到高處還是伸到低處,這個機器人奇蹟的移動都具有無與倫比的靈活性和靈巧性。其運動重複精度在 0.03 毫米以內,可確保精確的運動,保證完美地執行複雜的任務。

Astribot S1一些具體用途:

家務:​​S1可以執行折疊衣服、操作吸塵器和修理家具等任務。其高度的靈活性和精確性使其能夠處理複雜的任務,例如倒飲料和在煎鍋中翻轉食物。

烹飪:機器人可以協助廚房執行基本的烹飪任務。它已被證明可以翻轉三明治和倒酒,展示了其管理烹飪相關活動的能力。

一般協助:憑藉模仿人類動作和處理各種物體的能力,S1 可以作為通用助手,幫助完成對人類來說可能無聊、困難甚至危險的任務。

這些功能使 Astribot S1 成為一款多功能工具,可提高家庭環境的便利性和效率,並有可能改變家務管理的方式。

目前機器人定價為九萬六千美元,恐怕價格須再親民一些,才得以普及。

2024年8月25日 星期日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十五): 中國的全球化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十五): 中國的全球化

中國的全球化 (GPT-4o生成)

捉到老鼠就是好貓 (GPT-4o生成)

第十四章 中國的目標是 - -

五大天王無法統治中國,共產主義早就過了終點

想讓人民不要民主,你必須給他們經濟繁榮/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的真正寓意/天安門廣場不只有六四/中國這樣掏空西方製造業/「中國的全球化」和你的全球化不同/丟下西方!/中國不需要外國科技大廠,因為他們有兩萬個馬斯克/中國農夫講中庸,遇上西方獵人非黑即白/繪文字與明朝花瓶 - - 西方人不懂的亞洲集體文化

想讓人民不要民主,你必須給他們經濟繁榮
鄧小平必須提出改變,卻不能同意民主訴求,因此他需要一個新計畫,讓中國變成全球最大的公司

黨內同志菁英的問題,不在於「如何破壞這波善意的人民力量」,而是「如何駕馭這股要求改變的潛在動盪力量」,並將其化為自己的優勢。

鄧小平無疑是20世紀最出色的領導人,但他的出色之處,不只是有能力替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規劃改革路線,或是輕鬆遊走於共產黨高層的刀光劍影中。他真正出色的地方,是設下一條導火線,並在他去世 20年後引爆。

鄧小平想讓世界權力的軸心重回東方,藉此贏得全球化賽局。沒有他
中國就不可能成為世界強權: 去世20年後,他的概念正逐漸落實中。

鄧小平知道資本主義能夠帶給人民什麼
也清楚這將如何威脅共產黨的長期生存。

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的真正寓意
鄧小平說,毛澤東的信條是盲目的,中國必須向 2000年前一樣,開放向西方學習,甚至採納市場經濟的要素。共產主義必須用自己的方式轉變與進化,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冷酷、務實。

天安門廣場不只有六四
1976 年,有近 200萬名抗爭者,集結天安門廣場支持鄧小平以及剛去世的改革者周恩來。4人幫稱這個運動為「反革命」。

鄧小平相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共產黨領袖沉迷于市場經濟,乍看之下似乎很矛盾,但一點也不。

中國這樣掏空西方製造業
鄧小平在 1970年代晚期與 1980年代初期,將中國從閉關自守、恪遵社會主義之地,重建為世界工廠,直接掏空西方製造業基地的核心。

中國的持續成長,將激起原料、能源、進口與資本流動的大量需求,這也讓其他國家都重新啟動。中國的勝利,不需要其他國家付出代價,而是需要他們的經濟爆發力。

中國是史上最大的成長與脫貧案例。

正當中國於亞洲再度嶄露頭角,西方國家卻撤入保護主義的大傘,簡直就像在核戰爆發前,躲進桌子下。

「中國的全球化」和你的全球化不同
中國與亞洲
就是比較多: 人多、資源多,市場也超大。但他們也有比對手高明的作戰計畫,足以占得優勢。

有學者堅信,中國之所以能在全球化賽局勝出,純粹是因為他們有能力變通規則,以符合自己的計畫。

1990年代,全球化變成超全球化 (hyper-globalization),其目的並非打造健康的經濟體,而是移除貿易障礙,所以我們把目標跟手段搞混了。

全球化成功的國家都是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他們維持強盛的基礎建設與投資,同時利用全球化的優勢。

1944 年,44 個同盟國敲定了一樁交易。布列敦森林協議 (Bretton Woods Agreements) 的目標很簡單: 替戰後的資本主義訂下規則。國內貨幣將綁定一個固定匯率,以黃金與美金為依歸,此外還有個叫
國際貨幣基金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的銀行充當最終防線,在國家收支不平衡時,提供過渡性貸款。

1971年,布列敦森林體系崩潰。新規則,也就是超全球化的規則開始運作。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單方面終結美元與黃金間的兌換,匯率變成浮動的。而資本主義的關鍵轉移到拿著計算機的華爾街交易商,透過匯率投機來賺錢。

這個體系無法持續下去的理由,就是美國失去貿易順差了。

全球化在東亞大部分地區都非常奏效,但在美國與英國某些地方並不可行。所以這兩地的居民,或者投給川普,或者支持脫歐。

丟下西方!
美國有幾家最大的公司,現在都由中國持有。

當你了解某企業真正的主子是誰,還繼續大談貿易戰爭的話,感覺就有點低能。跟誰打貿易戰爭? 你自己嗎?

我們需要全新的布列敦森林體系,亦即受管制的資本主義。

西方人的政治中,心裡想的事與實際作為可能背道而馳,兩者並無關聯。

愛國心與全球化體制,像精神分裂般同時運作,並不適用於高協調性的經濟政策。

中國的威權主義與缺乏民主,正是他們能堅持不懈的原因,也讓他們的想法與行動能有效並行,因為他們沒有表達意見的機會。

中國沒有民主,但致力於「半導體等級
的加速與生產力,而且他們還意識到,唯有持續不斷的重新訓練,並具備適應力,才能存活在全球化戰場上。

中國不需要外國科技大廠,因為他們有兩萬個馬斯克
百度是中國版的 Google,提供同樣廣泛的服務,包括地圖、雲端儲存、付費系統、食品外送、醫療創投、無人車與人工智慧研究。

阿里巴巴是中國的線上付費平臺,也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

騰訊則是中國版的臉書,旗下的通訊軟體「微信」,巧妙結合各種應用與功能,訂閱人數超過7億人。

京東商城算是中國版的亞馬遜。

中國也有自己的Uber: 滴滴。

這些公司就和矽谷五天王一樣,野心沒有極限。

華為與小米提供行動裝置
希望能突破三星與蘋果的市場。

這種產業級規模的創業精神,是基於「大處著眼」(think big) 的預設文化。亞洲的大處著眼,並非譁眾取寵的姿態,而是骨子裡的哲學傾向。

中國農夫講中庸,遇上西方獵人非黑即白
1999年,兩位學者做了一個極妙的實驗,想研究東方與西方處理問題的方式有什麼不同? 他們提供一些描述人際衝突的情境給中國與美國的大學生,並詢問他們解決這些衝突的最佳方法。中國學生有 72%的人答案都傾向和解,他們會考慮兩方的主張;但美國學生中有 74%的人都指出其中一方有錯,所以他們會站在對的一方。

中間的地帶並非空泛的意見一致,而是知識的匯聚,共同利益的預設。

中國南方與日本的稻田,大家必須一起耕作,農民必須與其他人共處。

西方個人主義則剛好相反,源自個人的奮鬥。這是西方哲學的根基,也是對於個人的崇拜,
西方接下來 2000年,一路經歷了啟蒙運動、個人主義、財產權與民主權利,而這有好也有壞。

繪文字與明朝花瓶 - - 西方人不懂的亞洲集體文化
一位保守派政治哲學家,將社會運作的方式,明確分成兩種: 目的支配與法律支配。

目的支配社會有著明確的目標: 達到更高的境界。

法律支配社會,受到規則、傳統、歷史與前例的限制,藉此,就算為臻完美,他們也達到了經驗上的最佳實務,而且得以長治久安。

中國的法律支配哲學,體現在明朝花瓶上。它是體現完美的手工藝品,亦即沒有更精進的餘地。

「明」是光明的意思。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在 15世紀交替之際,採用了這個名稱,代表這個朝代即將帶給世界的事物。

明朝花瓶正是皇帝御前的權力玩家,用來傳遞加密訊息的工具。

1998年,日本軟體設計師無意間發明了「繪文字」 (emoji)。它們將人類的情緒濃縮成單一圖像符號,傳達複雜的訊息。

這是源自深刻的東方心態: 人生當中任何複雜度都可以被濃縮,簡化成一種語言、一套符號,只要所有人都理解並遵循規則,就能夠解讀他們。

2024年8月24日 星期六

美國與台灣司法的痛點

美國與台灣司法的痛點 
2024-08-24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認罪協商 (GPT-4o 生成)

美國最高法院法官尼爾‧戈薩奇最近出版新書《過度裁決:過多法律造成的民眾損失》(Over Ruled: The Human Toll of Too Much Law),他在接受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大衛·弗郎奇訪問時,談話涵蓋了很多內容,包括法規繁多混亂和認罪協商濫用的問題。在台灣很多人認為行政單位濫權、司法單位恐淪為執政黨側翼的今天, 頗有參照價值。

