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奈伊《活在美國世紀》筆記 (二) : 越南與卡特時期

奈伊《活在美國世紀》筆記 (二) : 越南與卡特時期

大學是培養獨立思考的場所 (GPT-4o生成)

大學是思想的自由市場 (GPT-4o生成)

歐洲與美國互相依賴 (GPT-4o生成)

第二章: 越南時期

數十年光陰並非依照時序排列。1960 年代的上半業和下半業差異甚大,上半業接續了1950 年代,下半葉則延伸至 1970 年代。舉例來說,1960 年代初期,3/4 的美國人告訴民意調查員,表示他們對政府充滿信心。1970年代末期,在越戰和水門事件之後,這個比例陡降至 1/4,此後再也沒有恢復到 1960 年代初期的水平。

我曾受邀去其他大學任教,其中的某些邀約非常誘人。我知道哈佛晉升的初級教師不到20%,這一切的背後潛藏著一個問題,我是否真的有「獨創性」,能否為這個領域做出別人心目中的「重大貢獻」,我當然沒有信心。

我相信「大學是一處根據思想本身的優點進行分析的場所,它是思想的自由市場,社會上的這種地方為數不多,大學是其中之一,因此學者應該避免去扮演壓力團體的角色,當然大學的這種價值是有限制的。」

從歐洲的角度來看,美國世紀是福禍參半、利弊並存之事。歐洲人擔憂美國的經濟統治地位,但希望美國透過北約提供軍事保護。然而,他們卻大肆批評美國在越南的行動。他們很難和我們相處,卻又離不開我們。

1976年,我與同事完成了《權利和相互依賴》,這本書在首次出版四十年之後仍被使用於國際關係研究生的課程中。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新自由主義,而我們想表達的是,除了將經濟相互依賴視為和平工具的傳統自由主義觀點之外,經濟互賴還可當作權力鬥爭的工具和武器。

在我們所謂「複雜相互依賴」的某些條件下。政治進程變化會非常大,結果會與現實主義假設相反,導致國家並非唯一的重要行為者,武力不是最有用的工具,軍事安全也不是最重要的目標。

第三章: 卡特時期

卡特不了解華盛頓,他對世界政治缺乏經驗,而且他是一名工程師,經常著眼於細節
,而不是戰略他想改變美國在全球扮演的角色,他在巴拿馬運河以及中東和平問題上,做出了大膽的重要外交決策,同時努力促進人權並減緩核武擴散

1973 年石油危機後,一般人認為世界上的石油即將耗盡,需要改用核能。諷刺的是,如今使用核能,是因為石油太多而非太少,讓地球氣候無法承受。

1970 年代人們也普遍相信全球的鈾即將耗盡,因此必須使用核反應器燃燒鈾而產生的再處理鈽。

華盛頓不乏渴望接替我職位的官僚和敵對的政治任命者,或者他們既要保留我的頭銜,又要架空我的權力。我發現,政治和官僚機構不同於學術界,要團隊通力合作才行。若想在政壇混的風生水起,便得吸引別人來為我效勞。

我在學術界工作多年,卻只花了四個小時便落實我的建議。由此可知,過渡時期會有變通的情況,而且在正確的時間擔任正確的職務非常重要。

當我們針對核子出口規則修訂草案討價還價時,蘇聯人卻幫助我們,告訴我只要移動一個逗號,並將其改為分號,立刻便可改變某個句子的意思,讓我得以達成協議。

1977年,臺灣看到華盛頓和北京之間恢復友好關係而擔憂,打算恢復核武計畫,包括美國早些時候勸說臺灣停止的雷射同位素濃縮。我們再次透過外交管道,發出強烈的訊息,警告臺灣不可採取此類行動,結果收效良好。

韋伯曾經寫道: 「政治是一個艱難、緩慢而又需要持久耐力」的過程。外交也是如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