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未來的祕密交易筆記 (十): 企業接管政府
遊說官員 (GPT-4o 生成)
搭上「那家公司」的權力,是成為世界級企業的捷徑
艾森豪出聲警告:企業即將接管政府/各種團體都在遊說,企業「心聲」誰聽?/協進會- - 企業說客帝國大反擊/文官捲鋪蓋,因為政府有了麥肯錫/人才戰爭:想搶贏敵手,你需要「那家公司」(的人才)/安隆花大錢請「人才」,整間公司敗光光/向民間融資,是因為公部門能力太差嗎?/麥肯錫一手提產業建言,一手玩私募基金
今日掌握大權的,不是政府,是企業。企業不再影響政府,因為他們就是政府
如今政府的職責,不再是為民服務,而是盡可能營造有利於企業的經濟
這些生意人營運的企業,以蠻橫的步伐踏遍全球,尋找最棒的減稅優惠與境外生意。這些企業的運作層級,遠高過政府,政府也不敢挑戰他們。就算想挑戰,也沒有可用的手段
艾森豪出聲警告:企業即將接管政府
1961年1月17日艾森豪在卸任演說中,鄭重警告民主制度正受到某種潛伏的新力量威脅,他們在權力走廊運作著,他認為民眾有必要知道這個威脅
他警告大家: 「我們必須透過政府與議會,避免軍事工業複合體取得沒有根據的影響力,無論他們是有心還是無意,我們千萬不能讓這個複合勢力,危害我們的自由民主過程。我們不該把所有事都視為理所當然。只有警覺性高、見識廣博的公民,才能透過和平的方法與目標,迫使大型企業與軍事機構以適當的方式合作。」
艾森豪演說時,正面臨一個特殊的情境,冷戰正在升溫,每年政府支出有 50%花在軍事開支上,占 GDP的 10%,而且這數字還在增加,軍事對於民主制度的潛在威脅是相當真切。
艾森豪讓美國民眾稍微一瞥權利幕簾的背後,並告訴他們裡頭在交易什麼。從這一天起,美國民眾開始相信背後有黑暗勢力在搞鬼,他們對政治人物的信任感一落千丈。但諷刺的是,告訴他們有鬼的人,也是一位政治人物。
各種團體都在遊說,企業「心聲」誰聽?
三百年來,遊說僅限於政客與企業的相互利益,但到了 1960年代事情改變了,權力轉移,說客也換人。充分就業加上民權崛起讓兩種全新的利益團體步入大廳: 弱勢團體以及組織起來的勞工,不止是困擾到以前的說客,而且他們還有很強勢的力量。
企業說客開始擔心了。這些新的利益團體,不是想談成交易,或通過修法,他們想改變公民社會的本質。所以企業一定要想點辦法。
協進會——企業說客帝國大反擊
1971年「鮑威爾 (Lewis Franklin Powell) 備忘錄」說到:「企業多年以來都是政客的代罪羔羊。至於程度有多嚴重,可以看看現在這幾位總統候選人所表達的反商觀點。」他繼續說: 「馬克思主義者的信條,就是資本主義國家被大企業控制。這個信條一直被當成全球左翼分子的政治宣傳手法,目前已有不少美國民眾追隨。」
在立法與政治行動的政治影響力方面,美國企業主管真的是被遺忘的一群
政治力是必要的,這股力量必須盡心培養,並且在必要的時候積極果斷地使用它,為自由而戰
1970 年代米爾頓傅利曼 (Milton Freeman) 與芝加哥學派興起了供給面經濟學革命。他概述了自己的大願景: 推翻政府暴政,透過市場主權讓人類自由
「自利」反而能創造有秩序的社會,造福所有人。換句話說,有隻「看不見的手」在運作
社會主義迫使人們創造集體財產,反而讓人變得自私。但只要讓人遵照自己的利益行動,反而會不經意創造出集體財產