訪談部分重點包括:
一、許多普通、勤奮、正派的美國人試圖盡力而為,無意傷害任何人,卻陷入他們不知道存在的規則或法律的高牆中。美國立國先賢麥迪遜認為,過多的法律會帶來危險,第一,你開始失去自由,第二,它對不同人群的影響不同。因此,有錢人和有關係的人可在迷宮般的訴訟和監管中找到出路。但普通美國人不能。

舉例而言,複雜性是對強者和富人的補貼。換句話說,政府、大公司、人脈廣和富有的個人可以處理所有法律的繁文縟節。但普通美國人很掙扎,有時一般美國人甚至很難理解法條內容。

二、認罪協商氾濫:一位年輕的網路企業家亞倫‧斯沃茨,他熱中於讓大眾取得他認為應屬於公共領域的資料,其從一個數位資料庫下載了一堆舊文章並上傳於網站中供大眾使用。後來該資料庫和他協商了一個解決方案,州政府官員也撤銷了刑事指控,但聯邦檢察官仍指控他犯下多項重罪。當他拒絕認罪協商時,他們提出讓他入獄四到六個月,而他認為這是不對的,他想要接受審判。聯邦檢察官就增加了一大堆額外的指控,這讓他可能得在聯邦監獄裡待幾十年。對此,他失去了支付律師費的資金。最終,他在審判前不久自殺了,這是微罪讓人破產甚至崩潰的一例。

認罪協商在五十或一百年前基本上不存在,而現在百分之九十七左右的聯邦刑事指控都是透過認罪協商解決。對美國人來說,面對法律,失去了陪審團明智的制衡。

三、根據一些估計,聯邦法規每年增加大約有兩百萬字。現在美國大約有五千部聯邦刑法。據估計,監管法規中的聯邦犯罪項目多達卅萬起。當政府有如此多的法規並如此迅速地制定時,它會變得很混亂。例如據報導,美國國稅局的電話客服,約有三分之一會給錯誤答案。

這些美國的沉痾對台灣人來說不陌生,「小蝦米對大鯨魚」比比皆是,尤其在行政立法一把抓時代,強行通過反滲透法、國家安全法等,大小事皆可無限上綱,近例是本次大選前台北市四十一位里長到大陸訪問,被控接受優惠價格旅遊,受對岸統戰,此乃刻意低估台灣人智慧,亟盡恐嚇能事。

在認罪協商方面,於高虹安涉嫌詐領助理費案中,相似案件判決大不相同。前助理「公衛文」王郁文因貪汙四六六元,被判二年,緩刑五年。調查期間檢察官一再促使她認罪,換取緩刑,遭到拒絕。七月底一審判決,即使法官重判高虹安,也只得判王郁文緩刑,但兩年刑期,仍何其沉重。

以上兩例均讓人質疑中華民國究竟是不是個法治國家?司法公平正義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期盼行政、立法與司法單位能苦民所苦,力圖矯正。

2024年8月23日 星期五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十四): 機器人接管世界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十四): 機器人接管世界

機器人總裁 (GPT-4o 生成)

預測未來水晶球一 (GPT-4o 生成)

預測未來水晶球二 (GPT-4o 生成)

第13章 科技五天王正在接管世界 - -

蘋果、谷歌、微軟、臉書、亞馬遜打算怎樣統治地球?

五大科技公司正往四面八方不斷延伸/光纖加快百萬分之一秒,交易增加到十億美元!/科技巨頭的野心,連小說家都寫不出來/我不是美國人,我是微軟人/沒人敢扯科技五天王的後腿/惡狼似乎成了忠狗 - - 不被信任的演算法,逐漸被大家接受/新世代的上帝:資料主義/超智慧機器擺脫人類時,會快到你沒痛苦!/人工智慧正自創人類不懂的機器語/當科技公司把手伸進醫療系統/五天王之外,加上《魔戒》法師 - - 全知公司帕蘭泰爾/《關鍵報告》不再是電影,戰區監控軟體已應用在民間/科技五天王逐漸腐化,政府與新創公司卻束手無策

銀行是可以倒閉的,反倒是「科技五天王」大到不能倒。五大天王與地球的運轉休戚與共,所以它們不能倒,它們不是體系的輔助,而是體系本身。

科技公司不只是凌駕任何國家政府之上運作,而是設法讓自己站在無人能取代的位置。

五大科技公司正往四面八方不斷延伸
五天王其實根本不是科技公司,它們是五個環環相扣的零件,共同構成一個巨大而精密的機器,而且前所未見。

有兩位法國哲學家說,資本主義的未來命運,並非受到有心人士的控制,而是變化成一種自給自足的有機體,在
萬千高原這個新資本主義中,既沒有層級架構,也沒有在幕後操控的妖魔鬼怪,只有超複雜的交叉矩陣: 交織、相疊、包羅萬象。成長的速度很快,而且往四面八方水平延伸。

在這個由資料交換構成的小宇宙,持續躁動的數位世界,演算法不斷從數位渣滓中篩選出可銷售的資料,再待價而沽。

光纖加快百萬分之一秒,交易增加到十億美元!
華爾街若是少了科技公司的基礎建設,根本就無法運作。

科技巨頭的野心,連小說家都寫不出來
科技 五天王就與聖家堂 (Sagrada Familia) 一樣,永遠都處於改變中。它們策略性的併購,心懷壯志,卻難尋知音的公司,以持續橫向發展。

比爾蓋茨說過: 「我們高估了兩年內能做到的事,卻低估了十年內能做到的事。」

這些公司不只是大到不能倒,還大到無法定義。因為它們的事業永遠都在變,永遠都在拓展。五天王當中沒有任何一間公司,還把重心放在半年前的事物。

Alphabet 的目標很簡單: 改善人類的本質。人類做什麼? 人類是什麼構成的? 我們的大腦是怎麼運作的?

Alphabet 的興趣與購併範圍包括: 生物科技、長壽永生
太空、無人車、飛行車、物聯網、下一階段的無人機貨運系統、用科技彌補開發中國家的基礎建設缺口、教育科技、污染與全球暖化的解決之道以及奈米科技 - 駭入體內的科技。創辦人認為,若只把 Alphabet 視為一間公司那真是錯的離譜。

Alphabet 就像一個獨立國家,正在開拓通往未來之路。

Alphabet 併購 Deepmind 公司更是彰顯了它們想探究智力奧妙的企圖心: 智力是什麼? 怎麼運作的? 當智力被破解
人類與機器將如何互動與溝通奇點實際看起來與感覺起來會是什麼樣子?

知識: 破解它,然後擁有它。

在科技產業中革命性概念才能驅動下一個巨大成長區域,所以你必須讓自己不舒服一點。

它們的視野,超越了善惡,望向完全由自己洞見所構築的世界
也就是它們即將掌控的世界。

我不是美國人,我是微軟人
1997年,微軟當時的野心,是替電腦撰寫舉世通用的語言。

微軟的工程師,知道自己很重要,藉由發明一個舉世通用的新語言,來創造未來。這個語言叫做「視窗」 - 地表上每一部電腦都採用的作業系統。

沒人敢扯科技五天王的後腿
為這些公司效力的人,從上到下都 100%相信創辦人的傳道。創辦人就像禪師,他們的宣言,宛如佛祖開示。員工的身份與自尊都與公司的成敗緊緊相連。假如他們跳槽,只不過代表他們狂熱信仰的宗教變了。

自 2012年起,它們開始將眼光放在最大的非科技產業: 汽車、醫療、零售、貨運、電影、音樂、娛樂以及接掌銀行。

惡狼似乎成了忠狗 - - 不被信任的演算法,逐漸被大家接受
Alphabet 想掌握知識的 DNA,再將「知識的知識」應用在一切事物上。

至於亞馬遜,則希望能透過運輸與服務的轉型,重塑我們的世界。

這個新世界的營運中樞,正是 Windows 的創始者: 微軟。它們打造讓服務更快、更平順、零摩擦的管道。微軟不再是科技公司
它們是「語言提供者」,發明出 Windows 這種全球電腦都通用的語言。

蘋果想成為所有商務的平臺。

臉書想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人類資料庫。

人類一直錯誤地認為自己的判斷比演算法更好。我們人類特有的偏見,強化了「人類較為優越」的謬誤。在歷史上的此刻,這種謬誤必須靠心理面的理由來支撐: 
類試圖守住使自己成為人類的事物,因為我們正看見這些事物從眼前永遠飛逝。

我們已從完全不信任演算法,逐漸演變為勉強信任。因為演算法凸顯出日常的基本需求與事物: 例如提供建議,找出最便宜的班機,以及最速配的伴侶。我們開始看見自己的失誤,並信任資料。惡狼正逐漸轉變為忠狗


新世代的上帝:資料主義
神權透過宗教神話合理化,人權透過人文思想合理化;而高科技大師與矽谷先知,正在打造全新的普世價值,讓演算法與大數據的權力合理化。

這種新奇的教義或許可稱為資料主義。在極端的形式下,資料主義世界觀的倡導者會將整個宇宙視為一條「資料流」,將有機體視為生化演算法,並相信人類在宇宙的使命就是打造出包羅萬象的資料處理系統,然後將自己融入其中。我們早已成為巨大機器中的小晶片,而且沒有人真正了解這臺機器。

我們正處於兩股科學浪潮的匯流點。一方面,生物學家正在破解人體的奧秘,尤其是大腦與情感。另一方面,電腦科學家正在賦予我們空前的資料處理能力,當你將兩者結合在一起,就能得到永恆的系統,比我們自己更能監控與了解情感。

大數據系統早已比我們更了解自己,但我們現正處於相信與默許它的節骨眼上。一旦相信與默許它
權力就會從人類轉移給演算法。

超智慧機器擺脫人類時,會快到你沒痛苦!
Deepmind 想成為更重要的角色: 智慧的根源,既非人工智慧,也非人類智慧,而是所有智慧。

Deepmind 回歸到最初的原則: 人類與機器都只是軀殼,被可破解的智慧驅動著。若你破解智慧
就能知曉一切事物的運作,進而統治世界。

一旦智慧被破解,機器有大腦,那麼人類的道德地位,憑什麼比其他形式 - 生物或機器 - 還高?

