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間關千里 -- 動盪年代的遷徙記憶」序言

 「間關千里 -- 動盪年代的遷徙記憶」序言

思念雙親  (GPT-4o 生成)

動盪年代場景一 (GPT-4o 生成)

動盪年代場景二 (GPT-4o 生成)

逃難 (GPT-4o 生成)

1946 年西南聯大正式結束之際,文學院院長馮友蘭先生撰寫「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碑文中有言:「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稱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風景不殊”,晉人之深悲;“還我河山”,宋人之虛願。吾人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於不十年間,收恢復之全功。」又言: 「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薊北。」欣喜之情,溢於言表,不料在三年內,山河變色,誠如世昌兄所言,「前後短短數年之內即有數百萬人離開中國大陸,幾乎是歷史上最大的移民潮。而更不可思議的是與家鄉親人完全音訊斷絕,三十多年之後才得重新聯絡,這是舉世少有,可能至今只有南北韓的百姓分隔可堪比擬。」

歷史上第五次南渡,還正在展演。這上百萬家庭的悲歡離合故事構成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深具記錄價值,但被明確記載下來的比例卻很低
本書的特色是邀請了十餘位任教於大學的學者和師長來撰寫他們自己家裡長輩或親戚輾轉流離的事蹟,作者群的學術背景從人文到社會科學都有,在各學術領域皆有卓越的表現,也都從多角度爬梳,經過謹慎的求證,細心撰稿,彌足珍貴。

閱讀本書,隨手摭拾,親情離思,躍然字裡行間,感人心腑,如「思鄉是人之常情,有人未等到兩岸開放即過世,有人等到開放探親後得以返鄉和親人團聚,雖多半已人事全非,但至少還得以稍慰思鄉思親之苦。但也有不少人因為各種顧慮而一輩子就再也沒返鄉」,「相信有成千上萬的家庭類似,長輩們也曾有過豪情壯志,但最後只能化為生存的韌性,努力在種種進退維谷又身不由己的困難之中,勉強張羅出一塊可暫避風雨的棲身之地吧」!「時代的巨浪所激起的那怕是一滴浪花,落在一個人身上就是一場狂風驟雨;僥倖不死,也是一身的狼狽」,「在這種兵荒馬亂的環境中,誰都顧不上誰, 誰更怨不了誰」, 「這是大時代的變局下,小人物、小夫妻只能任由滔天巨浪推壓著,隨之載浮載沈,毫無選擇地且走且行。」真正是「故鄉成了他鄉,異鄉成了故鄉」,「悲歡聚散總無常,知足心境寬」。

書中也看到不少大時代的悲劇:一個勤務兵因一直頂撞他人,還口無遮攔跟人嚷著「我想要回家」,被政府當作匪諜逮捕槍斃了;一個流亡學生,被檢舉為匪諜,長官用左輪手槍對著他,要他招認是共諜,備感冤曲,悲慟大哭下,才得倖免,他最後在垂老之年出版《天譴》一書,小說最終,主人公縱身躍向大海自殺。痛言∶「這不是悲劇,而是向海峽兩岸業已寫進歷史的兩位巨人,做了無言的抗議,」沉痛而真實。

本人也身為大時代遷移的一員,1949年,家父身陷大陸,在超過三十年後才得與來台子女在美國相聚,但攜帶四個子女隻身來台的家母已溘然長逝,雙親在烽火迫近的成都機場一別,再也無法相見,這是大時代千萬悲劇的縮影,國共可以一笑泯恩仇,人間多少傷心事卻刻骨銘心,無法輕易平復。

兩岸分治,迄今已七十餘年,身歷當年顛沛流離親人,多已自歷史長河中消褪,本書是許多家庭的記實,為那個動亂的大時代留下歷史見證。馬政府時代兩岸密切交流,已證明和平相處順理成章。史蹟斑斑,兩岸人民歷經劫難,更當記取歷史教訓,和平才是王道,力求「避戰謀和」,是兩岸人民共同的願望。正所謂「述往事以知來者」,或能將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的未來導入正確的方向。

陳力俊 謹識
一一三年八月 於新竹清華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