1945到 1979年間,政府是歷史的最大推手,而企業試圖影響他們;但從 1979年之後,情勢整個反過來
文官捲鋪蓋,因為政府有了麥肯錫 (McKinsey)
企業的武器,就是說客,而且遊說不再是禮貌、謹慎的勸說,而是一項產業
說客早已不在旅館大廳出沒,他們是自食其力的產業
他們醞釀民眾對於大政府的不信任感,不到 10年,遊說就從被遺忘的技藝,轉變成做生意的手段
說客準備要大幅躍進,從被動反應,變成先發制人
選賢與能在各國,都是個不需流血革命,就能改革政府的機制,而且為民服務的,都是精挑細選的菁英
但從 1960 到 1970年代,大家對公務員的觀感,變成是坐在辦公桌處理文書,用行政制度扼殺所有改革的官員
現在該來改變政府裡頭的公務員,顧問界有句行話叫做轉型,而第一個被轉型的,就是公務員
人才戰爭:想搶贏敵手,你需要「那家公司」(的人才)
讓此事成真的正是麥肯錫: 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顧問公司
一群不知名人士,在政府幕後謹慎操盤,你對他們一無所知,但他們卻對你無所不知
麥肯錫的過人之處,並非營業額,而是權力
1960 年代晚期,興起改革念頭的政治人物,把礙事的公務員當成麻煩,而麥肯錫剛好能拔刀相助
1970 年代,政治人物開始更廣泛使用顧問,其中又以麥肯錫居首。他們提供「獨立」的策略,建議「政策,非政治」,成為新格言,而公務員似乎深陷於後者。
1997 年,麥肯錫用 4個字精簡的如此形容他們的革命: 「人才戰爭」。20年前麥肯錫用 7S系統重組職場,而人才戰爭正是人類在職場進化的下個階段。
安隆花大錢請「人才」,整間公司敗光光
人才戰爭立即帶來的衝擊,是大幅提高執行長的薪水: 薪水成指數性躍升,從最低工資的數十倍,暴漲到七、八百倍
因為麥肯錫認定人才是企業的存亡關鍵,人才可以免受監督,甚至也不用假裝與別人遵守相同的規則,因為他們才幹超群
安隆 (Enron) 的倒閉,可說是美國商業史上單一公司最戲劇化的一次內部崩盤
安隆打從心裡相信麥肯錫的人才戰爭,所以縱容外強中乾,只出一張嘴的主管,在公司內部快速晉升,做出大量進口的決策,因為他們似乎知道自己在幹嘛。這是個極度混亂之地,卻偽裝成負責任的事業;混亂的中心,正是「讓人才自由發揮的原則」。麥肯錫稱之為「創造性破壞」。安隆盲目追求「創造性」,結果把自己「破壞」了。
向民間融資,是因為公部門能力太差嗎?
安隆倒閉,麥肯錫的執行長也因內線交易被定罪,金融風暴的種子已經種下,但麥肯錫反而離政府核心越來越近
顧問灌輸給政府的概念是: 企業有能夠帶來活躍改革的人才,而政治人物沒有,而且知道自己很沒用
反覆灌輸「企業更能妥善運用政府的錢」這個概念,「這個概念」就會成為每個人,包括選民、企業以及最重要的,政府本身,心目中的事實
麥肯錫總是位居幕後,他們就是全新的公務員
麥肯錫一手提產業建言,一手玩私募基金
麥肯錫玩的是兩面手法,一邊給政府建議,一邊替自己的客戶爭取商業利益
麥肯錫之所以能掌控全球政府,關鍵在於他們的「校友」,以及這些校友在那家公司任職期間培養出的耶穌會式忠誠準則
麥肯錫讓自己成為政府的 DNA,它的運作方式比較像顧問版的開曼群島,一種隱約低調的機制,公司可以發號施令,但好像什麼都沒做
麥肯錫與他們「涉入」的政府之間,沒有任何隔閡,他們說什麼,大家就得聽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