人工智慧正自創人類不懂的機器語
機器開始創造屬於自己的全新語言。

機器透過弄懂語言的法則。創造出自己的機器語,接著卻擅自替其他機器打造加密語言,把人類隔絕在外。

人類或許開啟了旅程,但機器會決定該往哪裡走。

當科技公司把手伸進醫療系統
科技將坐鎮在醫院的中心,演算法,而非醫生,決定你獲得什麼醫療,而 Google 掌握了資料的關鍵。

21世紀最有賺頭的金雞母: 全球醫療。

五天王之外,加上《魔戒》法師 - - 全知公司帕蘭泰爾
帕蘭泰爾 (Palantir) 就是真實版的《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

帕蘭泰爾其實是《魔戒》裡頭法師手中那顆黑暗水晶球
能夠洞悉黑暗與炫目之光代表從「遠方監看一切者」,是一個全能的神器。

帕蘭泰爾先看你的一切作為
並預測你接下來要做什麼事? 以便阻止你。

帕蘭泰爾追蹤所有人,但這些都是透過預測辦到的。

透過最精密的資料探勘,得以預測未來事件發生前幾秒,甚至前幾年。

它不只提供機器給五角大廈,使其能監控全球,提升戰爭中獲取資料的效率,還協助華爾街運作,提供分析工具給避險基金、銀行與金融服務公司。

《關鍵報告》不再是電影,戰區監控軟體已應用在民間
《關鍵報告》設定於 2054年,但帕蘭泰爾現在就已經在實踐犯罪預防了。洛杉磯警局還真的採用它來預測可能犯罪的人,再用《關鍵報告》那套風格逮捕嫌犯。

美國被形容為警察與年輕黑人男性間的戰區。芝加哥與洛杉磯警局採用帕蘭泰爾的預防性監控軟體時,黑人嫌犯遭警察槍殺的人數也剛好飆升。

警探超愛帕蘭泰爾提供的資訊,這讓他們能嘗試以前做不到的事。

帕蘭泰爾極度隱密,它在現實世界的權力不下於五大天王
但它不同之處在於,到目前為止都在檯面下活動,可說是不折不扣的特種部隊。

科技五天王逐漸腐化,政府與新創公司卻束手無策
在川普當選、英國脫歐與歐洲民族主義黨派復甦以後,它們面臨到一個新威脅: 代表多數民意的政府,想從公司手中奪回統治權。

在位者與破壞者互鬥的那段期間,美國大致上都相當鼓勵破壞者的。

歐巴馬執政期間,五天王對政府而言不是威脅,而是未來,所以美國有各種法規方面的基礎建設,是設計來保護、培植它們的。

故事下一階段是
破壞者變得非常成功,某方面來說,成了在位者,接著你會看到兩件事: 在位者彼此互鬥,以及下個世代的破壞者挑戰在位者。

資本主義的歷史,就是打擊獨占的戰爭。

但五天王獨占態勢是不可能打破的。它們挑戰政府的公權力,而政府和上個世紀不同,早已舉手投降。五天王知道自己無法被馴服,它們正在重新定義成為人類的條件是什麼? 在這一場戲當中,人類是最平淡的段落嗎?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十二): 後真相即是忽視真相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十二): 後真相即是忽視真相

電視談話節目 (GPT-4o 生成)

第十一章 「後真相」商機 - -


企業、政客、廣告、新聞,最奏效的賣點是什麼?

我說海珊有毀滅性武器,結果大家深信不疑/廣告大師們賣「性」不如賣恐懼/連九一一事件都能嗅出賣車機會/真人實境秀,新聞變「災聞」/官員當眾自殺 - - 新聞「災難化」才有收視率/「科學」研究證實:背後都有商業贊助/人民相信媒體,媒體卻向政客靠攏/我們的新聞公正平衡,只是會要求來賓閉嘴/事實,是真正發生過的事,再加油添醋

後真相即是忽視真相,不顧事實

人們會不斷嚴刑拷打證據,直到證據說出他們想聽的話,他們想知道答案只有一個,而且這個答案必須是他們已經相信的

後真相的奇特之處,不在於把謊話說成真相,而是我們竟然認為,人們起初是願意聆聽真相的

我說海珊有毀滅性武器,結果大家深信不疑
當政治人物競選的時候,一定會說這句話騙你: 「我想改變」其實他們一點都不想,他們只想確認你的偏見,而最接近偏見 (又稱核心價值) 的政客就會勝選

我們以為政府很激進,但實際上是民眾很激進,他們先重新取得價值共識,接著某個政客在適當時機隨之起舞

選舉語言「固本的意思」是拿支持者最恐懼的事物作文章

選民只接受他們感同身受的「願景」

我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對違反認知的資訊充耳不聞

廣告大師們賣「性」不如賣恐懼
想跟選民搭上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抓住他們的恐懼

拼命向選民灌輸「若是對方當選會怎麼樣」的恐懼

佛洛伊德 (Freud) 的外甥伯內斯 (Edward Bernays),利用佛洛伊德群眾操縱理論,以及能夠被操縱的群眾欲望,發明了公共關係

從需求轉變為慾望

真正能促進銷售的力道,是恐懼

按下這些恐懼按鈕,將焦慮感提升到最大,再販售解答給顧客

2016年川普先表達出對墨西哥人的恐懼,再提出解答: 「蓋一座很高、很高的牆」

連九一一事件都能嗅出賣車機會
報導說
九一一事件之後,越野車買家使「悍馬」(Humvee),美國軍方生產的全輪驅動車輛的銷量飆到頂點。也就是說,美國老百姓買了一輛軍用車,可以承受 100磅迫擊砲彈的攻擊,只為了周末能安心去超市購物。

2000 年代初期,SUV的銷量在短短3年內,就從零成長發展到占車輛總銷量的 20%。每個設計上的細節,都強化了安全的假象。

新聞報導不斷傳達地球正在崩毀的訊息,包括全球暖化、中東戰事與繼起的移民危機、恐怖主義、流行病甚至連「有毒家園」都出現了。民眾因此產生的模糊焦慮感,就被企業加以利用。

真人實境秀,新聞變「災聞」
顧問公司建議電視臺需要能反覆使用的節目格式,以及連續播不停的新聞,避免找高價的演員。

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殺出一條血路,新聞就必須變成「災聞」

真相淪為持續更新用的工具,每15分鐘就要加油添醋一次,美其名曰「後續發展」,也就是把一切都變成新聞。

官員當眾自殺 -- 新聞「災難化」才有收視率
1987年,美國賓州一位參議院財政官員當眾自殺,以替自己與其家人維護尊嚴。新聞頻道選擇用影像報導他的自殺,而並沒有調查他主張自己遭到陷害。拜新聞瞬間商業化所賜,各頻道現在需要衝擊性,社會大眾也買單。

新聞不只有商業壓力的包袱,還得面臨刪減。結果就是尋求意外爆料的調查新聞學,以及新新聞主義,都慘遭扼殺,以便炒冷飯,並逐漸依賴唾手可得的資料來源。

「科學」研究證實:背後都有商業贊助
如果你想一邊遵守道德規範,一邊把新聞報導災難化,卻又不能報得太誇張,就一定要弄出混合式的真相。不過這招不是只有新聞界在用,連科學界都加碼進場,因為他們的研究,需要靠新聞曝光來維持資金。如果想被報導,研究就要極端、強勢而且是錯的。

這些流行病原本都是在控制範圍內的事件,卻被災難化,並升級成對於人類的迫近威脅

加油添醋過的健康危機,以及不切實際的解決之道,就被當成事實來報導

人民相信媒體,媒體卻向政客靠攏
1970 年代,人民對政客的信心崩盤,但至少媒體致力於傳達真相,約束政客,政客聲望暴跌之際,第四權的媒體受到的信任,反而水漲船高。

但接下來,權力發生了轉移。媒體業主本來跟圈外發聲的記者站在同一邊,卻突然又想分到一點真正的權力,這表示他們要向政客靠攏,他們想再次成為圈內人。

我們的新聞公正平衡,只是會要求來賓閉嘴
1996 年福斯新聞開播,執行長是羅傑艾斯爾 (Roger Aisles) 說: 「我們希望能做出公正、平衡的新聞」,這句話之後就成了該頻道的口號。但他上任幾小時內,備忘錄就寄到大樓內各處,指示記者什麼可以講,什麼不能講。艾斯爾說墮胎是個商標型議題,而福斯的政策是反墮胎。至於種族,不只是商標型議題,還是左派議題;愛滋病也一樣。當九一一事件的調查展開之際,還有一份備忘錄,警告員工: 「別把這件事搞成另一個水門案。」

談話性節目中,只要有意見不合的聲音,就會被剪掉,或是把他們的麥克風切掉。

電視網透過「完全消滅新聞學」來催生「後真相」,但真正把新聞真相給消滅的,卻是福斯,因為他們想讓新聞再度為政治權力效命。

沒有人管得住梅鐸 (Rupert Murdoch),他精明狡猾,全知全能,旗下的新聞與電視帝國,延伸至每個大洲 100個以上的電視頻道, 175家報紙,40家出版社,還有一間超大的製片廠: 福斯。梅鐸凝聚起來的媒體火力,觸及 47億的全球觀眾,占全球總人口的3/4。

自由派菁英非常緊張,因為 30年來享有的絕對主義霸權要結束了。他們的擔心很合理,因為事實的確如此。我們又回到了權力遊戲的時代,而真相只不過是陪襯的背景。

梅鐸並沒有發明後真相或消除事實,他只是利用了其中創造出的空缺。新聞可信度因為災難化而逐漸腐敗,加上科學主張的誇大與自相矛盾,讓人民的幻想破滅。人們想看極端的東西,梅鐸就給他們看,這算是一種另類的誠實。2016年,福斯新聞成為美國收視率最高的有線新聞頻道


事實,是真正發生過的事,再加油添醋
美國民眾有 73%認為登陸月球是假的,英國成人也有 52%這麼想,而且越年輕的人越多疑。

不過和新聞比起來,大眾還比較相信登陸月球。美國人口有 94%認為主流媒體的新聞不是被扭曲,就是全部杜撰。

川普之所以會勝選,是因為 25歲以下的人幾乎都不相信新聞不會搞政治宣傳,然後川普利用了這點。

只要有新聞
裡頭就一定有假新聞。歐威爾 (George Orwell) 哀嘆客觀真相,正逐漸消失,以及赤裸裸爭權奪利的人們,將事實視為次要,但對於握有權力的人來,權力才是唯一重要的事實。

2024年8月19日 星期一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十一): 商人干政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十一) : 商人干政

談成生意一 (GPT-4o 生成)

談成生意二 (GPT-4o 生成)

第10章 商人干政,執行長治國 - -

闇黑版全球化,演變成「三大公司」最高主管宰制世界

希特勒的掌櫃,二戰後為(企業的)全球化奠基/世界由「投資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說了算/商人執政對上商人全球化/說客不死,只是換個立場出現/川普和祖克伯其實一樣/川普、普丁、習近平經營的公司/世界經濟論壇:企業大老戴著花邊面具性愛派對/也許良心發現的老闆vs.每季都要獲利的股東/公司迷信季報,長期投資淪為短視近利/企業已有不容侵犯的獲利權,但別毀了資本主義

希特勒的掌櫃阿布斯 (Herman Abs),二戰後為企業的全球化奠基
阿布斯二戰後成為德國最大銀行德意志銀行的董事長。他太過聰明有才華,所以戰爭期間,任何可能讓他受罰的壞事,全都被撇得一乾二淨。

1958年阿布斯已經是位高權重,倍受尊崇的商業人士。此時他決定介入歷史,做出一項大膽的提案。他說戰後世界的框架,是透過討論權利而定的,甚至還出現了一份人權宣言,避免納粹的暴行重演,但是,企業的權利有誰要顧?

阿布斯為民間投資人提出一份國際通用的「大憲章」,把他們的主權捧得比政府高。換句話說。公司與銀行假如覺得自己不可剝奪的獲利權遭到侵害
那他們應該要有合法機制,可以控告政府。

需要一個國際法庭保護資金免受政治人物干涉

阿布斯真正留給後世的,是在戰後西方民主國家之中,提出一個重大的權力重整,也就是將權力從政府轉移至新興的全球公司,這些公司現在能把政府當成自己的僕人。

世界由「投資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說了算
這個國際法庭根據「投資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Investor-State Dispute Settlement, ISDS) 設立
由世界銀行在 1958年於紐約成立,阿布斯的夢想成真了。

不管政府通過禁菸、保護環境或避免核災等法條,外國公司都有特殊權利延請高薪公司律師進行秘密仲裁,尋求賠償,這套流程被稱為「投資地主國爭端解決機制」。

這項交易首次提出是在 1964年於東京召開的世界銀行年會,號稱幫助世界經濟發展
有 21個國家反對這項動議。這些國家認為「發展」2個字其實是「剝削」的意思但他們的抗議遭到漠視

自 2000年起有上百間公司,在法院緊閉的門後,控告了全球半數以上的政府,而且都勝訴。

公司在全球橫行運作,能夠隨心所欲行動,而政府則被國界的實質與法律限制給綁死,像一根直立不動的柱子。

商人執政對上商人全球化
ISDS 這套機制讓全球化成為現實,也讓民選政府舉手投降。現今的政治事務
是由兩派企業領導人在競爭他們對未來的願景大相逕庭: 支持全球化對上反對全球化。

這種對峙在美國已有悠久的歷史: 加州與紐約的「自由派軸心」對抗美國其他地區
目前是由川普代表。

說客不死,只是換個立場出現
川普在競選活動中特別強調「抽乾沼澤」,但這個沼澤挺棘手的,會習慣性地重新填滿

首先,他們控制戰場
把對話內容控制在自己想影響的議題內。接著,他們會請媒體與產業齊聲讚頌。一旦達成這點,說客接著會假造追隨者,也就是假造一個群眾運動,以及買進可信度,雇用專家或贊助智庫,找到現存組織給予部分資助,但關係要看似淡如水

當負面批評浮現的時候
諮詢批評者對說客而言,就非常重要,因為他們要裝作有在聽,如此一來反對方就會被中和掉。等到上述這些基礎都打好,通往政客辦公室的門就會被撬開。

政府的任何改革,都像朝著一團迷霧扔手榴彈。當霧瞬間散去的短暫時刻,大夥兒都額手稱慶,但沒有多久霧又回來了。

川普和祖克伯其實一樣
川普在競選活動提到,他最痛恨矽谷億萬富翁中的一點
就是他們都很偽善: 用針對全球貧窮的慈善方案來拯救世界,同時卻把美國的工作機會都移到海外。

諷刺的是美國西岸的科技新貴,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卻被抹黑成戀棧權位的菁英

川普說自己不信任他們,並預測美國選民也不信任,不只有這些科技億萬富翁,還有他們所屬的產業。他們不挖煤礦,但挖人隱私,網羅我們的機密資料,創造蜘蛛網般的網絡。

知識階級是抱持兩種妄想在運作的: 首先他們相信自己的思想獨立客觀,但真相是他們的命運與國家的持續成長直接相關,而他們覺得兩者毫無關聯。第二,他們認為自己的觀點,既自由又民主,但現實是,他們鄙視群眾與中產階級。

川普隊以及祖克柏隊兩派都說著反菁英的言論,即便川普與祖克柏之後被罷免,這兩派菁英還是會選出新的領袖,繼續爭權奪利。

川普、普丁、習近平經營的公司
以前公司至少會假裝默許政府的要求,但現在沒這回事,因為公司在政府之上;以前政府至少會假裝默許企業的要求,結果現在董事長當上總統,也不必裝了。

政府總是說服民眾貿易協定能創造就業,如果此事為真,那勞工應該是協定中聲勢最大的擁護者才對,但現實剛好相反。

川普可以一時興起,改變政策,因為他沒有政治意識型態的包袱,這是在做生意。

川普比較不像雷根這種主張自由市場的總統,反而像蕭條年代的干涉主義者。

世界經濟論壇:企業大老戴著花邊面具性愛派對
達佛斯 (Davos)本身就像一間封閉的療養院,一群反躬自省的新菁英,想淨化自己身上的「世界病
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有責任。他們坐在幽閉的會議室內,爭論全球暖化、貧窮與不平等,接著他們會坐噴射機回家,感覺自己與世界的未來「好像好多了」

世界領袖與執行長往來互動,兩方看似對等,但他們都知道真相是什麼。企業占了上風,執行長是權力最大的人,在他們的商業觀點中政府反倒被貶為顧問。

也許良心發現的老闆 vs. 每季都要獲利的股東
《孫子兵法》中早就提過了: 面對即將溺死的敵人,你該救他,還是把他壓進水裡?

世界上最具權力的商業人士,現在發現自己能裁量同樣的難題: 利潤極大化,還是拯救地球?

對利潤的沉迷,反而會摧毀永續性,最後連資本主義都會垮臺

資本家與勞工之間的馬克思主義戰爭結束了,以勞工敗北作收

然而資本主義卻又意外浮現出另一陣角力,執行長摃上了投資人與股東

對所有前衛執行長來說,「季報」阻斷了地球的活路

公司迷信季報,長期投資淪為短視近利
季報是 1980年代之後資本主義的中心教義。對股東而言,它是唯一重要的事物;但對改革派執行長來說,
是有意義改革的最大阻礙。

季報正是改變美國資本主義的關鍵驅力: 從長期投資變成投資人要求的短期利潤

季報是一輛失速列車,不但速度越來越快,還沒人能下車

企業已有不容侵犯的獲利權,但別毀了資本主義
如今政府心目中的夢幻企業是谷歌。眾人正在爭論,既然谷歌有能力營運整個政府部門,例如學校體系和國民健保署,你何必硬要
繳稅?

2016年日內瓦舉辦了一個稅務改革會議。與會公司討論的是: 「我們身為國家型公司的責任: 我們該怎麼拯救自己事業所在的破產國家? 如果他們亂花稅金,而我們又做的比他們好,那我們何必繳稅?」

企業不可剝奪的獲利權,是早已敲定的交易,如今的挑戰是隨著權力而來的責任。

2024年8月18日 星期日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十): 企業接管政府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十): 企業接管政府

遊說官員 (GPT-4o 生成)

第9章 為什麼我們都聽麥肯錫的 - -

搭上「那家公司」的權力,是成為世界級企業的捷徑

艾森豪出聲警告:企業即將接管政府/各種團體都在遊說,企業「心聲」誰聽?/協進會- - 企業說客帝國大反擊/文官捲鋪蓋,因為政府有了麥肯錫/人才戰爭:想搶贏敵手,你需要「那家公司」(的人才)/安隆花大錢請「人才」,整間公司敗光光/向民間融資,是因為公部門能力太差嗎?/麥肯錫一手提產業建言,一手玩私募基金

今日掌握大權的,不是政府,是企業。企業不再影響政府,因為他們就是政府

如今政府的職責,不再是為民服務,而是盡可能營造有利於企業的經濟

這些生意人營運的企業,以蠻橫的步伐踏遍全球,尋找最棒的減稅優惠與境外生意。這些企業的運作層級
遠高過政府政府也不敢挑戰他們。就算想挑戰,也沒有可用的手段

艾森豪出聲警告:企業即將接管政府
1961年1月17日艾森豪在卸任演說中,鄭重警告民主制度正受到某種潛伏的新力量威脅,他們在權力走廊運作著,他認為民眾有必要知道這個威脅

他警告大家: 
我們必須透過政府與議會,避免軍事工業複合體取得沒有根據的影響力,無論他們是有心還是無意,我們千萬不能讓這個複合勢力,危害我們的自由民主過程。我們不該把所有事都視為理所當然。只有警覺性高
見識廣博的公民,才能透過和平的方法與目標,迫使大型企業與軍事機構以適當的方式合作。」

艾森豪演說時,正面臨一個特殊的情境,冷戰正在升溫,每年政府支出有 50%花在軍事開支上,占 GDP的 10%,而且這數字還在增加
軍事對於民主制度的潛在威脅是相當真切。

艾森豪讓美國民眾稍微一瞥權利幕簾的背後,並告訴他們裡頭在交易什麼。從這一天起,美國民眾開始相信背後有黑暗勢力在搞鬼,他們對政治人物的信任感一落千丈。但諷刺的是
告訴他們有鬼的人也是一位政治人物。

各種團體都在遊說,企業「心聲」誰聽?
三百年來,遊說僅限於政客與企業的相互利益,但到了 1960年代事情改變了,權力轉移,說客也換人。充分就業加上民權崛起讓兩種全新的利益團體步入大廳: 弱勢團體以及組織起來的勞工
不止是困擾到以前的說客,而且他們還有很強勢的力量。

企業說客開始擔心了。這些新的利益團體,不是想談成交易,或通過修法,他們想改變公民社會的本質。所以企業一定要想點辦法。

協進會——企業說客帝國大反擊
1971年「鮑威爾 (Lewis Franklin Powell) 備忘錄」說到:「企業多年以來都是政客的代罪羔羊。至於程度有多嚴重,可以看看現在這幾位總統候選人所表達的反商觀點。」他繼續說: 「馬克思主義者的信條,就是資本主義國家被大企業控制。這個信條一直被當成全球左翼分子的政治宣傳手法,目前已有不少美國民眾追隨。」

在立法與政治行動的政治影響力方面,美國企業主管真的是被遺忘的一群

政治力是必要的,這股力量必須盡心培養,並且在必要的時候積極果斷地使用它,為自由而戰

1970 年代米爾頓傅利曼 (Milton Freeman) 與芝加哥學派興起了供給面經濟學革命。他概述了自己的大願景: 推翻政府暴政,透過市場主權讓人類自由

自利反而能創造有秩序的社會,造福所有人。換句話說,有隻看不見的手在運作

社會主義迫使人們創造集體財產,反而讓人變得自私。但只要讓人遵照自己的利益行動,反而會不經意創造出集體財產

1945到 1979年間,政府是歷史的最大推手,而企業試圖影響他們
但從 1979年之後,情勢整個反過來

文官捲鋪蓋,因為政府有了麥肯錫 (McKinsey)
企業的武器,就是說客,而且遊說不再是禮貌、謹慎的勸說,而是一項產業

說客早已不在旅館大廳出沒,他們是自食其力的產業

他們醞釀民眾對於大政府的不信任感,不到 10年,遊說就從被遺忘的技藝,轉變成做生意的手段

說客準備要大幅躍進,從被動反應,變成先發制人

選賢與能在各國,都是個不需流血革命,就能改革政府的機制,而且為民服務的,都是精挑細選的菁英

但從 1960 到 1970年代,大家對公務員的觀感,變成是坐在辦公桌處理文書,用行政制度扼殺所有改革的官員

現在該來改變政府裡頭的公務員,顧問界有句行話叫做轉型,而第一個被轉型的,就是公務員

人才戰爭:想搶贏敵手,你需要「那家公司」(的人才)
讓此事成真的正是麥肯錫: 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顧問公司

一群不知名人士,在政府幕後謹慎操盤,你對他們一無所知,但他們卻對你無所不知

麥肯錫的過人之處,並非營業額,而是權力

1960 年代晚期,興起改革念頭的政治人物,把礙事的公務員當成麻煩
而麥肯錫剛好能拔刀相助

1970 年代,政治人物開始更廣泛使用顧問,其中又以麥肯錫居首。他們提供「獨立」的策略,建議「政策,非政治」,成為新格言,而公務員似乎深陷於後者。

1997 年,麥肯錫用 4個字精簡的如此形容他們的革命: 「人才戰爭」。20年前麥肯錫用 7S系統重組職場
而人才戰爭正是人類在職場進化的下個階段

安隆花大錢請「人才」,整間公司敗光光
人才戰爭立即帶來的衝擊,是大幅提高執行長的薪水: 薪水成指數性躍升,從最低工資的數十倍,暴漲到七、八百倍

因為麥肯錫認定人才是企業的存亡關鍵,人才可以免受監督,甚至也不用假裝與別人遵守相同的規則,因為他們才幹超群

安隆 (Enron) 的倒閉,可說是美國商業史上單一公司最戲劇化的一次內部崩盤

安隆打從心裡相信麥肯錫的人才戰爭,所以縱容外強中乾,只出一張嘴的主管,在公司內部快速晉升,做出大量進口的決策,因為他們似乎知道自己在幹嘛。這是個極度混亂之地
卻偽裝成負責任的事業;混亂的中心,正是「讓人才自由發揮的原則」。麥肯錫稱之為「創造性破壞」。安隆盲目追求「創造性」,結果把自己「破壞」了。

向民間融資,是因為公部門能力太差嗎?
安隆倒閉,麥肯錫的執行長也因內線交易被定罪,金融風暴的種子已經種下,但麥肯錫反而離政府核心越來越近

顧問灌輸給政府的概念是: 企業有能夠帶來活躍改革的人才,而政治人物沒有,而且知道自己很沒用

反覆灌輸「企業更能妥善運用政府的錢」這個概念
「這個概念就會成為每個人,包括選民、企業以及最重要的,政府本身,心目中的事實

麥肯錫總是位居幕後,他們就是全新的公務員

麥肯錫一手提產業建言,一手玩私募基金
麥肯錫玩的是兩面手法,一邊給政府建議,一邊替自己的客戶爭取商業利益

麥肯錫之所以能掌控全球政府,關鍵在於他們的「校友」,以及這些校友在那家公司任職期間培養出的耶穌會式忠誠準則

麥肯錫讓自己成為政府的 DNA,它的運作方式比較像顧問版的開曼群島,一種隱約低調的機制,公司可以發號施令,但好像什麼都沒做

麥肯錫與他們「涉入」的政府之間,沒有任何隔閡,他們說什麼,大家就得聽什麼

2024年8月17日 星期六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九): 計劃報廢 與持續升級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九): 計劃報廢 與持續升級

持續升級 (GPT-4o 生成)

第8章 顧客永遠不滿,生意做不完 - -

燈泡半年就壞是業者共謀,手機半年就換是你想跟他們一起進步

計畫性報廢,因為最窮的國家也不要全新的舊款/計畫性不滿 - - 東西很快就壞,不如你生厭想換/上癮:決定換、到手開箱與腦內啡快感/賈伯斯的盤算/轉不開的梅花形螺絲,是不想讓顧客自己修/生物升級:人機結合自我優化

藏著消費主義的秘密 - 「計劃報廢」,首次策劃出來,以及「持續升級」的誕生,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1932年,全球五大燈泡製造商在日內瓦開會。他們想打造一個秘密的壟斷聯盟 - - 太陽神,目標只有一個,只要任何廠商膽敢生產壽命超過半年以上的燈泡,就把它踢出產業

這五家公司並不只生產燈泡,還提供現代生活的基礎建設。他們也製作耐用的消費品;而且車子、房子與辦公室的電力,也是他們提供的。但從1932年起這些商品全部都內建了故障時間

計畫性報廢,因為最窮的國家也不要全新的舊款
報廢被內建於新穎之中,我們買的每樣東西裡都有缺陷

升級文化在非洲與亞洲被大肆接納的程度,比已開發國家還誇張。因為想在全球步調最快的2個市場中領先,就必須升級

計畫性不滿 - - 東西很快就壞,不如你生厭想換
大家都在工廠與生產線工作過,知道商品是怎麼製造的,以及它們的價值為何? 這代表他們現在不好騙了

消費者覺醒

共產主義對抗資本主義

消費主義不只是血拼而已,它也是冷戰時的思想武器

假如製造商想在消費者心中,重建消費主義的可信度,他們就需要變出新招

戰後工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 「灌輸消費者慾望,讓他們擁有比必需品新一點、好一點、快一點的商品」

通用汽車的執行長史隆 (Alfred P. Sloan Jr.) 擬了一個計畫
想讓此事成真。為了讓信用掃地的計劃報廢原則復活,他必須替消費者建立新的心態;而這個心態會使我們自己選擇將產品報廢。一輛車廢棄的原因,不再是廠商透過製程讓它故障,而是消費者討厭它;大腦變成了報廢用的工具。史隆形容這套流程為「計畫性不滿」,既精闢又令人膽寒

上癮:決定換、到手開箱與腦內啡快感
我們精益求精,商品也只好跟我們一起升級,於是我們自己就成了可無限升級的商品,待價而沽

然而,升級的物品替我們標示出未來的人生道路。我們告訴自己,我一定要跟他們一起進步。升級過的科技與我們的自我價值,彼此間逐漸同化,合為一體

我們買下新東西的時候,大腦會把這個決策視為報酬。接著它會湧現少許腦內啡 (Endorphins),而我們會很享受。所以決策、報酬與腦內啡湧現就形成一個迴圈,這迴圈會令人上癮

賈伯斯的盤算
2007年賈伯斯發表 iPhone,即將創造未來

iPhone 不只是與實體世界互動的數位工具,而且用它的數位設計重建實體世界

轉不開的梅花形螺絲,是不想讓顧客自己修
不可避免的科技變革趨緩所驅動的情況

不管能拖多久,你終究得放棄升級

升級不會被批評給動搖,因為很久以前,就已經有人讓我們相信,升級等於科技進步,而這種進步是最可信
最不容質疑的

這是一種被重組過的心態。不過這種心態其實源於更深層的某處,是想要變成更好的人

生物升級:人機結合自我優化
把人類分成升級者與無法升級之低階人口的過程,就像「物種形成」一般。一開始是收入差距與 DNA編輯權所造成的醫療分歧,但在過一個世代,這個分歧就變成生物層面的,命中註定且無法翻轉。升級會一代代傳承下去,就跟現在的基因一樣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八): 危境員工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八): 危境員工

Uber 司機 (GPT-4o 生成)

第7章 共享經濟與零工經濟的背後 - -
微創業、微工作,「危境員工」造就新富豪

現代管理之父,以假造資料成一代宗師/管理學起初把企業凝聚為邪教組織/你崇敬你的公司,仰慕你的老闆嗎?/移工對經濟有益?看看英國吧/你能用科技監控自己的生產力,但命運還是別人決定/管理大師不創造歷史,而是參透歷史/工作者追求卓越,替「奴隸老闆」社會鋪路/Uber把所有人變成計程車司機,Airbnb把所有房間變成旅館/危境員工 - - 分享經濟的結果/低薪族靠便宜貨苦撐,便宜產品來自壓榨另一國人

工作與個人時間的界限消失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也成為生活方式

只要我們有機會工作,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不會放過

現代管理之父,以假造資料成一代宗師
泰勒 (Frederick Taylor) 因為發明了「科學管理」,如今信譽卓著。但早在米德維爾 (Midvale),他就已經運用了管理顧問第一守則: 講客戶想聽的話,

他真正的才華在於用科學替已實行的計畫背書: 只要主張結論是科學的,管理階層就握有證據,讓員工敢怒不敢言。管理者可以把責任推給專家。專家再推給科學。如此一來,決策就好像不是出自人類,而是出自上帝般的客觀裁決者: 資料。

管理學起初把企業凝聚為邪教組織
泰勒相信效率會導致更大的滿足感,只要盡最大能力工作,我們就會被上司視為有價值,而這個價值會帶來工作穩定度;所以效率會成為一種良性循環

1880年代的雇傭關係
跟現在一樣不穩定

我們比以前更認真工作,工作穩定度卻更少,我們和米德維爾的工人一樣容易被解雇,而且威脅我們的不只是更廉價的勞工,還有自動化革命

1950年代奧地利社會學家彼得杜拉克搬到美國,把自己改頭換面成管理顧問

杜拉克相信比較仁慈家長式的上司,比較能夠駕馭生產力,一個宛如父親的人,照顧你的長期職涯利益

比起拘泥於獲得結果的效率,反而更強調心理脅迫

1973年 OPEC的石油危機,讓全球經濟陷入蕭條,頃刻間公司的獲利,不再是靠尋找商機,而是靠內部精簡

管理顧問,打算用新的效率科學,讓職場更精簡

上司會四處走動,進行微觀管理,並廣泛探聽虛實。事實上,這就叫做走動式管理

顧問們要改變員工的心態,工作是你遵奉的教義,所有同事都是教徒,而公司就是大家崇拜的邪教

你崇敬你的公司,仰慕你的老闆嗎?
西方員工的心態,和日本人完全不同。西方的自我價值感。並非把個人奉獻給公司和國家。個人主義深植於西方人的心靈。正如順從的集體主義深植於日本人內心一樣。簡單來說,西方員工不吃崇拜這一套

顧問們自有計劃,他們不搞崇拜,而是把獻身工作塑造成一種自由,也就是創意與滿足

工作必須變的有回饋感。工作的目標。是完成任務。而且你覺得完成才叫完成。而熬夜沒關係。但事情一定要搞定

1970年代中期。同事開始不用姓氏互稱。而是改成直稱名字。這種新管理方式的目標,是創造一個趣味的偽家庭式環境

模糊家庭與工作的界線,讓工作環境更愉悅
這樣你就願意在公司待久一點,並且為工作奉獻一切

移工對經濟有益?看看英國吧
公司變成你的大恩人,你會永遠心懷感激,也就不可能背棄它

2000年代的英國服務業榮景,正是由移民勞工促成的

當 2008年經濟從繁榮翻轉至谷底的時候,東歐移民就再也不像是好主意,反而是本地低薪勞工的眼中釘

移民對整體經濟有益,雖是不變的事實,但與
最低薪的人口損失慘重這個特定事實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因此英國開始邁向脫歐之路

你能用科技監控自己的生產力,但命運還是別人決定
兩位顧問出了一本書,叫做《追求卓越: 探索成功企業的特質》(In Search of Excellence: Lessons from American's Best Run Companies)。全球蕭條不是大災難,反而是個重整勞動力的好機會。戰後的繁榮創造出自滿的員工。過度膨脹自己的價值。但這種價值現在已消失了。

只要將這群員工放進內部市場廝殺,他們就能學會競爭。這就是企業版的達爾文主義,再也沒有人是為別人工作,全是為了自己,我們全都變了變成了自由業

《追求卓越: 探索成功企業的特質》在出版界造成轟動,成為史上最暢銷的商業書籍。

但在 2002年。也就是該書出版 20周年的時候。作者之一 Peters 出面坦承一件事: 這本書全是他們杜撰的,毫無科學根據。事實上他們先隨便湊出一些資料,再拿來回推他們想證明的事

就跟所有高瞻遠矚的人一樣,Peters 為了心目中更重要的真相,而自己編造事實

他說: 
人們總是希望有人告訴自己: 你的努力大家都懂但這背後的原則是正確的: 個人需要掌控自己的命運你如果讀過《追求卓越》,就知道它只是想講這件事而已

管理大師不創造歷史,而是參透歷史
你想成為未來世界的一份子嗎? 請參閱本書。他們本身就是活生生的體現,告訴你想在新世界活下去的話,你該怎麼做

先站穩再擴大策略

你必須把客戶唬得一楞一楞的,例如跟他說: 「更糟! 遠比你想的還糟糕!」這樣你就可以把他踹進所謂的死亡谷裡,除非他立即改正,事情才有轉圜的餘地

接著,你要給他一片陽光燦爛樂土作為救贖: 不如來一套 IT計劃吧,賣 5000萬美元就好,就跟製藥產業一樣想賺大錢不能靠解藥,而是要控制當下的嚴重症狀。這樣叫做「培養夥伴關係」,你的目標就是要養成客戶對你公司的長期依賴,創造一個政府和企業永遠都甩不掉的危機

工作者追求卓越,替「奴隸老闆」社會鋪路
在這個全新的全球化,去工會化世界,我們全都是巨大
不定型自由業階級中的一份子,又稱「殆危階級」

我們既是老闆,也是奴隸

年輕人已經到了「對未來一無所求,對任何事都謝天謝地」的地步

最低階的勞工,沒有力量與手段可反抗

中產階級已經不奢求實質的加薪,而改為追求滿足。低薪與工作不穩定,讓我們只好想像工作能讓自己更完整

Uber把所有人變成計程車司機,Airbnb把所有房間變成旅館
卡藍尼克 (Kalanick) 創辦了Uber。他可不只是創造出全新的計程車服務而已,還催生出「奴隸老闆」的概念,讓工作轉型了

我們現在都是自己的老板,拿著行動裝置,努力想變成一人公司

Uber重新定義勞工的價值,而 Airbnb則叫你重新評估你所在空間的價值

新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流動的。他們的角色與可萃取的價值,也不停在重新定義

他們對人類提出大哉問: 你所做的一切事情,有可萃取的價值嗎? 你生活有哪些空閒。可以拿來賺錢?

新工作並非善用你的車子或公寓。而是你的時間

危境員工 - - 分享經濟的結果
微工作與零工經濟是聽起來很有矽谷味的行話,用來掩蓋一個截然不同的真相。每個人都變成彈性無限的奴隸老闆。也代表每個人都都能被無限的剝削

這套系統非常聰明,他仰賴的是事後會另謀高就的年輕臨時工,所以沒人會久留到足以抱怨或惹麻煩。你永遠不會有員工問題,也永遠有新人來做

共享經濟的樂觀主義者,稱這種自由市場的公平性為「網路共產主義」

自由業,又稱超彈性的臨時工作,正以指數型比例成長

科技億萬富翁馬斯克提出一個解法,叫做
全體基本薪資」(Universal Basic Income)。這樣自動化促進經濟繁榮之際。我們沒事做。還是有錢拿。我們可以向機器人課所得稅。就跟現在人類繳稅一樣,然後這筆稅收支付給我們,我們就能去商家購物,讓消費主義持續促進成長

因為薪資停滯,我們的人生永遠不停在工作,而且永遠擔心自己不夠拼命。但這不是意外,而是一項計畫: 諷刺的是在這個計畫的賣點,就是自己做主的自由

低薪族靠便宜貨苦撐,便宜產品來自壓榨另一國人
這個彈性低薪工作的新時代,是建立在兩塊基石上: 賣給低薪者的便宜貨,以及他的生產者: 全球血汗工廠的奴隸老板,他們的薪水比你還低

物價膨脹,將讓建構在低薪與成長停滯之上的經濟模式,再也無法維持下去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七): 藥不用來治病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七): 藥不用來治病

卡通兔吃藥 (GPT-4o生成)

第6章 藥不用來治病 - -
藥廠發明許多新病,我們則學會吃藥來修補人生裂痕

降血脂藥,如今醫生拿來當糖果發/把藥變成口香糖,讓健康的人每天吃/你沒生病,是藥廠讓你相信你有病/養生產業興起,保險業與健保署伺機發難/抗憂鬱藥治的不是憂鬱,而是破碎的生活/DSM——我問你答填填看,打勾六項就算有病/數千萬人一夕之間有病了,吃藥吧!/如今,我們用藥治療每一道人生裂痕/基因編輯,讓某些人可以「自訂進化」方式/為什麼不用DNA科技強化自己?/人體版軍備競賽,有錢人才玩得起

降血脂藥,如今醫生拿來當糖果發
根據美國政府估計,有50%的成人,早上都要去櫥櫃裡,拿顆藥來吃

我們是歷史上最依賴藥物的社會,依照這個趨勢,到了二零五零年,每個美國人都起碼要吃一種處方藥

其實我們生的病,與 50年前相比,並沒有變多到那裡去,整個社會確實更老更胖,但增加服用的處方藥卻遠遠超越必要的程度

西班牙裔悖論: 富人與非
西班牙裔白人的處方藥量,大約是較窮困墨西哥裔美國人的兩倍

成長最快速的是降血脂藥

為了盡可能擴大灰色地帶,藥廠將疾病的潛力提升到最大,並在偶然之間開悟了

他們不該治療現存的疾病,而是要用藥物治療現代社會本身。他們將模糊的焦慮症與精神官能症
貼上醫學症狀的標籤藉此重新塑造出新疾病

所以任何人只要超過 40歲,我們都開這種藥,當作預防措施,就像在發糖果

把藥變成口香糖,讓健康的人每天吃
一個跨國藥廠的執行長,努力想拯救自己快跨掉的事業,將疾病的定義從你得到什麼病,變成你是什麼病。他把疾病從異常現象轉變成正常狀態。而他的目標很簡單: 把每個人都變成病患。

假如我們開發一些製程複雜的利基藥,就能限制住專利權到期後的競爭,並將藥品的真正獲利潛力最大化

我們應該替健康的人製作藥品

製藥公司的賽局,不再只是治療疾病,而是變出新疾病

你沒生病,是藥廠讓你相信你有病
不是你有病,而是資本主義社會讓大眾有病,藥廠可以好好利用這一點

冒汗、心悸、非理性恐懼、暈眩、噁心、強迫行為,甚至是看電視時一直抖腳這種小事,都可以被重新定義為疾病

各家藥廠競相找學術界背書

全世界也即將被各種以前沒聽過的疾病,搞得人人都有病

打著獨立的招牌,以藥廠的利益為前提來測試

把遺忘已久的疾病找回來,再賦予它一種藥

有厚利可圖的市場,並不是這些真正的患者,而是位於診斷邊緣的數百萬人,因為醫師現在可以開藥,貼他們標籤了。這個灰色地帶,才是真正的搖錢樹

養生產業興起,保險業與健保署伺機發難
養生產業的基礎是預防,而非治療,並且預防是很神奇的產品,因為它的功效是不可能測的出來的

養生背後的真相,是那些想照顧自己健康的人會受益,但應該要照顧自己健康的人卻不會

我們大多數人都把多運動的呼籲當成耳邊風

20%的人實踐養生,其他80%則否,所以健康跟不健康的人之間差距,越來越大

人們吃藥強化自己認知能力與生產力,據估計英國的大學生每 4個就有一個服用益智藥

數位領域已經開發殆盡,人體才是全新的平臺

最佳化的自我,才是巨大的未開發市場

監控身體並不是為了健康目的,而是替不健康的人貼上標籤,以便在未來取消對他們的醫療援助,透過穿戴紀錄與匯集而成的資料,可能被保險公司與健保署利用

預防性產業光鮮亮麗的表面下,藏著冷酷的現實: 全面性醫療服務的終結

抗憂鬱藥治的不是憂鬱,而是破碎的生活
抗憂鬱劑與其說在治療憂鬱症,倒不如說是讓窮人有生存能力

若想讓患者回歸正常世界的機制,談話治療才是唯一的長久解決之道,絕對不是抗憂鬱劑

讓憂鬱症變成一種嚮往,百憂解 (Prozac) 會除去憂鬱症的羞恥與污名,使吃藥成為一種正向的風格選擇

將小孩診斷為問題兒童,開藥給他吃,讓他恢復正常以適應學校與家庭生活

藥品讓數百萬家庭能繼續承受壓力與低薪

解答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本來不認為是問題,但一旦我們被賦予了解答,它突然就變成問題了

DSM——我問你答填填看,打勾六項就算有病
政治人物和精神病學家,在民眾眼中,根本就是一丘之貉,同樣不值得信任,而且都是充滿謊言的制度文化一份子

DSM 全名是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使得所有美國民眾,未來都將被貼上疾病的標籤

不過連這些作者都承認,DSM 讓精神病被誤診的情況更普遍,有作者現在坦承,第四版 DSM出版之後,自閉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與憂鬱症等新診斷大部份都是醫源病,也就是醫療行為本身帶來的疾病,這是他一連串善意的錯誤所造成的結果

我們用最薄弱的根據,迫使數億人服用藥物,但他們根本不需要

只要讓小孩吃藥,小孩就不再是問題

數千萬人一夕之間有病了,吃藥吧!
當醫療專家治療真正生病的人,他們只治療到人口的一小部分,但只要治療有風險的人,吃藥的病患數量就會呈指數性成長。所以只要你把風險的範圍
盡可能放寬整個局面就改變了。換句話說,我們都變成病人了。

跟癌症相關的風險有 20個
而這裡有 20種藥可以降低這些風險

如今,我們用藥治療每一道人生裂痕
如今,我們用藥物治療生活的每一個面向,每一道裂痕包括逛購物中心
塞車、洗碗或訓斥小孩時產生的各種精神官能症、焦慮與抽搐,一切都可以被貼上標籤、平息、麻木,讓我們寧靜祥和的漂浮在藥物雲端上

降血脂藥,是這個產業的美好童話。這種奇蹟之藥,看似能治百病,這是全世界成長最快的處方藥,卻動不了頭號殺手一根汗毛

基因編輯,讓某些人可以「自訂進化」方式
基因編輯,利用基因工程量身訂做的身體強化
讓某些基因在胚胎期就被隔離、刪除。此事之所以成真歸功於 2012年研發出的極精準技術「CRISPR- Cas9」,它能夠切割基因組,移除有問題的基因。更具爭議性的是,有些特質 (更好的髖骨、智力、肉體強度) 可以被編寫進去。有科學家認為這是創造完美人類的好機會,讓某些人可以「自訂進化」方式

為什麼不用DNA科技強化自己?
歷史上第一位基因被調整過的人,透過注射,她拉長了自己的端粒 (telomere),而端粒的功能是保護 DNA裏頭的基因物質免受老化所害。因此透過改變端粒,有效停止了老化

目標不是讓有錢人變美麗而是消除與老化相關的疾病

人類 DNA只是一個編碼序列,像一輩子都在運作的程式,所以如果可以,為什麼我們不能善用科技強化自己

人體版軍備競賽,有錢人才玩得起
若以 DNA層級介入重大疾病,就無須爭論破壞或隔離有病基因的問題
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需要行為準則的,是延長壽命與基因強化,也就是軍備競賽

20 世紀的經濟不平等已化作 21世紀的生物面不平等
有錢人的基因就是能夠搞得跟別人不一樣,這種更高階的人種是從基因改造催生出來的

2024年8月15日 星期四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六): 先讓你胖,再讓你瘦

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六): 先讓你胖,再讓你瘦

努力減重 (GPT-4o 生成)

第5章 誰決定BMI多高算胖 - -
連奧運短跑金牌都算胖,再讓脂肪替糖背黑鍋,造就大生意

連百米世界冠軍都算胖子!/挨餓實驗證明,節食對減肥會造成溜溜球效應/我手上只有兩個字,卻賺進二十一億美元/顧客註定瘦身一再失敗,減肥公司確保一賺再賺/菸草產業有前車之鑑,讓食品產業死不認錯/肥胖元凶是糖,為何要脂肪背黑鍋?/低脂食物=含糖食物=肥胖/糖吃越多你就越餓,不信請看我養的老鼠/你的腸道被業者調整成愛糖/汽水就像大白鯊,只有倒楣才會被它咬?/都市進步就代表民眾變胖?法國人說沒這回事!/肥胖要成為流行病,藥廠才能賣藥賺大錢/減肥藥出人命,醫生爆料竟被威脅/這場仗,菸草產業輸過,但食、藥產業志在必得

在超市,你一眼就能看盡 360度的肥胖全景圖: 先讓你胖,再讓你瘦,始作俑者是分析過所有賺錢機會與角度的公司,他們讓社會變得更胖 - 我們的新陳代謝沒有跟上這些食品,而現在,他們也從肥胖流行病之中賺錢

節食與肥胖之間有著深深的共生關係

胖與瘦是怎麼為了賺錢而糾纏在一起的? 這段故事曲折離奇,令人拍案叫絕: 它是由敵對陣營間的激烈廝殺,古怪的實驗,扭曲過的資料以及骯髒的招數所構成。在這一片混亂之中,科學家與商人正在改變我們的飲食習慣。這段過程做出了不少交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樣貌

連百米世界冠軍都算胖子!
1940 年保險人員發現,只要降低肥胖的體重門檻,那原本超重的投保人,就有一些可改列為肥胖,藉此創造出數萬名顧客,然後正常的顧客中也會有數萬名,可列為超重

這些變肥胖與變超重的顧客,將會支付較高的保費,因為他們與體重相關的健康風險,會被視為增大

保險人員需要一個科學尺度才能讓此事成真,所以他發明的BMI,結合了身高與體重,這指數看似比以前科學得多,但他把肌肉密度與脂肪值混在一起了,所以根據 BMI的讀數,全世界跑最快的男人居然也算肥胖

一夕之間,美國人口有半數都被重新定義為超重或肥胖,他們現在都得付較高的保費

挨餓實驗證明,節食對減肥會造成溜溜球效應
實驗證明,節食反而會讓人變胖,並且改變他們的新陳代謝,給他們前所未有的肥胖傾向

科學家給節食產業上了一堂必修科學課,他們因此知道這是一門賺錢生意

當顧客節食失敗,他會告訴自己: 「這是我的錯」」然後持續節食下去,簡言之顧客不會抱怨這些產品

正因為節食沒有用,他們反而能將它變成一門生意

我手上只有兩個字,卻賺進二十一億美元
一個化學家腦海裡浮現的瘦 (slim) 與快(fast) 2個字,最後替他賺了21億美元,因為他把 slimfast 公司賣給聯合利華
公司

整個節食產業都因為兜售了這個謊言,而大發橫財

只有你才能為自己負責

少數人成功了,不過多數人都失敗,而且一直失敗

當你在肥胖的情況下節食,你那副基因牌的破爛程度,就會呈現指數型的擴大,減肥變得像天方夜譚

顧客註定瘦身一再失敗,減肥公司確保一賺再賺
顧客加入慧優體 (Weight Watchers) 5年之後,能減到目標體重的不到 16
%,這就表示有 84%是失敗的,但他們還是會回來,投入更多減肥計劃,這就是商機所在

菸草產業有前車之鑑,讓食品產業死不認錯
1940年代,保險人員將美國半數人口重新定義為肥胖,但 50年后
這個杜撰的情況竟然成真了食品產業只好改玩新把戲: 死不認錯

節食產業的誕生,是一個特定商業決策的結果,在某個健康問題實際存在之前,就提供解決方案,但真正的流行病出現後,卻又替這些罪魁禍首創造了新機會

肥胖元凶是糖,為何要脂肪背黑鍋?
為什麼我們這麼胖? 我們沒有比古人貪吃,也沒有比古人動的少,但有一件事改變了,食品的含糖量變多

低脂食物=含糖食物=肥胖
高果糖漿是從玉米加工後的廢料,提煉出來的超甜黏稠糖漿

沒多久,便宜的高果糖漿就被注入所有你能想到的食品,他能替麵包與蛋糕增添剛出爐的光輝,讓所有食品變甜,而且食品的庫存壽命也從數日延長為數年,這場寧靜革命開始發生在我們攝取的糖分上

將脂肪污名化,心臟病就不會怪罪於糖

產生了食品界的全新概念,名為低脂

糖吃越多你就越餓,不信請看我養的老鼠
當你把配方裡的脂肪移除,食品吃起來就像厚紙板一樣,所以你必須用其他東西代替,這東西就是糖

當低脂成為主流,肥胖也就接踵而至

節食時,攝取的糖越多身體就越營養不良,因為對於糖分的無止境渴望,反而讓身體逐漸缺乏必需的營養,簡言之,就是吃不飽

你的腸道被業者調整成愛糖
糖跟脂肪一樣,會在肝臟周圍聚集,導致第二型糖尿病。糖甚至還會包覆在精液上,降低肥胖男性的生育能力。

腸子是非常複雜的神經系統。被視為人體的第二大腦。它會被調整成更想攝取糖份,再傳遞信息給頭上的那顆大腦,而且後者根本無法抗拒

食品產業牽扯到非常複雜的利益網路: 藥品、化學品、節食產品以及菸草。一整套周邊產業都靠肥胖賺錢,代表肥胖與食品產業的淨利息息相關

汽水就像大白鯊,只有倒楣才會被它咬?
亂搞食品成分,還算小事,但亂搞身體,可就是大事了

食品產業的辯詞,跟菸草產業一樣,就是「沒有科學證據」

都市進步就代表民眾變胖?法國人說沒這回事!
法國的肥胖率是西方國家最低的,並且維持他們當地的飲食文化

這個國家遍尋不著加工食品

肥胖要成為流行病,藥廠才能賣藥賺大錢
研究「食品產業在製造肥胖中扮演什麼角色?」的科學家是受食品產業贊助的

如果純看獲利的話,最大的市場是世界各地的數十億正常人,他們只有一點超重,也不認為自己的體重是嚴重的健康問題。所以想從他們身上賺錢
就是讓這群人相信他們的體重有問題

1997年 WHO的一份報告,定義肥胖不只是將到來的社會災難而已,而且是流行病。它就是醫療災難,既然是醫療,那就有人可以賣解藥

國際肥胖專案小組 (International Obesity Task Force
IOTF) 把超重的門檻降低,從 BMI 27降到25,一夕之間,全球數百萬人就從正常變成超重

支助IOTF的是製藥公司

減肥藥出人命,醫生爆料竟被威脅
芝加哥的一位心臟科醫師,發現自己的病患服用 Redux之後,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症狀,他決定公開表態。接著他就接到藥廠某位資深主管的電話,警告他千萬別再對媒體爆料他的藥,如果繼續下去,就會染上大麻煩

那位主管否認了他的說法,但當法律責任開打,就出現內部文件證明藥廠知情的肺高壓個案,遠比他們對 FDA與患者宣稱的還多。Redux被迫下架。藥廠也支付了211億美元的賠償金,但這間公司始終不肯承認自己有責任

這場仗,菸草產業輸過,但食、藥產業志在必得
解藥也代表消費者逐漸消失,只是「用藥控制」與「管理」肥胖危機,會遠比治好他還有利可圖。第二型糖尿病是肥胖的副作用
也是藥廠的金雞母。只要肥胖流行病持續存在,它就會一直下金蛋

只要不局限於臨床肥胖,也替龐大的灰色地帶打造減肥產品線,連食品產業都可以拿到聚寶盆

最完整的防禦策略,就是否認科學、污衊反論、採取攻勢、絕不讓步,就能爭取到寶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